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教案
化学初中放热和吸热教案

化学初中放热和吸热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放热和吸热的概念及实际应用。
2. 掌握放热和吸热反应的特点。
3. 能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图解释放热和吸热反应。
教学重点:1. 放热和吸热的定义及特点。
2. 能够区分放热和吸热反应。
3. 能够使用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图解释放热和吸热反应。
教学难点:1. 理解放热和吸热的概念。
2. 能够正确解释放热和吸热反应。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等。
2. 化学试剂:氢气、氧气、石灰水等。
3. 教学课件:包含放热和吸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出放热和吸热的概念,如冰融化时吸收热量,火烧木头时放出热量。
二、学习1. 讲解放热和吸热的定义及特点。
2. 展示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放热和吸热反应的特点。
3. 使用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图解释放热和吸热反应的过程。
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放热和吸热反应的实验,观察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并记录结果。
四、总结让学生总结放热和吸热反应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化学方程式和能量图解释相应的现象。
五、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放热和吸热的理解,并提高解题能力。
六、拓展引导学生探究放热和吸热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火柴燃烧、食物烹饪等。
七、课堂练习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些与放热和吸热相关的思考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八、课后反馈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思考和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放热和吸热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物理初三上沪科版11.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教案

物理初三上沪科版11.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教案姓名课型新授主备人备课时间课题§11.2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科目物理审核人教学目标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依照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理解妨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掌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解释。
教具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烧杯〔100ml〕、试管、温度计、细线、水、冰调整意见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新课〔1分钟〕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爱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
那个地方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第二步:明确目标〔1分钟〕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依照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理解妨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理解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解释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第三步:自主探究〔10分钟〕1、夏天,水泥马路的温度往往比湖水高得多,为此,市政部门经常派出洒水车向路面洒水降温,这是利用了的道理。
2、2005年春节晚会上,一群风华少女用精美绝伦的舞蹈把我国佛文化中的“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善的启迪。
舞台上云雾潦绕,宛如天庭,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_______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3、不同季节的气温变化时,水会发生各种物态变化:春天,冰雪消融是现象;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特别快干了,这是现象;以上两种物态变化时都热。
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

物态变化复习课导学案(一)复习目标1、知道熔化、凝固、汽化、液化,会读画熔化、凝固、沸腾图象。
2、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态变化联系起来,并能解释。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开放、探究、创新能力,学生自己摄取知识,加强关注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
复习过程: 第一课时(一)熔化和凝固1、物质由__态变成__态叫做熔化,由__态变成__态叫做凝固,在熔化过程中要___热,,在凝固过程中要___热.2、物质根据熔化和凝固过程的不同分为___和___.常见的晶体有_________. 想一想:冰与蜡这两种固体有何区别?1、冰是()体,蜡是()体。
2、冰有一定的(),在熔化时虽然(),但温度保持(),蜡没有一定的(),在熔化时(),温度不断()。
做一做:用图像来描述物理现象,是物理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简单明了。
观察下列图象:1、上面两个图像中,图()是冰的熔化图像,因为()。
2、图甲中,AB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BC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CD段物质是()态,吸热温度()。
()段是熔化过程。
注:晶体熔化的条件是:(1);(2)。
反馈练习:1、一种物质从230 ℃开始熔化,到250℃还没熔化完,这种物质是()体。
(二)汽化和液化1、汽化是物质由___态变为___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要要___热,汽化有两种方式___和___.2、比较这两种方式的异同点:3、有关蒸发(1)我们晒衣服时,总是把衣服展开晒在向阳通风处,为什么这样衣服干得快呢?晒在向阳处, 提高了 ;展开,增大了 ;晒在通风处,加快了 ,这样做都加快了水的 ,使衣服干得快。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 、 、 。
4、有关沸腾如图,小明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绘出了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1)、从图像中可知,水的沸点是 ___。
(2)、小明发现自己组的水比邻组的水先沸腾,提前沸腾的原因可能是___。
(3)、图像中AB 段水沸腾前吸热温度__,BC段水沸腾时吸热温度___。
高中化学物质吸热方法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吸热方法教案
教学内容:化学中的物质吸热方法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吸热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物质吸热方法的实验操作;
3. 能够通过实验验证物质吸热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物质吸热的概念和原理;
2. 物质吸热方法的实验操作。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温度计、量热计、氢氧化钠固体、盐酸溶液、块冰等;
2. 实验操作步骤。
教学过程:
一、引入问题(5分钟)
老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吸热的概念。
比如:“在化学反应中,为什么有些反应会放热而有些反应会吸热?”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物质吸热的概念和原理,解释为什么反应会吸热。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实验一: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反应
a. 在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b. 慢慢加入盐酸溶液,观察温度变化;
c. 记录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2. 实验二:块冰的熔化
a. 在量热计中放入块冰;
b. 观察块冰融化时的温度变化;
c. 记录块冰熔化的温度变化。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吸热方法的特点,并解释实验现象。
五、课堂小结(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质吸热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
本节课强调了物质吸热方法的实验操作和原理,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吸热的过程,增强了他们的理解和兴趣。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物质吸热的特点和实
验验证方法,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物态变化物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物态变化物理教案2. 课程年级:八年级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理解物态变化的本质。
2. 能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 难点:物态变化的本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析。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道具,生动形象地展示物态变化过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汇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蒸发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
2. 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介绍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3. 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棍融化、水沸腾等,并记录下来。
4. 小组讨论和汇报:各小组汇报观察到的物态变化现象,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引导学生从现象中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
5. 总结和拓展:对物态变化的概念、分类和本质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巩固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精神和对物态变化现象的分析能力。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

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教案(沪科版初三)教学目标1、认识熔化是吸热过程。
学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学会依照实验数据作出物理图像的方法。
能分析图线的物理意义。
2、认识汽化是吸热过程,明白得阻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3、明白得升华是吸热过程。
4、能利用熔化、汽化、升华吸热讲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5、能用分子动理论初步讲明熔化、汽化、升华的吸热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对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把握熔化、汽化、升华三个物态变化过程吸热。
难点:用分子动理论对物态变化过程进行初步讲明。
教学预备实验器材教师用: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锥形瓶、玻璃片、碘学生两人一组,每组:海波、石蜡、试管〔2支〕、烧杯〔2个〕、热水、温度计〔2支〕、酒精、棉花、细线教学设计引入新课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爱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
那个地点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进行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明一、熔化与吸热讲述:固态、液态、气态统称为物态学生听讲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不称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的这三种状态是会转化的。
咨询:从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假设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停止,这是什么缘故呢?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课本图10-15及课本上的讲明后作出回答。
教师总结补充。
讲述: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对那个咨询题进行探究与验证。
讲述:取两只较大的玻璃试管,分不盛装粉末状海波及石蜡,将试管放在热水杯中,逐步补充温度较高的开水来作热源。
然后仔细观看、记录〔从海波、石蜡熔化时开始〕,作出图线。
巡回指导咨询: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是什么?教师补充讲述:停止加入热水,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会如何样?咨询:实验结论是什么?二、汽化与吸热咨询:沸腾是同学们最常见的汽化现象,你能用分子动理论作出讲明吗?请阅读课本图10-18后,作出讲明。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

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物态变化中的放热过程优秀教案【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1、认识了解冰、雾、霜等形成过程及放热现象。
B、过程和方法1、能对实验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晶体物态变化的一般规律。
2、理解物态变化过程温度-时间图象的特点和物理意义。
3、会用物态变化的规律解释自然界或日常生活中所涉及到一些简单的物态变化。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电冰箱的基本原理及生产无氟冰箱的意义,有环境保护意识。
【重难点】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放热规律【教具】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石蜡、冰块、杯子、挂图、发黑的白炽灯、固态碘、玻璃片、保温瓶、热水等【教材分析】本节为观察、分析、归纳型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再现生活中的有关物态变化中的放热现象,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现象和事物中,探索物理规律,进而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注重发展全体学生的探究能力。
以发展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描述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设计】利用手边易得的'各种生活器具,组织学生自己体会凝固、液化、凝华等放热现象。
本节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许多现象很容易在课堂上再现,教学中应采用各种方法,将有关的放热现象可能多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观察、体验这些现象,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然顺畅地形成凝固、液化、凝华等过程是放热过程,避免出现机械、孤立的死记硬背物理概念的现象。
【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我们知道物质存在的状态,通常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状态。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能处于不同的状态。
例如水,可能成为固态的水,也可能成为气态的水蒸气,也可能成为液态的水。
无论水处在什么状态下,水的分子是相同的。
那么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互相转化。
通过前面探究冰的熔点可知,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不变;但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逐渐停止,这是为什么呢?2.进行新课(1)凝固与放热:A、活动讨论:展示冰块,以及同学亲手制作的蜡塑、蜡制的小动物,请同学们讲述制作过程,并说明凝固过程中是吸热还是放热。
七年级下册科学《物态变化》教案、教学设计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从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物态变化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3.教师强调物态变化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通过讲解生活中的实例,如冰雪融化、露水的形成等,使学生认识到物态变化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物态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等,引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2.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互相交流,共同探讨物态变化的规律。
4.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及特点,特别是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常见物态变化类型的识别及实际应用,如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演示、动画模拟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物态变化。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3.组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提高表达、倾听、协作的能力。
6.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查找关于物态变化的趣味科普文章或视频,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
学案教案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第十一章第二节《物态变化中的吸热过程》导学案第1课时
问题引入:
夏天有的同学喜欢吃冰块解热,有的同学用凉水洗脸解热。
这样做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熔化与吸热”部分】
(1)物态是的统称,通常把固态、液态、气态下的物质分别称为、、。
(2)回顾冰的熔化实验,当晶体熔化时,温度,但是若停止加热,熔化过程就会,这是为什么呢
观察“熔化时的分子运动模型”,阅读课文,从分子动理论的观点进行解释。
请你探究:
加热海波和石蜡,使其熔化,用温度计测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温度值,并在坐标纸上画出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讨论所作曲线的物理意义。
试试,若不加
热,石蜡和海波的熔化过程是否停止
小组展示: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需要加
热,停止加热,熔化过程
这说明熔化的过程是一个的过程。
请你尝试:
把一块冰块握在手心,注意观察冰块的变化和手的感受,和你的小组同学进行交流,谈一下你的发现和感受。
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汽化与吸热”部分回顾上节“水的汽化”实验】(1)当液体加热至沸点,大量分子挣脱周围分子的引力而飞出,这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就是若要沸腾过程继续,必须对液体继
续,以便更多的分子飞出。
在沸腾观察中,外界所加的热,为分子挣脱引力提供能量,并不能使液体温度升高。
通过观察“汽化时的分子模型”加深理解。
(2)认真观察课本图11-19,体会“水蒸发快的晾衣方式”,总结影响液体蒸发的因素:、、。
(3)汽化和沸腾的区别
小试牛刀:
1.(临沂)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春季植树时剪除大部分枝叶
C.地膜种植 D.湿衣服展开晾在向阳、通风处
2.(罗田)生活中常把碗放在大锅内水中蒸食物,锅与碗底不接触,当锅内
水沸腾后,碗中汤将
A.同时沸腾
B.稍后沸腾
C.不会沸腾,汤的温度总是低于水的沸点
D.不会沸腾,汤的温度能达到水的沸点
3.(临沂)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
你知道吗,厨房中也包含着很多物理知识。
如用手拿刚出笼的馒头时,若先在手上沾些水,就不
会感到很烫,这是由于___________的缘故。
4.吃雪糕解热是因为雪糕在熔化时
5.冬季,人们可能会感觉到“化雪天”比“下雪天”还要冷一些,这是为什么拓展提高: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为什么只有“蜡炬成灰”才有“泪始干”试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