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筹资概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英国际意识教育的共性和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英国际意识教育的共性和差异“如果说人类的生活空间已真的扩展到全球范围,那么教育也就应该培养视界广阔的世界观”,“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是一种教育任务,它是‘教育与灾难的赛跑’。
”[1] “所有学生都应该有机会通过他们的学习计划了解自己文化以外的文化,从而能够意识到人类的统一性。
”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美、英的国际意识教育都走在世界前列,三国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实践方式等方面既存在共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三国国际意识培养的共性(一)加强工具性质的外语教育培养国际视野的前提条件之一是语言,如果不解决语言问题,就无法跨越理解和沟通的障碍。
外语是日本中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除了英语教育外,日本还非常重视其他的外国语教育,一些学校已经开设了第二外语和第三外语。
直接涉及外语教学人员的改革有“富布赖特交换计划”、“英国人英语教员制度”(BETS)等等,教育部门定期举办“英语教导者讲座”、派教师到国外研修,还接受美国等外国大学在日本设立分校直接为其培养英语教员;同时,文部省从1988年起把高中生海外留学的制度化也增加了学生直接接受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机会。
[3]早在1958年,美国《国防教育法》就规定设立“国防外国语奖学金”以支持外国语教育。
自1959年以来,联邦教育总署把80多种外语作为重点资助对象。
各大学密切配合中小学,使其外语教育具有连续性,使学生从12年的常规基础教育开始,连续训练达到学士以至硕士的水平。
[3]英国则提前开设外语,将其纳入基础课程。
因为英国的母语即为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英国原有基础教育对外语教学一直不够重视。
但是随着欧盟一体化程度加深,各成员国之间联系更为紧密,无论是留学还是劳动力的自由迁徙,外语都是必备条件。
原来规定的在高中开设外语已经太晚,现在一些学校从小学开始外语教学。
《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开设全国课程,首次将现代外语列入KEY STAGE 3(KS3,相当于初中)的基础课程,课时比例为10%,每周约3课时;KS4(相当于高中)时允许学生选修,开设的语种主要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和中文等。
美英日高等教育投资对我国的启示

美英日高等教育投资对我国的启示张文英西安理工大学【摘要】西方各国高等教育投资模式分为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等三种,分析美英日三国高等教育投资机制的共性和差异,提出对我国高等教育投资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投资美英日启示一、美英日等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1.美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1)政府投入占重要地位。
如1996—1997年度、2000—2001年度各级政府投入占公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的比重分别为51.5%和50.8%。
(2)学费收入扮演重要角色,但呈下降趋势。
与1996—1997年度比较,2000—2001年度私立学校学费收入占总收入比重下降了10.1%,公立学校下降了4.7%。
(3)捐赠收入地位独特。
2000—2001年度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经费来源中捐赠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8%和19.3%。
(4)产、学、研相结合带来的巨额销售与服务收入。
2000—2001年度公私立高校收入中的销售和服务收入分别达到了21.6%和23.5%。
(5)投资收益。
1996—1997年度投资收益占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结构总收入的24.5%,2000—2001年度投资收益对收入的贡献为-4.4%。
2.英国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1)政府拨款。
1996—1997、2000—2001、2005—2006、2006—2007四个年度委员会拨款占英国高等教育机构全部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9.60%、39.60%、38.7%、37.7%。
(2)“第三类”经费。
所谓的“第三类”经费是指通过大学与政府、工商界合作直接为社会服务获得的资金。
(3)学费。
(4)民间捐赠。
如2000、2005、2006年英国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所获得的捐赠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1%、1.8%、1.8%。
(5)招收留学生。
目前,英国在校大学生中留学生已经超过了15%,每年大约有15亿美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3.日本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
(1)对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
外国教育史 7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5)1870年《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案》):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洛克论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近代史上第一个较为明确地提出了包含德智体三育教育体系的人;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白板说”,“感觉说”,“经验说”;
(2)教育的作用、目的和途径: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绅士不仅要有健壮的身体,还必须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绅士教育不能靠学校教育,而是需要通过家庭教育;
(3)1782年成立国民学校委员会;1786年,该委员会颁布《国民教育章程》;
2.乌申斯基论教育——“俄国教师的教师”、“俄国科学教育的创始人”,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
(1)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把教育分成有意的教育和无意的教育两种;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种人除了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外,应该有劳动的习惯和爱好,并把祖国命运与个人结合起来;教育应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
(3)绅士教育的内容:①健康教育或体育②德育(认为道德和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③智育(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外国教育史 第十八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日苏教育的发展

4、《1944年教育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2)加强地方行政管理权限。 (3)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现代教育发展中一 个极其重要的法令。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
1、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20世纪初中央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变化, 法国设立了公共教学部。 在这一时期,法国主要是通过实施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和教育的世俗化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 制。
20世纪前期欧、美、 法令的主要内容为:(1)设立地方教育当 局,以取代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2)地方 教育当局还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提供资助 和控制的权力。 《巴尔福教育法》是英国进入20世纪后所制 定的第一个重要的教育法案。
2、《费舍教育法》 3、《哈多报告书》 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下: 小学教育应当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儿童在11岁以后所受到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 称为中等教育。 进行11岁考试。
在调整整顿普通教育学校和扩大师范教育的
同时,也调整和加强了高等教育。
1918年10月16日正式公布了新政权的第一个 教育法则《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统 一劳动学校规程》。这个规程的制定为以后苏联 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苏联也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 这一时期,苏联也研究了学制问题。
4.大力开展扫盲工作
扫除文盲运动在当时形成一个非常壮观的运 动,为后来50年代苏联全部扫除文盲奠定了基础。
2.关心和团结教师,培养发展教师队伍 教师问题是十月革命初期急需解决的一个重 大问题。
3.教育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初步确立 在革命的最初年代,教育体制、学校制度的 改建,是摆在苏联当局面前的又一重大任务。
当时,莫斯科的教育人民委员列别申斯基
“莫斯科方案”。这一时期,彼得格勒的代表也 提出了一个方案“彼得格勒方案“。
外国教育史-07《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法国)》

9 为法国初等教育发展确立了方向,国家在
二、教育思想
(一)爱尔维修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 员之一。
–智力平等论,人人生而智力平等 –教育民主化,抨击了“天赋不平等”、等级制度 – “教育万能”论,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否 定遗传因素的影响 –教育世俗化:要求彻底改革旧学校,由国家创办世 俗教育 –终身学习论,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 人的终生都在学习和受教育中 –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10
唯物主义认识论→知识源于感官→ 人人生而平等→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 与环境→教育万能(救国、救社会)→ 历史唯心
11
(二)狄德罗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
–教育实施应正视人与人之间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发展人的优良禀赋和素质,抑制不良的发展倾向
–否定了“教育万能论,教育不能超越个人先天禀赋 –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交由新的国家 政府管理
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的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
育的必要 国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公民,教育首先应 考虑国家利益 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严谨、有道德、会教书 提倡自然教育,要让儿童多观察自然事物,强调 课本的重要性
13
(四)涂尔干的教育思想
中心:强调教育和社会的联系 – 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个人使其具备作为社 会成员与特定群体成员所必须的身心状况
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通过改革,建立 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特点是:
–教育管理权力高度集中。
帝国大学:掌管全国教育行政的最高权 力部门——教育行政机构;
–全国的教育实行学区规划管理; –开办任何学校教育机构须得到国家的批准; –一切公立学校教师都是国家的官吏。
20世纪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的教育改革运动

纵观英国教育的近现代改革历史,它给 我们的启示主要有:
(1)英国的教育经历了一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 历史 (2)任何教育改革政策的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时间, 这是英国教育发展比较稳妥、弯路不多、避免反 复与折腾的重要经验 (3)英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十分重视质量与效 果
二 动
20世纪80年代英国教育改革运
• 背景: • (1)长期以来英国中小学没有统一的课程 要求(除宗教法必须开设外),这样形成 了中小学课程难以衔接、课程要求不高等 严重阻碍了英国的教育质量 • (2)70年代中东严重的石油危机,使整个 西方世界的经济遭受沉重的打击,导致了 国家财政紧缺,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急 剧上升
1981年1月,美国联邦教育部长倡议组建了国家教 育委员会,负责全面调查美国教育的质量。到 1983年4月,委员会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处在 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该报告指 出必须把教育放在直接影响美国国际地位高低、 国际竞争成败的高度来考虑,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各界参与和支持教育事业,对教育体制进行根本 性改革,即“重建学习体系”和“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
• 《1988年教育改革法》
• 内容: • 1.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 核心课程、基础课程、附加课程 • 2.设全国性的成绩考试和评定制度; • 3.中小学实行“开放入学”和“自由选择”政策 • 4.废除“双重制”,加强中央管理
意义:
• 1.削弱了地方教育当局权限,强化了 中央政府控制; • 2.“国家课程”及评定制度确定了各 地义务教育的基本水准; • 3.借助准市场化手段提高教育质量。
(二) 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 改革
• 90年代美国因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 牵动了美国的“新经济”使美国社会 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社会生活 发生了全面的转型,“新经济”的发 展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科技的领跑者。 "新经济"与社会转型要求教育培养具 有高度创新的知识型人才。教育改革 成为必然。
第19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ppt

二、公共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1918年通过《费舍教育法》,该法案:首次 明确宣布教育立法的实施“要考虑到建立 面向全体有能力受益的人的全国公共教育 制度”。
(二)中等教育的变化 • 1926年的《哈多报告》 • 1938年的《斯宾斯报告》 • 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
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
课外作业
20 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在不同的国家是如何体现的? 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
阅读书目
资中筠.20世纪的美国[M].北京:三联书店, 2007.谢谢源自《外国教育史教程》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主要内容
• 英国教育的发展 • 美国教育的发展
本章重点: • 英国颁布的法案
• 美国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措施
第一节 英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902年颁布《巴尔福教育法》: • 设立地方教育当局 • 地方教育当局负有对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 提供资助和控制的权力
• 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领导 • 加强地方教育行政管理权限 • 实施5-15岁的义务教育
第四节 美国教育的发展
一、中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全国教育协会的报告与中学课程的变革 • 1891年,全国教育协会任命一个“十人委员会”,研 究中学的课程问题与大学的衔接问题。 • 1895年,任命一个“十三人委员会”,研究学院的入 学条件问题。
?
二、初级学院运动
• 初级学院
• 高级学院
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史密斯一休斯法案》 1917 年,美国通过了以史密斯和休斯联 合提出的职业教育提案,史称《史密斯---休士 法》。
第十九章 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

第十九章20世纪前期英、法、德、美国和日本教育的发展
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德国自1871年统一以后至二战期间,其教育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70-1918)、--------------------(1919-1933)和-------------时期(1933-1945)。
2、20世纪前期,日本教育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分为----------------------(1912-1926)和------------------
(1926-1945)的教育,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3-----------------年,为了公平分配教育补助金和加强对地方教育的管理英国通过了《巴尔福法案》(Balfour Act).
4、-----------年《费舍法案》(Fisher Act)规定:地方教育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5—14岁为义务教育;公立初等学校免费;为超龄青少年设立业余学校(14—16岁)。
二、改错题:
1、1907年,美国颁布了《再改正小学校令》,一律废除私立小学,全部改为公立。
2、韩国是亚洲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也是亚洲第一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
三、名词解释题:
1、《巴尔福法案》
2、“八年研究”计划
3、《史密斯—休斯法案》
4、法国的统一学校运动对双轨学制的改造
5、法国《阿斯蒂埃法案》
四、简答题:
1、美国在中等教育改革中,研究和探讨了哪些问题?有何历史和现实意义?
2、20世纪前期,现代教育发展的两大趋势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筹资概况
通过研究1980年至2004年间的相关数据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的教育筹资在宏观上呈现两大特点:
1、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较高,且稳步增长
表1对1980-2004年四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作了对比,结果显示:
第一,四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较高。
以2003年为例,除日本外,其他三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均在6%以上,美国甚至超过7%。
2003年,美国的GDP为109608亿美元,则当年全美用于教育的总经费为8220.6亿美元,而同年非洲撒哈拉以南国家的GDP总和仅为4000亿美元。
第二,四国教育经费在不断增长。
除1985年(法国是在1990年)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外,其他年份四国均实现了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持续增长。
而英美两国2000年以来的增幅更为明显,2003年英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6.1%,比1995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美国2003年该比重为7.5%,比1995年增长了0.8个百分点。
反映到经费上(见表2),英国2003年的教育总经费是1995年的1.49倍,而美国则是1.37倍。
第三,四国均可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
除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较大波动外,四国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多保持在一定水平。
日本自1990年以来基本上都在4.7%左右,法国1995年后则在6.2%上下浮动,英国1999年至2003年间从未低于5.2%,美国则在1990年5.2%的基础上逐步增至2004年的8.0%。
如果说教育经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并不足以反映一国教育经费的充足程度,那么生均教育经费及其与人均GDP的比值则可对此予以补充。
表2显示,与1995年相比,2003年美英日三国教育经费总额的增长幅度均超出各国在校生人数的增长幅度。
特别是日本,尽管在校生人数出现下滑,教育经费却依然保持增长。
从而使三国生均教育经费在八年内的增长超过26%。
表3列举了1993年至2003年间四国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
显然各国都尽可能多的为教育发展筹措经费,实现了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的稳步增长,2003年都达到或超过25%,美国更是接近33%。
表1 1980-2004年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单位:%
2.此数据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比重;
3.此数据为公共教育经费占GNP比重;
表2 1995,2003年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经费比较
表3 1993-2003年美英日法四国生均教育经费与人均GDP之比单位:%
2、美英日法四国教育经费来源均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教育既是个人投资又是社会投资,它一般由政府、受教育者及其家庭、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共同承担,但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教育急剧发展所需经费绝大部分是通过公共教育支出来解决的。
其后因资金短缺,各国财政难以承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压力,转而纷纷开始拓展教育筹资渠道。
教育经费来源构成中,公共财政和私人的分摊比例开始发生显著变化。
这在美英日法四国1990年至2003年间的相关数据中也有所体现。
表4显示了1990-2003年间四国不同来源的教育经费占GDP比重。
通过测算可知,英国公共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由1990年的97.67%降至2003年的83.61%,日本从1995年的74.47%降为2003的72.92%。
虽然美国由1990年的69.01%升至2003年的72%,但这并未改变该国私人承担近30%教育经费的基本格局。
即使是采用集权型教育管理体制的法国,私人在2003年仍承担了近8%的教育经费。
因此,总的讲,美英日法四国均在找寻公共财政以外的教育筹资渠道,强调私人也应参与对教育经费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