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合集下载

案例分析之同济大学校史馆

案例分析之同济大学校史馆

设计构思
• 建筑材质、色彩和立面细部 刻画延续同一理念。竖向凸 体和条窗具有韵律感和节奏 感,屋顶1.5米挑檐端庄典雅 ;竖明横隐的玻璃体竖向构 件错落有致,与之呼应。 12mm和18mm两种厚度的定 制毛面砖勾勒墙体横向线条 ,光影交错,时隐时现。竖 向条窗窗槛墙石材拼贴,以 校史馆屋顶平面投影为原型 ,简化为主题装饰图案,赋 矛建筑深厚的内涵。
• 外形仿20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女生宿舍 设计。
• 建筑面积 1395平 方米(综合楼 36986平方米)
• 容积率 2.46 • 建筑密度 21.86% • 建筑高度 13.76米 • 建筑层数 地上3层
总体布局
• 同济大学校史馆坐落于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同济 大学本部校区东北部,是校区建筑沿四平路城市 界面的节点之一。其与百米高层综合楼、设计院 办公楼、教学北楼、行政楼共同围合近4000平方 米的绿化景观广场。广场下地下车库与综合楼地 下室连为一体,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校史馆位 于广场北侧,作为校区北大道视觉对景,与由北 大道串联起的三好坞(校内公园)、文远楼及其 南草坪、教学北楼及其北侧绿带等,构成空间有 序、生机盎然的生态型校园环境。
设计构思
• 同济大学校史馆设计秉承”承前启 后,继往开来“的原则,充分融合 区位环境、建筑功能、交通流线等 要素。根据建设规模和广场视线分 析,建筑主体呈长方形,层顶为黑 色陶瓦四坡顶,坡度30°。外墙实体 墙面以青砖包裹,以传统的建筑语 汇营造庄重、朴实的历史氛围。
设计构思
• 校史馆主要参观人流,在主体中 部嵌入呈60°夹角斜交玻璃体和横 贯中部的带状采光廊,界定主入 口方向和内部交通节点。简单的 形体处理使晶莹通透的玻璃体成 为视觉焦点,强调主入口的识别 性,增添建筑主体的飘逸感与时 代感。传统与现代建筑语汇对立 统一,和谐共处,体现稳健而不 失灵动、庄重而不乏个性的建筑 性格。

假期里参观同济大学

假期里参观同济大学

假期里参观上海的大学5号决定去上海玩一趟,于是开车去高铁站买了往返的高铁票。

呵呵,很多年没有坐火车了,所以也不会网上购票,更不知道还可以在一般的火车站买票即可。

到北京南站,人山人海,还有30分钟就该开车了,我们还在琢磨怎样吃饭呢。

跑到肯德基麦当劳都是人,最后去德克士吃的,还行,吃完就差12分钟开车啦。

第一次坐高铁,很舒服的座位。

第二排,一家人坐着,还斗地主1个小时。

就是没有办法吃桃子,因为洗的话只能去厕所里面洗,想想太恶心了。

所以,干脆不吃。

买个哈根达斯一小碗,挺好吃。

可惜,一不留神,没有看见黄河和长江。

到了上海虹桥火车站已经是晚上7点啦。

买地铁票,嘿嘿,不会买,看旁边的人操作,买了3张到邮电新村的,于是,站了一大半的路,最后才坐下来了。

出了地铁站,都晚上8点多了。

东南西北都搞不清,问了一位小青年,这马路啥方向啊?结果他也不知道。

我盯着手机里的地图看半天,后来往前走了几步,突然看见前方100多米对面高空的广告牌“如家”。

呵呵,离地铁站倒是真的近啊。

进如家厅里一问,竟然没有我们定的房间了。

郁闷,改标间,倒是省钱了,答应第二天再换。

于是拿钥匙到屋里休息。

房间看着很干净,电视可以收看30多个频道节目,够看的了。

桌子上有热水器,自己烧水喝,还有3个电源插座板,理论上可以同时接插6个电器。

一会,到楼下千百碗精工面坊吃了2碗面一份炒面,嗯,炒面很好吃,面吃着还行就是整个屋子里有股子臭味道,也许是乌冬拉面的味道???吃完饭,就10点啦。

步行去同济大学。

走了2.5公里。

先看见了她们的同济出版大楼,呵呵,一楼部分正装修。

马路斜对面是同济设计几个字夜幕下闪闪发光,看着令人羡慕,应该是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很快就到了大学东门。

同济大学东门应该是她的正门,大门修的很不起眼。

进校园后,一路向西,首先就看见了毛主席站在那里,夜色朦胧下好像在丹田运气右手推掌。

其后面是图书馆,黑咕隆咚啥也看不见就从傍边的南楼向南走,过测量馆、中法中心、篮球馆,医学大楼转弯向南,到中德学院门口坐了一会,折向西,在土木工程学院眺望,呵呵,知道土木相对好考一些,但建筑的诱惑又很大。

实用文库汇编之同济大学校史

实用文库汇编之同济大学校史

*作者:蛇从梁*作品编号:125639877B 550440660G84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实用文库汇编之同济——“同舟共济”合作共济之意思1907-1916年1907年10月1号:上海德文医学堂正式开学,埃里希•宝隆为医学堂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

1908年"德文医学堂"中文名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德国,德语)"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

1909年宝隆博士在上海逝世,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1910年德国政府及工商界决定在医学堂的基础上开设工学堂。

1910年12月10日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出任工学堂基金会负责人,筹集资金。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2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第一次毕业考试,顺利通过并毕业,为同济第一批毕业生。

1917-1926年1917年3月17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海法租界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

1917年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立即决定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借用吴淞中国公学校舍。

1918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新校舍。

1921年新校园竣工后陆续迁入。

1924年5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1936年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同济医工大学建制完善,学教皆优,由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为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国立大学运动"最早的一所大学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7年按国立大学法,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实用文档之同济大学校史

实用文档之同济大学校史

实用文档之"同济——“同舟共济”合作共济之意思"1907-1916年1907年10月1号:上海德文医学堂正式开学,埃里希•宝隆为医学堂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

1908年"德文医学堂"中文名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同济"二字从德语"Deutsch(德意志,德国,德语)"在上海话的谐音而来。

1909年宝隆博士在上海逝世,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1910年德国政府及工商界决定在医学堂的基础上开设工学堂。

1910年12月10日德国枢密政府顾问费舍尔博士出任工学堂基金会负责人,筹集资金。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同济医工学堂",设医、工和德文三科。

1912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第一次毕业考试,顺利通过并毕业,为同济第一批毕业生。

1917-1926年1917年3月17日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海法租界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

1917年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教育部立即决定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借用吴淞中国公学校舍。

1918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主持下,教育部拨款,在吴淞购地150亩筹建新校舍。

1921年新校园竣工后陆续迁入。

1924年5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5月20日定为校庆日。

1927-1936年1927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认为同济医工大学建制完善,学教皆优,由教育部正式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是为南京国民政府"建设国立大学运动"最早的一所大学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1927年按国立大学法,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

1937年前后增设文学院和理学院。

1937-1946年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9月1日日本空军轰炸位于吴淞的国立同济大学,经营二十年的校舍被毁,国民政府诉此于国联。

校史馆建设方案

校史馆建设方案

校史馆首先是学校的编年史,是以列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其次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集中表现的舞台,即以一定的平台和形式,将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精粹充分展示的场所;第三是学校博物馆,能把学校的文博全景列;第四是学校的荣誉室,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览室;第五是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即通过校史馆的列与展示,成为学生德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基地。

校史馆目前还没有一个格的定义。

从性质上看,属于收藏、研究、列和开展教育活动的场所。

她具有博物馆的部分属性,也有研究院的部分属性,从本质上看,应是博物馆的一种。

它在收藏、研究、列、展览的同时,更大的作用是校园文化的建设,是学校研究和产生思想、汲取和形成精神、积淀和创造文化的摇篮,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对师生开展德育教育、人文教育的重要场所。

校史馆的意义:是学校发展历史的列室。

她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和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文化、创新校园文化和形成办学特色[1]1、校史写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要建校史馆,最难的还是校史的编写。

在编写校史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写作班子,设计好写作的主线,规划写作的框架,突出重点和亮点,每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学校有特色的地加以宣传。

主线确定后,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面面俱到,不分重点什么都包括进去。

对于合并的院校,原来学校的历史和现在学校的发展这两块写作比例如分配要充分论证。

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审稿的机制,请学校退休的老领导来做顾问团,同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最后请学校现任的一二把手终审,这样几上几下,保证展出校史的满意度。

2、校史馆选址、展版设计中的注意事项校史馆的建设是学校的文化工程之一,学校在选择校史馆地址时,要有前瞻性的考虑。

要显得大气、庄重,便于参观,要彰显学校的文化氛围,不要临时安排一个地建设校史馆,过几年又换位置,这样装修的开销非常大,同时也浪费人的精力;同时在安排校史馆房间的时候,要有预留的空间,为以后续写校史留下空间。

史上最美最全的同济大学景点介绍

史上最美最全的同济大学景点介绍

1.校门同济大学的校门原建于1950年,校门采用牌楼门样式,整体凝重而朴素。

1997年时进行了改造,采用了一个本科生的设计方案,保留老门的主体,整个校门往后退,增建一个现代感强的玻璃环廊,传统与现代在此融为一体。

2.毛主席像很多高校都有毛主席像,但交大,复旦的毛主席像手是背在后面的,而同济的毛主席像手是挥出去的,器宇轩昂。

据说让雕像挥手必须经过严密的结构力学计算,否则雕像会倒下来或者手臂掉下来,只有建筑学科较强的学校才敢这么设计。

3.大草坪、国立柱在同济门口草坪正中立着著名的国立柱,也叫同济大学华表。

国立柱出自苏州明末清初的石木牌楼,1933年移至同济大学,木结构用于制作古建筑模型,石柱被就地掩埋。

抗日战争期间曾遭日本侵略军轰炸,好在埋于地下,未完全毁灭。

2000年在校园整治中被挖出,材美工巧,实为难得,于是重新装顶,立于显要,以示纪念,并命之为“继往、开来”。

大草坪周围的梧桐树,几乎是同济校园最老的树木了,茂盛挺拔,斑驳陆离,有种经历沧海桑田的亲切感。

4.南楼、北楼建于1955年,至今仍是学校最主要的教学楼。

对称布局,分立草坪两侧,建筑风格呈中国复古主义风格,层层叠加的红砖更透漏出了一种古韵与暇思。

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就是在这拍的。

5.同济大学图书馆巍巍图书馆,是一所大学中最神圣的知识殿堂。

同济大学图书馆原本只有2层楼,改造时从老建筑的两个院子分别建起两根巨大的混凝土柱,撑起了两座11层的塔楼。

它在国内首次采用了先进的高层跨度悬挑预应力空间结构体技术,源于同济老师的设计灵感。

6.校史馆同济大学的校史馆,又叫做同创楼。

建于百年校庆,由校友捐建。

内部通过近千张历史照片、150多件实物、模型,系统展现了同济大学自建校以来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7.综合楼曾获2005年度上海建筑工程金属结构金钢奖最高荣誉——金钢特别奖。

同济大学综合楼是为庆祝同济百年校庆建造的全国高校钢结构第一高楼。

8.文远楼绿树浓荫中,掩映着一座淡灰色的老建筑,简洁典雅,平整无奇。

同济大学校园游览解说词

同济大学校园游览解说词

一、同济简介1.历史沿革1907年,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德中各界支持下,于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为同济大学的前身。

翌年改名同济德文医学堂。

“同济”一词最早出自《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校董们为学校取名“同济”,意蕴和衷共济,希望用现代医学造福人类。

1912年,同济德文医学堂与创办不久的同济德文工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23年正式定名为大学。

1927年成为国立同济大学,是当时首批经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7所国立大学之一。

抗战爆发,美丽的同济校园在侵略者的轰炸中仅剩断壁残垣。

为求“一张平静的书桌”,学校于1937年开始内迁办学。

经过三年流离、六次搬迁,先后辗转浙、赣、桂、滇等地,直至1940年落脚四川宜宾的李庄古镇。

师生们教学不辍,坚持文化抗战。

1946年回迁上海以后,同济大学发展成为以理、工、医、文、法五大学院著称的海内外著名综合性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原有的医学、理学、文、法、测绘、造船等优势学科或支援其它高校,或整体搬迁内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布局调整作出了贡献。

同时全国10多所大学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汇聚同济,同济大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同济大学再次站到了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前沿。

1979年,时任校长李国豪率先提出“两个转变”的办学方针——恢复与德国的传统联系、建设多科型大学,得到邓小平、方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大力支持。

经过十多年努力,同济大学恢复和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各具特色的多科性大学。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通过“211工程”部门预审。

2002年6月,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重点共建同济大学。

期间,1996年9月,原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和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并入同济。

2000年4月,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组建成新的同济大学。

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校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校史馆解说词-2009.3

校史馆解说词-2009.3

校史馆解说词【解说员一】第一部分北京时期各位领导:大家好,欢迎参观校史观!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因水而生,缘水而成。

在水利部、河南省和社会各界的殷切关怀下,茁壮成长。

58年来,学校三次搬迁,四易校址,风雨兼程,刚毅坚卓。

从这幅历史沿革图(如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于1951年成立于北京,当时名为北京水利学校。

1958年,北京水力发电学校、北京水力发电函授学院并入北京水利学校,并正式更名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我校的北京时期为 1951-1969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水电建设亟待振兴。

为此,在首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先生的主持下于1951年在北京成立北京水利学校,作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的前身。

当时学校的主要筹建人有:刘传英、程学文、陈肇和、田园。

(照片)在建校初,我校就十分重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图为1956年刘传英带领部分师生在浙江金华黄口水电站实习的情景,其后在南湾水库实习。

(照片)这些是北京水利学校时期1954年、1955年、1957年、1958年毕业生的合影。

(照片)学校自1958年正式更名为北京水利水电学院,张子林(照片)任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

图为张子林院长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上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情景。

(图)图为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亲笔题字赠送给张子林院长的照片及越南政府授予张子林院长的一级劳动勋章和金质红旗奖章。

1960-1978年,汪胡桢先生任我院院长,汪胡桢先生于1923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是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开拓者,是中国连拱坝之父,同时也是首届中科院学部委员。

(图示)(左下图)图为汪胡桢院长带领我院部分师生在山西碛口设计碛口拦沙库方案时的实地勘察情景。

(下图)作为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总工程师,汪胡桢院长主持建造了黄河上第一座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工程建成后,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

“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汪胡桢先生在一目失明,一目模糊的情况下,仍然关心着祖国的水利事业。

图为汪胡桢院长给我院青年教师茅承觉写的亲笔信,信中谈到了有关三峡建设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演讲致辞/礼仪主持
同济大学校史馆解说词
大家好,我是学生志愿者讲解员,欢迎大家来到同济大学校史馆。

同济大学一百年的历史就是“同舟共济”的历史。

学校校名“同济”取自成语“同舟共济”,而“同舟共济”最早出于《孙子九地》。

同舟共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也比喻利害相同。

中、德、英三种文字的解释,不仅表明同济大学对外联系的优势和传统,而且也表明了同济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

同济大学最早发端于德国医生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

这尊就是埃里希宝隆先生的雕像,百年校庆之际,德国前总统克勒莅临我校亲自为它揭幕。

一百年来,同济大学多次辗转迁徙,不断发展壮大,先后在六个省的四十多个地方办过学。

为迎接百年校庆的到来,在各地校友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取回了当地的泥土,组成了能够见证同济成长历程的这根泥土柱。

螺旋向上攀升的造型,显示了同济人战胜困难,奋勇拼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也正是在“同舟共
济,自强不息”的精神指引下,同济大学至今一共培养了27万各类人才。

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搜集到了这些校友的资料,并将其录入到校友校友数据库中。

如果您也是同济大学的校友,只要在这边的四台显示器上输入自己的姓名、学号或者工号,就能找到自己在同济大学学习或生活的印记。

【大师是大学之魂,我们用本校电信学院教授研发的空中立体成像技术,邀请校内知名专家学者来讲述他们的学术成果、治学经验和人生感悟,激励莘莘学子。


请大家跟我上二楼。

我们校史馆有三个楼层,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仿上世纪30年代吴淞校园内一栋学生宿舍而建。

一楼是纪念式公共大厅,二楼是学校的历史,三楼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

展示工程由管理学院1986届校友刘创捐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