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参考译文

合集下载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大学》全文及翻译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阅读参考学习!第一章【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

《大学》全文及翻译《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是儒家思想中的经典之作。

它成文于战国时期,作者是孔子弟子之一的曾参。

全文共有22章,讲述了人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道路和方法。

本文将简要介绍《大学》各章内容,并附上相应的翻译。

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一章提出了人类修身的重要性。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之人。

这也是孔子强调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即个人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影响家庭、社会、国家和世界。

翻译:The Way of the Great Learning lies in manifesting one’s bright virtue.第二章:“苟不至德,至学无用”这一章进一步强调了德行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没有正确的处事原则和高尚的品德,再多的学问也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的行为和德行入手,以达到真正的学习效果。

翻译:If one is lacking in virtue, his learning will be of no use.第三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思考”的概念。

学习不仅仅是盲目地吸收知识,还要有质疑、深入思考的过程。

如果只是死记硬背,而没有深入的思考,那么学习所得也将毫无用处。

翻译:If you learn without thinking deeply, you will be lost. If you think deeply without learning, you will face danger.第四章:“三才者天地人”这一章介绍了“三才”的概念,即“天、地、人”三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处世立身要顺应天时、地利和人和的发展,才能实现全面、全方位的人格发展,才能达到协调的境界。

翻译:The Three Fundamental Elements are the Heavens, the Earth, and Man.第五章:“今天下以一事而论者,可以吾君之政”这一章论述了个人的行为与国家政治的关系。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全文及译文深柳学堂 | 安放觉心的读书堂《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

《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一段为总论,被后世称为经,而后面分段解释的内容,则被称为“传”(zhuàn)。

所以,大学一共一经,十传。

从全篇来看,《大学》是部体系严谨的著作。

这种体系严谨,体现在后面十传的内容,全部围绕着一经所展开。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国学经典之《大学》原文译文治国之道
【原文】
孟献子曰:“畜马乘(Sheng)不察于鸡豚(tún),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

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译文】
孟献子说:“养了四匹马拉车的士大夫之家,就不需再去养鸡养猪;祭祀用冰的卿大夫家,就不要再去养牛养羊;拥有一百辆兵车的诸侯之家,就不要去收留搜刮民财的家臣。

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不如有偷盗东西的家臣。

”这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做了国君却还一心想着聚敛财货,这必然是有小人在诱导,而那国君还以为这些小人是好人,让他们去处理国家大事,结果是天灾人祸一齐降临。

这时虽有贤能的人,却也没有办法挽救了。

所以,一个国家不应该以财货为利益,而应该以仁义为利益。

学习使人进步知道并没有力量,悟到并做到才有力量!。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四书”之《大学》全文及译文

大学(《礼记·大学》古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

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

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

国学经典之《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大学全文及白话文【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

《大学》的全文及译文《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

下面小编收集了《大学》的全文及译文,欢迎阅读!【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翻译】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翻译】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原文】《康诰》曰:“克明德。

《大学》全文及每段翻译必备

《大学》全文及每段翻译必备

《大学》全译【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译文】`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所说的理解到了极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国文》参考译文目录系辞上传译文 (1)生民译文 (3)蒹葭译文 (4)凯风译文 (4)大同与小康译文 (4)学记译文 (5)郑伯克段于鄢译文 (7)论语.学而译文 (8)论语语录译文 (10)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译文 (12)牛山之木尝美矣译文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译文 (13)大学章句经译文 (13)道德经译文 (14)马蹄译文 (15)秋水译文 (17)非攻译文 (18)宋人有酤酒者译文 (199)齐宣王见颜斶译文 (199)离骚译文 (22)系辞上传译文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为天,坤为地。

天在上,地在下,乾坤的地位就确定了。

天地为宇宙之根本,故六十四卦首先列出乾坤两卦,以象征天高地广,无所不包。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天高地卑之势既已陈列出来,贵贱的位次随之确立。

天地间,万物由卑下到高贵,形成序次,于是一卦六爻便设为六位,初三五是阳位为贵;二四上是阴位为贱。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天体常动,支配地,为阳刚。

地体常静,顺承天,为阴柔。

刚柔既分,分别以奇偶两爻为符号。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人物都是以类聚,以群分的。

协调与冲突并存,吉凶就由此产生。

在各卦中,阳爻居刚位就出吉辞,反之,因不当位而生不吉。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这些都具备后,于是在天呈日月风雷云雨之象,在地有山川草木禽兽之形。

凡此种种,皆因时而显现其变化。

这些变化就是通过卦爻关系来反映的。

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因此,刚与柔相互撞击,阴阳两类爻画消长聚散,形成八卦,代表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形成宇宙万物的变易。

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以雷霆鼓动万物,以风雨润泽万物,日月运行照临万物,寒暑推移生成万物。

说明了八卦代表的事物。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道化生为男,坤道化生为女。

八卦中乾坤的地位有如父母,其余六卦分别为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为天,主宰万物的创始,坤为地,顺承天道育成万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乾以其平易而成其智巧,坤以其简易而发挥功能,天地运动皆有规律可循,一点也不神秘。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

天道平易,就容易了解;地道简单,就便于遵行。

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

容易了解,人们便愿意亲近,求知者就众多;便于遵行,则人能利用厚生,以取得功效。

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

有人亲近,就能保持天道规律的长久;利用而可发挥功能,就显现出地道功能的伟大。

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

懂得了天道恒久之理,贤人适应它便能成就自己的德性;懂得了地道功能广大之理,贤人利用它,便能创造出自己的业绩。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阴阳刚柔相摩相荡之理平易而又简单,掌握了它,就能够懂得天下一切事物的道理。

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领悟天下事物摩荡变化的道理,就能够在天地之间确立人的地位,使人能顺应天地的造化,善处尊卑、贵贱、荣辱的位分。

第四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以天地为准绳,故能符合天地的准则,包罗万物的规律。

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仰头向上观察天文,低头向下观察地理,可以知道日月明暗、草木荣枯这类阴阳变化的自然之理。

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追溯万物的原始,故能知其所以生的原因;回头再研究事物的结局,故能知其所以死的缘故。

和洽则生,相忤则死。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精神与形体结合,成为有生之物,灵魂游离于形体,发生突变,生命即告停止,由此得知鬼神的情状。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易》以天地为依准,就不会违背天地阴阳变化的规律。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易》的智慧能遍及万物,能以其所阐明的变化规律救助天下,所以不会出现大失误。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正道直行而不放任自流,乐于接受天的法则,知道命运有穷通交替,而安然承受之,所以不会产生忧愁。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安于所处之境,敦厚仁德之性,自然能博爱万物众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包络天地万物的变化而不突破其固有的藩篱,间接地成就万物,而无所遗漏,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通晓昼夜的变化规律而具备大智慧,因此,神明之道变化多端,没有定形,《易》反映神明之理也变化百出,没有固定的体势。

生民译文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夙。

载生载育,时维后稷。

那当初,生下先民后稷的就是姜嫄。

如何生下先民?姜嫄祭祀祷告,祈求生子免除无嗣。

姜嫄踩着了上帝拇趾印,怀上了先民,分隔独居。

姜嫄生活肃敬恭谨,生产下来,这就是后稷。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

不拆不副,无菑无害。

以赫厥灵。

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刚一生下来的后稷就像小羊一样,胞衣裹着,不破不裂,健康无恙,显示出它的灵异。

上帝不安。

只是祭祀,竟然生子。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

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

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

鸟乃去矣,后稷呱矣。

实覃实訏,厥声载路。

诞生时把他丢弃窄巷,牛羊庇护哺乳他;把他丢弃森林中,遇上有人来砍伐林木;把他丢弃寒冰上,鸟儿以翅翼盖他温暖他。

鸟儿飞走了,后稷呱呱哭,这哭声又长又大,充满道路。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

蓺之荏菽,荏菽旆旆。

禾役穟穟,麻麦幪幪,瓜瓞唪唪。

后稷很快就能爬行能走路,他自己寻找食物,种植庄稼。

大豆生机勃勃,禾苗嫩绿美好,麻麦茂密繁盛,瓜儿旺盛多实。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

茀厥丰草,种之黄茂。

实方实苞,实种实褎。

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

后稷耕田,有助禾苗生长的方法。

他拔除茂密的杂草,种上五谷。

五谷含苞吐芽,渐渐繁盛长大,拔节抽穗,籽粒坚硬饱满,禾穗沉沉。

他来到邰定居。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

恒之秬秠,是获是亩。

恒之穈芑,是任是负。

以归肇祀。

后稷将良种发给众民,有黑黍,有红米、白米。

田地里种遍了黑黍,收割后把它在堆田里。

田地里种满了红米白米,或抱或背,把它们运回去祭祀。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

载谋载惟。

取萧祭脂,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

怎样祭祀?有舂谷也有舀米,有簸粮也有筛糠。

叟叟地淘米,蒸饭扬出香喷喷的热气。

又商量又考虑筹备祭祀,燃上香蒿牛脂,香气远闻。

用大肥公羊祭祀,又烧又烤供奉神明,以祈求来年能丰收兴旺。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

其香始升,上帝居歆,胡臭亶时。

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祭品装在豆、登器皿中,它的香气升腾,上帝来享受祭品,祭品实在香。

自从后稷始创周人祭祀以来,直到如今,差不多没有获罪于天之事。

蒹葭译文河边芦苇莽苍苍,河边芦苇青又青,河边芦苇郁葱葱,晶莹露珠凝成霜。

晶莹露珠在闪光。

晶莹露珠亮晶晶。

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有位丽人真可爱,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方。

立在河水那一旁。

逆流而上去追寻,逆流而上去追求,逆流而上去追寻,道路崎岖又漫长。

道路艰险难攀登。

道路艰险弯又弯。

顺流而下再追寻,顺流而下去追求,顺流而下再追寻,仿佛就在水中央。

仿佛就在沙洲上。

仿佛就在河滩藏。

凯风译文飘飘和风自南来,飘飘和风自南来,寒泉寒泉水清凉,小小黄雀宛转鸣,吹拂酸枣小树心。

吹拂酸枣粗枝条。

源头就在那浚土。

声音悠扬真动听。

树心还细太娇嫩,母亲明理有美德,儿子纵然有七个儿子纵然有七个,母亲实在很辛勤。

我不成器难回报。

母亲仍是很劳苦。

不能宽慰慈母心。

大同与小康译文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

从前,孔子参加鲁国的岁末大祭祀蜡,并且担任助祭宾。

祭祀完毕,信步走在宗庙的门阙观上,非常感慨喟地叹息起来。

仲尼之叹,盖叹魯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叹息的大概盖是鲁君的违礼。

弟子言偃陪侍在旁问道:“先生为什么叹气呢?”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没能看到,但关于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还是有的。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大道流行的时候,人人都把公共利益放在首位,选举的是有道德和有能力的人,大家讲究信用,和睦相处。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 女有归。

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而且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疾人都能被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归宿。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厌恶把货物资源丢弃到地上浪费的做法,但也不是弄到自己家里去私用;既鄙视有能力不肯使出来,而出力也不一定都为自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因此,阴谋诡计就不会发生,抢劫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也不会出现。

于是,家里的院门都可以不关,这样美好的社会就叫做“大同”。

今大道既隐, 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货力为己;如今大道都已经不能实行了,天下成为家天下。

人人只孝敬自己的父母, 只疼爱自己的子女, 生产财货和付出劳力 ,都只为了自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天子诸侯都把传位给自己子弟作为制度,又各自筑起城郭、挖掘壕沟作为防守,并且按照礼义来定出法度;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用这些法度匡正君臣的名分,加深父子的亲情, 使兄弟和睦, 令夫妻和谐, 并据此设立各种制度,划定田界与街巷,以贤勇知,以功为己。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以此推褒勇敢和智慧的人,奖励为自己效力的人。

这样一来, 一切阴谋诡计就产生了,而战争也就由此而兴起了。

禹、汤、文、武、成王、周公, 由此其选也。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

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公,都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 这六位贤德之人, 没有一个不是小心谨慎地运用礼制治国的。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他们以礼来表彰(著)人们正确的行为,养成(考)百姓诚实守信的风气,又明白(著)地指出人们的过错所在, 以仁爱为法则(刑), 讲求互相礼让,使百姓能有法规可去遵从。

如有不由此者,在执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如果有不按照这样去做的,有权位的,要被罢免,而民众都会视他们为祸根。

这就叫做“小康”社会。

学记译文发虑宪, 求善良, 足以謏闻, 不足以动众。

[执政者]发布深虑的政令,征求贤良的人才,可以获得小小的名声,但不能够感动群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如果他们]请教贤明之士,体恤边区人民,可以感动群众,但不能起到教化百姓的作用。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君子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教育啊!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道。

玉石不经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明白道理。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