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剂学

合集下载

药剂学名词解释

药剂学名词解释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置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药物:凡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称为药物,包括原料药与药品。

药品:一般是指以原料药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剂型,可直接应用的成品。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处方:是医疗和药剂配置的重要书面文件。

狭义是指医师诊断患者病情后,为其预防和治疗需要而写给药房配发药剂的文件。

广义是凡制备任何一种药剂的书面文件,均可称为处方。

制药卫生:是药品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在药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强化制药卫生管理,落实各项制药卫生措施,是确保药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具体要求。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GMP:既《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简称《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CP:简称《药物临床实验管理规范》剂型:适合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需要而制备的不同给药形式。

处方:是指医疗和生产部门用于药物制剂的一种重要书面文件,包括法定处方和医师处方等。

药品:是指在临床上用于患者的最终产品,主要以剂型的形式上市。

制剂:是指各种剂型中的具体药品。

液体制剂:系指药物在分散在适宜介质中制成的可供内服或外用的液体制剂形态的制剂。

增溶剂:系指具有增溶能力的表面活性剂,被增溶的物质称为增溶质。

助溶剂:系指难溶性药物与加入的第三种物质在溶剂中形成可溶性分子间的络合物、复盐或缔合物等,以增加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

潜溶剂:系指能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

防腐剂:系指防止药物制剂由于细菌、酶等微生物的污染而产生变质的添加剂。

溶液剂:是指药物溶解于溶剂中所形成的澄明的液体制剂。

芳香水剂:指芳香挥发性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水溶液。

倍散:毒性药中添加一定比例量的辅料来制成稀释散(或称倍散),以利临时配方。

谈谈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

谈谈对中药药剂学的认识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这门学科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保证中药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它涉及到中药的提取、分离、纯化、制剂成型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

中药药剂学在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中药药剂学的研究,可以将传统的中药配方转化为现代制剂,提高中药的疗效和稳定性,方便患者使用。

同时,中药药剂学也为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中药药剂学还关注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

它研究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制剂的质量稳定、可控,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估,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总之,中药药剂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学科,它在中药的现代化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药典外标准
• 部颁药品标准-有法律约束力
– 1963:西药174种,其中制剂97种 – 1974:抗生素及其制剂102种
• 部颁药品卫生标准 • 地方标准:已废除(2001.12.1)
药品管理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 – 1985.7.1 – 2001.12.1 – 2002.9.15 实施条例
药剂学的发展:古代
两宋时代(AD960~1279) AD1076 设立了太医院卖药所(后改称太平惠民局)及 修合药所(后改称和剂局) AD1080 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剂规范中成药 788种
明清时代(AD1368-1911) 李时珍 AD1518-1593《本草纲目》 剂型近40种
药剂学的发展:近代
• 新药审批办法 – 1985.7.1 新药审批办法:卫生部 – 1999.5.1 SDA修订 新药指我国未生产过的药品 – 2002.12.1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 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GLP:药品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 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 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 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 绪论
中药药剂学概述 药剂学的发展 药物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选择原则 药剂工作的依据
1.1 概述
基本概念
• 药剂学(Pharmaceutics)
– 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 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学科。
• 中药药剂学:
– 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 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 应用性和技术性学科。
• 胃肠给药 • 非胃肠给药
– 注射 – 皮肤 – 黏膜 – 呼吸道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剂型: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

中成药:为中药成药的简称,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新药: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职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

在医师、药师或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监督或指导下方可使用的药品,这类药品一般专用型强或副作用大。

非处方药:不需要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细菌的芽孢全部杀死的操作。

防腐(抑菌):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操作。

F值:一定灭菌温度,Z值为10C 产生的灭菌效果,与121CZ值和10C产生的灭菌效力相同时所相当的时间。

浸出药剂:采用适宜的浸出溶剂和方法浸提药材中有效成分,直接制得或再经一定的制备工艺过程而制得的一类药剂,可供内服或外用。

煎膏剂:药材加水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糖或蜂蜜制成的稠厚状半流体剂型。

胶束、胶团: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当浓度较大时疏水部分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

CMC(临界胶束浓度):开始形成胶束时溶液的浓度。

增溶:药物在水中因加入表面活性剂而使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芳香水剂:指挥发油或其他挥发性芳香药物的饱和或近饱和的澄明水溶液。

反絮凝:向絮凝状态的混悬剂中加入电解质,使絮凝状态变成非絮凝状态,这一过程称为反絮凝。

注射剂: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灭菌溶液、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

热原: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广义热原包括细菌性热原、内源性高分子热原、内源性低分子热原及化学性热原等。

表面活性剂:能显著降低两相间表面张力的物质。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药物预防、治疗、诊断疾病的物质,包括原料药和药品药品原料药经加工制成的成品,可直接应用剂型原料药经加工制成、适合于应用的形式制剂根据标准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应用的药品中成药以中药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中药药剂学的发展夏商时代:药酒,粬(酵母)商汤时期:伊尹首创汤剂,总结出《汤液经》春秋战国:我国现存第一部医药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秦汉时期:《五十二病房》-丸剂东汉-《神农本草经》-丸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0多种剂型,赋形剂,炮制晋唐时代: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宋时代:《太平惠民和局方》-我国历史上由官方颁发的第一部制剂规范明清时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剂型近40种吴尚先-《理瀹骈文》-外治法专著中药药剂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9版-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现行为2010版,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卷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LP:药品非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第三章制药卫生热源微生物产生的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致热物质。

灭菌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繁殖体和芽孢全部杀灭的技术。

防腐是指以低温或化学药品防止和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技术。

消毒是指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将病原微生物杀死的技术。

无菌物体或一定介质中无任何或的微生物。

卫生检验方法热原检查:家兔法无菌检查:薄膜滤过法、直接接种法微生物限度检查: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含药材原粉的制剂-细菌数每1g不得过10000cfu细菌内毒素检查:鲎试验法层流洁净技术是用高度净化的气流作载体,将操作室内的尘粒以平行层流状态排出的空气净化方式。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绪论 1. 中药制剂使用辅料有两个特点:一是“药辅合一”;二是将辅料作为处方的一味药使用。

2. 药物剂型的分类方法:1)按物态分类;2)按制备方法分类;3)按分散系统分类;4)按给药途径分类。

(真溶液类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醑剂、甘油剂及部分注射剂)3. 中药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1)根据防治疾病的需要选择剂型;(2)根据药物本身及其成分的性质选择剂型;(3)根据原方不同剂型的生物药剂学和药动学特性选择剂型;(4)根据生产条件和五方便的要求选择剂型。

6. 中药药剂学的主要性质(1)实践性(2)统一性(3)综合性7.《黄帝内经》记载了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及其制法、用法用量和适应症。

《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专著;《伤寒论》《金匮要略》记载了煎剂、丸剂、散剂、浸膏剂、软膏剂、酒剂、栓剂、脏器制剂等10余种剂型葛洪《肘后备急方》八卷,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

《本草经集注》提出:“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煎膏者”8.《药典》、《局颁药品标准》、《局颁药品卫生标准》(即《部颁药品卫生标准》)、《药品管理法》第三章:制药卫生 1. 洁净室工作时室内必须保持正压;洁净室的洁净度可达100级。

2. 滴眼剂配液、滤过、灌封——1万级4. 灭菌方法1)物理灭菌法:○1干热灭菌法(火焰灭菌法——适用于不易被火焰损伤的瓷器、玻璃和金属制品。

干热空气灭菌法——适用于玻璃器皿、搪瓷容器及油性药物和易被湿热破坏的药物,不适宜用于大部分药品及橡胶、塑料制品的灭菌)○②湿热灭菌法(热压灭菌法——热压灭菌法适用于耐热药物及其水溶液、外科敷料、手术器械及用具等物品的灭菌。

流通蒸汽灭菌法与煮沸灭菌法——常用于含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注射剂及不耐热品种灭菌。

低温间歇灭菌法——用于需加热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药品)○3紫外线灭菌法4、微波灭菌法5、辐射灭菌法2)滤过灭菌法(用于不耐热的低粘度药物溶液和相关气体物质的洁净除菌处理):微孔薄膜滤器,垂熔玻璃滤器,砂滤棒3)化学灭菌法:○1气体灭菌法(环氧乙烷、甲醛、丙二醇、乳酸)○2浸泡与表面消毒法(醇类、酚类、表面活性剂、氧化剂)5. 防腐剂苯甲酸与苯甲酸钠、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尼泊金类)、山梨酸、乙醇、季铵盐类(洁而灭,杜灭芬)、酚类及其衍生物、脱水醋酸 6. 影响湿热灭菌的因素:1)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2)被灭菌药物与介质的性质;3)灭菌温度与时间;4)蒸气的性质7. 100级的洁净室:大输液的滤过、灌封;针剂的分装、灌封。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第一章中药药剂学与中药药剂选择1. 概述饮片: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用于中医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从植物、动物中提取制得的挥发油、油脂、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

提取物:包括以水或醇为溶剂经过提取制得的流浸膏、浸膏或干浸膏,含有一类或数类有效成分的有效部位和含量达到90%以上的单一有效成分。

药物:凡用于治疗、预防及诊断疾病的物质总称。

分为天然药物和人工合成药物。

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称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如散剂、丸剂、片剂等。

制剂:根据药典、部颁标准或其他规定的处方,将原料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成方制剂:指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药政部门批准的处方和制法大量生产,有特有名称并标明功能主治、用法用量和规格的药品成为成方制剂。

其中单味处方者称为单方制剂。

成方制剂习称中成药。

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er drugs简称OTC。

甲类(红色)、乙类(绿色)。

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上市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症,按照新药注册申请管理。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 历代文献中药药剂的肇始可以追溯到夏朝——酿酒商汤——伊尹——《汤液经》——最早的方剂与制药专著战国——《黄帝内经》——“君臣佐使”、“汤液醪醴”的制法、“汤、丸、散、膏、药酒等不同剂型”秦汉——《神农本草经》(首次强调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剂型)、《伤寒论》、《金匮要略》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首次提出“成药剂”的概念,主张批量生产梁——《本草经集注》唐——《千金要方》(孙思邈)、《外台秘要》(王焘)、《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宋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制剂规范)明清——《本草纲目》(李时珍)3. 新剂型、新工艺、新辅料中药制药前处理综合工艺:中药饮片或颗粒煎提(加水适量,煎煮2-3次,容器带搅拌)→分取煎液(离心机去药渣后药液再过滤)→煎液压滤(尼龙布为滤材板框压滤,必要时用活性炭先行吸附)→滤液高速离心分离(150000r/min,一般2次)→药液浓缩(低温减压浓缩)→浓缩药液。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

中药药剂学中药药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对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技术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通过对中药制剂的分类、制剂原则、制剂方法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为中药制剂的研制、生产和使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中药制剂的分类中药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料制成药物的过程和过程中得到的药物,是中药学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中药制剂根据制备方法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 总生药制剂:是指单味中药或复方中药粉末、浸膏、丸、散、胶囊等制剂形式。

2. 加工生药制剂:是在总生药的基础上通过加工改变了中药原料的形态和性质,如麻沸散、炮姜、制川乌等。

3. 提取物制剂:是通过溶剂提取中药原料内有效成分得到的制剂,如生物碱、黄酮、多糖等。

4. 炮制制剂:是指用特定的方法将中药原料加工改变其性质,如炮制丹参、制草乌等。

5. 醋制制剂:是指用醋作为媒介将中药原料加工处理,如醋附片、醋枸杞子等。

6. 浸膏制剂:是指将中药原料放入溶剂中浸提而得的稠固态制剂,如首乌浸膏、地黄浸膏等。

二、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是指在中药药材的基础上,根据中医学理论,通过合理的工艺技术制成的药物。

中药制剂的制剂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剂型原则:剂型应根据用药对象、症状、剂量与用法等方面选择合适的制剂方式。

2. 药物组方原则:药物的组方原则是指根据疾病的特点及药物的功效,进行合理的药物组合。

3. 加工技术原则:加工技术是指对中药材进行预处理,如洗涤、晒干、炒焦、切片、磨粉等操作,才能进行后续工序的制剂。

4. 翻译原则:翻译原则是指中药制剂的名称、剂型、使用方式等应翻译为现代化的名词。

5. 控制稳定性原则:药物制剂的稳定性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应根据药物特性,合理控制制剂过程中各因素对稳定性的影响。

6. 安全保障原则:制剂过程中应注意药品的卫生、安全、便捷,保证药物的质量,防止交叉污染。

三、中药制剂的制剂方法中药制剂的制剂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混合制剂法:将两种或更多的中药原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复方制剂,如丸剂、散剂、胶囊剂、片剂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药剂学实验目录实验一散剂的制备实验二益母草煎膏的制备实验三黄芩软膏剂的制备实验四黄芩苷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注射剂的制备实验五复方丹参片的制备实验六复方丹参片溶出度的测定实验七八珍丸的制备实验八三黄栓的处方设计与制备实验九鱼肝油微型胶囊的制备实验十薄荷油包合物的制备实验一散剂的制备一、实验要求(1)掌握一般散剂、含毒剧药散剂及含共熔成分散剂的制备方法(2)熟悉“等量递增混合法”及“打底套色法”(3)熟悉散剂的质量检查和包装方法二、实验原理散剂是指一种或数种药物经粉碎、混合均匀而制成的粉末状制剂。

散剂属于古老的剂型之一,散剂的特点为“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意即其发挥药效较快,宜于治疗急证。

这是因为散剂比表面积较大,从而具有易分散,奏效快的特点;散剂也能产生一定的机械保护作用;此外散剂在制备方面又具有制备设施简单,剂量可随病症轻重而增减,若当患者不便服用丸剂、片剂、胶囊剂等剂型时,均可采用散剂给药。

散剂亦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由于药物粉碎后,比表面积较大,故嗅味,刺激性,吸湿性的化学活动性等也相应地增加,致使某些易挥发,化学性质不稳定的药物极易损失。

因此,腐蚀性强,挥发性强及吸潮性强且易于变质的药物,不宜采用散剂剂型。

散剂根据医疗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内服散剂和外用散剂。

散剂的制备过程一般包括:药材的前处理(净选、洗涤、干燥、炮制),投入净料、粉碎、过筛、混合,分剂量,质量检查及包装等过程。

其制备要点主要在混合环节上,散剂混合均匀与否,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形态(一般指散剂的细度,颜色等是否一致),而且直接影响产品的疗效。

常用的混合方法有二种:(1)打底套色法:此法是中药丸剂、散剂等剂型对药粉进行混合的一种经验方法.所谓“打底”是指将量少的,质重的、色深的药粉先放入乳钵中(混合之前应首先用其它色浅的、量多的药粉饱和乳钵),即为“打底”,然后将量多的、质轻的、色浅的药粉逐渐地、分次地加入乳钵中轻研、使之混合均匀,即是“套色,此法的缺点是侧重色泽,而忽略了粉体粒子等比容积易混合均匀的机理。

(2)等量递增法:根据粉体粒子等比容积易混合均匀的机理,将比例相差悬殊的药物采用“等量递增法”混合,习惯上称之为“配研法”。

散剂中的药物均应粉碎,除另有规定外,应通过六号筛,儿科和外科用应通过七号筛,眼用散剂应通过九号筛,并在清洁.避菌环境下配制,避免微生物污染。

散剂外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必要时散剂中可加入稀释剂、着色剂、矫味剂等,但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或卫生部门批准的质量标准的规定。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应密闭贮存,防止受潮。

三、实验仪器与试药仪器:天平,乳钵试药:滑石粉30g ,甘草5g,朱砂7.5g,冰片5g,硼砂(炒)50g,玄明粉50g 四、实验步骤4.1益元散的制备4.1.1[处方]滑石粉30g 甘草5g 朱砂1.5g4.1.2 制备操作(1)粉碎、朱砂水飞成细粉,滑石、甘草粉碎成细粉。

(2)分别称取处方中各药,先取少量滑石粉置乳钵中研磨,以饱和乳钵的表面能,再加入朱砂,以等量递增法与滑石粉混匀,至色泽均一,倒出。

取甘草置乳钵中,再以等量递增法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

(3)分装,按6g一包分成若干包,剩余散剂另包。

4.1.3质量检查(1)性状:本品为浅粉红色的粉末,具甘草的甜昧,手捻有润滑感;(2)混合均匀度检查①肉眼检查法,取适当已混合的粉末置光滑的纸上,用适量的工具将其表面压平,在光亮处观察,应呈现均匀的色泽。

亦可用十倍放大镜检查,若有色斑或条纹则说明尚未混合均匀,若有闪烁光泽的部分则说明结晶性药未完全粉碎。

②含量测定法,从散剂的不同部位取样,测定含量,与规定含量比较,可较准确地得知混合均匀程度。

(3)装量差异取散剂10包(或瓶),分别精密称定每包(或瓶)的重量后,每包(或瓶)内容物重量与标示量相比较,应符合上表的规定。

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散剂应不多于2包(或瓶),并不得有一包(或瓶)超出装量差异限度一倍。

(4)水分测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药典》附录有关水分测定项下。

4.1.4 工艺注解操作要点:朱砂、甘草、滑石粉三药的混合次序非常重要,正规操作应是:首先用少量滑石粉饱和乳钵表面,以朱砂板细粉打底,再与滑石粉套研,均匀后,最终用甘草与上两味药混合均匀的细粉套研均匀。

4.1.5 功能与主治清暑利湿,除烦.用于暑热身借,心烦口渴,小便黄少。

4.1.6 用法与用量调取或煎服,一次6g,一日1~2次.4.2冰硼散的制备4.2.1[处方]冰片5g 硼砂(炒)50g 朱砂6g 玄明粉50g4.2.2 制备操作(1)粉碎:朱砂水飞成极细粉;硼砂、冰片、玄明粉分别粉碎或研磨成细粉。

过六号筛。

(2)将朱砂与玄明粉等量递增法混匀,再加入硼砂研和,过筛,然后再以等量递增法与冰片研匀,过筛,分剂量分装即可。

4.2.3工艺注解(1)玄明粉为芒硝经精制后,风化失去结晶水而得,其作用为对疮肿丹毒,咽肿口疮有效,但较失水前缓和。

(2)硼砂炒后失去结晶水。

(3)冰片即龙脑,外用能消肿止痛。

冰片系挥发性药物在散剂制备时最后加入,同时密闭贮存以防成分损失。

4.2.4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炎,止痛。

用于咽喉。

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

4.2.5 用法与用量每次用少许,一日数次,吹敷患处。

五、问题与讨论1、散剂的剂型特点有哪些?2、益元散的制备过程中,为什么不把甘草和朱砂先行研和后,再加滑石粉?参考文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②范碧亭主编,《中药药剂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2③张兆旺主编,《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实验二益母草煎膏的制备一、实验要求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及质量标准。

二、实验原理煎膏剂是指药材加水煎煮,去渣取液浓缩后,加蜂蜜或蔗糖等制成的稠厚状半固体制剂。

又因其药性滋润,故而又被称之为膏滋。

中药煎膏剂中含有较多的糖或蜂蜜,具有较强的滋补调理作用,所以中医常用于治疗慢性疾病。

中药煎膏剂的制备过程中,需煎煮浓缩,故受热易变质或易挥发的中药不宜制成煎膏剂。

煎膏剂中使用的辅料,通常有炒糖、炼蜜等。

三、实验仪器与试药仪器:不锈钢锅,量筒、烧杯,漏斗,天平,波美计,旋光仪试药:益母草250g,红糖适量四、实验步骤益母草膏的制备4.1[处方] 益母草250g 红糖适量4.2制备操作取处方量益母草适当碎断,投入煎煮容器内,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2次,每次保持微沸0.5h。

合并煎煮液、滤过。

将滤液浓缩至比重1.21~1.25(80℃~85℃热测)的清膏。

取红糖(按每100g清膏加红糖200g的比例),加糖量1/2的水,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滴水成珠,脆不粘牙,色泽金黄”时,与上述清膏混合,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即得。

4.3质量检查(1)性状:本品为棕黑色稠厚的半流体;气微、味苦、甜。

质地细腻、稠度适宜、无浮沫、无返砂、用手捻之无粗粒感、无异臭和酸败。

(2)异物检查:取益母草煎膏5g,加水稀释至100ml,应无焦块、药渣等异物。

(3)相对密度:取本品10g,加水20ml稀释后,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相对密度测定法项下有关规定测定。

本品相对密度为 1.10~1.12。

(4)鉴别:取本品约15g,置烧杯中,加硅藻土4~4.5g搅拌均匀,加酸性乙醇50ml,移置带塞锥形瓶中,振摇5min,放置过滤,滤过液置水浴上浓缩至稠膏状,加酸性乙醇25ml重复操作至稠膏状,加含盐酸1滴的水10ml,搅拌均匀,滤过。

取滤液1ml,加硅钨酸试液1~2滴、加碘化铋钾试液3~5滴、即发生澄红色沉淀。

4.4工艺注解在“炼糖”时要注意“炼糖”的时间,观查其熬炼的程度。

煎膏剂质量的优劣与加入的辅料-炼糖或炼蜜有着直接的关系。

4.5 功能与主治活血调经。

用于经闭,痛经及产后淤血腹痛等症。

4.6 用法与用量口服。

—次10g,一日2~3次。

孕妇忌服。

贮藏:密闭、防热。

五、问题与讨论1、膏滋出现返砂现象怎么解决?2、炼糖目的是什么?参考文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②张兆旺主编,《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实验三黄芩软膏剂的制备一、实验要求(1)掌握不同类型软膏基质的制备方法、操作关键及其注意事项(2)了解不同类型基质对药物释放的影响(3)了解软膏剂的质量评定方法二、实验原理软膏剂系指药物、药材或其提取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具有适当稠度的膏状外用制剂。

在局部发挥治疗和保护作用,也可通过皮肤或粘膜吸收而发挥全身性治疗作用。

软膏剂按基质不同可分为油脂性基质软膏、乳剂型基质软膏和水溶性基质软膏三种主要类型。

软膏基质不但起赋形剂作用,而且与制剂的治疗有着密切的关系。

应根据病变皮肤的情况、药物性质以及用药目的合理选用基质,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油脂性基质包括油脂类、类脂类、烃类和硅酮等。

常用的有凡士林,液状石蜡,羊毛脂,动、植物油脂,单硬脂酸甘油酯等。

乳剂型基质系由油相、水相经乳化剂乳化而成,常用的油相为油脂性成分,包括硬脂酸、蜂蜡、石蜡、高级脂肪酸、液体石蜡等。

常用的乳化剂有三乙醇胺、月桂醇硫酸钠,单硬脂酸甘油酯、吐温类,司盘类、卖泽类、苄泽类等;常用的水溶性基质有聚乙二醇、纤维素衍生物、甘油明胶等。

软膏剂的制备方法有研合法、熔合法和乳化法。

对于熔点较为接近的膏状基质可采用研合法与药物混合均匀;如基质配方中有固体物质如石蜡、蜂蜡等,需加热熔融,方可与药物一起制得均匀软膏,此时可用熔合法制备;某些乳剂型基质系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的肥皂类为乳化剂乳化而成,此时可采用乳化法。

软膏中药物的加入方法需根据药物的性质决定,可溶于基质的药物可直接溶入基质中,并混合均匀,难溶性成分或中药材粉末应按制剂要求粉碎后混入基质中。

软膏剂应符合下列质量要求:(1)应细腻、均匀、有适当粘度、易涂布;无酸败、异嗅、变色、变硬、油水分离等。

(2)所用包装材料不得与药物中基质发生理化反应。

(3)除另有规定外,软膏剂应避光密闭保存。

(4)软膏剂制成后,应进行刺激性、稳定性和无菌性检查,均应符合规定。

除上述要求外,尚应进行主药成分含量测定和熔点、酸碱度、粘度与稠度、水值等项目的测定、以保证制剂在贮存期中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软膏剂中药物的吸收一般包括药物由基质中脱离出来并扩散到皮肤或粘膜的“释放”、“穿透”表皮、真皮、进入皮下组织(起局部治疗作用)、以及由皮下组织“吸收”入血管或淋巴管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的治疗作用。

药物的吸收途径主要是毛囊、角质层和汗腺。

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较多,不同类型的软膏基质对药物释放、吸收的影响不同,其中软膏基质释药最快。

三、实验仪器与试药仪器:烧杯,水浴锅,研钵试药: 黄芩4g, 黄芩素细粉(160目)1.50g,麻油2g , 凡士林18.7g, 羊毛脂0.90g, 冰片0.02g 硬脂酸1.20g 单硬脂酸甘油酯0.40g 蓖麻油2.00g 甘油3.50g 三乙醇胺0.15ml 尼泊金乙酯0.005g , 甲基纤维素1.50g 苯甲酸钠0.01g 蒸馏水适量.四/实验步骤4.1黄芩油膏的制备4.1.1[处方]黄芩4g 麻油2g 凡士林l0g4.1.2实验操作(1)取黄芩加水50ml,煎煮l0min,滤过,药渣再加水40ml,煎煮5min,滤过合并,于蒸发皿中加热浓缩至约2g备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