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集合了他早期散文作品的集合,其中包括了《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著名作品。
这部作品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展示了鲁迅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思想观点。
下面将从语言特点、标题中心扩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
鲁迅的语言特点之一是犀利的批判精神。
他以鲜明的文字揭示了社会现象中的种种弊端和不公正。
在《孔乙己》中,他通过描述一个悲惨的酒保的命运,暗示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冷漠和无情。
在《狂人日记》中,他以狂人的视角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虚伪。
这种批判的精神使鲁迅的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思想深度。
鲁迅的语言特点之二是生动的描写能力。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所描绘的人物和事物。
例如,在《朝花夕拾》中的《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鲁迅以自己童年时代的经历为素材,描绘了一个智商低下的人对《山海经》中的古怪事物的迷恋和执着。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鲁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鲜活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深入体验到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鲁迅的语言特点之三是对于平民百姓的关注和呼唤。
他以平民百姓为主要的创作对象,关注他们的命运和处境。
在《朝花夕拾》中的《故乡》一文中,鲁迅回忆起自己的故乡,描绘了一个贫穷而困苦的农村,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真实描写,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为平民百姓争取权益。
鲁迅的语言特点之四是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对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束缚和思想偏见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朝花夕拾》中的《自杀日记》一文中,鲁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揭示了传统婚姻观念对于个体的摧残和强制,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反思。
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呼吁人们摆脱束缚,追求自由和独立。
鲁迅的《朝花夕拾》具有犀利的批判精神、生动的描写能力、对于平民百姓的关注和呼唤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等语言特点。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及风格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写作特点和风格。
鲁迅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实主义倾向
鲁迅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黑暗面,批判社会的弊病。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作品,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和批判。
二、独特的语言风格
鲁迅的语言风格独特,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讽刺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他的语言简练、精炼,富有感染力,能够深入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深刻的思想内涵
鲁迅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关注人性、社会、历史等问题,对人类的命运和前途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等手法,
使作品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探索和对社会的批判,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哲学性。
鲁迅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独特的语言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等特点,他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草房子是由鲁迅所创作的一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而广为人知。
这种语言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批判。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草房子的语言特色。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之一是使用了大量的口语化表达。
鲁迅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使小说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思维方式。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咋地”、“咋回事”、“啥事”等口语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活泼,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古汉语的运用上。
鲁迅在小说中巧妙地融入了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使整个文本具有一种古韵古风的感觉。
例如,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尔等”、“吾等”等词语,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方言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运用方言词汇和独特的语法结构,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咱们”、“俺们”等方言词汇,使人物形象更加质朴朴实。
再者,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表现在对于外来语的运用上。
鲁迅通过插入一些外来语词汇,使小说更具有时代感和地域感。
例如,小说中出现的“老爷”、“官人”等外来语词汇,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当时社会的特点和风貌。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还体现在对于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上。
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口语和书面语相结合的方式,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例如,小说中人物在正式场合使用的是书面语,而在私下交流时则使用口语,这种转换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有趣。
草房子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口语化表达、古汉语的运用、方言的运用、外来语的插入以及口语和书面语的转换等方面。
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草房子成为了鲁迅作品中的经典之作,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该书以其独特的语言特点而闻名。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练明了:《朝花夕拾》的语言简洁明了,不啰嗦。
鲁迅以独特的眼光对待世界,用简练的文字表达深刻的思考和感慨,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
2. 生动形象:鲁迅先生擅长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事物,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他所描写的情境。
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读者带入他的内心世界,使读者能够亲身体验到他的思考和感受。
3. 唤起共鸣:《朝花夕拾》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够唤起读者的共鸣。
鲁迅以真实、深刻的笔触描绘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黑暗面,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使人们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4. 反讽讽刺:鲁迅先生擅长使用反讽和讽刺的手法,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嘲讽,揭示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他用尖锐的语言讽刺社会的不公和愚昧,让读者深感社会的荒谬和可悲。
5. 深邃思考:《朝花夕拾》的语言具有深邃的思考力和哲学意味。
鲁迅先生通过对人性、历史和文化的深入思考,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困境。
他的语言充满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使读者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朝花夕拾》这一标题充分体现了鲁迅先生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他通过对朝霞和夕阳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在这部作品中,鲁迅先生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朝花夕拾》中的散文作品涵盖了鲁迅先生的多个方面,从儿童时代的游戏和童话故事,到对旧社会的批判和对现代社会的思考,他通过对个人经历和社会现象的描述,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生动形象,能够直击人心,唤起读者的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了反讽和讽刺的手法,揭示出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丑陋。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运用有哪些特点

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运用有哪些特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通过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丑恶和人性的扭曲。
在整个作品中,鲁迅先生运用了多种语言手法,以准确而有力的语言表达,展现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思想观点。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运用特点。
首先,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语言运用具有极强的描写力。
他善于通过丰富的形容词和具体的细节,刻画出生活中的场景和人物形象,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意境。
例如,在《生活的艺术》一文中,鲁迅先生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晨曦的景象:“太阳慢慢红起来,慢慢升起来,把田野、山石都煮开了,煮化了,成了十五时分的一个玻璃球,再映出整个一片炎炎夏日里的平顶,炙金一般。
”这样的描写给人一种强烈的感觉,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能够亲身体验到其中的场景。
其次,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的语言运用具有深刻的思辨性。
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以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揭示方式,对社会的种种问题进行了剖析。
在《掸烟》一文中,鲁迅先生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通过一个掸烟匠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阶层的批判和对弱势群体的同情。
他写道:“掸烟的阿英子在摊上吐了一口唾沫之后,说了一句:‘畜牲!’他的手竟有一点微笑……这微笑在我的记忆种是温良恭俭让的表情。
”通过对掸烟匠微笑的描写,鲁迅先生反映出社会的不公和对弱者的残忍,同时也凸显了主人公的伟大灵魂。
此外,《朝花夕拾》中的语言运用还体现了鲁迅先生的独特幽默感。
他善于通过一些妙语和幽默的对白来调剂整个作品的氛围,在表达他观点的同时,给读者带来一种轻松和愉悦的感觉。
在《阿长与《三个爱国者》》一文中,鲁迅先生怀着幽默的笔触,揭示了时人的假仁假义和虚伪面孔。
他写道:“这吹嘘说他后来从外国学了‘帮助妇女’,于是连草鞋也不肯了,披一件金莲色大衣”这样的描写不仅带给读者一些欢乐,同时也通过夸张和对比,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哀和社会现象的虚伪。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

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立即引起巨大反响。
他随后发表的小说都结集于《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之中,均用白话写成。
除1912所著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及少量的文言论文(如《文化偏至论》)之外,鲁迅的全部文章全都采用了白话文,并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其散文诗集《野草》和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均为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精品,其小说既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开端的标志,同时也是其成熟的标志,其杂文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
鲁迅作品语言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源于其进步的语言观和辛勤的语言实践。
当年,鲁迅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汉字拉丁化”,提倡以“白话代文言”,果断预告普通话的灿烂前景——“现在码头上,公共机关中,大学校里,确已有一种好像普通话模样的东西,大家说话,既非‘国语’,又非京话,各各带着乡音,乡调,却又不是方言,即使说得吃力,听得也吃力,然而总归说得出,听得懂。
如果加以整理,帮它发达,也是大众语中的一支,说不定将来还简直是主力。
”[1]与进步的语言文字观相应的,是鲁迅充满了先驱者探索意味的语言实践。
他率先用“蓝青官话”进行讲课、用白话写作,并制订“汉字拉丁化”的方案。
我们知道,作为新文学语体的白话,一是从古代、近代的白话文学承传而来,二是从生活中的日常言语汲取源泉,在将古代白话转化为现代白话、将日常言语提炼成文学语言的过程中,鲁迅做了有益的尝试。
以古白话的转换为例,鲁迅阅读书籍时十分注重文字的选择,他对画谱、地理等杂著、佛经等情有独钟,但对于这些史地杂著和佛经的阅读却不同于一般的读者,而只把它们当作文学性书籍来读,认为这些“以极壮阔之文澜,演极微妙之数理”的”富于文学性的经典”,“能令读者肉飞神动”,“即不信解教理者,亦靡不心醉于其词绩,故想象力不期而增进,诠写法不期而华新,其影响乃直接表见于一般文艺”[2]。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

鲁迅写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就的作品,是他回忆自己童年和青年时期的一些片段,展示了他对社会、人生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和触动。
这部作品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简练凝练:鲁迅的语言凝练而简练,尽可能用简短的语句表达丰富的意义。
他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有力。
例如《故乡》一文中写道:“我曾经有过一个家乡,那是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
这里通过对比“家乡”和“黑暗的角落”,凸显了家乡的贫困和被遗忘的境遇。
2. 鲜明的形象描写:鲁迅擅长通过生动的形象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的触动。
他将自己的眼睛比作“一对破碎的月亮”,以此表达他对世界的失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他用“黄昏的蔷薇”来形容自己的童年,以此表达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和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3. 感情真挚:《朝花夕拾》中的语言充满了鲁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他以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对贫困、苦难和不公正的痛苦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对人性的信任。
例如在《故乡》一文中,他写道:“人们不是活在纸上,不是活在书上,不是活在口头,他们是活的”,表达了对普通人的赞美和对人性的信任。
4. 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朝花夕拾》中的语言也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鲁迅通过对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回忆,展示了社会的黑暗、贫困和不公正。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同时也激起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5. 使用方言和俚语:鲁迅在《朝花夕拾》中也大量使用了方言和俚语,使语言更加接地气,贴近生活。
他通过方言和俚语的运用,使作品具有地域特色,同时也增加了作品的情感和亲切感。
总的来说,《朝花夕拾》的语言特点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的独特风格。
他的语言简练凝练,形象描写生动鲜明,感情真挚,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同时也运用方言和俚语使作品更加贴近生活。
这些语言特点不仅使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同时也让读者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

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研究鲁迅《呐喊》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特色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考察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有助于深入解读文本的主题思想和精神内涵。
一、鲁迅《呐喊》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呐喊》写实中写意,文字简洁而有力。
语言的简洁性使这部作品的主题表达更加直观,令人耳目一新。
例如,第一段描写柳细腰的描写,包含三个简短的句子:“柳细腰,活泼又轻快,一把黄花”,第一句对柳细腰的描写非常精确简洁,而第二句则彰显了柳细腰的活力,第三句则又传达出命运的悲剧性。
另一方面,经常使用的催眠节奏则让读者进入一种意境,形成一种语言的韵律感。
例如,一句“耶耶耶”就用来表达一种强烈的悲伤情绪,使读者深深地被这种情绪所感染。
通过这种简洁而有力的语言,鲁迅向读者传达出他唯美的抗争精神。
二、鲁迅《呐喊》的语言诗意而传神《呐喊》中鲁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变得诗意传神。
比喻的运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突出了文学的审美性。
例如,“像一团火焰,像一朵浮云,像一把飞火”,符号着柳细腰的灵气和变幻莫测的命运。
此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把自然的现象拟人化,营造出一种诗意的语言氛围。
例如,“叶子在摇曳,像一只抑郁中的鸟,把悲伤投放在这暗夜中”,通过拟人化现象,使语言更加优美动人。
三、鲁迅《呐喊》的语言铺陈入神语言在鲁迅《呐喊》中也以铺陈的形式出现,无需借助复杂的句式,语言却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鲁迅独特的诗性思想。
例如,第四段“谁知道在梦中又有谁,在酒中又丢失了谁,在风里又诉说了谁的故事”,这一连串平行的长句将多样的感情描写得非常形象,令人深深地感受到柳细腰的思念之情。
另外,鲁迅还使用了大量的间接引语,把人物情感表现得更为逼真,显现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力。
综上所述,鲁迅《呐喊》的语言特色丰富多样,充满诗性思想。
鲁迅用简洁有力、诗意传神、铺陈入神的语言手法,表达出他独特的精神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文学抒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4
语言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杨文新
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
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
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
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
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这些具有讽刺性的记叙性描述一下子让人物的形象变得丰满立体起来,欲盖弥彰,弄巧成拙的讽刺意味不仅让人感觉到啼笑皆非。
同时,在这篇文章中,四铭故意摆出封建家长的作风也是讽刺性的鲜明表现。
总之,鲁迅站在一个多角度、多视野的层面上讽刺了四铭丑恶嘴脸,这一类人虚伪可笑、陈旧腐朽的形象也一下子跃然于纸面。
二、鲁迅小说的语言在塑造人物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化
鲁迅小说的众多作品中,语言的个性化也十分突出。
在鲁迅的笔下一个个人物因为他笔下生花的描述变得充实且具有真情实感,这与作者小说中语言的个性化特点是密不可分的。
在小说中,每个人物的语言都是各具特点且毫无雷同之感,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语言特色,这些都是鲁迅在遣词造句过程中认真细细揣摩的过程,个性化的语言表达让小说中的每一个人物都不会与其他人产生相同的感觉,读者看完之后印象深刻,久久无法忘却。
作为一个天才的语言大师,鲁迅在创作文字的过程中往往晓得比别人快一步和深一步,这些都是在挖掘鲁迅先生小说语言特点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内容,
大家应该引以为鉴。
例如,《少年闰土》就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描写闰土的时候鲁迅先生十分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现。
在闰土捕鸟的时候,他嘴巴里面不停的念叨着:“什么都有:稻鸡,角鸡,勒鸽,蓝背”。
很显然,这就是明显的少年化语言,少年闰土的形象也通过这一句又一句个性化的语言渐渐充实起来,最终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实在人”。
在闰土说话的字里行间中少年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也被读者一一窥见,这些都是个性化语言特点的功劳所在。
三、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鲜明的戏剧性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都应该有一个十分深刻的体会,这是很多作者都无法比拟的优势所在,那就是鲁迅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师的“拿手好戏”。
不少的作者可能在驾驭语言和文字的过程中能够体现讽刺性和个性化,但是要能够真正体现出戏剧性却需要天赋和努力的共同并存。
阅读鲁迅先生的众多小说,戏剧性的语言表达方式十分常见,信手拈来。
通过戏剧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无情的社会、人物悲惨的命运被一一揭露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代入感,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感同身受,戏剧冲突明显。
在戏剧性语言的表达过程中,人物的坎坷命运、悲惨境遇让读者笑中带泪,强烈的画面感也是这种语言表达特点带来的效果,读后让读者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
例如,在鲁迅小说中,对于对立阶级的描述是十分常见的,如果语言特点不鲜明的话,那么读者读到该处的时候也不会产生共鸣,作者要想表达的效果和传达的意境自然也大打折扣。
此时,戏剧化的语言特点能“一下子让场面活络起来”,通过有意为之的戏剧化描述,读者才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作者的写作目的也才能够真正顺利达成。
其中,阿Q就是戏剧化人物描写的典型。
阿Q表现出来的种种行为十分具有戏剧性,让读者阅读的过程中忍不住发笑,在笑过之后又深刻的感受到阿Q的悲惨境遇。
这种戏剧化的人物形象描写让人物摆脱原本的呆板形象,入木三分的形容也丝毫不为过。
同时,通过鲁迅先生语言描述的戏剧化特点,整个小说的情绪落点哀而不伤。
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可能会觉得某些人物十分可怜,十分值得同情,但是却并不觉得十分沉重,这个就是语言戏剧性在鲁迅小说中的突出表现,十分值得读者揣摩和借鉴。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鲁迅作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其在文学中的造诣和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在鲁迅的文学作品中,对文字和语言的使用几乎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将鲁迅先生称之为文学家和语言家也是一个丝毫不为过的称呼。
在阅读鲁迅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定能从中体会到浓浓的情绪,这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也是鲁迅先生给我们后世遗留下来的文学瑰宝。
参考文献:
[1]刘志伟,林坤,胡文达.试论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16(09):99-100.
[2]袁丽.浅谈鲁迅小说中色彩语言的艺术特点[J].职业,2014(24):185-185.
[3]热妮娅.鲁迅和契诃夫短篇小说语言风格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