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187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疫情分析布鲁氏病,又称布氏菌病,是一种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控制和预防布鲁氏病的传播,必须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以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和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流行病学调查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发生规律的科学方法。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中,首先需要确定病例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史,可以明确诊断布鲁氏病。
随后,研究人员需要收集关于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和生活习惯等,以便分析病例的分布特点和相关因素。
疫情分析是对布鲁氏病在不同时间、地点和人群中的分布和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
通过对已知病例的追踪调查和数据分析,研究人员可以了解疫情的流行趋势和变化规律。
同时,疫情分析还可以揭示布鲁氏病的传播途径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在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调查方法和技术。
其中包括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实验室检测、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等。
流行病学调查问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收集相关信息,包括病例的发病情况、接触史和疫苗接种情况等。
实验室检测可以通过血清学和微生物学方法确诊疾病,同时还可以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了解病原体的遗传特征和变异情况。
影像学检查和动物病理学分析可以揭示布鲁氏病在动物体内的病理变化和传播途径。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
首先,布鲁氏病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的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由于该病主要通过动物传播,因此农村地区和从事动物饲养的人群相对较高的感染率。
其次,接触感染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包括食用未经处理的生奶和奶制品、接触受感染动物的分泌物和排泄物等。
此外,缺乏卫生意识和预防措施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
针对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结果,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预防和控制策略。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

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对策布鲁氏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又称布鲁菌病,主要通过与感染动物接触或摄入带有感染性物质的食物或水源传播。
近年来,布鲁氏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威胁。
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进行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种群以及感染率等重要参数非常关键。
调查可以包括对疫情发生地区进行采集样本并进行实验室检测,以确认感染病例和潜在感染源的情况。
通过分析病例的年龄、性别、职业和接触史等信息,可以评估感染的风险因素和传播途径。
此外,对于布鲁氏病的流行趋势进行长期监测也是必要的,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的爆发。
在了解了布鲁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后,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是必不可少的。
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动物的监管,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布鲁氏菌在动物群体中的传播。
这包括加强畜禽养殖场的管理,定期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养殖条件和卫生水平,加强防鼠、防蚊、防蝇等病媒生物的控制,以减少动物感染。
同时,对于与感染动物接触的高风险职业人群,比如养殖员、兽医和屠宰工等,必须加强相关职业健康教育和培训,提高防护意识,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避免直接暴露于感染源。
此外,对于人群特定的高风险行为,比如食用未经处理的生肉或生乳制品,也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大家正确对待食品安全问题。
在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布鲁氏病的疫苗研发和药物治疗技术的进展也非常重要。
目前,虽然存在布鲁氏病疫苗,但其效果尚不理想,仍需进一步完善。
同时,通过药物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题。
因此,应加强对疫苗和治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提高疫苗的效果和药物的疗效。
此外,布鲁氏病的预防和控制还需要加强社会协同机制。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布鲁氏病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布疫情信息,以便公众了解疫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布病情况汇报

布病情况汇报近期,我对布病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和汇报,以下是我对布病情况的详细汇报。
首先,我对布病的定义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布病,又称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受感染的动物或其分泌物而传播。
该病在人类和动物中均有发生,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其次,我对布病的病原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布氏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弯曲的形态,能在体内形成囊泡,对高温和干燥有较强的耐受能力。
其主要通过接触感染源(如感染动物)的分泌物或血液而传播,引起人畜共患传染病。
随后,我对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布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人类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如牛、羊、狗等)的血液、胎盘、分泌物等而感染,也可通过食用受感染动物的未经充分煮熟的肉制品而感染。
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与人畜密切接触、不洁饮食习惯等密切相关。
接着,我对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布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乏力、关节痛等,严重时可引起内脏器官损害。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病史询问、临床症状观察、实验室检查等,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进行诊断。
最后,我对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预防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受感染动物的管理和监测,避免接触感染源,加强食品安全管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等。
控制布病的关键是加强对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及时采取隔离、治疗和消毒等措施,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综上所述,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对人类和养殖业造成了严重威胁。
了解布病的定义、病原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控制措施,对于预防和控制布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我的汇报,能够增加大家对布病的了解,提高对布病的防范意识,共同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

bo s gadbedn es . L mbr w r tema rou fnet n Iw svr cm o a toajcn lm as rw i reigb at n n s u as e j c s c o . t a e o m nt tw daetu br eh of oi i f y h
维普资讯
13 62
实用 医学杂志 20 0 8年第 2 4卷第 9期
・
调 查 研 究 ・
布 氏杆 究
杨新明 石 蔚 阴彦林 邹宇炜 孟宪勇 刘俊 贤
S i Yl a -n O uw i HI We , N Y nl Z U Y - e i ME GXi -og I u-i . e a m n r o adc .h it f ltd N a y n LUJ nxa D p r e tfOt p e i teFr f i e n n t o h s sAi a H silfH b i o hU ie i , hn a o 70 0 C i opt e e N r n rt Z a ̄i u0 5 0 , hn ao t v sy k a
杆 菌性脊椎炎 临床流行病 学具有特征性 ; 以强力霉素 +庆 大霉素 +磺胺 甲基异嗯唑 为首选的抗 菌素 。 用两个 疗 应
程 是 治 疗 和 防 止 本 病 复 发 最 合 理 的 方 法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椎 关节 炎
流行病 学 疗程 药物 配伍
Ep d mi l g c l n e tg t n o r c H rs o d l i a d r l t ec i ia t d n i e a y Y i e o o i a v si a o fb u e a n y i s n ea i l c l u y o st r p ANG Xi - n i i p t v n s t h n mig,
布氏杆菌病

七、防制
我国目前控制牛布病有三 种方法: (1)、不作检疫与隔离,仅 使用菌苗作预防接种,适用于 缺乏隔离条件下的牧场,此方 法简单易行,可减少或防止流 产发生,但未清除病畜(传染 源),有少数免疫力不强的牛 仍会感染发病。
(2)定期检疫、隔离、淘汰病畜,建 立健康牛群。当畜群发病率不高和经济 条件下许可,采用检疫淘汰的方法,在 有隔离条件和病牛较多的地方,单独隔 离饲养,所产犊牛吃消毒乳,并经多次 检疫为阴性,即可培育成健康畜群(不 接种菌苗)。 (3)结合检疫和隔离或淘汰措施 ,使 用布氏菌苗作免疫接种,与上述方法基 本相同,不同的是,留在原群的主要表现也是流产,发生在妊娠
后的第3-4个月(妊娠期150天),其 它症状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 炎、滑液囊炎,公羊发生睾丸炎。 猪:最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图1和2), 发生在怀孕的第1-3个月,极度少数流 产后胎衣不下,引起子宫炎和不育。 公猪常发生睾丸炎(睾丸肿大,图3, 后期睾丸萎缩,图4)、附睾炎。也可 见关节炎,关节肿胀等(图6);
布氏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牛奶 中可存活2 天至18 个月,乳酪中存活3~12周, 冻肉中可存活2~7 周,在病畜的分泌物、排 泄物及脏器中可存活4 个月,动物皮毛上可存 活1~4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 分钟可杀死本菌,对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敏感。
3.培养: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 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可以生长,但 以在肝汤、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最 好,有些菌株生长需要吐温40,牛 型布菌和绵羊初分离时需要在 10%CO2环境中生长.
四、症状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于
怀孕的第6-8个月(妊娠期282天),产 出死胎或弱胎儿,流产前有分娩预兆象 征,还有生殖道的炎症,流产常见胎衣 不下,阴道内继续排出褐色恶臭液体, 便可发生子宫炎而长期不孕,流产后的 母牛可再度流产,一般流产时间比第一 次推迟。公牛常见睾丸炎,附睾炎,还 常见的症状有关节炎、腱鞘炎,乳房炎 等。
布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根据储存宿主和生化反应的不同,布氏杆菌可分为6个种,即羊种菌、猪种菌、牛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种菌及沙林鼠种菌,其中前3种又可分为若干生物群,以羊种菌致病力最强,猪种菌次之。
其流行范围甚广,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凡是有牲畜的地区都有流行。
我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布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一般牧区和半牧区高于农区,农区又高于城镇;城镇病人多集中在一些职业性较密切的工厂,如肉类加工厂、乳品加工厂、毛纺厂、皮革厂、畜产品仓库等。
任何年龄的人都能感染布病,一般中青年感染机会较多,我国男女之间布病患病率无显著差异。
1.疫区类型1.1羊种布病疫区绵羊和山羊是羊种布氏菌的主要带菌者,又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群居生活致使羊间接触密切,易形成布病爆发流行,羊在流产和产羔期大量排菌、污染了环境,造成人或其它动物感染。
绵羊、山羊布病疫区的发生,常常首先是流产现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疫情信号,随后可见到个别新发病人。
羊种布病疫区有明显得季节性,一般是从3~4月份人的发病开始上升至7~8仍保持较高水平,冬季发病率较低,春季又开始回升。
1.2牛种布病疫区被牛种布氏菌感染的牛也是人类的传染源之一。
牛种布病疫区的流行时期可在产期和产后的泌乳期(牛泌乳期多在6~7月),因此人的发病在春夏季为高,其疫区多为散在性流行,感染率与发病率差距较大,病人症状轻,病程短,后遗症少。
1.3猪种布病疫区人间发病带有局部散发特点,在疫区内感染的人大部分没有临床症状,少数发病者症状也较轻。
2.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多汗、疼痛、神经痛、乏力。
发热是布病患者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之一,热型不一,变化多样。
高烧时患者一般神志清醒,体温下降时,自觉症状增多并加剧。
这种高热与病况相矛盾的现象为布病所特有。
多汗是布病主要症状,急性期为甚,特别是晚上增多,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常可湿透衣裤,导致虚脱。
布病诊断金标准

布氏杆菌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流行病学史,还需要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1、流行病学史: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史极为重要,患者多有病牛、病羊的接触史,或者从事畜牧业工作,有与病牛、病羊的密切接触,比如挤牛奶、生吃牛肉、羊肉等途径。
2、典型的临床表现:患者可能出现长期的低热,或者患者出现多汗、乏力、全身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关节疼痛,或者患者出现睾丸炎、附睾炎等临床表现。
还有部分患者会出现感染性的心内膜炎、脑炎,都需要高度怀疑布氏杆菌病。
3、实验室检查:布氏杆菌病的病原学检查阳性,患者进行布氏杆菌血清学试验发现布氏杆菌抗体阳性,或者患者进行血培养、组织培养,培养出布氏杆菌。
总之,需要上述三条共同存在时,可以确诊为布氏杆菌病。
患者确诊为布氏杆菌病后,需要及时去医院治疗,可以选择多西环素联合利福平,或者多西环素联合链霉素进行治疗。
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

布氏杆菌病流行病学及诊治研究进展布氏杆菌病是全世界范围重要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属于布氏菌属的小型革兰氏阴性球菌引起的。
患者感染布氏杆菌一般通过直接接触感染的家畜,或饮用没有通过巴氏消毒的牛奶及奶制品,牛、山羊、绵羊、骆驼或别的家畜都可以成为传染源。
这是一种表现为多样性(急性、亚急性或慢性)临床表现的全身感染性疾病,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表现为非特异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盗汗、乏力或关节痛,少数患者发现有肝脾大,感染灶一般局限在局部器官,少数会出现慢性反复的周期性复发,由于此病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出现,临床上很容易出现漏诊,通过实验室细菌培养及血清学检查能明确诊断此病[1]。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布氏杆菌病严重流行,70年代疫情逐渐下降,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90年代中期起疫情持续快速上升,布氏杆菌病成为报告发病率上升速度最快的传染病之一。
2008年,布氏杆菌病报告发病率创历史新高,针对日趋严重的疫情,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积极开展布氏杆菌病的防治工作,基于此,本文就布氏杆菌病目前流行病学、诊治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 流行病学1.1 疫区的发展趋势80年代前,我国布氏杆菌病疫区主要集中于5大牧区:内蒙古、新疆、青海、宁夏和西藏。
80年代后,牧区的人畜布氏杆菌病疫情虽然亦有一定波动,但半农半牧和农区的省份布氏杆菌病疫情呈明显上升,如山西、陕西、吉林、辽宁、山东等省区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及患病率皆与牧区相近,甚至还微微超过牧区。
1.2 受侵人群的变化我国对人间布氏杆菌病疫情监测亦表明,80年代前,牧民、兽医、屠宰场和毛皮场的工人、饲养员等职业人群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在10.00%~20.00%之间,其他非职业人群的感染率为0.50%~4.50%。
80年代以后,上述的职业人群感染率几乎都低于 5.00%(个别职业人群除外),而其他非职业人群如农民、干部、学生等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也处于2.30%~4.70%之间,也就是说非职业人群的布氏杆菌病感染率相对呈上升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调查研究 ・
布氏杆菌病1 8 7 例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点分析
王复昆 李建伟
1 . 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 河南驻马店 4 6 3 0 0 0 ; 2 . 河南省确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河南确 山 4 6 3 2 0 0
【 摘要 】 目的 及 时掌握 布 氏杆 菌病 的流行动 态 , 为制定 防制措 施提供 依据 。 方法 对确诊 1 8 7 例 布 氏杆 菌病 患者
进行 流行病学调查 , 并对 临床资料进行 分析 , 采 用布 氏杆菌凝 聚试管法进行抗 体滴度检测 。 结果 确 山县布 氏杆菌 病呈 现暴发 流行态 势 , 病 例主要集 中在该 县竹沟镇 ( 占5 1 . 4 %) , 向周边 乡镇辐射 ; 患者 以 3 0~6 O岁青壮年 居多 , 占8 1 . 3 %, 平 均年 龄( 4 5 . 4±4 . 7) 岁, 男 女 比为 3 . 1 6 :1 。每年 4 ~ 5月份 为发病 高峰期 , 职业 分布 以梳绒感染 为 主; 2 3 . 2 % 有 接触史 的患者在 接触时采 取防护措 施 ; 临床 特点 以发 热 、 乏力 、 多汗 、 肌 肉酸痛 、 骨关节痛 、 食 欲减退为 主 要表 现 , 关 节受 累以腰 、 膝 负重关节为 主 , 7 . 5 % 的患者伴有肝 功能异常 。 结论 确山县及其周边地 区布 氏杆菌病疫 情呈现局 部暴发流行 , 应加大 布氏杆菌病 的防控 力度 。
P r e v e n t i o n , Q u e s h a n 4 6 3 2 0 0 ,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g r a s p t i me l y t h e e p i d e mi c d y n a mi c s o f b r u c e l l o s i s 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b a s i s f o r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1 8 7 c a s e s w i t h b r u c e l l o s i s we r e c a r r i e d o u t . T h e a n t i b o d y t i t e r wa s t e s t e d b y b r u c e l l a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t u b e
me t h o d . Re s u l t s B r u c e l l o s i s p r e s e n t e d o u t b r e a k e p i d e mi c s i t u a t i o n i n Q u e s h a n c o u n t y . T h e c a s e s w e r e ma i n l y c o n c e n t r a t e d i n Z h u g o u t o w n o f t h e c o u n t y ( 5 1 . 4 %) , a n d r a d i a t e d t o t h e s u r r o u n d i n g v i l l a g e s a n d t o w n s . T h e p a t i e n t s
WAN G n l l n Lf J j a n w
1 . Z h u m a d i n a H o s p i t a l o f T r a d i t i o n l a C 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 Z h u ma d i a n 4 6 3 0 0 0 , C h i n a ; 2 . Q u e s h a n C e n t e r f o r D i s e a s e C o n  ̄ o l a n d
I 关键 词 】 布 氏杆茵病 ; 流行 病学分析 ; 临床特点 【 中图分类号 】 R 5 1 6 . 7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2 0 9 5 — 0 6 1 6( 2 0 1 3) 1 5 — 6 7 一 O 2
Ana l y s i s o f e pi de mi o l o g y i n v e 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t i g a t i o n a nd c l i ni c a l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i n 1 8 7 c a s e s wi t h b r u c e l l o s i s
e s t a b l i s h me n t o f 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 c o n t r o l me a s u r e s .M e t hod s Th e e p i d e mi 0 l 0 g i c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w e r e mo s t l y 3 0 t o 6 0 y e a r s y o u n g t h a t a c c o u n t e d f o r 8 1 . 3 %. T h e a v e r a g e a g e w a s ( 4 5 . 4±4 . 7 、 y e a r s o l d . T h e s e x r a t i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