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_陈晓云

合集下载

明星重构与电影的“自体反思”

明星重构与电影的“自体反思”

明星重构与电影的“自体反思”
陈晓云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8()1
【摘要】电影在其发展的进程中也常常反观自身,其中包括通过明星重构来进行"自体反思"。

《阮玲玉》作为一个富有意味的电影文本,与其他文本一起共同建构了"阮玲玉"这一文化符号,形成了对于明星阮玲玉的不同言说,也形成了一个重构明星的过程。

【总页数】5页(P73-77)
【关键词】电影明星;自体反思;阮玲玉
【作者】陈晓云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F713.8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电影明星制度的萌芽--从明星集群效应看电影版越剧《五女拜寿》 [J], 徐锦萍
2.70年中国电影研究的演进、自体反思与走向——兼论《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的写作 [J], 丁亚平
3.媒介生态变革下中国电影明星新兴力量的发展与反思 [J], 王赟姝
4.从电影角色到电影明星——论中国当代电影中的类型化角色与明星生成机制 [J], 杨柳
5.反思与重构:跨文化视域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评 [J], 石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的身体呈现与文化意味

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的身体呈现与文化意味

张艺谋电影女性形象的身体呈现与文化意味作者:李强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8期摘要:身体理论是思考和认知电影的新角度。

张艺谋电影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独特的轨迹展开和回旋,反映出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文化的变迁。

《红高粱》狂放的身体呈现代表了新的现代性启蒙,《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封闭空间表现了身体对压制的反抗,《英雄》《十面埋伏》中美艳舞动的女性身体被构建为视觉美学的奇观,《金陵十三钗》上演了色情身体向国族政治的献祭,《山楂树之恋》等影片表达了怀旧的身体情感。

关键词:启蒙;空间;伦理价值;家国意识银幕上的身体是电影的一种宣言,“人物身体这种起伏变化的性质决定了电影含义丰富的论证实践,而且产生了超越本身的更多含义。

”[1]身体不仅是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向度,也为我们认识电影提供了新角度。

本文运用身体理论研究张艺谋电影呈现女性身体的轨迹,试图发现其中与时代变迁互动的文化意味。

1 新的启蒙呼唤身体解放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中国新的启蒙运动催生新的社会文化观念,身体日益成为电影关注和呈现的重点对象。

《小花》《良家妇女》《湘女萧萧》等新时期初期的电影,或多或少对欲望和身体有所指涉,但大都遮蔽在历史反思、社会政治的阴影之下,身体未能获得真正的主体地位。

《红高粱》则以狂放的身体呈现成为当代中国电影史上的标点。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其《时间—影像》中将电影分为“躯体电影”和“大脑电影”。

“躯体电影”主流是欲望,“大脑电影”更多思索和精神。

[2]《红高粱》可以被视为新时期第一部身体电影,“我奶奶”九儿(巩俐)被塑造为中国(大陆)1949年后首位具有挑动情欲力量的女性形象。

“颠轿”一场戏表现了女性的身体欲望。

摄影机以九儿的主观视角表现她从喜轿帘幕的缝隙对男人的窥视:从轿夫的脚开始,缓缓移至健硕油光的裸背——这一目光如同女人轻柔的抚摸。

在轿中的上下颠簸使得九儿的身体有了一种别样的诱惑力(这种有节奏的上下起伏犹如骑马,在中国民间风俗有独特的性隐喻)。

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

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

电影中的性:观念的拓展与表现的惶惑
陈晓云
【期刊名称】《文艺评论》
【年(卷),期】1993(000)001
【摘要】<正> “在银幕上展示人的性爱活动或是以引起幻想的色情景象,几乎是在电影成为一种大众娱乐品的同时就开始的”。

①一方面,制片商为了打开影片销路,必须满足电影观众的无意识期待。

因而自电影发明近一个世纪以来一再回到关于两性关系的主题;另一
【总页数】7页(P90-96)
【作者】陈晓云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
【相关文献】
1.论中国传统绘画观念在当代华语电影中的表现 [J], 田承龙
2.对荒诞世界的最初惶惑--表现主义戏剧的过渡性 [J], 李萍
3.“表现”与“体验”之共生——电影《春光乍泄》中两大表演观念的互存 [J], 文静
4.电影《钢琴课》中造型手段对观念表现的作用 [J], 荆翡
5.电影叙事观念的拓展与游移——2004年国产电影剧作艺术评析 [J], 胡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引言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形式,不仅能够唤起观众的情绪,传递信息,还通过演员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进行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传达。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和视觉呈现与影片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社会观念等密不可分。

本文将通过对电影明星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的分析,探讨电影中身体形象如何塑造、改变和传递社会价值观。

一、明星身体呈现与力量关系电影明星的身体形象常常呈现出一种健康、强大和令人羡慕的形象,这种形象与体力、力量和权力有所关联。

比如,动作片中的明星常常拥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和过人的体能,这种形象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力量感和对观众的影响力。

通过强调明星的身体呈现,电影向观众传达了力量和影响力的信息。

二、明星身体呈现与性别电影中的明星身体呈现常常与性别有关,男性明星通常呈现出强壮、阳刚和决断的形象,而女性明星则常常呈现出婀娜多姿、柔美和具有吸引力的形象。

这种性别意识的呈现在电影中不仅影响了明星的形象塑造,也影响着观众对性别角色的认知。

通过明星的身体呈现,电影传递了一种对性别的期望和刻板印象。

三、明星身体呈现与族群认同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也与族群认同有关。

在电影中,各种族群的明星身体呈现呈现出不同的体征和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不同族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通过塑造不同族群的明星形象,电影向观众传递了关于族群认同和文化多样性的信息。

四、明星身体呈现与身体认同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不仅与性别和族群认同有关,还与身体认同有关。

在电影中,明星的身材、外貌和肤色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象,这些形象反映了社会对身体标准和美的认知。

通过明星的身体呈现,电影向观众传递了一种对理想身体的追求和社会对身体认同的期望。

五、明星身体呈现与社会观念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电影所传递的社会观念密不可分。

明星的身体形象往往是电影中所要传递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身体形象的呈现,电影传递给观众一种关于美、力量、性别、社会地位等方面的社会观念。

作为对象和方法的中国电影明星研究——评陈晓云新著《明星研究_理论与实践》

作为对象和方法的中国电影明星研究——评陈晓云新著《明星研究_理论与实践》

作为对象和方法的中国电影明星研究——评陈晓云新著《明星研究_理论与实践》作为对象和方法的中国电影明星研究——评陈晓云新著《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电影市场的日益壮大,对于电影明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观众的关注。

陈晓云教授近期出版的新著《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无疑给中国电影明星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地分析了中国电影明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书中以陈晓云教授多年的学术研究为基础,结合当代电影市场的现象、文化和经济背景,提出了一套独特而全面的研究框架。

她以中国电影明星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电影作品、形象塑造、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大众文化、社会认同和媒体传播等诸多问题。

首先,《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对于研究对象的选择非常明确,聚焦于中国电影明星这个特定领域。

陈晓云教授认为,中国电影明星既是传媒时代的集体创造物,也是观众熟悉且喜爱的文化符号。

通过对电影明星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电影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变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

这样的研究对象的选择有助于研究者更好地理解和解读中国电影明星的文化意义。

其次,本书对研究方法的运用也非常严谨和全面。

陈晓云教授提出了一种以互动分析为核心的研究方法,不仅充分利用了定量和定性研究的优势,还将当代传媒技术和社交媒体的数据纳入研究范畴,使研究结果更加精确和全面。

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和科学性,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明星的价值和影响力,同时也能更准确地捕捉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此外,《明星研究:理论与实践》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也非常精细。

陈晓云教授将电影明星作为一个媒介对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电影明星的形象塑造、舆论传播和观众认同等方面的因素,揭示电影明星对于社会文化的塑造和引领作用。

她将电影明星研究与文化符号的传播和社会认同的构建相结合,探讨了电影明星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角色。

明星研究在中国(2000-2010)——中国明星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明星研究在中国(2000-2010)——中国明星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明星研究在中国(2000-2010)——中国明星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余韬【摘要】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明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电影史论研究者的宠儿。

中国在"明星"领域的研究虽然早已开始,但始终未形成完善的知识架构和理论体系。

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来中国明星研究的成果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明星研究的现状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同时提出了一些中国明星研究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希望这些回顾和思考能为明星研究理论在国内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As a cross-disciplinary field,star studies has always been the most loved by movie history researchers both domestic and abroad.However,the study in china,though started a long time ago,has not developed into a complete knowledge framework or theoretical system.Based on a laborious review of the achievements on China's star studies in the past decad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f the star study in China with some urgent questions needed to be answer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hoping to offer some ideas or insights for further research.【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2(026)001【总页数】5页(P36-40)【关键词】明星研究;电影文化;理论综述【作者】余韬【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12中国电影从来就不缺明星,从歌舞明星到革命英雄,从功夫偶像到国际名流,中国电影在自己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着一批又一批有着不同面孔、文化表征和影响力的银幕“符号”。

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

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焦虑

中国电影的身体转向——近期中国电影中的身体呈现与身体
焦虑
陈晓云
【期刊名称】《当代电影》
【年(卷),期】2006()6
【摘要】近期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可以称之为“身体转向”的潮流,《世界》、《青红》、《孔雀》、《红颜》、《诅咒》、《向日葵》、《茉莉花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香之旅》等影片普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身体关注、身体呈现和身体焦虑。

而这种身体焦虑可以读解为转型时期身份焦虑和精神焦虑的某种征兆。

指涉身体焦虑的中国电影对于身体的展示却是非常有限的,其背后则隐含着政治批判和社会批判的意图。

身体问题开始受到极大关注,而真正的身体在电影中却没有得到充分表达,这种矛盾性构成了中国电影深刻的悖谬。

【总页数】5页(P94-98)
【关键词】身体转向;身体呈现;身体焦虑;中国电影
【作者】陈晓云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无主的身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农民形象的身体叙事 [J], 王敏;胡春秀
2.体验与阐释——论近期中国电影的身体隐喻 [J], 曾胜
3.外国经典小说的电影改编及其对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借鉴意义r——以《他们眼望上苍》中的女性身体表达为例 [J], 赵明珠
4.身体的实践与审美——论中国电影中的武术形态 [J], 阮加乐;王珏
5.女性身体的觉醒反叛--新世纪初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微探 [J], 王沫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双生花:双重身体双重身份双重生命——对当代中国电影中一种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研讨
陈晓云
【期刊名称】《文化艺术研究》
【年(卷),期】2009(002)002
【摘要】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确立了电影中"双生花"的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相关影片还有<法国中尉的女人>、<滑动门>等.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苏州河>、<月蚀>、<绿茶>等呈现这一视觉主题与叙事模式的中国影片中,在双重身体/双重生命的视听表象/文化内涵背后,隐含着一个关于女性身体迷失与身份焦虑的主题.身体迷失,恰恰是对于身份问题的一种质询.
【总页数】6页(P140-145)
【作者】陈晓云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北京,10008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5
【相关文献】
1.残酷与浪漫的双重变奏——论香港当代青少年电影的叙事主题 [J], 付晓
2.作为双重叙事符码的身体——电影《金山》中的身体叙事 [J], 杨致远
3.作为双重叙事符号的身体和身份
——《裸奔的年代》中的身体叙事探微 [J], 张明华
4.作为双重叙事符号的身体和身份——《裸奔的年代》中的身体叙事探微 [J], 张明华
5.身体之重、双重身份与性别空间:刁亦男电影中的性别修辞 [J], 孙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5月第30卷第3期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May.2013Vol.30No.3doi :10.3969/j.issn 1007-6522.2013.03.003收稿日期:2013-02-20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11BC023)作者简介:陈晓云(1963-),男,浙江东阳人。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教授。

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陈晓云,缪贝(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北京100088)摘要:电影明星研究,联系着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不同维度。

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

身体是明星形象建构的物质基础,是明星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其明星形象的关键所在。

身体既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宏观因素制造与操控明星形象的重要物质基础,也由于它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性,可以轻易地被演员自身使用。

演员与其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的关系。

在电影明星的身体表演中,脸由于其丰富的表情达意功能,加之特写镜头的出现与广泛使用,使其成为演员身上最重要的表意元素。

电影明星在身体与布料之间的摇曳关系常常呼应着电影历史、电影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显现为与各种权力机制的博弈关系。

身体修饰作为明星身体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与大众趣味之间产生共鸣。

明星身体问题勾连着电影历史与电影观念的变迁以及大众趣味的变化,而其与各种权力机制之间的博弈,形构了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话题。

关键词:电影明星;身体呈现;视觉政治;权力机制;大众趣味中图分类号:J9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13)03-0027-11对于电影明星的研究,往往联系着不同的维度,诸如生产、消费、产业、批评等等,而其初始角度,则无不与“身体”联系在一起。

电影明星于银幕内外的身体呈现,构成了明星研究的基础维度,并且同时勾连着电影史与电影观念的变迁以及大众趣味的变化,而其与各种权力机制之间的博弈,形构了各种意味深长的社会文化话题。

一、身体:建构明星形象的基础“不管采取哪种方法,对明星的理论探讨总是围绕着主动性/被动性这对辩证统一体进行的。

”一般而言,演员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是否能够成为明星,明星与演技也并非呈现为统一的正向关系,反而时常显现为分裂状态。

明星是被一种包含着社会、政治、经—72—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各种因素的合力共同制造的。

但另一方面,明星又可以借助自身的知名度与商业/文化价值,以自己为中心量身定做来制作影片,或者运用自己的经济权力对影片制作采取主动投资与拍摄的方式,从而体现出主动性姿态。

这样的例子在各国电影中并不鲜见。

①电影表演,指的是演员在影片文本中的表演;而文化表演,“除了沿用传统‘表演艺术’范畴里,对剧场、仪式乃至电影、电视在内的相关研究,还进一步借用文化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方法,企图将剧场/电影艺术里的表演技巧,视为一种社会实践与文化价值再现的表演行为”。

详见周慧玲《表演中国:女明星,表演文化,视觉政治,1910—1945》,麦田出版社,2004年版,第51页。

明星研究通常将明星放置于社会文化场域之中,探讨明星如何成为意识形态的产物,社会文化如何运用话语和策略来建构出明星的复杂形象。

这种将明星作为意识形态产物的探讨,可以追溯到L ·罗斯滕的《好莱坞:电影殖民,电影创造者》(1941年)、H ·保德梅克的《好莱坞梦工厂》(1950年)。

埃德加·莫兰的《电影明星》(1957年)继续延续着相关的明星研究话语,认为“只要他/她反映了被现代社会、现代意识接受的新形式,他/她就是明星”。

[1]252-253理查德·戴尔的《明星》一书致力于创立一种明星研究的方法,即认为明星是“被建构的个体”:“这一作为他论述核心的真知灼见———明星在人们的感知中一直只是被媒介化了的现象———导致他提出了‘明星形象’新概念,这一新概念可以供作理解明星形象是由媒体文本———它们可以由营销、宣传、影片、影评和评论等一起组成———建构的复合代表之方法。

”[2]2戴尔在讨论葛丽泰·嘉宝的明星形象时,分析其在鲁宾·马莫利安导演的《瑞典女王》(1933年)中的最后一个著名镜头时指出:“嘉宝在这个镜头中的脸部表情之含义,完全来自于该镜头在影片叙事中的位置,取决于该镜头的拍摄方式,她的脸部含有嘉宝形象的投射物。

”[2]226在此,嘉宝的明星形象的人格,正是通过瑞典女王这一角色的建构才得以“瞥见”的,“由好莱坞或明星偶尔显示的人格本身是已知的建构,只有通过影片、故事、宣传等才能表达出来”。

[2]32有关明星如何被建构的研究,使得明星认知走出简单浅薄的八卦轶事与花边新闻,进而成为对社会文化、流行时尚乃至权力机制有揭示意义的重要文本。

相比之下,对于明星自身的深入讨论却并不多。

原因之一是,在通常情况下,由于电影明星在形象建构时主动性的相对缺失,其银幕内外的形象塑造往往在多方面受制于他者,诸如电影表演往往听从于导演的指导与剧本的要求,而文化表演则受制于影片的宣传发行公司以及演员所处的经纪公司等对其形象的规划。

①这种要求和规划,与明星本人的形象、气质、特征之间,并非总是呈现为良性的相互塑造与建构关系。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电影演员在建构其明星形象时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凯瑟琳·赫本在建立自己的明星形象时就体现了她的自主性,“不管演哪部电影,赫本都忠实于自己的本性(正直、聪明、独立)。

有很多为她量身定做的、顺应社会偏见的脚本,她都拒绝了,因为在她看来,这是对她人格的侮辱”。

[1]251凯瑟琳·赫本在选择剧本、购买版权、电影制作等方面确保了其主动性,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她的明星形象独立、聪慧的内在一致性。

而其内在前提是,明星在通过电影表演与文化表演建构自身的形象方面,—82—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已经取得一定的知名度及权力,并且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他们对于自身有着非常明确而准确的认知与定位,并且能够与当时的大众需求之间形成对话关系。

外在力量与演员自身对身体形象如何建构的博弈,常常聚焦于身体。

可以说,明星形象建构是演员本人与制片公司、经纪公司以及各种媒介等外在力量相互争斗和妥协下合力的结果,而明星身体往往成为争执的重要场域。

身体作为建构明星的关键,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媒介、产业、受众等宏观因素制造与操控明星形象的重要物质基础,并且由于它与演员之间的亲密性,同样可以轻易地被演员自身使用。

演员与其身体之间,形成了一种颇有意味的关系:它们是合一的;但演员又可以运用自己的身体来塑造形象。

玛丽莲·梦露生前最后的照片“The Last Sit-ting”系列摄影体现了各个力量之间的角力。

在梦露最后这一系列影像中,她妖娆性感的赤裸身体是被动的,被符号化了的,而照片中鲜明的红色的“X”则暗示梦露对其形象的不满。

这一系列照片有一半以上被梦露涂改,该系列照片的摄影师伯特·斯特恩认为,这就像是梦露将自身而不是将照片抹去。

[3]作为演员,梦露一直努力使自己不仅仅是性感尤物被世人肯定。

至今,这些照片上仍保留着梦露亲手划上的鲜红的笔迹,对色欲身体的展现的否定,破坏了梦露明星形象的统一性;亦或说,展现及对展现的否定,这两者共同构建了梦露最后的明星形象。

如果说梦露通过身体策略使得其明星形象产生了某种分裂性,那么也同样有明星通过该策略完成了银幕内外明星形象的合一,并因此使其明星形象获得了更为深刻的说服力。

影片文本中的奥黛丽·赫本常常通过改变其身体造型来建构其形象的主体性。

在《罗马假日》(威廉·惠勒导演,1953年)中,奥黛丽·赫本的标志性短发,是人物身份从公主到女孩的转变。

《龙凤配》(比利·怀尔德导演,1954年)中的萨宾娜写信给父亲说“如果你认不出你的女儿”,那是因为“我将是格里科夫车站最成熟出众的女子”。

镜头展现身穿纪梵希设计的服装出现在车站的萨宾娜,这是一种“并非偷窥的赫本的服装细节展露”,并非色情的,而是“带给观众的一场时尚游行,但这并未让人联想到赫本的身体”。

在这场火车站的表演秀中,镜头记录下奥黛丽·赫本的目光,肯定了萨宾娜信中所描述成熟、自信的形象,“她目光的流转足以表现出她的自我意识”。

[4]46-48奥黛丽·赫本的自主性并不仅仅存在于影片内部,也表现在影片文本之外。

纪梵希“不仅在银幕上为她设计衣物,在生活中也是”。

[4]29她曾经给纪梵希写过一首诗,其中提到“这些服装让我感觉如此自信”。

[4]61也因此,“戴尔用‘完美的契合’来形容赫本在整个电影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形象”。

[4]32在奥黛丽·赫本的银幕形象与纪梵希设计的服装之间,服装不仅仅像一般影片那样用来标明人物身份和塑造人物性格,而是呈现为更加复杂的时尚与文化的建构关系。

通过银幕外身体策略,奥黛丽·赫本建构了具有主体性的独立的女性形象,这和银幕内的具有自我意识的人物之间高度契合。

从而,奥黛丽·赫本的明星形象与她本人之间产生了高度的透明性以及渗透性,“赫本的透明度,接近于自我,在这个圈中非常独特;与其制造一种与观众的距离,不如为观众提供这样的机会,帮助她们重构女性气质”。

[4]52明星如何主动建构起他们的形象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通过以上寥寥数例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建构是隐蔽的、暧昧—92—第3期陈晓云,缪贝:电影明星的身体呈现与视觉政治的、多元的,而不是匮乏的。

身体是明星形象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明星主动建构其明星形象的关键所在。

明星的“姓名、服装、社会地位可能有变动,但是他们永远扮演同一的人物,而这个人物就是他们自己。

因为他们给人最突出的印象还是他们自己的形象”。

[5]303相比明星如何被多种方式所建构的研究,明星自身如何运用其身体策略主动建构起他们的明星形象,以及明星身体如何与社会文化、大众趣味等相互共鸣的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

在明星研究中,明星的身体问题首当其冲,正如巴拉兹·贝拉所指出的:“这些大明星都是些伟大的抒情诗人,他们不是用词句而是用形体、面部表演和手势来吟诵;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他们在运用他们的艺术时顺手拈来的工具。

”[5]303①参见“维基百科”之“脸”,http ://zh.wikipedia.org /wiki /%E8%87%89。

②参见“百度百科”之“面相学”,http ://baike.baidu.com /view /889521.htm 。

③参见“百度百科”之“颅相学”,http ://baike.baidu.com /view /162280.ht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