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_小学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长度的测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学会将毫米和分米单位相互转换。
教学重点:1.认识毫米和分米单位,并能正确使用它们进行长度的测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测量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教学实物:长度尺、绳子等。
3.教学资源:毫米和分米的实物示意图。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段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然后问学生这段绳子有多长。
学生可能会回答10米或10分米,教师指出学生的答案是错误的,并介绍今天的新课: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Step 2 毫米的认识教师出示一根长度尺,向学生展示并介绍长度尺上的刻度,指出最小的刻度是毫米。
教师拿出一根长度为10厘米的绳子,然后用长度尺测量,展示测量的步骤,并向学生解释10厘米是100毫米的意思。
教师出示一个毫米的实物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并解释毫米的大小,让学生通过观察毫米的实物示意图来感受毫米的大小。
Step 3 分米的认识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米的绳子,并解释1米是10分米的意思。
教师出示一个分米的实物示意图,向学生展示并解释分米的大小。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米的实物示意图来感受分米的大小。
Step 4 毫米和分米单位转换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12毫米的绳子,并让学生将其转换成分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2毫米是几分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12毫米等于0.12分米。
教师出示一个长度为0.25分米的绳子,并让学生将其转换成毫米。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0.25分米是多少毫米,让学生通过观察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0.25分米等于25毫米。
Step 5 实际测量教师将一些不同长度的实物分发给学生,让学生使用长度尺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教师让学生将测量结果进行整理,列出每个实物的长度,用毫米和分米两种单位表示。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米、分米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毫米、分米一、教学目标1.能够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
2.能够正确使用毫米、分米进行测量。
3.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二、教学重点毫米、分米的概念和使用。
三、教学难点如何在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毫米、分米工具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知识老师问学生们:“小朋友们,家里有一条青蛙,你们有没有想过它有多长?”学生们说:“没有想过”。
老师:“如果让你们测量它的长度,你们会怎么做呢?”学生们:“用尺子来测量。
”老师:“非常好,那么这个尺子能测出多少长度呢?”学生们:“一米。
”老师:“如果想要测量青蛙的长度,这一米的尺子明显太长了。
你们有没有听说过毫米、分米呢?”二、呈现新知识1.毫米的概念老师:“小朋友们,毫米是用来测量比较小的长度的单位。
其实,一毫米就等于一千分之一米,也就是说,它很小很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却非常有用。
举个例子,如果想要测量一根铅笔的长度,你们认为应该用什么来测量呢?”学生们:“毫米尺。
”老师:“非常好,那我们来看看这个长度是多少?”老师找出一支铅笔,并使用毫米尺测量其长度,告诉学生这只铅笔的长度是30毫米。
2.分米的概念老师:“小朋友们,那如果要测量更长的长度呢?比如说一张纸的长度,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们:“用分米尺。
”老师:“对,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分米是用来测量比较大一些的长度的单位。
它可以用来测量一些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
举个例子,如果你觉得一本书的长度太长了,你就可以使用分米尺来测量啦!”老师拿出一本书:这本书长度是26分米。
三、概念练习老师给出一张练习纸,要求学生根据图形测量出其长度并填在答案栏中。
四、巩固练习1.游戏老师把一些物品摆放在桌子上,例如纸张,书籍、笔等,让学生来猜猜他们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用毫米、分米尺进行测量确认是否猜对了。
2.练习题老师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题目的描述写出测量的长度,并在答案栏中填写出正确答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毫米、分米的认识》教课设计及反省教课目的:1、经过丈量物体长度的活动,感觉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点和着手操作能力。
2、经过实质丈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经过估一估计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和着手能力。
教课要点:感觉 1 分米和 1 毫米有多长。
教课难点: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课准备:IC 卡、回形针、一分米长的纸卡、米尺教课过程:一、课题引入。
1.能谈谈你的身高吗?用到了哪两个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复习米和厘米的有关知识。
3.你还知道其余的长度单位吗?(报告)今日先来研究毫米和分米。
(板书课题)二、认识毫米。
谁知道毫米这个长度单位?给大家介绍一下。
1. 在格尺上找到 1 毫米。
2.IC 卡的厚度大是 1 毫米,感知 1 毫米的度。
3.一哪些西的度能够用毫米做位。
4.通数格尺上的格子领会 1 厘米 =10 毫米,介国位符号,用字母表示个关系式。
5.先估,再量 IC 卡的度和回形的度。
同桌合作,量出食指的度。
6.画段: 2cm5mm 30mm 10cm三、分米。
1.段 10 厘米能够成 1 分米,介国位符号,用字母表示个关系式。
2.在格尺上找到 1 分米:数字 0-10 、1-11 、2-12 ⋯⋯3.用手卡住 1 分米的彩条,比划一下 1 分米有多。
4.四人小合作,用手中的工具量桌子的高度。
5.四人小合作,利用手中的米尺和已知道的关系式研究米和分米之的关系。
四、合。
1.把四个度位按从小到大的序排一排,一它之的关系。
2.依据度位之的率填空。
3.改正调皮的信顶用的度位。
4.比大小和填位(机)五、全。
1.你有什么收。
2.课外延长:其余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毫米、分米的认识1 厘米 =10 毫米 1 分米 =10 厘米 1 米=100 厘米1cm=10mm 1dm=10cm 1m=100cm1米=10 分米1m=10dm反省:《毫米与分米的认识》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课内容,本课教材编排有许多的同学操作活动, 又是一节中低年级数学观点课, 因此把这一课上扎实需要多思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3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通用13篇)三年级数学上册《分米的认识》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一、说教材:本节课的课题是毫米的认识,他是“毫米与分米的认识”的第一课时,毫米与分米的认识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子度量的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定位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的产生的实际意义,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能够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同事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3.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三、说重难点: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把认识1毫米的认识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四、说教法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认识活动,学生在积极情感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下,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五、说教学过程1.设置疑念,导入新课“兴趣是学习的老师。
”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设计了一个测量比赛,在这个比赛中学生会遇到一个问题,量到不是整厘米时,学生会有些茫然,不知所措,这时我不失时机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入新课,学生自然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探究中。
2.观察实践,探索新知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
学生对毫米的感知并不是特别陌生,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的经验上进行大胆猜测,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让他们提出问题,进行猜测、试验、探索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新知识,发展了能力,明白了“当测量的结果不能用整厘米表示时,可以用比厘米更小的单位——毫米表示”,还通过观察了解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知1毫米有多长。
在认识1毫米上,分三个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1.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体会一小格的长度就是一毫米,2.联系实际寻找实际生活中大学1毫米的舞台。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_小学三年级教案

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够正确使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够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的理解,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让学生认识和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1.展示毫米和分米的标尺、尺子等测量工具。
2.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翻开一本书,让学生看一下书的封面上有一条刻度尺。
2.问学生这条尺上标的是什么,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毫米"。
3.询问学生,你们曾经听说过毫米这个单位吗?了解它的含义吗?随着学生的回答,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讨论和引导,逐渐让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
Step 2: 引入分米1.继续使用刚才那本书,让学生看看书的背面上又一条刻度尺。
2.问学生这条刻度尺上标的是什么,采取集体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说出"分米"。
3.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分米和毫米的区别和关系。
Step 3: 毫米和分米的比较1.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等。
2.让学生使用刚才展示的毫米尺或尺子来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3.和学生一起讨论和比较这些物体的长度,让学生发现并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关系。
Step 4: 小结1.对学生进行小结,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毫米和分米分别是用来测量什么的?毫米和分米之间有什么关系?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正和补充,确保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有清晰的理解。
Step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可以使用毫米和分米来测量什么,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能力。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测量问题,如: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桌子的长度、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教室的宽度等。
3.分别让学生进行这些测量,然后进行比较和讨论。
Step 6: 课堂作业1.准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用毫米或分米来测量以下物体的长度:铅笔、橡皮、书。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备课教案二:如何教授孩子正确的测量方法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备课教案二:如何教授孩子正确的测量方法一、教学目标1.了解毫米、分米的定义和它们的关系。
2.了解使用卷尺、量角器等工具进行测量的方法和技巧。
3.掌握使用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二、教学重点1.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如何教授孩子正确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让孩子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直观教学法。
用实物、图片等直观的方式教授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模拟实验法。
让孩子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3.情景教学法。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孩子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和理解。
五、教学步骤1.引入教师通过展示毫米和分米的实物或图片引入知识点,让孩子了解它们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重点教师介绍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让孩子了解量角器、卷尺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3.模拟实验教师带领孩子进行模拟实验,让孩子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实验中让孩子测量桌子的长度、宽度等。
4.情景模拟教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找到测量的实际情景,例如在厨房里测量菜的重量、量杯中的液体等。
5.归纳总结教师带领孩子总结所学知识,让孩子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6.练习测试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和测试题,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知识,让孩子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重点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掌握这些概念。
同时,教师需要通过模拟实验和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孩子学会使用测量工具的方法和技巧。
在教学过程中,难点在于让孩子正确掌握测量方法和技巧,以及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换算方法。
教师需要通过反复讲解和练习,让孩子逐渐掌握这些技能和知识。
七、教学评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测试题或者提问的方式进行评估。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可以观察孩子的表现,评估孩子的能力和技能。
毫米、分米的认识

毫米分米的认识篇一: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教学课题】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本课为——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中信息窗1,以甜甜梦到齐天大圣为情境,以金箍棒的变化引入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认识。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知道1米=100厘米,对1米和1厘米有一定的感知,能借助手势表示它们的长度,同时学生初步学会了测量的方法。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测量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能感知、估计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经历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尺子进行测量.3.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体会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选用适当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能估计物体的长度。
【教学用具】常规:米尺、卷尺、小尺子、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多媒体:课件【学生用具】直尺、卷尺、一元硬币、一分硬币【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教师谈话:有个小朋友叫甜甜,他特别喜欢看《齐天大圣》这本书,每晚必读。
这天晚上,甜甜读着、读着就睡着了,而且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他梦到谁了?预设:齐天大圣。
教师谈话:对,孙悟空有一根神奇的金箍棒,它可以变长??.变成1千米长,还可以变小,变成1分米长,放在手心里。
还能变得更小,变成5毫米,放在耳朵里。
观察图上呈现的数学信息,根据图上信息对话,变成1千米长,变成1分米,变成5毫米。
教师引导:可甜甜这时急了,她不知道1毫米有多长,你知道吗?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导入新课,并为本课作简洁铺垫,提出问题。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预设:厘米、米。
(板书:厘米、米)教师谈话:用字母怎样表示?预设:C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使学生经历猜测、探索、验证的过程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 10毫米、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2.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 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三、教学难点:在建立长度观念时,对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易混淆,故教学时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它们的长短,使学生能正确、深刻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仪(或挂板)、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一枚一分硬币、一枚一元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由学生测量的结果引入毫米。
或者由下面的游戏引入。
测量游戏:同学们,你们每组桌上有一个篮子,篮子里有几种东西(“一元硬币、一分硬币”各一枚、一张纸条、一块橡皮),请你们看看分别是什么?谁能用尺子准确测量出它们的长度或厚度?(小组合作)然后小组汇报。
猜测:一元硬币的厚度。
测量一枚1元硬币或1分硬币的厚度为什么不能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呢?(学生自由发言)一枚1元硬币(1分硬币)的厚度用米或厘米做单位都不合适,这时我们就要用到比厘米更小的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板书:毫米)
(二)、自主体验
1.认识毫米。
继续播放课件: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快乐学堂——由浙江大学网络信息系统有限公司提供
观察自己的直尺,你有什么新发现?(同桌交流)
汇报交流: 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用两支笔的笔尖指着,一毫米一毫米地数1厘米中有多少个1毫米?
直尺上除了厘米刻度外还有更小的格。
一厘米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 1厘米=10毫米)。
你身边什么物体的实际长度接近1毫米?
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 5毫米、 10毫米的长度。
练习:
量出一枚1分硬币的厚度。
填一填:
(三)、合作展示
2.认识分米。
(1)引入分米。
动手操作:用学生尺或米尺量自己的课桌宽是多少?(当学生用“米”做单位量时,课桌宽不够1米,用“厘米”做单位时,一一测量很麻烦。
)
独立探索:你感觉用一个多长的长度单位量课桌的宽比较合适?
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有一个比厘米大而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就好了。
像量课桌这样的物体长度时用米、厘米或毫米做单位都不合适,我们就要创造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⑤互相讨论:这个单位规定为多长合适?学生讨论(得出以“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好)汇报并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分米”。
(板书,把课题补充全:分米的认识)
(四)、探究点拨
(2)问: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用手势表示出1分米的长度,表示出2分米的长度。
(3)学生用直尺量1米长的绳子,每1分米作一个记号,问: 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板书 1米=10分米)
(4)练习
与同桌互量从手腕到指尖有多长?
(五)、自测反馈
1.量出数学教科书的宽是几分米几厘米几毫米?(1分米4厘米4毫米)
2.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投影或挂板出示)。
一把米尺的长是1()一把米尺的长是10()一把米尺的长是100()
一个墨水瓶高约1()教室的门高约是2()宽约是1()
(六)、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即直观又准确地记住它们之间的关系呢?
教学反思:
认识分米和毫米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分米和毫米》一课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编排的内容很充实,由于有较多的学生操作活动,又是一节低年级数学概念课,所以把这一课上扎实上好不容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
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趣味性。
本节课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让学生感受到掌握毫米和分米是日常测量的需要,感受到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本节课的设计,本着“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为主”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建立毫米和分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际生活又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