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
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

作者: 宋雷鸣
作者机构: 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
出版物刊名: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5期
主题词: 公共卫生;人类学;流行病学
摘要:医学人类学是当前最有活力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 中国的医学人 类学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公共卫生项目为之提供了重要土壤.在公共卫生领域,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处 于主导性地位,人类学者卷入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基于人类 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理性视角, 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

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一、绪论人类学是对人类进行系统的研究的学科,它的理论和实践中包含了较为广泛的领域,包括文化、社会、经济可能由于人类是自然界最复杂的一种物种,人类学的理论和实践旨在揭示人类的生存、发展、改变、适应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认知。
二、人类学理论1. 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论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它认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是自然适应和人工发明的结果,最初的文化是集体行为的结果,而后文化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快。
文化进化论面临的争议是其所认为的文化发展并非一个全局性的发展趋势,而是局部性的,不象物种进化是一个广泛的发展变化趋势。
2. 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是指人类学家认为各种文化有其独特性,此独特性来自于不同的文化系统。
文化相对主义不否定文化交流和渗透,但也重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3. 结构功能论结构功能论是指有机的整体的观念是如何面对不同文化条件下的现实需求而发生局部的改变的过程。
它认为文化中存在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完成不同功能,维护文化的内在稳定性和适应性而得以保持。
结构功能论认为文化联系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受到社会系统、组织结构和文化变迁的影响。
三、人类学实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进行文化和人类实践研究的基本方法,它通常包括定量和定性方法。
田野调查让研究者感性的体验和亲身体验生活,收集信息和数据,从而进行分析和解释,以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 文化调查文化调查包括对文化和文化习俗的研究,它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历史研究等方法来寻找和采集信息。
文化调查可以提供数据和信息,从而使人类学家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等人类生态环境的问题更具洞察力。
3. 社会行为调查社会行为调查可以得出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真实面貌。
社会行为的研究可以使用量化和质量化的方法,包括对百姓大众和领袖人物的访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等,以了解社会的基本组成,包括其结构、动态变化、文化和社会生态相互作用等。
公共卫生专业必读基础书

公共卫生专业必读基础书以下是公共卫生专业的一些必读基础书籍:1. 《公共卫生学》(Public Health):作者Bernard J. Turnock这本书提供了公共卫生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公共卫生的历史、原则、政策、实践和职业发展等方面内容。
2.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作者Leon Gordis这本书介绍了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包括研究设计、数据分析、疫情调查和流行病学原因等方面。
3. 《社会与行为科学在公共卫生中的应用》(Applying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to Public Health):作者L. Kay Bartholomew Eldredge, Christine M. Markham, Robert A. C. Ruiter, Maria E. Fernández和Gerjo Kok这本书讨论了社会和行为科学在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包括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社会变革等方面。
4. 《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作者Kevin McCracken, David R. Phillips和Peter Gough这本书介绍了全球卫生的重要问题和挑战,包括全球卫生政策、疾病负担、全球健康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等方面。
5. 《环境健康学》(Environmental Health):作者Richard Maizlish和Michael Jerrett这本书探讨了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环境毒理学、环境暴露评估、环境健康政策和环境公正等方面。
以上是一些公共卫生专业的必读基础书籍,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公共卫生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
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经典的著作也值得阅读和学习。
人类学视角下的医学与健康研究

人类学视角下的医学与健康研究人类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的文化、社会和生物方面的多样性及其变化。
在医学与健康领域,人类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研究人类的健康问题。
本文将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医学与健康研究的重要性和应用。
首先,人类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文化对健康的理解和实践方式。
不同文化具有不同的医学和健康观念,这对医学实践和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影响。
人类学可以通过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中人们对疾病、健康和医疗的认知和行为,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特点和需求。
比如,一些非洲国家的部落社区更加注重集体的健康与幸福,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个体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更加重要。
这些文化差异对于制定全球卫生政策和推广公共健康措施都至关重要。
其次,人类学还能够揭示医学与健康领域中的权力和不平等问题。
医学和健康研究常常存在着对弱势群体的忽视和偏见,人类学可以通过研究权力结构、合作与抵抗关系,揭示这些问题的根源和后果。
例如,在一些社会中,妇女的健康需求可能被忽视或受到歧视,人类学可以通过对妇女的经验和观点进行研究,为改善妇女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状况提供有益的建议。
此外,人类学可以提供一种质化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的个体经验和观点。
医学和健康研究往往依赖于量化数据和统计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人类的主观经验和文化背景对健康的影响。
人类学的质化研究方法,如人类学家常用的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生活史研究等,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们对健康的态度、信仰和行为,并深入探究健康问题的多维度。
最后,人类学还可以促进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
医学和健康研究涉及到多种学科,如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医学等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和研究者合作,人类学研究者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对健康问题的研究水平。
同时,人类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提供不同的理论视角和案例研究,进一步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发展。
什么是人类学应用和实践

? 描绘一个基于中国实践的民族学/人类学学科体系。
? 直接的实践:研究者也是实践者(不矛盾)
? 更多人投入此项研究和实践活动
(四)可行性
? 西方成功的经验与本土化
? 驱动力:我国各行业、领域中巨大的需求
? 民族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强大的后备军
? 南达:应用人类学是指专业的人类学家和决策机构(包括公立和私立)之间的一种有组织的互动关系。
? 《文化学词典》:应用人类学是把人类学关于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用于研究、改善人类的社会生活的一门实用科学。
? ......
一、关于实践/应用人类学
(概念)
(三)实践视野中的人类学
? 学术研究:理论研究、民族志研究
? 实践/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和实践未成气候——一个机会!
三、中国实践/应用人类学的发展简况
(二)中国人类学的应用与实践
中国的民族学/人类学自引进和创立之初即是以应用为导向的
? 20世纪初以来的引进西学,寻求民族复兴之道;
? 早期本土社会的民族学调查与研究;
? 40年代学术阵地南迁后针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研究;
? 云南大学的研究基础
? 民族学调查研究基地
? 211项目
四、实践/应用人类学的内容
(领域、角色)
(一)领域:都市发展、国防事务、公共教育、能源开发、环境问题、经济开发、教育问题、健康与医药、居地卫生、技术转让、劳工与就业、农业问题、农村发展、企业管理、人口调查、人际关系培训、人口控制、水资源开发、酗酒与吸毒问题、新闻传播、刑事司法与裁判、渔业研究、营养问题、政府与公共行政、住房间题等诸多领域,重点关注贫困、犯罪、妇女流动、社会文化变迁、艾滋病、民族生计、等问题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1. 《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特点和演变规律。
2.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类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3. 《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
4. 《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关注中国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建设。
5. 《中国社会人类学》《中国社会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和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7. 《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8. 《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中国民俗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公卫科工作范畴

公卫科工作范畴
公共卫生科学(Public Health)是研究和推动整体人群健康的学科领域,涉及广泛的工作范畴。
下面是公共卫生科学的一些主要工作范
畴:
1. 流行病学研究:通过调查病例、控制组、风险因素和传播方式,研
究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和关联,以确定疾病的原因和风险因素。
2. 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定和推广预防性行为策略、疫苗接种推广计划、传染病控制和检测、筛查和早期干预等方法,以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3. 健康政策与管理:制定公共卫生政策,管理公共卫生资源和服务,
规划和评估干预措施,制定行业标准和法规,确保整体人群健康。
4. 社区健康促进:通过教育、宣传、行为改变和社区参与,提高人群
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促进社区的整体健康。
5. 卫生服务管理与评估:研究和改善卫生服务的使用和效果,管理卫
生服务机构和人力资源,提供高效和质量的卫生服务。
6. 环境卫生与职业健康:研究和管理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监
测和控制环境污染物,保护职业工作场所的健康和安全。
7. 健康不平等与社会公正:研究和解决由社会经济因素和结构性不平等所引起的健康差距,并促进健康的社会公正和平等。
这些是公共卫生科学的一些主要工作范畴,涵盖了从疾病预防与控制到健康政策制定的各个方面。
公共卫生科学的目标是促进整体人群的健康和福祉,并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

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黄建始1什么是公共卫生?流传在我国公共卫生界的一句名言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无边无际。
”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的定义是什么? 其中蕴含的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什么?公共卫生源自何处?将奔向何方?这些都是值得每个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所有关心公共卫生的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现代公共卫生的出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时间很短,至今不到二百年。
然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公共卫生的各种定义至少有十八个。
为了正本清源,我们有必要对公共卫生的起源和定义做一个全面、科学的回顾,以便更科学地在我国推进公共卫生事业。
1.公共卫生的起源公共卫生起源于人类对健康的认识和需求。
早期的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农业革命副作用的应急反应,现代公共卫生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于人类对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副作用的应对反应,发展于人类现代化的过程中。
今天,公共卫生已经成为现代化国家最重要的功能之一。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认识是从疾病开始的。
人类早期对健康的需求是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
当人口增长的压力促使人类在距今10 000年前到距今2,000年前这段时间里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后,人类定居和大规模群居带来了各种各样影响健康的问题,如人、畜粪便和垃圾的大量堆积,经蚊子、苍蝇、老鼠等传播的传染病和食物源性及水源性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等。
【参考文献(参)】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渐渐地认识到处理群体的健康问题不简单地等于单个健康问题处理的总和。
要保护群体健康,必须通盘考虑,综合解决诸如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控制和改善与生活有关的自然环境(如垃圾和废物处理等),保障食物和饮用水的安全和数量,治疗和照料老弱病残等与群体健康有关的一系列问题。
综合治理需要整个社区参与。
为了继续生存和发展,人类必须通过有组织的努力来解决因大规模群居带来的负面健康问题,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实践也就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参】。
正像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在过去200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此前5 000年里发生的变化还要大一样,公共卫生概念和实践在过去200年中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要比此前5 000年里的发展速度还要快,发展规模还要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第5期总第137期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No.5,2017Gen. No. 137中国人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的学科合作视角宋雷鸣(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医学人类学是当前最有活力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之一。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中国的医学人类学获得快速发展,其中公共卫生项目为之提供了重要土壤。
在公共卫生领域,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处于主导性地位,人类学者卷入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
基于人类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学理性视角,对既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公共卫生;人类学;流行病学中图分类号:C958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6627(2017)05 -0017 -07疾病、健康及治疗的相关行为和认知,是医学人类学的重要关注对象,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 法在对它们的研究中得以应用和发展[1](24)。
围绕疾病和健康问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实践,是医 学人类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国内医学人类学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尤其是和 社会学相比,医学人类学从研究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远远超越了同期的医学社会学[]。
对于 国内医学人类学的发展,学者们从著作出版、论文数量、机构建设、领军人物、研究领域、理论视角和 方法贡献等一些方面进行过较为细致的总结[2][3][4][5][6]。
从这些总结性文献可以看出,对公共卫 生项目的参与,是近些年医学人类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在当前的公共卫生项目实践中,流行 病学的研究方法或研究模式处于主导性地位。
因此,人类学在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必然会涉及人 类学和流行病学的跨学科合作[7]。
正视人类学和流行病学之间的学科差异,并在学理上探讨两学 科合作的基本维度或基础,是人类学者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不易回避的重要问题[8][9][10][11]。
因为该问题的解决对人类学更为频繁和更为深入地参与公共卫生项目,以及医学人类学自身的发展 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文章拟从人类学和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的角度,对既有的国内人 类学的公共卫生实践进行选择性总结,分析既有研究实践对于学科合作的启发①。
一、社会文化视角与生物学视角相结合目前,流行病学已充分认识到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中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流行病学 擅长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问题,如分子流行病学,但受到学科的限制,对社会文化的角收稿日期:017 -07 -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人类学与流行病学跨学科合作研究”(14CMZ013)作者简介:宋雷鸣(1981 -),男,河南沈丘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助理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汉人社会、文化流行病学研究。
①在相关研究中,学科界限并不清晰,因此文章也会偶有涉及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研究。
17度不够擅长,因迫切需要人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帮助,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项目即是在这一背景 下产生的。
从具体的实践来看,人类学基于整体论思想,从学科擅长的社会文化角度入手来研究疾 病和健康问题,力求实现社会文化视角和生物学的结合[12]。
比如,庄孔韶认为,在对包括公共卫生在内的各种人类问题进行考察时,既要把人当作一个完 整的生物系统加以研究,又要对不同人群的文化系统予以联系性的必要考察,即生物一文化整体论 (bio-cultural holism)。
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把生物和文化两个半偶族维持成一体。
这样我 们才能既看到人们行为中的生物学动机又看到其文化动机,人类的生物属性与文化属性需要同时 并举方可获得共同发展[13]。
针对毒品成瘾问题,医生与公共卫生专家偏向于生物学角度来解决问 题,即采用科学主义的方法论来开展应用实践。
人文社会学科的学者更多倾向于借助社会文化的 力量来解决问题,其中较多涉及精神、信仰和价值观等科学所不及的内容。
在思考彝族的毒瘾难题 时,庄孔韶发现彝族的信仰、道德价值观、盟誓仪式、习惯法、家支组织、尊严、诚信、责任、族群认同 和亲情教化等,都可以成为战胜毒瘾的重要文化力量[14]。
景军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艾滋病感染风险的“泰坦尼克定律”。
他认为不同的社会 地位决定着不同的客观风险和不同的风险认知,不同的风险认知决定着不同内容的恐惧和人们对 客观风险的不同反应,不同的风险反应决定着不同的行动。
由于中国艾滋病风险在客观和主观层 面上的互动关系受制于我国特有的社会分层结构,因而我国弱势群体在客观层次所面临的艾滋病 风险与这些群体的风险认知、恐惧心理,以及带有歧视成分的态度和行为处于一种孪生状态[15]。
潘绥铭也认为,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艾滋病流行的现状,更多地是由各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而不是艾 滋病病毒“自然地”传播的结果。
它并不是一个仅仅作用于社会的问题,更是一个来源于社会的问 题,是基于制度、组织、文化、社会环境、思想信仰等社会发展中的负面因素而产生并加剧的问题[16]。
在众多的具体研究中,潘绥铭及其学术团队从性社会学的角度对性病和艾滋病问题进行研 究,着力挖掘疾病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17]。
翁乃群在《艾滋病传播的社会文化动力》一文中指出,无论是艾滋病传播的地区不平衡性,还是在不同地区主要传播方式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危 害程度的不同均表明,艾滋病的传播与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和人 类历史上曾经遭受过的各种传染病的危害一样,艾滋病传播的发生既有其生物学原因,也有其政治 经济和社会文化原因。
大量事实证明,要阻止艾滋病的蔓延扩散,不仅要探讨其发生的生物、生理 背景,更要关注其得以扩散蔓延,造成某些地区高感染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背景。
只有通过采 取生物与社会综合分析的方法,即将临床医学与社会理论、流行病学与历史、田野志和政治经济相 结合的分析方法,才可能更好地认识这一社会事实[18]。
他还和自己的同事结合一些具体的田野调 查,对艾滋病和性病在我国传播、蔓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讨论[19]。
王建新和王宁通过跨区域的比较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地区汉族居民受中国内地传统文化影 响较重,除地方性生活习俗的影响外,民间宗教观念、民间疾病观念较为流行,巫术风水性治疗的痕 迹明显且比较普遍;而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患者中类似中原地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很突出,基于 特定民族宗教习俗及特有生活习俗的医疗观念和行为在治疗过程中较多被观察到,患者所反映的 问题多与当地少数民族宗教民俗及生活习惯相关联”[2°]。
这里所谓的“跨区域比较研究”,主要表 现为与疾病相关的文化研究。
另外,张实等分析了云南某地老年人疾病与地方文化之间的关系,她们发现该地农村老年人疾 病的构成,与当地的烟酒文化、生态环境、劳动方式、饮食习惯、终身奉献为荣的集体意识以及政治 经济中的弱势地位有关[21]。
余成普通过对器官移植病人的研究发现,器官移植者既存在着生物性 适应问题,还存在着社会和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两个问题交叉相生,互相碰撞,充分说明公共卫生实 践需要把生物角度和社会文化角度充分结合[22]。
社会文化的角度是人类学研究之所长,因此,人类学介入公共卫生领域时必然要从社会文化的18角度入手。
同时,公共卫生问题的核心是人们的疾病和健康问题,这又不可避免地涉及生物医学的 角度。
在这种情况下,生物与社会文化角度的结合,成为人类学参与公共卫生实践的必然选择。
可 以说,所有的人类学公共卫生实践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不必过多列举。
二、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流行病学学科发展初期,主要通过定性研究的方法研究卫生问题。
时至今日,定量研究成为流 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主流,如采用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和数理模型等搜集资料和预测疾病发展趋势。
由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必须综合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而流行病学在定性研究方面多有欠缺,因此人 类学在参与公共卫生项目时,其定性研究方法得到了较好的发挥[23]。
人类学的看家本领是田野工作,主要采用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居住体验等具体方法来搜集资 料。
按照传统的人类学田野工作要求,往往需要一个年度周期的实地调查来搜集资料。
而在公共 卫生场景中,人类学根据研究主题的特点,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长处调整自己的研究方法。
在具体 实践中,人类学者发展出了 一套适应公共卫生项目的研究方法。
比如,人类学家在卫生项目评估工 作中,为了满足项目资助方在较短时间内了解项目执行情况的需要,发展出了“快速评估方法”(rapid assessment procedures)。
所谓快速评估,是指人类学者针对具体的卫生项目,联合相关人员 组成评估小组,在特定社区或区域开展数周或数月的短期调研,以快速获得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资 料和数据,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相关项目经验等。
在具体的评估过程中,一方面,研究小组会 采用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等方法,调查社区的日常生活,关注社区居民与保健有关的信念与行为;另 一方面,还会收集社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和户口普查资料,调查特定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24][25]。
2007年,笔者参与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师生及相关卫生项目官员组成的评估小组,对 清华大学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艾滋病预防与关怀”项目进行快速评 估。
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小组同时使用了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在评估报告中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 分析。
其中在对昆明花卉市场外来女工生殖健康和艾滋病预防教育项目的评估中,通过定量方法 统计项目核心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女工的健康知识掌握情况,通过定性方法了解项目的具体开展过 程、成效和经验等,发现在相关知识宣传过程中,花卉市场外来女工的老乡、朋友和同学等关系组成 的非正规组织有效推动了同伴教育的效果[26]。
除了快速评估方法外,人类学在参与卫生项目时还 通常使用焦点小组讨论(focus groups)、叙述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及结合民族志进行分析等方法[24][25]。
这些方法都是对公共卫生项目惯用的定量方法的有益补充。
在具体卫生项目研究中,学者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非常普遍。
潘绥铭擅长采用定性 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女性性工作者的生存状况和艾滋病感染风险进行研究。
他在一项关于中国东北 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性工作者的研究中,采取“以定性方法为基础,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互相结合与 相互转化”的方法,即基于两种方法的特点或优势,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以实现两种方法的 相互补充和结合[17]。
基于定性和定量研究结合的经验,潘绥铭及其学生还联合撰写了多篇重要的定 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论文,并出版了专著,对相关研究颇有启发[27][28][29][30][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