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诗及赏析【诗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我无人引荐,如想要渡水而无舟楫;我在圣明的朝代闲居安卧,深感惭愧。
今日得见张丞相,我十分钦佩;但我结网无丝,只能临渊羡鱼,顿增慨叹。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题解】洞庭湖在湖南北部,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澧四水,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烟波浩淼,港汊纵横,渚青沙白,芳草如茵。
湖中有风景秀丽的君山,湖畔有岳阳楼等名胜古迹。
孟浩然曾多次游洞庭,此诗约作于开元二十五年(737)秋。
作者一生落寞,显宦中惟张九龄最为知己,此诗确如清纪昀所说,实以咏洞庭湖起兴,希望得到张的援引。
故此诗的前半部分写洞庭湖的浩瀚,后半部分以“欲济无舟楫”喻无人援引的.苦闷。
托意而不露干谒之相。
诗题中的“张丞相”即张九龄。
此诗虽另有寓意,然描写洞庭湖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之句却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①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境内,为湖南众水之汇,周围八九百里,有东、西两道与长江相通。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代政治家、诗人。
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②涵:涵蓄。
虚:太虚,指天。
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阔而无阂。
”李善注:“太虚,谓天也。
”太清:指天。
左思《吴都赋》:“鲁阳挥戈而高麾,回曜灵于太清。
”刘渊林注:“太清,谓天也。
” ③云梦译:古泽薮名。
《周礼·夏官·职方》:“荆州,其泽薮曰云梦。
”本在今湖北省境内,分跨长江南北。
东北为云,江南为梦,面积广八九百里。
后世淤积成陆地,遂并称之曰云梦。
岳阳城,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北。
④端居:平居。
此处指隐居。
圣明:旧时对皇帝的颂辞。
此处指因皇帝圣明而出现的清平盛世。
⑤坐观垂钓者:典出《淮南子·说林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全诗赏析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1: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
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
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译文2:八月的湖水涨满,几乎与四岸齐平,无崖无端,似将万里长天包容。
水气蒸蒸,笼罩了这古老的大泽云梦;波光粼粼,雄浑的气势撼动了岳阳古城。
我想要涉河跋水,却没有舟帆载乘;若要闲居端坐,对不起这盛世清明。
只好坐下来观看那些垂钓之人,空怀着实现理想的激情。
译文3:仲秋八月的时节,洞庭湖的湖水都快和堤岸齐平了,湖水涵容着天空,水天浑然一体。
湖上蒸腾的雾气笼罩着整个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
(正像)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我想要出仕做官却没人引荐),(我)安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旁观垂钓的人,空有一厢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涵虚:水汽浩茫。
云梦泽:古大泽名。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面。
济:渡过。
端居:闲居。
坐:因为。
徒:徒然。
背景:此诗旧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张九龄为相时,孟浩然(45岁)西游长安,以此诗投赠张九龄,希望引荐。
然有人说733年孟浩然在长安时,张九龄尚在家乡韶关丁母忧,张于年底才进京就任中书侍郎。
孟浩然此次未见到张九龄。
二人之相会当在张贬荆州长史时。
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云:"本诗当作于开元四年(716,浩然28岁)左右张说任岳州刺使期间。
诗词赏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导语】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
本名不详(⼀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世称“孟襄阳”。
浩然,少好节义,喜济⼈患难,⼯于诗。
年四⼗游京师,唐⽞宗诏咏其诗,⾄“不才明主弃”之语,⽞宗谓:“卿⾃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门⼭,著诗⼆百余⾸。
孟浩然与另⼀位⼭⽔⽥园诗⼈王维合称为“王孟”。
下⾯是为⼤家带来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孟浩然 ⼋⽉湖⽔平,涵虚混太清。
⽓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 秋⽔胜涨,⼏乎与岸平,⽔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体。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勤临河垂钓,只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jí)划船⽤具,船桨 译⽂及注释⼆ 译⽂ ⼋⽉洞庭湖⽔暴涨⼏与岸平,⽔天⼀⾊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泽⽔⽓蒸腾⽩⽩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多么悠闲⾃在,可惜只能空怀⼀⽚羡鱼之情。
注释 ⑴洞庭湖:中国第⼆⼤淡⽔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宗时宰相。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体。
太清:指天空。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八月洞庭湖水暴涨几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
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注释:洞庭湖: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为一体。
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撼:一作“动”。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云梦大泽水汽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济:渡。
楫:划船用具,船桨。
欲济无舟楫:想渡湖而没有船只,比喻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端居:闲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端居耻圣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却闲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
坐观:一作“徒怜”。
徒:只能。
一作“空”。
羡鱼:《淮南子·说林训》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赏析: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
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
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
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
“涵”,有包含的意思。
“虚”,指高空。
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
“太清”指天空。
“混太清”即水天相接。
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
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全文解释宋朝文学家苏轼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张丞相不被皇帝重用,但其实也反映了苏轼对张丞相的政治改革措施持怀疑态度,心中充满矛盾和不安,觉得张丞相是那样贤德却又孤高自许。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自己有志难伸的感慨。
全诗为: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看着洞庭湖的浩淼气势,仿佛湖水吞没了云梦泽。
看着浩瀚无垠的湖水涌向广阔的南国洞庭。
想要渡过洞庭湖却没有船只。
正当作者感到深深的忧虑时,却听到有人正在湖边垂钓。
作者的希望破灭了。
于是只好在湖边搭起帐篷独居在此,心中徒然生出无限羡慕之情。
前两句,诗人先用一个“平”字点明初秋湖水与洞庭湖的关系,接下来用一个“混”字形容水色澄澈的特征。
可见,诗人将湖水写成水色一片浑绿,是因为它是混合了云梦泽湖水的缘故。
这是把洞庭湖比作镜子。
作者观察很仔细,眼界开阔,因此才能把洞庭湖水气蒸腾白茫茫的景象表现出来。
这两句诗突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气势,同时也含蓄地显示出湖面景物的丰富多彩,像云梦泽那样迷茫,又像岳阳城那样壮观,体现出作者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三四句写景,转而进入抒情。
本来无奈地准备“居”下去,做一个闲官,也胜过那些争名夺利、钻营的心机之徒,然而他又受到了内心良知的谴责。
因此他索性就“坐观垂钓者”,暗中观察那些忙碌的人们。
他感到不解和羞愧。
因为他自认为自己本应站出来挽救时局,而如今却只能“坐观垂钓者”。
这里的“垂钓者”,实际是指那些追名逐利、阿谀奉承的官场中人。
作者借此指责了那些钻营沽名、忘掉了治国救民的人。
诗人开头就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壮丽景象,诗人在万顷碧波荡漾、茫茫水天一色的洞庭湖面上泛舟湖上。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歌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诗歌原文】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译文】八月洞庭湖水盛涨与岸齐平,水天含混迷迷接连天空。
云梦二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别人得鱼成功。
【诗歌赏析】这是一首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
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
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
“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
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
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
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
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
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译文|赏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这首诗是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唐诗吧。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原文唐代: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注释①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②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
涵:包容。
虚:虚空,空间。
③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
清:指天空。
④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
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⑤济:渡。
⑥端居:安居。
⑦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⑧ 徒:只能。
⑨楫:(jí)划船用具,船桨赏析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
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
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 首卧松云”,高山安可仰,徒 此揖清芬”(《赠孟浩然》)。 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 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 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 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 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 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 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 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 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 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 甫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唐代诗人,汉族。本名浩, 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 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 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 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 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 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 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 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 和后世所倾慕。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 一年(733),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 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 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 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因而这是一首干谒诗。(“干谒”的意思是: 对人有所求而请见。)
这是一首借观洞庭湖而脱意的干谒诗。诗中描写洞 庭湖的浩荡气势,寄托着希望张丞相援引的心情, 表现出作者积极用世的思想。 全诗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形象生动。这首干 谒诗称颂对方有分寸,表白自己很得体,不露干谒 痕迹,不卑不亢,所以显得含蓄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