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争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 第七原文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原文军争篇第七全文_原文原文:军争第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军争第七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

孙子兵法全文翻译译文:【始计第一】1.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2.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拟,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3.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一样,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
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
地,指地势的上下,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
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
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
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
了解就能胜利,否如此就不能胜利。
4.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拟,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阔?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拟,我就知道了胜负。
5.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
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势态,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
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
6.用兵作战,就是诡诈。
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
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范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慎重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范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

孙子兵法》十三篇全文目录:始计第一作战第二谋攻第三军形第四兵势第五虚实第六军争第七九变第八行军第九地形第十九地第十一火攻第十二用间第十三正文:始计第一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作战第二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
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
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
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弩,戟楯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①杆一石,当吾二十石。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孙子兵法1. 原文;(一)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二)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三)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 不能行军;不用导者,不能得地利。
(四)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 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五) 《军政》曰: "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故夜战多(火)金鼓,昼战多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民〕之耳目也。
(人)〔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六)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七)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
此用兵之法也。
2. 译文;译文:孙子说:大凡用兵打仗的一般规律是:从主将接受国君的命令,经征集民众组织军队到与敌人对垒而处,没有比与敌争夺先机之利、掌握战争主动权更为困难的了。
军争第七

•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两军 争取先机,最难得在于如何把迂回的道路 变成直路,如何把困难变为有利。以迂为 直:走迂回的道路,出敌不意由敌人没有 配备兵力的地方开进,避免受到敌人牵制, 很快就能到达所要争取的战略要地。这样 表面看起来走得好像是弯路,但是实际上 却是乘虚而入,能最快得达到战略目的。 这样也就把困难变成有利条件了。
军争篇
————两军争胜,趋利避害
题解:
• 曹操曰:两军争胜。 • 本篇以“军争”命名,意指敌我两军争胜,主 要论述敌对双方战略展开中相互争取先敌到达 或者占领战略要地,先敌在有利地形的基础上 布成有利态势,先察明敌人弱点,以便出其不 意,先发起进攻,进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篇 内为了阐述“军争”,也讲到行军问题、地形 道路的调查和向导的使用以及军争过程中的八 条禁忌。
•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懂得以迂为直的计 谋的将帅就能取得胜利。 • 此军争之法也:者就是军争中争先得法 则。
• 那么明白了军争得原则,是不是就一定 能取胜呢?这里面还有一些重要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行军的指挥问题。孙 子提出了“一人耳目”的行军指挥原则, 这也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目,他说: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 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 这也就是说,有利可夺得时候,行军速度 要其疾如风,无利可夺得时候,行军速度 要其徐如林,进攻的时候要侵掠如火,防 御的时候要不动如山,隐蔽的时候要像阴 云蔽日,冲锋的时候要像雷动风举。“风 林火山”这四个字,得到了日本一个名将 武田信玄的推崇,他把这四个字绘在突击 旗上,激励自己的部队。
• 孙子总结的如何“军争”的一般原则是 这样的: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 掠乡分众:掠:掳掠。乡:周代制度都 城以外为乡,是奴隶居住的行政区划单 位。众:奴隶。这句意思是说,抄掠敌 国的乡邑,是为了瓜分敌国的人力。
军争篇第七

孙子兵法-军争篇第七军争篇第七[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④。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⑤。
放军争为利,军争为危⑥。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⑦;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⑧。
是故卷甲而趋。
日夜不处⑨,倍道兼行⑩,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⑾,劲者先⑿,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⒀;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⒁,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⒂。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⒃;不知山林、险阻⒄、沮泽之形者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⒆,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⒇,以利动(21),以分合为变者也(22)。
故其疾如风(23),其徐如林(24),侵掠如火(25),不动如山(26),知如阴(27),动如雷震(28)。
掠乡分众(29),廓地分利(30),悬权而动(31)。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32)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33);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34)。
故三军可夺气(35),将军可夺心(36)。
是故朝气锐,昼气情,暮气归(37)。
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情归(38),此治气者也(39)。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40),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侠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41),勿击堂堂之陈(42),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43),背丘勿逆(44),佯北勿从(45),锐卒勿攻,饵兵勿食(46),归师勿遏(47),围师必阙(48),穷寇勿迫(49),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①合军聚众:指聚集民众,组成军队。
②交和而舍:指两军营垒对峙的意思。
和,“和门”,即军门,舍,驻扎。
曹操注:“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第七篇军争》PPT课件_OK

17
長途行軍戰力耗損
• 克勞塞維玆「戰爭論」
– 行軍對兵力所生的消耗作用,極為顯著
• 拿破崙長征莫斯科,法軍戰力耗損
– 1812/6/24渡過尼門河,統率兵員301000人 – 到斯摩稜斯克時,180020人 – 到莫斯科時,110000人
18
遠地軍爭
• 軍爭之法應注意的六件事
• 此用兵之法也。
8
• 迂直患利 • 軍爭之法 • 四冶八戒
軍爭概說
9
莫難於軍爭會戰
• 「軍爭」即會戰-決定性大戰
– 兩軍相峙爭勝,彼此竭力爭取有利的制勝條件 –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 莫難於軍爭
– 「軍形、兵勢、虛實」側重戰前準備、戰術計 畫、及作戰佈署
– 「軍爭」篇則闡述會戰要領,把準備、計畫、 佈署付之實行
• 「風林火山」武田信玄旗幟
– 日本戰國時代的將軍,也是甲州兵學之祖武田 信玄
– 「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軍 旗
20
戰術運用及戰利品分配
• 「以詐立」-欺敵 • 「以利動」-有利始動,不輕舉妄動 • 「以分合為變」-視戰場狀況,分散或集
中兵力 • 「掠鄉分眾、廓地分利」-分賞將士,激
• 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2
軍爭輜重利
•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委軍而爭利,則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捐。 •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倍道兼行,
– 百里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其法十 一而至﹔
– 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 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 治氣-「朝氣、晝氣、暮氣」
《孙子兵法》之【军争第七】原文及翻译文

《孙子兵法》之【军争第七】原文及翻译文原文:【军争第七】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金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遗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译文:【军争第七】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领接受君命,从召集军队,安营扎寨,到开赴战场与敌对峙,没有比率先争得制胜的条件更难的事了。
“军争”中最困难的地方就在于以迂回进军的方式实现更快到达预定战场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条件变为有利的条件。
所以,由于我迂回前进,又对敌诱之以利,使敌不知我意欲何去,因而出发虽后,却能先于敌人到达战地。
能这么做,就是知道迂直之计的人。
“军争”为了有利,但“军争”也有危险。
带着全部辎重去争利,就会影响行军速度,不能先敌到达战地;丢下辎重轻装去争利,装备辎重就会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第6期《孙子兵法》“军争第七”Chapter Seven about Maneuvering of The Art of War 【原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①,交和而舍②,莫难于军争③。
军争之难者,以迂④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⑤发,先人⑥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军争为利(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军争为危(此版本原文为“众争为危”,疑笔误。
银雀山汉简本为“军争为危”)⑦。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⑧;委⑨军而争利,则辎重捐⑩。
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jué)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jù)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
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
”(有的版本均无“之”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有的版本为“一民”)。
人既专一(有的版本为“民既”),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三军可夺气(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将军可夺心。
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
善用兵者(有的版本句前有“故”字),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zhèn),此治变者也。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有的版本为“勿迎”),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què),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合军聚众:组编军队,聚集民众。
②交和而舍:交,交错;和,古时军队的营门称和门,也称军门、垒门;舍,驻扎。
此句意为敌我两军对垒驻扎。
③军争:两军争夺制胜的条件。
④迂:迂回曲折。
⑤后人:在敌人之后。
⑥先人:在敌人之前。
⑦危:危险、不利。
⑧不及:不能按时到达。
⑨委:丢弃、抛弃。
⑩捐:损失、丢弃。
卷甲:卷起铠甲。
处:停止、休息。
倍道:行程加倍。
兵学名篇《孙子兵法》“军争第七”擒三将军:三军之帅为敌所擒。
劲者:健壮的士卒。
十一:十分之一。
蹶上将军:蹶,挫折、失败。
上将军,前军将领。
委积:物资储备。
豫交:与之结交。
“豫”,古通“与”。
沮泽:水草丛生的沼泽地带。
乡导:即向导、带路人。
“乡”,古通“向”。
诈立:凭借诡诈和变化多端取胜。
分合:分散与集中。
疾:快速。
徐:舒缓。
侵掠:攻击。
难知:难以窥知实情。
掠乡分众:掳掠敌方乡邑,分配俘虏来的人众。
廓:扩大。
悬权:权衡利害得失。
权,秤锤。
《军政》:与《军志》同为最早的古代兵书,推断为西周末期之作,已佚。
金鼓:古代用于指挥作战、传递信号的工具。
金,铜制的金钲。
鼓,战鼓。
旌旗:古代指挥作战的各种旗帜。
旌,原为用羽毛或牦牛尾装饰的旗帜,后泛指旗帜。
一人之耳目也:一,统一。
耳目,视听。
火鼓:《武经》为“金鼓”,银雀山汉简为“鼓金”,故推断为“金鼓”之误。
夺气:挫伤士气。
夺心:动摇决心。
锐:饱满、旺盛。
惰:懈怠、低落。
归:衰竭。
哗:骚动、轻躁。
无邀正正之旗:邀,截击。
正正,整齐划一。
旗,指代军队。
堂堂之陈: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
“陈”,古通“阵”。
高陵勿向:陵,山陵。
向,仰攻。
背丘勿逆:丘,山丘。
逆,迎面。
佯北勿从:佯,假装。
北,败退。
从,跟踪。
锐卒勿攻:锐卒,锐气强盛的士卒。
饵兵勿食:饵兵,引诱之兵。
食,吃掉、消灭。
归师勿遏:归师,退却之师。
遏,阻止、阻截。
围师必阙:围师,包围敌人。
阙,缺口。
穷寇勿迫:穷寇,处于绝境的残敌。
迫,逼迫。
【释义】 孙子说:按照一般的用兵法则,将帅领受国君的命令之后,从组编军队、动员民众,到与敌人对阵,在这过程中没有比争取制胜先机更难的了。
争取制胜先机最难的是,把迂回曲折的弯路变成捷径,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所以,采取迂回绕道的办法,而又以小利引诱敌人,就能做到虽然比敌人后出发,却可以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懂得变迂为直的谋略。
所以,军争有有利的一面,军争也有危险的一面。
如果全军携带所有辎重去争利,就会行动迟缓而不能及时到达目的地;而如果抛弃辎重去争利,辎重就会损失。
因此,如果卷起铠甲,轻装急进,昼夜不停,加倍行程强行军,走上百里去争利,那么三军的将帅都可能被俘,强壮的战士有可能先到,而疲弱的士卒就会掉队,其结果只会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如果走五十里去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会遭受挫折,只有半数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如果走三十里去争利,只会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能够赶到预定地域。
因此,军队没有辎重就不能生存,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不能生存。
不了解诸侯列国战略企图的,就不能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兵要地理环境的,就不能率兵冒进;不重视使用向导的,就难以获得地利。
用兵作战要靠诡诈多变取胜,要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行动,按照分散和集中来变化手段。
所以,部队快速行动时就要像疾风一样迅猛,舒缓行动时就要像森林一样严整,攻击时就要像烈火一样势不可挡,防御时就要像山岳一样稳固坚定,隐蔽时就要像阴云一样遮天蔽日,发起突然袭击时就要像雷震一样惊天动地。
掠夺敌方乡邑,分配俘获的人众;开拓疆土,分配掠取的资源,都要权衡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而行。
事先懂得以迂为直方法的就能胜利,这是争取制胜先机的原则。
《军政》上说:“作战时用语音指挥难以听到,所以就设置了金鼓;用动作指挥难以看见,所以就设置了旌旗。
”金鼓和旌旗都是统一全军行动的标识。
既然统一指挥了,那么,勇猛的战士就不能单独冒进,怯懦的战士也不能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大部队作战的方法。
所以,夜间作战多用金鼓指挥,白天作战多用旌旗指挥。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人的视听条件而采取的措施。
采取办法可以挫伤敌军的士气;可以动摇和搅乱敌军将领的决心。
因为早晨(初战时)士气高涨,到了白天(过了一段时间)士气就慢慢低落,而到了晚上(后期)士气就衰竭了。
因而,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初战时的锐气,等到敌军士气低落衰竭时再发起攻击,这就是掌握和运用士气取胜的办法。
以严整的部队应对混乱的敌军,以沉着冷静应对浮躁喧乱,这就是从心理上战胜敌人的办法。
以近便快捷应对远途奔命,以休整良好应对疲劳困顿,用饱食足力应对饥饿不堪,这就是从体力上战胜敌人的办法。
不要去攻击旗帜整齐、行动统一的敌人,不要去攻击阵容威武、实力强大的敌人,这就是随机应变对付敌人的办法。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敌军占据高地时不要去仰攻,敌军背靠山丘时不要正面进攻,敌军假装败退时不要跟踪追击,对精锐的敌军不要去强攻,对充当诱饵的敌军不要上当受骗去吃掉,对回撤的敌军不要去拦截,对被包围的敌军要虚留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
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法则。
【解析】“军争篇”是孙武“谋胜”“知胜”“全胜”思想的具体化,集中回答的是两军对垒时如何夺取制胜先机、如何应对复杂局面、如何处置各种情况的对策。
这些对策涉及诸多要素,但归结起来,不外乎八个字:“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一、以迂为直,就是强调变通。
孙武首先以行程远近作为敌我争夺的焦点来进行论证,提出了“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的对策。
“迂其途”,看起来费时费力,但取得的效益则是抢占制胜先机。
从本质上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是大范围的“以迂为直”,四渡赤水则是典型的局部“以迂为直”。
“左”倾冒险主义提出“革命的力量是要纯粹又纯粹,革命的道路是要笔直又笔直”等主张,都是非理性的狂热病、急性病,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只有“农村包围城市”才是“以迂为直”的成功之路。
抗战时期,一些人提出的“速胜论”也是不切实际的,而持久战及运动战、游击战等等,才是“以迂为直”的正确选择。
二、以患为利,就是强调转化。
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利弊得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因(下转114页)守卫战舰的楚军,他们不知吴军从哪个方向而来,好像四面八方都是无数的吴军。
在无法弄清实情的紧急情况下,守军下令追杀呼喊的吴军,守军四奔击杀,楚军大乱,吴军乘机击败楚军,拖出艅艎舰,乘船顺流而去。
原来,姬光找了三个像楚国人的吴国水兵:他们长着很长的胡须,穿上楚国军吏的服装,与一般吴兵全然不同。
三人傍晚混过守船的随军,潜入艅艎舰下隐藏。
姬光把吴军分为两队,一队是年轻力壮的夺船突击队,趁夜色潜伏在艅艎舰附近,听令夺船;另一队则布于艅艎舰周围,形成一个圆周以与船下的三个水手相呼应。
约定到子夜时分由潜藏于船下的三个水手高喊“艅艎”发起行动,当楚军听到四周高喊“艅艎”而杀向喊声处时,埋伏的吴军首先由一队人快速把楚军填埋的炭挖开,另一队人则在船上拴好绳索,然后一起把艅艎舰拖进江中,乘船顺流而下。
等到楚军赶跑四周喊叫“艅艎”的吴军,回到停泊“艅艎”之处时,艅艎舰早已远去了。
姬光此计,可谓“示之于外,智夺于内”。
当有如此经历的吴王阖庐读到《孙子兵法》之“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时,他自然心领神会,敬佩孙武的兵法了。
此事被孔子写的《春秋》记为:“楚人及吴战于长岸。
”(吴名岗 编写)利而制权”“因敌而制胜”是孙武的一贯思想。
他在“军争篇”中,以辎重与行军的关系为例,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普遍存在的两难现象,这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法则所决定的,关键在于如何把握。
从孙武的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理出这样几条原则:一要把握尺度。
携带大量辎重与敌争先机之利,就会误时误事;而如果抛弃辎重轻装急进,又无生存保障,也无法与敌作战。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求得两全之策,就看统筹谋划。
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就吃了这个亏,十万余人,带着坛坛罐罐,形同迁徙搬家,严重拖累了军事行动,也增大了伤亡。
湘江之战之后甩掉了包袱,才大有转机。
二要把握方法。
孙武在“军争篇”中列举了若干方法,如“兵以诈立”“分合为变”“悬权而动”“变人耳目”“三不”“六如”“两夺”“四治”“五待”等等,这些方法的共通之点就是机动灵活、随机应变、因情施策。
三要把握时机。
总的原则就是“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这不仅仅是就早、中、晚三个时辰而言,也可以理解为作战周期的三个阶段,引申开来,还可以不受时态限制,广泛地适用于任何时节的三种状态。
这与曹刿论战时所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是一个道理。
四要把握对象。
“军争篇”中,针对不同的作战对象,提出了不同的应对措施。
“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与下文的8个“勿”,句句言之凿凿,都是经验之谈,虽不能照搬照套,却也堪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