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学案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小学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与性质》

小学化学教案:《物质的分类与性质》一、简介物质的分类与性质是小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课题中,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质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通过实践活动和观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本教案将通过三个部分进行课程设计,分别为: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和物质的应用。
二、物质的分类1. 知识点介绍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近;液体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可改变,分子之间距离较远;气体的特点是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分子之间距离较远。
2. 学习目标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分类以及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质的分类和特征。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固体、液体和气体的特点;难点:学生对气体的理解和描述。
三、物质的性质1. 知识点介绍物质的性质是物质的特征和规律。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硬度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如燃烧、氧化等。
2. 学习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对不同物质进行比较和归纳。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进行比较和归纳;难点:学生对化学性质的理解和描述。
四、物质的应用1. 知识点介绍物质的应用是指将物质的性质和特征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应用场合,比如金属可以用于制造工具和建筑材料,水可以用于农业和工业生产等。
2. 学习目标通过实例和讨论,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的应用场合和方法,并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的应用场合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观点;难点:学生对物质的应用场合和原因的理解。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高中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一、引言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探讨着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文将围绕着高中化学教案的主题: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展开讨论。
我们将从物质的基本组成、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变化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讨论。
二、物质的基本组成1.元素和化合物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种基本类型。
元素是指由原子构成的纯净物质,不能通过化学方法分解成其他物质。
化合物则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组成的物质。
2.原子和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具有化学特性。
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分子是具有特定化学性质的结构单位。
三、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质的物理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
其中包括密度、颜色、状态(固体、液体、气体)、电导率等。
物质的物理性质与物质的组成无关。
2.物质的化学性质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金属与酸反应会产生氢气。
化学性质通常是通过物质的组成来决定的。
四、物质的变化1.物质的物理变化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化学组成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变化。
例如,固体冰在加热下会变成液态水,但其化学组成并没有改变。
2.物质的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其化学组成发生变化。
例如,木材燃烧产生二氧化碳和水,木材的化学组成发生了改变。
五、实验示范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质的组成与性质,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示范,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1.物质的分离通过实验可以演示如何分离混合物中的不同物质。
例如,可以演示如何通过过滤将悬浮在水中的固体分离出来,或者通过蒸馏将液体分离出来。
2.物质的变化通过实验可以演示物质的变化过程。
例如,可以演示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通过气体采集装置收集起来,展示化学反应的结果。
六、知识拓展与应用在了解了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了解相关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案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基础知识]一、无机化合物的分类1、按组成性质分类:2、按微粒间成键种类分类化合物分为共价化合物如CO2,SiO2和离子化合物如NaCl、NH4Cl思考①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金属元素吗? ②某物质中若含阳离子则一定含阴离子吗?③分子晶体中一定含有共价键吗? ④共价化合物形成的晶体一定是原子晶体?3、按能否电离来分类二、如何判别混合物和纯净物?1、抓住基本特征纯净物混合物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②有一定的熔、沸点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无固定组成和结构无一定的熔、沸点保持原有物质各自性质2、熟记常见混合物的名称及组成如溶液、浊液、胶体、空气、所有高分子化合物外,还有一些俗名所含的主要成分应牢记水泥:3CaO·SiO2, 2CaO·SiO2, 3CaO·Al2O3光导纤维:SiO2玻璃:Na2SiO3、CaSiO3、SiO2石油:烷烃,环烷烃等漂白粉:Ca(ClO)2, CaCl2碱石灰:CaO, NaOH福尔马林:35∽40% HCHO水溶液天然油脂:高级脂肪酸甘油酯(多种)天然气:CH4焦炉气:CH4,CO, C2H2, H2裂解气:乙烯,丙烯,丁二烯高炉气:CO, N2, CO2水煤气:CO, H2钢铁:Fe, C三、物质的组成1、物质的组成关系2、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微粒概念构成物质的类别及部分代表物原子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1、少数非金属单质:金刚石、晶体硅2、某些非金属化合物:二氧化硅等分子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1.非金属单质:氧气、氢气、稀有气体等2、非金属氢化物、酸酣、含氧酸、有机物等离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得到的带电的微粒金属氧化物、强碱、大多数盐【易错指津】一.记忆性的知识记忆不牢。
如有关物质的俗称记忆不清而造成错误。
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不清。
如认为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一定是该酸的酸酐;结晶水合物与对应的无水物是同一物质,因而结晶水合物脱水成无水物的变化是物理变化等。
【K12学习】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导学案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导学案三大段一中心五环节高效课堂—导学案制作人:修改人:审核人:班级:姓名:组名:课题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3胶体的制备方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复习有关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和总结能力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基本概念教学难点基本概念。
学法指导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问题发现自我检测:问题:你存在的问题:二.合作探究——问题生成与解决:知识点的学习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解读]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法,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3胶体的制备方法。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考点一物质的组成.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构成的。
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的纯净物。
化合物:的纯净物。
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同素异形体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2和o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步步高】第二章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与分类导学案

第1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类法在化学科学研究和化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能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概念、分类方式,掌握胶体的概念、重要性质及应用,掌握Fe(OH)3胶体的制备方式。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彼此关系。
考点一 物质的组成1. 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2. 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不同主要体此刻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转变。
3. 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深度试探1.下列元素①Na②Mg③Al④Fe⑤Cu⑥C⑦Si⑧O⑨S⑩N⑪P⑫Cl⑬H⑭He在自然界中,(1)只以化合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只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既以化合态存在又以游离态存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②③④⑤⑦⑫⑬(2)⑭(3)⑥⑧⑨⑩⑪2.判断下列说法是不是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②在化学转变中,分子能够再分,离子和原子不能够再分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原子质量几乎相等⑤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必然是同一种物质⑥物质的化学性质必然是由分子维持的⑦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必然是同一种粒子答案①正确;②错误,在化学转变中复合离子如NH+4等能够再分;③正确;④正确;⑤错误,金刚石、石墨均是由C元素组成,但不是同一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⑥错误,如Fe是由原子组成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维持;⑦错误,如N2和CO。
小学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小学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小学化学教案物质的组成与性质一、引言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科学,它关注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和常见物质的性质。
二、物质的组成1. 原子和分子物质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原子是最小的化学元素单位,不可再分。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结合而成的。
2. 基本元素和化合物基本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不同类型的元素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3.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类的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三、物质的性质1. 颜色物质的颜色可以通过观察外观得到,它是物质的一个基本性质。
2. 味道物质的味道可以通过尝试得到,它是物质的另一个基本性质。
3. 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可以通过将其与溶剂混合来观察。
一些物质可以完全溶解在溶剂中,而其他一些物质只能部分溶解或不溶解。
4. 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另一个性质,它可以通过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比例来计算得到。
5. 燃烧性物质的燃烧性可以通过将其与火焰接触来观察。
一些物质可以燃烧,而其他一些物质则不会燃烧。
四、实验示范1. 实验一:物质颜色的观察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的颜色。
实验步骤:a. 取几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如蓝色铜绿、红色石英等。
b. 观察每种物质的颜色。
实验结果: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颜色。
2. 实验二:物质的溶解性实验实验目的:观察不同物质与水的溶解性。
实验步骤:a. 取几种不同物质,如食盐、糖等。
b. 将每种物质与水混合并搅拌。
c. 观察每种物质是否完全溶解或部分溶解。
实验结果: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溶解性。
五、知识运用与扩展1. 通过逐步增加不同溶剂或改变溶剂的温度来观察物质的溶解性的变化。
2. 通过观察物质的密度,可以预测物质的浮沉性。
3. 通过研究物质的燃烧性,可以了解火的形成和传播原理。
六、知识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物质可以由原子或分子组成,可以是基本元素或化合物,也可以是混合物。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

《物质的构成》导学案一、知识目标1. 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1. 能够分辨物质的不同种类。
2. 能够诠释物质的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3. 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元素的识别和分类。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重点1. 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2. 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难点1.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观点理解。
2. 物质性质与构成之间的干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让学生讨论这些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引出物质的构成的观点。
2. 进修任务(1)进修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
讲解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引导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
(2)进修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如根据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等分类。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
(3)进修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讲解元素的基本性质和原子结构。
让学生了解元素之间的干系和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3. 拓展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并记录实验结果。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物质的构成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4.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回答物质的构成、分类和性质之间的干系。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收集一些平时生活中的物质,分析其构成和性质。
3.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物质的进一步钻研和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平时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物质的构成及其基本观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通过实验和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进修兴趣和主动性。
2021届高考化学教学案:第2章 第讲 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含解析

2021届高考化学人教版一轮创新教学案:第2章第4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含解析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考纲解读]1。
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5。
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6.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7。
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8.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9。
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10。
能正确判断常见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大量共存.1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1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3。
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第4讲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一、物质的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错误!离子构成的。
①元素:具有错误!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②原子是错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③分子是错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一般分子由原子通过共价键构成,但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
④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有阳离子和阴离子之分。
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错误!错误!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错误!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2)化合态:元素以02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4.同素异形体二、物质的分类1.常见的分类方法(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2.分散系(1)概念:错误!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微粒直径大小错误!<1_nm错误!1~100_nm07〉100_nm分散质微粒成分错误!离子或小分子09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10巨大分子或离子集合体外观特征错误!均匀、透明错误!均匀、透明或半透明13不均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静置无沉淀14介稳性不稳定,静置有沉淀或分层分散质能否透过滤纸错误!能错误!能错误!不能分散质能否透过半透膜错误!能19不能20不能分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错误!固溶胶、液溶胶、气溶胶错误!悬浊液、乳浊液实例食盐水、蔗糖溶液Fe(OH)3胶体泥水(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案7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知识点一 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构成的。
(2)元素:具有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组成⎩⎪⎨⎪⎧单质: 的纯净物。
化合物: 的纯净物。
(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________形式存在的状态。
(5)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问题思考】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说出理由。
①元素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有原子、分子或离子。
②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离子和原子不可以再分。
③同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不同原子,同一种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离子。
④原子与该原子形成的离子相对质量几乎相等。
⑤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同一种物质。
⑥物质的化学性质一定是由分子保持的。
⑦含有质子数、中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的粒子一定是同一种粒子。
2.同素异形体(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________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变化属于________变化。
3.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混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2.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冰水混合物是混合物吗?知识点二物质的分类1.简单分类法概述(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科学方法。
(2)分类应依据事先设定的“________”进行,“________”不同,分类方法也不相同。
2.分类法:常用的两种是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无机化合物的树状分类【问题思考】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简述理由。
①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②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③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④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⑤Na 2O 和Na 2O 2均能与H 2O 反应生成NaOH ,故二者都是碱性氧化物。
⑥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⑦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知识点三 分散系、胶体 1.分散系(1)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分类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分类标准在数轴上填写分散系名称。
2.胶体(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____________之间的分散系。
(2)分类:按分散剂划分⎩⎪⎨⎪⎧① :如AgI 胶体② :如烟水晶③ :如烟、雾、云(3)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用一束光通过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时,在与光束垂直的方向上进行观察,可以看到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称作____________,这是由于胶体微粒对可见光的________而形成的。
丁达尔效应可用于区别________和________。
②电泳:在________的作用下,胶体微粒作________移动,这种现象称为电泳,电泳现象说明________带电荷。
③聚沉:胶体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聚沉,胶体聚沉的条件有:a.__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思考】4.胶体带电吗?为什么胶体是均一、稳定的?(4)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____________,继续煮沸至液体呈____________,停止加热,即制得Fe(OH)3胶体,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化学中的分类思想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化学变化更是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许多人因此而感到化学难学,丧失了学习兴趣,所以学不好化学。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没有掌握化学规律,没建立良好的学科思想,因此也就感到难学,只要方法得当,定能事半功倍。
1.物质的交叉分类由于物质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也就是说对某一物质而言就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对于下列几种盐:Na 2SO 4、Na 2CO 3、NaCl 、K 2SO 4、K 2CO 3、KCl ,你认为可怎样进行分类?2.物质变化的分类物质的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两种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形状、状态改变)。
化学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如:铁生锈、光合作用等。
化学变化中常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生成固体或沉淀。
(2)两种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化学变化中________有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__________有化学变化。
3.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按反应中 分为⎩⎪⎨⎪⎧ 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 分为⎩⎪⎨⎪⎧ 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学以致用根据所学知识,从物质分类的角度,探讨总结如下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是怎样的?试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大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典例导悟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B .氢化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C .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D .能电离出H +的物质一定是酸 听课记录:二、胶体、溶液、浊液三种常见分散系的比较1.将含1molFeCl 3饱和液滴入沸水中,使其完全水解,所得胶体微粒的物质的量是1mol 吗?2典例导悟2 “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1nm ~100nm 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的一种。
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 ②是胶体 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④能透过滤纸 ⑤不能透过滤纸 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A .①④⑥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①③④⑥ 听课记录:变式演练1 (2011·淄博模拟)Fe(OH)3胶体和MgCl 2溶液共同具备的性质是( ) A .加热时二者均能稳定存在 B .两者均有丁达尔效应C .加入盐酸先产生沉淀,后溶解D .分散质微粒可通过滤纸 变式演练2 (2011·陕西渭南临渭高三一调)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B .胶体、溶液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根本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C .胶体微粒不能透过滤纸D .往25mL 沸水中逐滴加入2mLFeCl 3饱和溶液,可以制得Fe(OH)3胶体题组一物质的分类与转化1.(2010·上海,5改编)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酸酐一定是氧化物()(2)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2.(2010·北京理综,7)下列物质与常用危险化学品的类别不对应的是()A.H2SO4、NaOH——腐蚀品B.CH4、C2H4——易燃液体C.CaC2、Na——遇湿易燃物品D.KMnO4、K2Cr2O7——氧化剂3.(2009·广东,13改编)警察常从案发现场的人体气味来获取有用线索,人体气味的成分中含有以下化合物:①辛酸;②壬酸;③环十二醇;④5,9-十一烷酸内酯;⑤十八烷;⑥己醛;⑦庚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⑥分子中碳原子数小于10,③、④、⑤分子中碳原子数大于10B.①、②是无机物,③、⑤、⑦是有机物C.①是酸性化合物,②不是酸性化合物D.②、③、④含氧元素,⑤、⑥、⑦不含氧元素4.(2008·广东理基,34)根据陈述的知识,类推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是MgO,则钠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物是Na2O B.乙烯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则丙烯也可以使其褪色C.CO2与SiO2化学式相似,则CO2与SiO2的物理性质也相似D.金刚石的硬度大,则C60的硬度也大5.(2008·广东,7)某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辨析以下说法:①粗盐和酸雨都是混合物;②沼气和水煤气都是可再生能源;③冰和干冰既是纯净物又是化合物;④不锈钢和目前流通的硬币都是合金;⑤盐酸和食醋既是化合物又是酸;⑥纯碱和熟石灰都是碱;⑦豆浆和雾都是胶体。
上述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⑤⑥C.③⑤⑥⑦D.①③④⑦题组二胶体6.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依据丁达尔现象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2010·福建理综-8C)(2)AgI胶体在电场中自由运动()(2010·重庆理综-8B)(3)江河入海口三角洲的形成通常与胶体的性质有关()(2009·广东-5①)(4)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2009·广东理基-28C)(5)溶液是电中性的,胶体是带电的()(2009·全国理综Ⅱ-7A)题组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
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2.若将NaOH(s)、P2O5(s)、无水CaCl2(s)归为一类。
从A~D中选出一种最适宜与这三种物质归为一类的是()A.浓硫酸B.氯化钠C.碱石灰D.生石灰3.(2011·临沂模拟)无机化合物可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如下分类:(1)上图所示的物质分类方法名称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