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
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的语言特色

体味文字背后的情感——《藤野先生》一文的语言特色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了自己终生难忘的而是,记得是震撼作者灵魂的典型事例,因此,不管是抒情议论的语言,还是写人记事的语言,都饱含感情。
所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也是本文的一大亮点,当然也是鲁迅先生独特的语言风格。
如写清国留学生的文字,作者从未出现厌恶失望二字,但文中却处处可见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
作者对于东京的失望,其实就是源自对清国留学生们的表现的失望。
带着一腔热血来日本求学的鲁迅,却看到了这样一群人:“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送气,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先生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讽刺他们的丑态。
还有“油光可鉴”的辫子,“将将脖子扭几扭”留学生的丑态百出,却自觉其美,作者厌恶的说:“实在是标致极了”。
在这种厌恶之情里,更有他对这些人的愤懑和失望之情。
还有那“烟尘斗乱”的会馆,一群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也让作者忍无可忍,选择到别处去看看。
如写到自己弱国子民的心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时。
鲁迅说:“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
“大概”表示猜测,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更加强了不肯定语气。
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有自谦、自喜、感激之情。
但推断为“物以稀为贵”,确实包含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匿名信事件”,作者遭到了那些爱国青年的质疑和讥讽。
鲁迅先生愤慨的说:“中国式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在那个时代,在那个鄙视中国人的时代,一个弱国国家走出来的留学生也注定遭到鄙视,所以不是鲁迅的人格遭到侮辱,而是鲁迅背后的中华民族的尊严遭到践踏和侮辱。
“当然”一次里包含着作者多大的愤慨和不甘!这种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敲打着鲁迅的爱国心,一个“也无怪他们疑惑。
”更见这种情感的强烈。
在“看电影风波”里当自己的同胞被杀听到那些日本的“爱国青年”在礼堂里欢呼拍掌的时候。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

谈鲁迅作品的语言风格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风格是由词汇、语法,修辞等要素组成。
作家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个性。
有着丰富创作经验的作家,尽管创作时,他根据作品题材、内容、文体的不同,语言风格当然也有所不同。
但他的全部作品,总是存在着个人独特的个性化语言风格痕迹。
鲁迅的作品讲究语言艺术,讲究语言风格、语言的通俗性和音乐性。
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做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读得顺口;没有相宜的白话,宁可引古语,希望总有人懂。
只有自己懂得或者连自己也不懂的生造出来的字句,是不大用的。
”因此,他往往用明快的语言基调表达含蓄丰厚的意蕴,讽刺的语言体现了作者是非分明爱憎分明的感情,富有音乐的语言,使作品读起来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小说《故乡》的结尾真是”言而有尽而意无穷”。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里所说的”路”,真谓是耐人寻味,寓意深长,含蓄的语言,充分体现了社会生活与人生的”呐喊”精神。
深刻地展示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真实面貌的《风波》,结尾也写得十分含蓄的。
鲁迅用“仍然不平”表现了九斤老太,剪裁经济地以“新近裹脚”,及“捧打十八个铜钉的饭碗,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来”描述了六斤,深沉地告诉人们:不启发群众觉悟,不真正推倒封建势力,任何社会改革,即使是剪辫子这样的改革,亦非易事。
鲁迅认为,讽刺的性质是具有历史和艺术的”真实”。
在作品《忽然想到十一》中的第三节《一致对外》,鲁迅是以”甲”、”乙”的精炼的对话,揭穿了时代强盗的言论欺骗性:甲:”喂,乙先生!你怎么趁我忙乱的时候,又将我的东西拿走了?现在拿出来,还我罢!”乙:”我们要一致对外!这样危急的时候,你还只记得自己的东西么?亡国奴!”典型的方法,辛辣地抨击了那个时代冠冕堂皇的欺骗理论,的确是对社会虚伪世相的深刻讽刺。
在作品《立论》一文中,鲁迅借梦见自己在小学校的讲堂上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的小故事,讽刺旧社会那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击”,只能以圆滑的态度,含混的语言“立论”的歪风邪气。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作者:钱德宝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8年第04期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
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一、凝炼。
鲁迅善于用最简炼的笔墨准确传神地刻画形象。
小说《药》的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
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言简意丰,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和洋钱的来之不易!写康大叔把人血馒头交给华老栓,而华老栓踌躇着不敢去接时,“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
这里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塞”“抓”“捏”,生动传神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记叙和议论,抒情的高度结合——读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是一篇深刻而又感人肺腑的文章,它将记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述出作者对时代背景下中国人民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
文章以“我在北京看到一幕画面”开头,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当时中国军民之间不公平待遇的场景。
作者用有力而伤感的语气来表明他对军民之间差别对待所带来伤害和不公正性情感上强烈的态度。
随后,作者重新回到了故乡——浙江省舟山县,通过大量生动形象、伤感惆怅、尖锐批评三部分来表明他对中国军民之间差别对待所带来伤害和不公正性情感上强烈耿直、无法忘却。
最后,作者甩出一番尖锐耿直但又蕴含理想信念与常义之词——“我要告诉你们, 地球上有一样东西, 那就是人! 人都是平等地存在! ”——使整片文章焕然一新:既有厚重历史胸怀;又有理想信念前行。
《为了忘却的记念》将鲁迅独特风格中浓郁抒情和尖锐批评实力雄厚地表现出来:既有厚重历史胸怀; 又有理想信念前行; 既有生动形象; 又蕴含伤感惶惶; 既勾勒出当时中国军民之间不公平待遇; 又诠释了作者对此处境如何应对、如何奋斗前行的看法。
鲁迅社戏中抒情的句子

鲁迅社戏中抒情的句子
咱今儿不聊标题了,咱就直接来聊聊鲁迅《社戏》里那些抒情的句子,得用咱北京话儿,还得有那行政风格的严谨和精炼。
《社戏》这文章里,鲁迅那笔可是细腻得很,抒情之处也不少。
就说那看戏的场景吧,他写:“夜色朦胧,那戏台子上灯火通明,像是个小天地,把咱们这些看戏的给圈住了。
”这话说得多有画面感啊,就像咱北京胡同里的大爷大妈们,晚上聚在一块儿看大戏,那热闹劲儿,别提了。
还有啊,他写那看戏的心情:“心里头儿美滋滋的,就像是吃了个糖葫芦儿,甜到了心坎儿里。
”这话说得多有味道啊,就像咱北京人吃糖葫芦,那甜劲儿,得劲儿,都出来了。
再说那戏里的情节,鲁迅写道:“戏里的英雄豪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咱的心。
”这话多有感情啊,就像咱看京剧里的关公、张飞,那英勇劲儿,让人热血沸腾。
还有最后那散场的场景,他写:“夜深了,人们陆陆续续地散了,但心里头儿还留着那戏里的影子,久久不散。
”这话多有深意啊,就像咱看完大戏回家,心里还琢磨着那戏里的情节,久久不能忘怀。
咱就说啊,鲁迅这《社戏》里的抒情句子,真是写得妙啊,用咱北京话儿一说,那味儿就更足了。
关于鲁迅的抒情散文精选

关于鲁迅的抒情散文精选鲁迅被称为民族魂,他的思想烛照着世人,感召着人们灵魂。
鲁迅的散文,意蕴深厚,且显示现实关怀这一面,含有丰富的人学思想。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关于鲁迅的抒情散文精选,以供大家参考。
关于鲁迅的抒情散文精选篇一:朝花夕拾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
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
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
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
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
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
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
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
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
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
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
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
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
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
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关于鲁迅的抒情散文精选篇二:论雷峰塔的倒掉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②倒掉了,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
伤逝 赏析

在那沉滞的社会里,他们想跨出一步是那么的困难,可以用许广平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在社会上严厉的戴着道德的眼镜,专唱高调的人们,在爱之国里四不配领略的人们,或者嫉恨于某一桩事,某一方面的,对爱的他俩,也给予一番猛烈的袭击。”2
其次,涓生和子君他们本身的性格弱点也注定了他们的爱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他们两个人同居之后,他们的性格也随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生活的压迫接踵而来,生计断绝的困境中,涓生那自如的心情没有了,随即自己的自私、虚伪和卑怯的心理便膨胀起来。这样,他们的爱情也就在自己那膨胀的心理中慢慢地变质,慢慢地变淡,最后走向了破裂。
也许涓生和子君的爱情得而复失的时候,子君可以重新过上自己的生活,那也不算是太大的悲剧,最多我们只是可惜他们的爱情是那么的弱不禁风而已,也不会太大的悲伤。但是,在当时那样沉滞、腐朽的社会里,她只能:“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空虚。负着空虚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那是什么?那是吃人的社会啊,子君走了第一步,社会就不会让她有机会“改正”的了,既然子君违背了他们的“伦理道德”“三纲五常”,那子君最后只有被逼迫走向那“没有墓碑的坟墓”了,这些是多么的可悲啊!即使你有更强的意志与斗志,到头来也会有给它吃掉的危险,想得到真正的自由,那只有推翻这个吃人的社会,推翻一切沉滞、腐朽的制度。
鲁迅的抒情作文

鲁迅的抒情作文说起鲁迅,那可是文学界的一位巨匠。
但今天咱不说他那些深刻的思想,也不提他犀利的批判,就聊聊他抒情的一面。
在我心中,鲁迅的抒情并非那种轻飘飘、软绵绵的情感流露,而是像一把重锤,看似刚猛,却能一下敲进你心里最柔软的角落。
他的文字,有时候就像是冬天里的炉火,明明熊熊燃烧着,却能让你在温暖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冷静和沉思。
比如说里,他见到闰土时的那种复杂情感。
多年不见,曾经活泼机灵的小伙伴变得木讷、拘谨,岁月和生活的重压在闰土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鲁迅写道:“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这简单的几句描写,把那种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
哪是什么简单的文字呀,简直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画面,直直地戳在你的眼前,让你想躲都躲不开。
再看,那一群孩子划船去看戏的场景,多生动啊!“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 这细腻的感受,这生动的描写,让我仿佛也跟着他们一起,坐在那晃晃悠悠的船上,心里满是期待和兴奋。
还有那偷豆子的情节,孩子们的天真无邪,那种简单纯粹的快乐,透过鲁迅的文字,就像一阵春风,吹得人心头痒痒的,恨不得自己也能加入其中。
还有里的种种回忆,那些童年的趣事,那些曾经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笔下变得那么鲜活。
他写自己在百草园里的玩耍,“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 这一连串的描写,让那个充满生机和乐趣的百草园仿佛就在眼前,我都能感觉到自己在那菜畦里捉虫,在石井栏上跳来跳去。
鲁迅的抒情,不是那种为了抒情而抒情,而是在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验中自然而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
摘要:本文从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中选出抒情语言来论述,用作品本身的实例,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论述鲁迅小说语言的抒情特点,力求言简意赅,不枝不蔓,使读者在阅读本文时有所启迪。
关键词:浅谈鲁迅小说抒情语言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是优秀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
他的小说,唤醒了沉睡的人民,深刻的描绘了近代中国国民灵魂,塑造了“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借以振奋民族精神。
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很高的造诣,就小说的语言风格来说也独具特色:冷峻、深沉、谐谑。
这种其中的抒情语言,既是丰富多彩,又寓意深刻。
本文从“以事显情,以景写情,心里独白”三个方面试谈鲁迅小说中的主要抒情语言特点。
一、以事显情。
这一方式,在鲁迅小说中运用得比较多。
他通过对人对事的叙述,从字里行间自然显示出来,让读者感到情来得真实可信
如《一件小事》中车夫搀扶老女人起来的事:
车夫听了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搀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有些诧异,忙着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鲁迅全集》第一卷459页)
这段描写,把车夫主动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刻画出来了,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位普通劳动人民的深深敬意。
如在《社戏》中对农家孩子开船去看社戏的描叙:
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
于是架起两只撸,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描写,很自然的把农家孩子的聪明干练,活泼热情的精神面貌体现出来了,也流露作者从心底里对这样的孩子的赞美之情。
在鲁迅的小说里,他还通过叙事表达出对不同人物的感情,在同一人物中表达不同的感情。
如《故乡》中对闰土与杨二嫂的描叙就是这样。
中年闰土的厚道朴实,勤劳善良,就是通过对闰土的外貌,言谈举止的描叙体现出来的。
“我”回到故乡后,杨二嫂的出场是这样写的:
“哈!这模样!胡子这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来,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双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的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越加愕然了。
……(《鲁迅全集》第一卷480页)
这段描写,把杨二嫂的尖酸刻薄,心怀叵测的小市民习气表现出来了。
在介绍杨二嫂豆腐西施的由来时,既有讽刺,又有同情。
鲁迅小说以事显情的过程,看似轻松,实为凝炼。
如《孔乙己》中掌柜挂念孔乙己的情形:
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
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鲁迅全集》第一卷438页)
这里记叙,看似反复,实为凝炼。
孔乙己不在酒店已多时,在与不在已经无所谓了,只是想起他欠的钱,掌柜才记着他。
这就把科举制度害人的悲剧推向了高潮。
二、以景写情。
在鲁迅的小说里,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
景物描写在展开情节,塑造人物,突出主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社戏》写农家孩子得到家长许可划船去看戏的情景: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而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淡黑起伏的连山,仿佛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
(《鲁迅全集》第一卷564页)
这段景物的描写,衬托农家孩子们得到看戏的愉快心情和划船的速度之快,也体现了江南水乡的夜色之美。
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关
于夜景的描写。
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在黑暗社会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向往。
如《故乡》末尾:
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鲁迅全集》第一卷485页)
这句描写海边沙地的景象,表层是怀恋和闰土在一起的日子,更深层的是对美好境界的畅想,表达出对美好明天的追求。
《药》是鲁迅探索中国前途的名篇,开头的景物描写是这样: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山,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出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鲁迅全集》第一卷440页)写秋天后半夜的景象,沉寂,给人一种阴冷的感觉,这就是华老栓茶馆的环境,这个环境是当时黑暗中国环境的缩影,对衬托故事的悲剧性起到了重要作用。
鲁迅运用白描的方法,主要是写人,但也有写景的,同样达到语简意丰的效果。
如《祝福》的开头: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示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鲁迅全集》第二卷5页)鲁镇过年祝福的景象隆重热烈,这一景象反衬了祥林嫂的悲剧更悲。
祥林嫂是在众人的祝福中死去的,足以引发人们的思考,这是什么世道?这种反衬法在抒情中的运用,感情显得更强烈。
三、心里独白。
这种抒情方式的运用,能使读者比较准确的把握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在鲁迅小说里,有许多运用第一人称写的。
第一人称的运用,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给读者感受非常真切。
我认为,用心里独白来抒情,《伤逝》这片小说通篇都是。
小说通过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但忽略了整个社会的解放带来的问题。
这篇通过涓生内心的独白抒发出个性的解放要依赖整个社会的解放的感受。
例如:……盲目的爱——而将别人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
第一,为了生活。
人必须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世界上并非没有为了奋斗而开的活路,我也未敢忘却,翅子的扇动,虽然比先前已经颓唐得多……(《鲁迅全集》第二卷121页)在《一件小事》里“我”看到了车夫主动搀扶老女人后,对照自己的渺小,有着这样的内心独白:
独有这件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叫我惭愧,催我自新,而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作者从一件小事,看到了工人阶级不自私,品格高,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面貌。
通过议论抒情,小说反映的主题就不言而喻了。
又如《故乡》的结尾: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由“我”离乡之路,自然联想到广阔的人生之路,自然、真切、
抒发出希望的有无取决于奋斗实践,这富于哲理的理念通过实际真切的联想感受表达出来,令人折服。
鲁迅小说的抒情语言,主要是上述三种方式,在具体的作品里,还有其他方式(如描写)。
各种抒情语言的灵活运用,恰到好处,体现了鲁迅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