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杆菌病讲座

合集下载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培训讲课文档
据世界统计资料表明,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近30亿美元, 我国就新疆、青海两省概算每年因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 。
现在九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病对人的危害
人感染布病后非常痛苦、疼痛难忍,布鲁氏菌可侵犯全身的各个 脏器,造成器质性病变或功能障碍,由于布病反复发作,严重危 害人体健康及生活质量。若急性期得不到及时、有效、彻底的治 疗,会反复发作转为慢性,留下后遗症导致终身残疾,严重者丧 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
现在八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有关资料表明:绵羊患布病后流产率57.7%,牛患布病流产率为30.2%。 我国过去畜间布病严重时,每年损失于流产牛犊5-6万头,因空怀、流 产等原因每年少生幼畜105-140万头。
近年来,随着人畜疫情持续回升,经济损失更为严重,全区各地 因病致贫的情况多有发生,致使本来就不富足的一些农、牧民生活 更加贫困。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建设。
当前我区布病疫情已经再度成为我国特别是重点地区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和社会经济问题。*
现在十页,总共九十五页。
布鲁氏菌的形态、染色及培养特性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0.3-2.5 微米之间,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 和卵圆形。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 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
世界概况
人间疫情( 1/10万 20个国家地区)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有170个国 家报告有人畜布病疫情发生。人间发病率波动范围较大,曾超过 1/10万的国家有: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美国、阿根廷、阿拉伯 、黎巴嫩、匈牙利、伊朗、苏格兰、爱尔兰、北爱尔兰、西班牙、 伊朗、老挝、蒙古、叙利亚、马耳他、前苏联和葡萄牙。
直射日光数分钟,最长4小时,散射日光7-8天;直射紫外线5-20分钟, 斜射紫外线10-30分钟。布鲁氏菌对热非常敏感,尤其对湿热敏感。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布病健康教育讲座一、什么是布病布病是一种由于感染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病,可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

布鲁氏菌存在于染病动物的血液、尿液、乳汁等分泌物中,人类通过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或直接接触染病动物而感染。

二、布病的症状1. 发热:布病患者常常出现长时间的发热,体温可持续升高并伴有周期性波动。

2. 乏力:患者会感到精力不振、疲劳无力。

3. 头痛和关节痛:布病可引起头痛和关节疼痛,症状类似流感。

4. 夜间出汗:患者常在夜间出汗,有时多到需要更换衣物。

5.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三、如何预防布病1. 合理饮食:生吃或未煮熟的牛奶和肉类可能是传播布病的途径,要确保食物煮熟煮透。

2. 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如牛、羊和病犬等,尽量避免接触其体液和排泄物。

3. 个人防护措施:在接触动物或工作环境可能被污染的场所时,佩戴手套、口罩和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设备。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患有布病的动物和人。

四、布病的治疗和控制1. 抗生素治疗: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控制布病的关键,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

2. 配合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补充充足的营养,保持良好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五、布病对人类的影响1. 健康影响:布病可致病人长期乏力、营养不良及体质下降。

2. 经济影响:布病对养殖业和农业产生了重大影响,损失巨大。

六、如何增强布病防控意识1. 宣传教育:加强布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控意识。

2. 政府监管:加强农场、养殖场的管理,规范养殖和饲养环境。

3. 聚焦高危人群:对经常接触动物的人群,特别是养殖工人进行重点培训和宣传。

七、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预防布病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加强政府监管,并重点关注高危人群。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

布鲁氏菌病知识讲座(居民)PPT课件

布鲁氏菌病知识讲座(居民)PPT课件
19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不
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 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 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 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20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3.关节疼痛
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才 出现者。
人球蛋白试验。 (二)实验检查阳性判定标准 病原分离:检出布鲁氏菌 试管凝集试验:1:100(++)及以上,即100国际单位/毫
升及以上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血清0.03毫升,检查出现可见凝集。
37
诊断标准
二、畜间布病的检验方法和判定标准:
(一)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临床症状:实验检查:病原分离、血清学及其他试验。 A、初筛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平板凝集试验、全乳环状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光镜下的布氏杆菌布鲁氏菌在不同介质中生存时间介质名称生存时间介质名称生存时间5天4个月尘埃2172天4天5个月以上衣服3080天鲜牛乳2天18个月奶酪2567天冻肉1447天培养基60天10个月土壤4天4个月8天4个月畜舍及周围4天5个月以上皮毛45天4个月酸乳2天1个月腌肉2045天干燥胎膜4个月常用化学因子对布鲁氏菌作用的比较药品名称浓度布鲁氏菌生存时间石碳酸1215分钟013013分钟来苏儿1分钟以内漂白粉0225分钟以内过锰酸钾01021011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区
(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 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30
骨和关节病变是布鲁氏菌病最
常见的并发症,40%以上病例可
出现。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


疫点检测

病畜处理
五、得了布病怎么办?

当怀疑自己得了布病时,应及时到当地疾控中心进行采血诊断, 规范治疗,如不及时治疗,易由急性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 健康和劳动能力。等症状消失时或停药一周后间隔半月至一个月到区 疾控中心复诊,连续两次复诊结果均为阴性者为治愈。 服药治疗期间,应积极配合乡镇卫生院督导人员的督导随访工作, 及时反馈治疗情况。ຫໍສະໝຸດ 二、布病的临床症状

(1)家畜感染布病的临床症状
家畜感染布病后,最显著症状是怀孕母畜发生流产,造成胎衣滞 留和子宫内膜炎,从阴道流出污秽不洁、恶臭的分泌物。同时可伴有久 配不孕。公畜往往发生睾丸炎、附睾丸炎或关节炎。

(2)人感染布病的临床症状
人感染布鲁氏杆菌病后,病菌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1-3天,长则 数月,甚至一年。人一旦发病,主要表现为长期低热、多汗、乏力、肌 肉和关节痛、神经痛以及淋巴结、肝、脾肿大、睾丸肿大等症状和体征。 严重者可造成终身丧失劳动能力。


家畜患病的症状
三、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交配、损伤的皮肤、粘膜及呼吸 道传播。以下几种情况,是常见的人感染布病的途径:

1、在羊、牛等牲畜生产过程中徒手接生,过后未清理干净双手就吸烟 或吃东西;

2、在屠宰、挤奶、剪毛、剥皮、清理圈舍过程中,不注意防护; 3、食用病畜的鲜奶或未煮熟的病畜肉;

健康教育讲座 ——布病
目录

什么是布病 布病的临床症状 布病的传播途径 布病的防治




得了布病怎么办
一、什么是布病?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俗称羊病,又称懒汉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羊、牛、猪等牲畜,病 畜可传染给与其密切接触的人员,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目 前我辖区布病呈高发形势,尤其是羊养殖人员,发病率极高, 应引起重视。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2023简版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2023简版

布病健康教育讲座布病健康教育讲座简介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等症状。

本次健康教育讲座将为大家介绍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大家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什么是布病布病又称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

它可以通过食用感染动物的肉或饮用感染动物的乳汁而传播给人类。

布病具有潜伏性、多样性和多器官受累的特点。

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包括发热、全身不适、关节痛、头痛、肌肉痛等。

布病的传播途径布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1. 食物传播:感染了布鲁氏菌的动物肉类或乳制品是主要传播途径。

因此,食用未经煮熟的感染动物肉类或饮用未经灭菌的感染动物乳汁都可能导致人类感染布病。

2. 接触传播: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也可能导致布病感染。

例如,与感染布鲁氏菌的动物接触毛皮、血液、尿液、粪便等都存在感染风险。

3. 空气传播:布鲁氏菌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尤其是在处理感染动物产生的微粒时,或是在一些特殊环境中,例如实验室、养殖场等。

布病的预防和控制为了预防和控制布病的传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食品安全:在食用动物肉类时,要确保充分煮熟,以确保乳汁中的布鲁氏菌被杀灭。

避免生食或未经煮熟的牛羊奶制品,特别是来自未经健康检测的动物。

2. 个人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换洗衣物,特别是在接触动物、沾染动物血液或体液之后。

3. 动物检疫:定期对家畜进行检疫,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动物,避免其传播布鲁氏菌。

4. 畜牧业管理:加强畜牧业管理,提高养殖场环境的卫生水平,做好动物的防疫工作,减少布鲁氏菌的传播风险。

5. 全面的健康教育:组织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布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加强对布病的监测和报告。

结语布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通过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布病的发生和传播。

希望通过本次健康教育讲座,能够提高大家对布病的认识,做好个人和环境卫生,并积极参与布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从而共同维护自己和公共卫生安全。

布病培训课件

布病培训课件

布病培训课件•布病概述•布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布病的治疗与预防•布病的流行趋势与社会防控•布病疫情的监测与控制目•培训总结与展望录01布病概述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染性疾病。

定义布鲁氏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具有抵抗力和侵袭力,可引起慢性、系统性、全身性的感染。

特点定义与特点起源布病最早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与动物及人类生殖系统的感染有关。

传播布鲁氏菌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或摄入感染动物制成的食品而传播。

布病的起源与传播影响布病可导致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不孕不育、肝脾肿大、神经或精神症状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危害布病对畜牧业生产和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对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公共卫生和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布病的影响与危害02布病的临床症状与诊断1 2 3起病急,有寒战高热,体温可达39~40℃,伴有头痛、全身痛、关节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急性感染期肝脾肿大,部分患者有“眼红”(结膜炎表现),早期有关节和肌肉疼痛,后期出现肌无力。

急性期表现血培养阳性或血清学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确诊依据03确诊依据培养分离出布鲁氏菌,血清学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

01慢性感染期起病缓慢,出现低热、乏力、肌肉或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

02长期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有游走性关节痛,睾丸肿痛,肝脾肿大和淋巴结肿大。

孕妇感染风险孕妇感染会影响胎儿健康,可能导致流产、早产或死胎。

孕妇症状孕妇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乏力、肌肉或关节疼痛、睾丸肿痛等症状。

确诊依据血清学抗体滴度4倍以上增高,或病原菌分离培养阳性。

同时可通过超声检查观察胎儿情况。

03布病的治疗与预防急性感染定义01指病程在3个月以内,有明显的全身症状如发热、多汗、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等,且出现血清学抗体阳性。

急性感染治疗02一般采用特效药物如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或利福平联合链霉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及肝功能损害。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3
第13页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4
第14页
2. 人群分布
各类人群对布病均易感,牲畜 养殖、畜产品加工、收购人员、 畜牧兽医和布病防治专业人员 是高发人群。
男女百分比2.7: 1,以青壮年
为主,20~60岁组占90.04%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5
第15页
90年代中期以来疫情迅猛上升并不停攀升原 因: 畜牧业迅猛发展,辽宁成为第8畜牧大省 防制工作不能适应畜牧业快速发展
定水平, 秋季开始下降
35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第35页
向其它动物和人传输
传染源经过泌尿、生殖、消化道、泌乳排 菌污染环境, 人和其它动物接触污染环境被 感染
人宰杀病畜、助产、接触畜产品被感染
食用未经灭菌污染乳、肉等被感染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36
第36页
泌物和胎膜中分离到牛种菌 1914年美国学者Traum于流产猪分离到猪种菌 1953年在新西兰由Buddle从患有绵羊附睾炎公羊分
离到绵羊附睾种菌 1956年美国Stoenner和Lachman在美国西部沙漠林
野鼠中分离到沙林鼠种 1966年Canmichael从美国猎犬流产胎儿中分离到犬
种布鲁氏菌、 1970年FAO/WHO布病教授委员会把布氏菌分为6个
1989年全省经过农业部卫生部组织 基础控制标准达标验收。
1980年前、后数年每年全省无新发
人。
1994
年以明年发病人数迅猛上升, 年发病
人数一直居全国前几位。 布病培训专题知识讲座
17
第17页
年辽宁省布病人群分布:
发病主要集中在25~65岁年纪组,占发病总 数89.58%;男性发病387例,女性112例,男 女发病百分比为3.46: 1。

布氏杆菌病的科普知识课件

布氏杆菌病的科普知识课件

结语
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布氏杆菌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和管理。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
动物传播:通过接触感染动物 的血液、组织或体液而传播, 如乳汁、精液等。 食物传播:食用未经煮熟或未 经消毒的动物产品,如牛奶、 奶制品、肉类等。
传播途径
职业暴露: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职业 人员容易受到感染,如兽医、农民等。
母婴传播:妊娠期感染布鲁氏菌,通 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布氏杆菌病的 科普知识课件
目录 背景介绍 传播途径 症状和诊断 预防和治疗 结语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什么是布氏杆菌病:布氏杆菌 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传 染病,可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类 。
病原体特点:布鲁氏菌是一种 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强烈的 耐酸性和抵抗力。
背景介绍
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布氏杆菌病是全球 性的动物感染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有 较高的发病率。
预防措施:预防布氏杆菌病的 主要措施包括正确处理和烹饪 食物、加强职业暴露的防护、 避免与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等。
治疗方法:布氏杆菌病的治疗 通常采用抗生素,如多西环素 、链霉素等。同时,合理的支 持治疗也很重要。
结语
结语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全球性的感染病,对 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加强对布氏杆菌病的科普宣传,提高大 众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有助 于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
症状和诊断
症状和诊断
早期症状:布氏杆菌病的早期 症状包括发热、乏力、关节疼 痛等,类似于流感。
长期感染:如果未被及时治疗 ,布氏杆菌病可能导致长期感 染,症状可能包括关节炎、肺 炎、心包炎等。
症状和诊断
诊断方法: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学 检测、细菌培养和分离、PCR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布氏杆菌病
26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潜伏期1~3周(3日至数月)。 临床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27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多缓慢起病,少数突然发病)
(一) 急性期
1. 发热
热型不一,典型的波浪热已不多见。
羊种菌感染发热明显,牛种菌感染低热者多。
患者高热时可无明显不适,体温下降 时症状加重,这种发热与其他发热性 疾病不同,有一定诊断意义。
慢性布病阶段;
慢性纤维化阶段
17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淋巴源性迁徙
布氏杆菌 淋巴管 局部淋巴结大量繁殖 增生性炎症淋巴结炎
肉芽肿性淋巴结炎
(形成原发病灶)
18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2、菌血症
布氏菌在原发 病灶大量繁殖
冲破淋巴 屏障进入 淋巴流和 血流 病原体 血行播散
吞噬
溶胶传播亦为传播途径之一。
13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三) 人群易感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
14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布氏杆菌病的流行环节图
15
布氏杆菌病
16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复杂,细菌、毒素以及变态反应均 不同程度地在发病中起作用。
感染过程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淋巴源性迁徙阶段(原发病灶形成); 菌血症阶段; 多发性病灶形成阶段;

38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骨和关节的器质性 损害:椎骨前缘被 侵蚀。
39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慢性期 可分两型: (1)慢性活动型:体温正常或有低热,症状和体 征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血清学检查阳性; (2)慢性相对稳定型:体温正常,体征和症状仅
因气候变化或劳累过度而加重者。
40
布氏杆菌病
41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3.关节疼痛
为关节炎所致,常在发病之初出现,亦有发病后1个月
才出现者。

多发生于大关节如膝、腰、肩、髋等关节。
关节炎可分两类:一类为感染性,常累及一个关节;另 一类为反应性,常为多关节炎。

疼痛性质初为游走性、针刺样疼痛,以后疼痛固定在某 些大关节。常因劳累或气候变化而加重。

31
布氏杆菌病
4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布氏杆菌是一组球杆状的革兰阴性菌,没有 鞭毛,不形成芽胞或荚膜。 电镜下可见三层外膜:
外层为脂多醣 (LPS)
中层外膜蛋白 (OMP) 同布氏杆菌的毒力有关
内层细胞质膜
5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电镜下的布氏杆菌
光镜下的布氏杆菌
6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布氏菌属按储存宿主不同可分为6个种: 羊种菌、牛种菌、猪种菌、犬种菌、绵羊附睾 种菌及沙林鼠种菌。 本菌属分型对临床和流行病学有重要意义。

50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4、布病与败血症相鉴别

败血症常有化脓性传染病灶,中毒症状严重,大多
发生高热,呈驰张热者居多。

败血症严重病例可见神志不清。甚至出现昏迷或休克。 白细胞计数多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多数患 者有进行性贫血;血培养可以发现其他病原菌。 布病高热时神志清楚,甚少谵妄。白细胞减少,淋巴 细胞相对增多。

51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5、布病与疟疾相鉴别

布病发病时没有疟疾发作时的那种有规律性的热型。 布病出现运动器官及生殖器官的损害,而疟疾没有。

疟疾的末稍血涂片可发现疟原虫。
52
布氏杆菌病
53
布氏杆菌病

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大多数患者即使不经治 疗亦有自愈倾向。未经抗生素治疗者一般1~3 个月内可康复,但易复发。
羊种菌致病力最强,感染后临床症状重。
7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生长特性:
布氏菌属生长繁殖时需要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
少数菌种培养时需加入5%~10%CO2 。一般生
长缓慢,从人体内分离细菌时常需1周以上,
有时需1个月。由于各型之间具有共同抗原。
因此可用毒力弱的菌株制备弱毒活菌苗。
8
布氏杆菌病
病原学
抵抗力:
疗的抗菌药物应选择能 进入细胞内 的药物。为提高疗 效,减少复发和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一般采取 联合用药 和 多疗程疗法。
本菌属对紫外线、热和常用消毒剂敏感,3%
漂白粉和来苏尔数分钟内能杀灭。
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强,在奶及乳制品、皮
毛、冻肉等中能长时间生存(2个月以上)。
9
布氏杆菌病
10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本病为全球性疾病。 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 西藏等牧区。其他各省均有病例发生。 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次为牛种菌, 猪种菌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 近年来,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未经检疫的牛羊的 引入,使在疫区才会发生的布病呈现多发的态势。
布氏杆菌病
1
布氏杆菌病 (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 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多汗、 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 畜共患传染病。
概述
2
一、病原学 二、流行病学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检查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七、预后 八、治疗 九、预防
3
布氏杆菌病
28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体温曲线(波状热)
29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2.多汗 是本病主要症状之一,患者发热或 不发热,亦有多汗。大量出汗后可发生虚脱。
特别是晚上出汗明显增多。 与一般发热疾病不同的是出汗相 当严重,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 常可湿透衣裤,使患者感到紧张、 烦燥,甚至影响睡眠。
30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各系统病理变化

皮肤:原发性和继发性病变。 淋巴结:充血、浆液性渗出;增生性肉芽肿
血管系统: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后静
脉。血管内膜炎、血栓性脉管炎、动脉瘤及主动脉炎等。

心脏:特异性心肌炎、心包炎。侵犯主动脉瓣。 肝、脾:布氏菌性肝炎,网状内皮和淋巴增生引起肿大。
于细胞内的细菌,逃脱了抗生素和宿主免疫
功能的清除。
37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二) 慢性期
病程长于1年者为慢性期。
本期可由急性期没有适当治疗发展而来,也可 无明显急性病史发现时已为慢性。

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有固定的或反复发作的 关节和肌肉疼痛,可存在骨和关节的器质性损害。

此外常有精神抑郁、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精 神症状。
11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一) 传染源
主要为病畜。
包括绵羊、山羊、
黄牛、水牛、奶 牛及猪。
12
布氏杆菌病
流行病学
(二) 传播途径
接触-通过体表皮肤粘膜的接触进入人体,如 接产羊羔、屠宰病畜、挤奶等接触;
消化道-亦可经消化道,如进食含布氏菌的生
奶、奶制品或被污染的饮水和肉类而感染;
呼吸道-吸入被布氏菌污染的尘埃而感染的气
24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各系统病理变化

骨髓:坏死、营养不良和纤维化。 肺部:卡他性肺炎 泌尿生殖系统:间质性肾炎、肾小球肾炎。睾丸炎、 附睾炎、子宫内膜炎 神经系统: 中枢:脑膜炎、脑炎、脊髓炎;

周围:腰骶后根和坐骨神经。

运动器官: 骨、关节、肌肉、韧带均可受累;关节炎、 滑囊炎和腱鞘炎。
3. 实验室检查
血、骨髓或其他体液等培养阳性
或PCR阳性可以确诊。血清学检查阳性,结合病史和 体征亦可作出诊断。
46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急性期需与风湿热、伤寒、痢疾、败血 症、结核病等鉴别。慢性期主要与骨、关节损 害疾病及神经官能症等鉴别。
47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1、布病与风湿病相鉴别
44
布氏杆菌病
45
布氏杆菌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包括流行地区有接触羊、猪、牛
1. 流行病学史
等家畜或其皮毛,饮用未消毒的羊奶、牛奶等流行
诊 断 依 据
病史,对诊断有重要参考意义。 2. 临床表现 急性期有发热、多汗、关节疼痛、
神经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等。慢性期有神经、精 神症状,以及骨、关节系统损害症状。
临床表现
关节炎:
左侧关节炎,伴有
发热、不适及肌
肉疼痛。
32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4. 神经系统症状 头痛、脑膜刺激症状、眼眶内痛和眼球胀痛。 神经痛:腰骶神经、肋间神经、坐骨神经。
33
布氏杆菌病
临床表现
5. 泌尿生殖系统症状

可发生睾丸炎、附睾炎、前列腺
炎、卵巢炎、输卵管炎及子宫内膜炎。

可发生特异性乳腺炎,表现为乳

淋巴结肿大与感染方式有关,经口感染者以颈部、咽后壁
和颌下淋巴结肿大为主,接触性传染者多发生在腋下或腹股 沟淋巴结。有时腹腔或胸腔淋巴结亦可受累。肿大的淋巴结 一般无明显疼痛,可自行消散, 亦有发生化脓,破溃而形成瘘 管者。36ຫໍສະໝຸດ 布氏杆菌病临床表现
急性期布氏杆菌病患者经抗菌治疗后,约 有10%以上复发。复发常发生于急性感染后数 月,亦有发生于治疗后2年者。这可能是寄生
寄生,所以富有网状内 皮细胞的脏器,如肝、 脾、淋巴结,骨髓等均 可受累。
20
布氏杆菌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