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短文两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01《谈读书》【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论》等。
㈡写作背景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已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㈢解题“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0个)1.怡.情(y í);2.傅.彩(f ù);3.练达;4.枝节;5.统筹.(ch óu );6.文采;7.藻.饰(z ǎo );8.矫.(ji áo );9.诘难..(ji é n àn );10.狡黠.(xi á);11.寻章摘句;12.推敲;13.浅尝;14.咀嚼..(j ǔ ju é);15.涉猎;16.全神贯注;17.孜.孜不倦(z ī);18.提炼;19.蒸馏.(li ú);20.味同嚼.蜡(ji áo );21.聪颖.(y ǐng );22.灵秀;23.逻辑.(j í);24.善辩;25.滞碍..(zh ì ài );26.睾肾..(g āo sh èn );27.诸如此类;28.辨异;29.吹毛求疵.(c ī);30.阐.证(ch ǎn )。
㈡词语释义。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涂上色彩。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3.练达:①熟练通达。
②意思是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4.枝节:比喻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
5.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6.矫:做作,不真实。
7.诘难:诘问,为难。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有关读书的名言
1、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 3、为乐趣而读书。——毛姆 4、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 6、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 品。——莎士比亚
课后作业
1、课外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者关于读书的名言。 2、用你喜欢的文中的一句读书名言作为论点,并写一论据, 然后写一段话。
整体感知
3、理解“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的含义,说说比喻说理的好处。
人需要读书明理、明智,不断完善自己,努力趋于完美。比 喻说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本文写作中心是“谈读书”,为什么这里谈起了“滚 球”“射箭”等运动?
这里运用类比论证,间接阐述读书的作用。谈“滚球”“射 箭”等运动,证明各种相宜的运动均有助于消除身体上的疾病, 意在以此类比,形象生动地论述读适当的书可以弥补才智上的缺 陷。
整体感知
1、本文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主要谈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
(1)读书的目的。 (2)读书的方法。 (3)读书的作用。
整体感知
2、细读全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并概括每个层次的大意 。
第一层:(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读书的正确目的。 (1)正面论说读书足以怡情、傅彩和长才。 (2)反面论说读书偏向惰、矫和学究。 (3)读书与经验互补。
深入探究
3、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皆成性格”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内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修辞手法:排比
作用:列举六门学问对人的积极影响,正 面阐述了读不同的书能够塑造不同的性格,富 有气势,极具感染力。
深入探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41张ppt)

检查字词
怡情 (yí) 藻饰 (zǎo) 狡黠 (xiá) 蒸馏 (liú) 睾肾 (ɡāo) 阐证 (chǎn)
傅彩
(fù)
矫
( jiǎo)
诘难
( jié)
滞碍
(zhì)
吹毛求疵 (cī)
检查字词
嚼 jiáo 味同嚼蜡 jué 咀嚼
检查字词
词语辨析
“吹毛求疵”和“求全责备”都有“过分较真,追求极致”
的意思。 “吹毛求疵”:原意是吹开皮上的毛寻找疤痕,比喻刻意挑剔 毛病、寻找差错。重在故意、刻意。 “求全责备”:指对人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毫无缺点。重在 要求较高。
检查字词
“不求甚解”和“囫囵吞枣”都有“不深入理解”的意思。
“不求甚解”是中性词,原意是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 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现在多指学习不认真, 不会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重在态度。
“囫囵吞枣”是贬义词,是比喻理解事物含混模糊或学习 上不加分析,不求充分理解地笼统接受,重在方法。
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 书。
一、谈 读 书
(英)培根
文体知识
短文两篇
(2)从“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到“全凭条文断 事乃学究故态”。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阐述了 “ 读书三个目的的
具体表现”和“三个不良倾向”,使论述过程十分 透彻, 增强了说服力。
短文两篇
(3)从“读书补天然之不足”到“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 接”。
运用比喻论证论证了“读书对经验的作用及二者关系”的观点,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狡(xiá) 者鄙读书,无知者(xiàn) 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
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拮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①,数学使人②,科学使人③,伦理学使人④,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辨..: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1)根据拼音写汉字,改正加点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字。
改为改为(2)请从下列选项中给文中①~④处选填合适的词语。
(只选序号)选项:A.周密 B.庄重 C.灵秀 D.深刻我会选:①②③④2.下列加点的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
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须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3.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书能教你为人宽厚、心地善良,使你生出纯真、热情的气质。
书能教你谦虚谨慎、持重内向,使你生出成熟、稳健的气质。
书能教你自强不息、不畏艰难,使你生出刚毅、坚定的气质。
书能教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使你生出深沉、进取的气质。
A.读书是一种“美容”,可以使人由粗俗、鄙陋变得文雅、睿智B.书能影响人的心灵,而人的心灵和人的气质又是相通的C.读书能美化人的心灵,弥补外貌的不足,培养人的内秀D.书能改变人的气质,优雅的气质会使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第13课《短文两篇》课件(共36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①“见风使舵”新解 ②“班门弄斧”辩 ③“滥竽充数”辩
《培根随笔》摘抄
“幸运中并非没有诸多的忧虑与灾祸,而厄运中也不乏种种的慰藉与希望。”说明在
幸运中的人不能得意忘形,说不定下一秒钟就有灾难;在厄运中的人不能灰心丧气,或
所以,读书广,才能广泛的得到效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独具一格!
尽早把阅读当作一件人生大事 余秋雨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 庸就十分困难。
何谓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平庸者什么也不缺少,只是无感于外 部世界的精彩,人类历史的厚重,终极道义的神圣,生命涵义的丰富。而他们失去的这一切, 光凭一个人有限的人生经历是无法获得的,因此平庸的队伍总是相当庞大。黄山谷说过: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这就是平 庸的写照。黄山谷认为要摆脱平庸,就要“用古今浇灌”。
(第一层次)读书的几种目的
• 怡情 • 傅彩 • 长才
说说同学们什么时候读书为了怡情的愉快体验?
多读书,不但口才好,而且写作时文采也会 特别好,有这种体验吗?
读书真的能长才吗?为什么这世上还有很多书
呆子?看看作者是如何进行道理论证的!
(第二层次)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
说说你自己最为得意的读书方法!!!
短文两篇
谈读书
不求甚解
预习检查
怡( yí )情 统筹(chóu) 藻(zǎo)饰
狡黠( xiá ) 诘(jié)难
要诀( jué )
蒸馏( liú ) 劝诫( jiè) 滞( zhì)碍
吹毛求疵( cī ) 豁( huò )然贯通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3《短文两篇》知识点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文13《短文两篇》知识点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怡情(yí) 藻饰(zǎo) 狡黠(xiá) 诘难(jiénàn)滞碍(zhìài)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2.理解重要词语的词义。
怡情:使心情愉快。
傅彩:着色。
文中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狡黠:聪明而狡猾。
诘难:诘问,为难。
滞碍:不通畅。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3.学习《谈读书》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句。
圈点批注课文论述的不同内容,并尝试划分段落层次,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全文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接着,论述读书与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主要论述读书的方法,指出对不同的书应采取不同的读法。
第三层(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主要论述读书的益处。
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回答,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分别论证了什么观点?试举例说明。
①比喻论证。
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修剪移接”比喻“求知学习”,论证了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②对比论证。
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论述了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论述了读书的三种偏向。
正面与反面结合,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
③归纳论证。
例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前六个分句具体论述了读书的作用,最后分句对前面的论述内容加以概括。
在分述的基础上归纳并得出结论,这是归纳论证法。
由于前面列举的内容丰富翔实,最后得出的论断就会更使人信服。
第13课《短文两篇——不求甚解》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自主学习
识文体
立论和驳论是议论文的两种论证方式。
立论
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充足的有说服力的论据来证明自 己的论点,是立论。立论包括确立论点——组织论据——推 理证明三个步骤。
驳论 反之,证明对方观点错误,从而确立自己的观点,是驳论。
驳论包括辨析错误——展开批驳——确立论点三个步骤。
自主学习
识文体
读书方法: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
整体。
第三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任务探究
任务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了解驳论文的写法。 1.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进行说理?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从态度上证明 从方法上证明 进一步证明
自主学习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阐明( chǎn ) 马南邨( cūn )
要诀( jué) 王粲( càn )
狂妄自大( wàng )
劝 jiè( 诫 ) huò( 豁 )然贯通
咬文 jiáo( 嚼 )字 开卷有yì( 益 )
自主学习
夯基础
2.解释下列词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 不求深刻了解。
任务探究
从论证的方式方法和语言风格上来看: ➢ (1)两篇文章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
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点明批驳的论点,然后在批驳别人观 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 (2)两篇文章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主要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 证方法。 ➢ (3)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 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一个真正的读者应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能够辨识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
倾心好书。________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
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①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
03 拓展阅读
(2019·郴州) 材料一: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 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 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 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 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 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 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MING XIAO KE TANG
3.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 充分 (充满 充足 充分)的理由。 (2)为了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不倦 (望眼欲穿 孜孜不倦 吹毛求疵)、前赴后继地探寻适合中国发展的制度模式。
MING XIAO KE TANG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 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 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 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 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节选自夏丏尊《怎样阅读》)
MING XIAO KE TANG
材料三:根据不同的读书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阅读内容。例如,如果是为了与课内学习沟 通衔接,就要关注与课内关联度较高的内容;如果是为了写读后感,就要关注感受最多、体会最 深的内容;如果是为了质疑批判,就要关注你认为可以商讨、指瑕的内容。
阅读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读法:例如,实用文体可以采取“冷读”的方法,阅读时 头脑冷静,心平气和,这样有利于把握概念,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则可以采取“热读” 的方法,阅读时可以调动感情,鼓舞精神,一气贯注,达到感同身受或身临其境的效果。再如, 理解、记忆性阅读,可以采取默读的方法;评价、探究性阅读,可以采取评点批注的方法;消遣、 娱乐性阅读,可以采取浏览跳读的方法。
MING XIAO KE TANG
(1)阅读材料一,你认为推进“全民阅读”应该重在 让读者有阅读收获(提高阅读
质量)
。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智能时代,如何读书”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①纸质阅读和数字阅读并行不悖,相得益彰。②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 同的阅读方式。
MING XIAO KE TANG
环的关系。
②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
③这种能力部分来自阅读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
④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开启
你的心智。
A.①③④②
B.②①④③
C.②④③①
D.③①④②
MING XIAO KE TANG
MING XIAO KE TANG
材料二:数字阅读有利于迅速获取信息,能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管理,还 有利于进行搜寻式阅读。纸质阅读是一种主动性行为,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其中,有利 于进行深度阅读和持续性阅读。
材料三:俞敏洪始终坚持在适当的时候读纸质书;他还读电子书和碎片化文章,购 买了 3 000 多本电子书,收藏了近一万篇微信群的文章。
语文 九年级 下册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MING XIAO KE TANG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1 积累和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狡黠.(jié)
诘.难(jié)
劝诫.(jiè)
豁.然贯通(huò)
B.阐.明(chǎn) 统筹.(chóu) 曲.解(qū) 吹毛求疵.(zī)
02 综合性学习
5.在社区组织的推进“全民阅读”活动中,你参与了部分工作。请阅读下面三则 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当前“全民阅读”渐成共识,各种与阅读相关的活动层出不穷,堪称丰富 多彩,诸如图书漂流、阅读接力、名人讲座、新书签售……不一而足。但阅读活动毕竟 不是阅读本身,阅读活动就如同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足以诱人,但不能饱腹。阅读活 动的数量、质量、参与者等都不是评价阅读的指标,评价阅读的指标只能是读者的阅读 收获。
C.滥.加(làn)
滞.碍(zhì) 暂.时(zàn) 咬文嚼.字(jué)
D.涉.猎(shè)
蒸馏.(liú) 藻.饰(zǎo) 孜.孜不倦(zī)
(解析:A.“黠”应读作“xiá”;B.“疵”应读作“cī”;C.“嚼”应读作“jiáo”。)
MING XIAO KE TA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D ) A.傅采 伦理 全神贯注 开卷有益 B.聪颖 怡情 狂忘自大 味同嚼蜡 C.死抠 逻缉 寻章摘句 高谈阔论 D.善辩 文采 因小失大 不求甚解 (解析:A.“采”应写作“彩”;B.“忘”应写作“妄”;C.“缉”应写作“辑”。)
(节选自马南邨《不求甚解》)
MING XIAO KE TANG
材料二:如果把阅读分开来说,一般科学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 书应该偏重在读。一般科学的教科书虽也用了文字写着,但我们学习的目标并不在文字 上,譬如说,我们学地理、学化学,所当注意的是地理、化学上所记着的事项本身,这 些事项除图表外还用文宇记着,但我们不必专从文字上记忆揣摩,只要从文字去求得内 容就够了。至于语言文字的学科就不同,我们在国文教科书里读到一篇文章——假定是 韩愈的《画记》,这时我们不但该知道韩愈这个人,理解这篇《画记》的内容,还该有别 的目标,如文章的结构、词句的式样、描写表现的方法等,都得加以研究。如果读韩愈 的《画记》,只知道当时曾有过这样的画,韩愈曾写过这样的一篇文章,那就等于不曾把 这篇文章当作国文功课学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