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后感文档(3)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二年级张文婷读一本好书,犹如拜一位名师,这是我今年暑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的最大感受。
我是在不经意中买到了这本书,从读第一页开始我便被它深深的吸引住了,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占据了我的心头,我用了三天时间如饥似渴地把它读完,随后又读了第二遍。
书中叙写了刘可钦、潘小明、华应龙等八位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思想以及他们的成长历程。
这本书让我走近了一位位名师的教育人生,他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震撼着我,深厚的教育思想启迪着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奋斗感染着我。
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
曾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的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的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此沾沾自喜。
但浮躁过后,待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刘可钦老师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现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
大凡听过刘老师课的老师,都觉得刘可钦老师的课堂,不是我们想像的那种课堂,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听刘老师的课,如沐浴春风,让人感觉清新自然。
刘老师曾经也追求过那种令人拍案叫绝的设计,但现阶段的她,更注重的是在常态的教学中,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地影响学生。
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但她与学生的交流自然、流畅,给学生充分的发表风解的机会,关注每个孩子的心灵感受。
比如刘老师认为“某某同学说得很,谁能比他说得更好?”这样的话传递给发言的学生的是何心情?“谁能比他说得更好”,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忽略了发言孩子的心情。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陶山镇小叶梦倩最近看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所具有的教学特色,并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以及每位老师的教学感悟等等,这些都给初出茅庐的我以很大的启发。
书中介绍的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如刘可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课堂教学方面,刘老师仅借助于“粉笔+黑板+书本(插图)”的传统手段,没有多媒体的渲染,更没有夸张的表扬,更多的关注教学内容的内涵和本质,关注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表达。
这样返璞归真的课堂,创造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火花相互碰撞的契机,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独特的生命历程的体验。
这样朴实无华的课堂,却最能体现数学知识的本质和内涵,最能将思考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能将自己的想法及时的表达出来,而不是在看似热闹的课堂或活动中,将自己的真实想法掩盖。
潘小明老师的“抬起头,往下看”的说法形象的说明了潘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风格。
抬起头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往下看要透过数学知识的水面去发现并抓住支撑着数学知识的数学情感,让学生亲历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不仅获得扎实的知识技能,而且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往下”教数学,才能上出有深度的数学课。
不管是哪位老师,也许他们有着不同的风格,但是他们都有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关怀,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这也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前提。
在数学的教学之路上,每一位老师都进行了许多探索,做了很多思考,而其中教学反思是每位老师都会认真对待的,只有在不断地实践和反思中,才会有教学的进步,也只有有了一次又一次的反思、积累,才有了上课时的应对自如,妙语连珠。
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实践,灵活应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这才是数学课所要达到的目的。
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1在当当网输入小学数学几个关键字,立刻出现一串相关书目,一眼就看中了它《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随即在第一时间买下它。
怀着几许欣喜、几许期盼,我打开了这本书!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如身临其境,感受名师的精彩课堂。
我越发觉得阅读此书若品茶,总有淡淡清香。
书中讲述了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潘小明的课堂人生;华应龙:疯狂数学的和谐魅力;徐斌:课堂的朴素之美;林良富:在细节中体现课堂魅力;钱守旺: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夏青峰的课堂追求以及田立莉:为学生所需而教。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潘小明老师的课堂人生更使我受益匪浅。
潘小明老师的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研究学生,为学生学习心理把脉潘老师认为,教师在教学前只有十分清楚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尚未获得那些学习经验,才能开始新知识的传授;只有清楚起点在哪里,才能满载新知识的船停靠。
但是教师不能停留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还必须预见学生将会用怎样的方式去学习新知识。
只有对学生会怎样学有所预见,老师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
二、诱发争议,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感悟真知顾汝佐这样评价潘小明老师喑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在碰撞中自己求知求新。
潘老师的又一亮点就是善于诱发争议,让学生潜在的错误想法得以充分暴露,在不同想法的碰撞中感悟真知。
三、冷静敏锐,引导学生自拔其根潘老师十分重视在学生感受、体验之余,引导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高度。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根,而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师必须提供合适的情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活动过程,并适时进行引导。
潘老师认为在学生经过一番自主探究之后,引导学生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进行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深深体悟到策略比结果更重要,实现由关心题目结果向关注解题策略的转化。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1例如数学教学中,我们时常过于关注了数学的定义,而淡化了概念本身所代表的实际意义。
在本学期《分数的意义》的教学中,我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帮助学生理解单位一,若干份,一份或几份等等抽象的名词,可是这些真的就是孩子们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吗?看完夏老师的堂实录我才知道重难点应该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分数的数感,并引导他们理解分数的本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所以我们常常因为忽略了学生的本质需求而导致我们上了一堂“非学生所需的”。
把自己当回学生,真真切切的当回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进而堂上就会有等待,有期待,有善待。
引导学生探究,唤醒学生思维。
想着我是谁?我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创造者,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帮助者。
想着我要做什么?为学生铺设平台,让学生自动,为学生构建舞台,让学生互动。
教育的成功一靠服务,真心实意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指导他们满足需求;二靠关爱,体现为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无论是对优等生,中等生,还是期待成功的学生,都一视同仁,认真的开发和利用,真正的做到让每块金子都能发光。
正如田立莉老师所说:“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是我最大的快乐,收获着学生的收获,是我最大的收获,幸福着学生的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2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本书分别汇编了8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包括对其堂教学艺术的解读、对其经典例的评析、他们自己对堂教学的感悟等。
二、精彩分享1、常态下的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经历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还是数量上,常态都占绝对的比重。
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的质量。
2、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3、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在堂中,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们不愿意发言,总是发现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不强,责怪孩子们的表述不尽如人意。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

读小学名师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共5篇)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的心得体会在“贵州省小学数学杨兴文名师工作室”的安排下,进行了“与名师对话”的读书活动。
读了《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感受至深。
本书中介绍了8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特色。
列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段。
让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了名师的课堂教学艺术。
一、善于有效提问,把握教育机智在刘可钦师的眼中,数学是魅力无穷的,是妙趣横生的。
教学是充满理趣、情趣、乐弥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渗透着奇妙的创造之美。
刘可钦老师则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在常态的教学,给学生不同寻常的感受,并持久的影响学生。
她课堂朴素而不乏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
这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特别是刘老师设计的提问,更是值得我学习。
“你是怎么想的”,“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老师这儿有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
都说教学的过程是提问的过程,那么的我们的问题应该是有效的。
刘老师还有个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就是她对教育机智的把握,把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和同学之间的争吵转化为发展的机会,一堂好课是师生之间一起真诚的晤对。
这是我无法做到的。
二、尊重学生,数学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华应龙老师致力于探索人文化的小学教学模式,尊重、沟通、宽容、欣赏”使他的课堂教学充盈着时代的气息,洋溢着浓浓的师生情谊;新课程的春风吹绿了他的课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做中学”、“玩中学”。
他认为数学是疯狂的教学。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敢说,说了还管用。
他对数学教学的大胆创新,是他深层思考的结果。
数学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这样就会让数学教学变成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这正是夏青峰的课堂追求。
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书本的数学”变为“活动的数学”。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第一篇: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著,边看边想。
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

读名师经典,感受教学艺术之魅力—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能读到《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我觉得我是很幸福的,看了这本书后对我帮助很大。
这本书中介绍了刘可钦、华应龙、叶云素、徐斌、张齐华、钱守旺、夏青峰、缪建平八位小学数学名师的教学艺术,包括他们对其课堂教学艺术的解读,举了一些经典课例和教学片断,并对经典课例的评析,还有他们自己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感悟等。
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钦老师的课堂朴素而不乏的教学机智,用朴实而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语言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自由的发挥,让每一个站起来的孩子都能够体面的坐下来,老师在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表达,让学生体验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
刘老师还说:“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发出描述其思维过程的语言”。
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有些孩子的“另类”、“错误”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其他学生的议论,甚至是蔑视,如果此时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往往就再也不愿意交流自己的想法。
而刘老师她不会回避这样的问题,反而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和优劣,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争论?”没有他的贡献,就不会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
于是,我把刘老师的这种方法用在了课堂上,结果让我大吃一惊,就连我们班最内向,而且成绩也差的龙攀宇同学也举手回答问题了,像他这样的还有赵畏、明浩军、胡朝毅等。
让我感受到他们由胆小、懦弱、犹豫逐步变得大胆、放松、表达自如了。
我想:学生只有在不断的表述中,表达能力才能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能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影响衍出新的智慧。
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就会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机智,引导我的学生,不断的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有华应龙老师的“和谐”的教育教学艺术让我感受到“和谐”之魅力,叶云素老师的寻求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徐斌老师的追寻真实有效与互动生成的课堂,让我感受课堂朴素之美,张齐华老师的将美孕育于数学课堂教学,钱守旺老师提出的在新课程背景下一节好课的五个特点:“新”、“趣”、“活”、“实”、“美”,夏青峰老师的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的课堂追求,缪建平老师的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与游戏探究”中焕发生命的活力,所有这些都对我深受启发,让我受益匪浅。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

《名师课堂教学艺术》读后感立足常态教学彰显生命课堂——感悟刘可钦老师常态生命课堂中庄小学周兴读了由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一书,让我得以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名师们的课堂教学艺术。
品读着八位名师匠心独具的教学案例,感受着他们对数学课堂和数学教学的独特理解与个性诠释,我深深地折服了。
尤其‚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更使我得益匪浅。
我曾在自己的教学中为设计巧妙的课堂环节、精美的课件演示、丰富多彩的活动、火爆课堂气氛而挖空心思;曾为了学生一个个离奇答案而失望冒火;细心品读了刘老师观点才发现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使常态课堂彰显出生命的活力。
杜威曾经提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的。
常态下的教育对人的影响,才更为本真、更为隽永。
‚将一切教育活动常态化,将常态的工作研究化、科研化‛。
这是刘可钦这位特级教师教学的座右铭。
刘老师朴实、常态下的课堂所表现出的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
常态课的,真实的课堂摈弃演练和作假。
所以刘老师提出了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
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必须要以学生为根本出发点,找到学生最想得到的指示,培养各种能力。
然而怎样找到孩子们的真正需要,就必须让孩子们把真实地展现出来。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必须鼓励和要求孩子们说实话。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双基,运用知识的载体让学生拥有持续的学习力比学会知识本身更重要。
作为一名教师,要用居家过日子的心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与学生共度分分秒秒,让课堂生活回归常态;用自己的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鼓励每一个学生,使每一个学生感到来自教师的关爱和激励;用积极的行动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树立自信;用平和的心态看待已经选择的这份工作,不断丰富自我,适应变化,追求变化。
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究、思考、表达、交流、反思、创造,体会一种顿悟的快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刘可钦-------------读《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有感平日里不是埋头工作,就是忙于家务,根本无暇驻足回首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曾经走过的路,也不曾思考自己前方的目标在哪里。
学校赠送的《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其实放在书桌前好久,都未翻过。
有一天,百无聊赖,随便翻翻,这一翻,便碰到了刘可钦老师。
嘿嘿,夸张地说,触动了我的心灵,拨动了我的心弦。
应该说是刘可钦老师“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标题吸引了我。
说实话,一直来,我对“演戏”似的公开课心里比较抗拒,即便有时学着人家做了,也很别扭。
所以看到刘老师的“常态”二字,我就来了兴趣。
我想,常态课不正是我们一线普通老师每天所经历的课堂吗?怎么和名师挂上号了呢?带着疑虑,细读起来。
不知不觉中,才让我认识到原来刘可钦老师的课堂,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课堂——全堂火爆,师生热情洋溢,激情似火-------课前也没有设计得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
但所有听过刘老师课的人都觉得如沐春风,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脾;似品绿茶,余香萦绕。
再细品她的典型课例时,我还发现:刘老师上课,并没有依赖精妙的课件,用的大多是传统的教育媒介。
由此我想,我们的课堂又该是怎样的呢?那些看似精彩的画面在课堂上是否真正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是不是一定要用上精美课件的数学课才算一堂好课?我们应该追求“看上去很美”,还是回到教学本身?要答案,就要走近刘可钦。
于是,我找了更多关于刘老师的专著,边看边想。
下面便是我阅读刘可钦时的一些零星思考。
1、如何对待常态教学?常态课如何上才好?刘老师认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
一节热热闹闹的课,看似激情四射,可是给学生留下的影响并不持久。
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在学生亢奋激情下实施的教育影响,并不是真实的,效果要打折扣。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刘老师追求一种自然的、弥漫着生活气息的课堂情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同伴间的合作交流。
为了给学生多一些探索、猜测、思考的空间,她总是有意识地淡化自己“教”的角色,巧妙地把学生推向前台,智慧地藏在幕后。
所以,就有了这样的课堂景观:学生与教师共同围绕一个生活问题,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对学习投入了那么多的热情和兴趣,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变得如此诱人。
课堂,成为师生共赴的心灵之约。
无论是上课还是评课,刘老师关注的都是:是否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的机会和空间?她凭借“朴实无华的教学”将主体教育的核心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我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曾看过许多热闹的课堂教学场面,曾经非常羡慕别人课堂环节设计得巧妙、课件演示的精妙,课堂气氛的火爆,甚至曾把眼中这些令我羡慕的元素统统搬到了自己的课堂上,并为之沾沾自喜。
结果在浮躁过后,到我冷静下来思考时,却发现除了当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之外,留给学生的持久影响却很少。
于是我常常思考,数学教学中我要追求的是什么?直到书中刘可钦老师的话语让我茅塞顿开。
她认为:作为老师,我们要关注重视的是能给学生持久影响的常态课教学,要着力提高常态课的教学质量。
2、什么是爱学生?爱学生仅仅是笑脸相迎吗?仅仅是不批评孩子吗?仅仅是孩子头发乱了给他梳梳头吗?不是的。
爱是尊重、信任、宽容、接纳。
最简单的,如何对待学生说“老师,我不懂”?刘老师举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
她说:“就拿常见的课堂提问来说吧。
如果学生叫起来不会,就有好几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怎么不注意听呢,站一会儿,听别人怎么说。
第二种:谁来帮帮他呀,这回会了吗?会了,坐下吧,以后要好好思考。
第三种,如果不会,就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忘了’或‘对不起,我还没想好。
’坐下去就是了,也不用谁来帮。
第四种:如果站起来说错了,老师抓住这个机会,引发课堂辩论,让这个同学和其他人充分发表意见,问题弄清之后,老师说,是谁引发了我们精彩的讨论呀,噢,是他,来,我们谢谢他。
试想,这个学生的心态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留给他的将是终身受用的习惯。
”她还说:“在课堂上,学生无论说对说错,都是他对课堂的贡献,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从小培养民主讨论的习惯。
”多么充满智慧的话语!3、A100和B100你一定没有见过这样的数值,它们可是刘老师的又一项发明。
当她意识到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渴望得到100分的时候,她和
同伴们说发明了“A100”、“B100”这样特殊的分数。
考试时,如果学生一次全部答对了,就可得“A100”;如果做错了,还有一次重做机会,若做对了,就可以得到“B100”。
这样一来,孩子们做错了题都非常愿意拿回去重做,培养了学生发现错误、改正错误、自我纠错的能力。
刘老师深有体会地说:“在一切教学行为中,教师要细心维护每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独特的地方。
教师要时常听听学生的心声,站在学生角度想想每件事应该怎么做,这样会给我们的教师生涯添上亮丽的风采!”刘可钦老师还说:“每时每刻我都和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我们用心灵读懂心灵。
”当学生讲错的时候,轻轻的一个微笑,他知道没有关系;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他明白有人关注;当他不认同老师的观点时,一个微微翘起的大拇指,他体悟到不会受到批评。
聆听学生心灵的声音,你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浓浓的师生情全包裹在即将绽放的花蕊中!看到这样的文字,确实,我有的只是惭愧和感动。
这些教育的理念和思想,要做好并不容易,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
但我们惟有努力去做。
阅读刘可钦,走近刘可钦,才知道:朴实最见功力,常态最能隽永。
在朴实中彰显智慧,在无华中寻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