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同抗血小板策略论文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摘要】阿司匹林问世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开始主要用于止痛、退热、抗炎及抗风湿治疗。
20世纪7O年代发现阿司匹林在高危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二级预防中是一种有效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具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极佳的性价比的抗血小板药物,各国一致推荐为抗栓治疗的一线用药,被誉为“防治心脑血管事件的基石”。
虽然阿司匹林可以显著减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是,对阿司匹林不合理及过度的应用也会导致部分患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脑出血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防治中的作用机制、药理特性、安全性及合理应用做一综述。
【关键词】阿司匹林抗血小板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合理用药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为最高。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动脉的血流急性中断所致相应区域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即脑梗死.,主要包括脑血栓形成、脑血管痉孪短暂脑缺血发作以及脑梗死等疾病,具有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致残、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
本文我们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阿司匹林对其的作用机理及其合理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理目前公认的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的学说包括能量耗竭、酸中毒,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氧自由基损伤,炎性细胞因子损害,NO和NO合酶( NOS)的作用,凋亡调控基因的激活,细胞内钙离子超载等,这里我们简要介绍几种。
(1)能量耗竭、酸中毒脑缺血后,最先受影响的是缺血脑组织的供血、供氧,这直接导致了缺血脑组织的能量耗竭,具体表现为:线粒体的能量代谢由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所需能量几乎全部来自葡萄糖的无氧酵解,最终产生大量乳酸,导致脑组织酸中毒。
(2)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兴奋性氨基酸( excitatory amino acids , EAAs)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传递兴奋性信息的物质,同时又是神经毒素。
阿司匹林论文

阿司匹林论文阿司匹林论文想要写一篇关于阿司匹林的论文吗?那么论文的内容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阿司匹林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摘要】目的探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比较波立维联合应用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对急性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我们将出现症状后24h内就诊的1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的基础上接受赛诺菲-圣德拉堡公司生产的波立维(84例,即刻300mg,随后75mg,每日1次),安慰剂(84例)治疗持续9~12个月。
结果波立维组治疗1个月后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80.95%,无效者16例,无效率19.05%。
安慰剂组58例患者的症状和心电图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69.05%,无效者26例,无效率30.95%。
随访观察12个月,主要终点为综合心血管死亡。
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波立维组9.52%,安慰剂组13.10%。
波立维组发生出血的患者略多于安慰剂组(2.7% vs 2.4%),但未出现危及生命的出血。
结论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波立维和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可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及预后,优于单独应用阿司匹林的效果,安全,有效,无严重不良反应。
【关键词】波立维;阿司匹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性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患者随时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因此及时有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我们从2004年1月开始应用波立维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获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入选条件按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制定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包括恶化劳力型、初发型、静息型、梗死后及变异型。
本次发病距入选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4h。
缺血性脑卒中服用阿司匹林的依从性研究分析

异, 明收入情况和服药依从性成正相关。职业 方面 : 表 在职人
员与 退休 人 员有 显著 性差 异 ,在 职人 员和 物业 人 员有 显 著性 差 异 , 休人 员和 无业 人 员 有显 著性 差 异 , 明无 业 人 员和退 退 表 休人 员 的服药依 从性 差1 3 1 。见表 1 。
从性 是常 见 但 十分 重 要的 因素 。在 欧 美国 家 阿司 匹 林预 防 心
1影 响依 从性 的 因素 、
结 果 显示 20例 患者 中依 从 性 好 的 为 1 5 7 % ) , 6 9 ( 5 例 依
从 性 差者 6 ( 5 ) 5 2 % 例。 患者是 否 能坚持 服 药 的影响 因素 包括
450 安 阳市 中医 院药 剂科 50 0
张科
【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的依从, 及其影响 因素, 1 # - 通过对阿司匹林依从性的现状 随访. 究分析阿司匹林依从性的解决 研
.
办法 。方 法 : 对我 院 20— 00年度 使 用 阿 司匹林 治疗过 的 3 0 患 者进行 出院半年 后 的 随访 对 患者是 否 坚持 服 用 阿 司匹林 及 0921 0例
一
年龄、 文化 程 度 、 济状 况 、 经 职业 。其 中性 别 之间 无 显 著性 差 异 , 龄 方面 < 0和 >7 年 7 1 0有 显著性 差 异 。文 化程 度 方面 小 学 和 大 学未 坚持 服 药患 者有 显著 性 差 异 ,中学 和 小学 程 度 患 者 未坚 持服 药有 显著 性 差异 ,中学 与大 学 未坚 持服 药 患 者 无显 著 性差 异 。 明文 化程 度和 服药依 从性 成 正相 关。 济状 况 方 表 经 面 :无 收 入和 月收 入 <2 0  ̄ 0 0元 未坚 持 服 药 患 者 有 显著 性 差 异 ,无 收 入 与 月 收入 > 0 0元 未坚 持 服 药 患 者 有 显 著 性 差 20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方法: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取时间为整个2022年度),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各40例,对照组慰剂治疗,观察组1、2、3组均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不同,观察1、2、3组依次所对应的剂量为每天50毫克、100毫克、300毫克,对比各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
结果: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治疗2周以及4周后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观察1、2、3组(P<0.05),对比观察1、2、3组治疗有效率和各组间的相同治疗阶段的血小板聚集率无明显的区别(P>0.05)。
结论: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有效,能够抗血小板聚集,但是效果的体现不会受到剂量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变化,在实际临床中可以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基础病严重程度等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剂量评估。
关键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的广泛应用维度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中受到认可,能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机制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预防血栓的发生,已作为预防血栓的二级用药,兼具治疗和预防的效果[1]。
而实际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阿司匹林治疗使患者在效果上存在个体化差异,所以临床对阿司匹林剂量的选择存在争议。
本文对此进行探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分析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来为临床合理选择阿司匹林剂量提供有效指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选取时间为整个2022年度),用随机数字法分为4组,对照组40例,男25例,女15例,51-82岁,均值70.52±0.14岁,观察组1、2、3组共120例,男性一共71例,女性一共49例,53-80岁,均值70.55±0.15岁,对比各组的个人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每次2片,一天3次。
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联性及防治现状

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联性及防治现状目的探析阿司匹林药物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联性及防治现状。
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东港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6例,嘱咐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1次/d口服,持续1w以上,依据血栓弹力图将患者划分阿司匹林抵抗组46例,阿司匹林敏感组60例。
追踪随访1年,对所有患者出院后二次发作脑卒中做记录,观察两组患者与脑卒中发作是否存在一定关联性,并找出防治措施。
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长短、是否合并其他并发症等一般情况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46例中复发17例,复发率达15.22%,敏感组中60例患者复发脑卒中患者为10例,复发率达16.7%;可见阿司匹林抵抗组患者二次复发脑卒中的概率显著高于阿司匹林敏感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l 回归分析认为阿司匹林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具有正相关性,(OR=4.746,P<0.05)。
结论具有阿司匹林抵抗的脑卒中患者二次复发脑卒中的可能性大,值得临床关注与防治。
标签:阿司匹林抵抗;缺血性脑卒中;关联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内科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以中老年患者居多并且常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并发症。
临床上常采用抗血小板聚集的阿司匹林片作为预防,但王东国[1]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因胃疾病不能耐受,或长期服用后体内产生抵抗作用。
张颖冬[2]等研究同样发现许多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药物的患者仍然存在复发脑卒中的现象,认为脑卒中复发可能与阿司匹林抵抗相关。
为探析阿司匹林药物抵抗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关联性及防治现状,本文前瞻性选取106例患者进行随访分析,具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采用前瞻性队列法选取2011年4月~2015年4月东港市第三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首次发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106例,其中男性患者61例,女性患者45例;患者年龄在36~90岁,平均值在(47.32±10.21)岁,所选患者均为首次脑卒中发作;嘱咐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mg 1次/d口服,持续1w 以上,依据血栓弹力图将患者划分阿司匹林抵抗组46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7例,年龄47~85岁,平均年龄(46.19±11.41)岁,发病时间平均为(3.4±4.0)d;阿司匹林敏感组6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在48~89岁,平均值为(44.69±10.52)岁,发病时间平均为(4.1±3.8)d。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班级:081-2 姓名:苗宁舒学号:200822501203【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阿司匹林抵抗摘要: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广泛运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
临床上服用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对该药物的反应性差异很大,有的患者的反应性很差甚至无反应,称之为阿司匹林抵抗。
导致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包括依从性差、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剂量不足等。
通过进一步研究阿司匹林抵抗的机制,有助于优化抗血小板治疗。
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
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
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
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本文便是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阿司匹林抵抗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 AR)的定义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是指阿司匹林不能预防血栓形成事件的发生,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的一种现象。
目前,用来评价阿司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实验技术虽然较多,但尚未形成规范,达成共识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更少。
据统计,5%~60%的病人会产生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重大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性相应增高。
2 阿司匹林的抵抗分类目前对AR的分类尚无统一标准。
Hankey等认为可分为临床性和生化性两类:阿司匹林不能防止患者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为临床性AR;而在一种或多种血小板功能试验中阿司匹林不能产生如抑制血栓素A2的生物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或不能引起BT延长的作用被称为生化性AR。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与预后的相关性

1 . 武汉 市 东西 湖 区人 民医院神 经 内科
湖北 武汉 4 3 0 0 4 0 2 . 十堰市太和医院神
经 内科 湖北 十堰 4 4 2 0 0 8
收稿 日期
201 3 - 06 — 0 5
1 4 4例 ( 6 7 . 9 %) ; 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AR组发生缺血性卒 中 1 4例 ( 2 0 . 6 %) ,全因死亡 2 2 例
t o 2 4 mo n t h s a n d t h e i s c h e mi c s t r o k e r e c u r r e n c e a n d r e l a t e d d e a t h e v e n t s we r e r e c o r d e d . L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 mo d — e 1 wa s u s e d t o e s t i ma t e t h e r i s k f a c t o r s o f a s p i r i n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we t e n a s p i in r r e s i s t a n c e a n d
摘要 目的 :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 中患者 中阿司匹林 抵抗( AR) 的发生 率及 其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 连续人
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两种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观察

缺血性脑卒中应用两种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比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两种阿司匹林使用方法的不同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3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 例和观察组40 例,两组的常规治疗方法相同,采用不同阿司匹林使用方式,具体为:对照组患者入院前2w 口服300mg/d 阿司匹林,之后改为100mg/d;观察组患者首次剂量300mg, 24h之后改为100mg/d。
结果两组患者在阿司匹林治疗前后的NI HSS 评分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经过治疗,对照组有21 例基本治愈,总有效率为92.5%(37/40),观察组有20 例基本治愈,总有效率为90.0%(36/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于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两种阿司匹林使用方法效果相似,但是观察组的使用方法更为简洁,值得推荐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病、多发病,致残率极高,病死率约13%。
阿司匹林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常用药物,2013 年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在Stroke杂志上发布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治疗的新指南[1],新指南依然把阿司匹林治疗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与以往不同的是新指南认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早期首次给予大剂量(160〜320mg)的阿司匹林治疗,之后改为小剂量(50〜150mg),这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所推荐的治疗措施有所不同。
为了观察比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两种阿司匹林使用方法的不同治疗效果,本文选取了80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 年5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 例,男44例,女36 例,年龄44〜78 岁,平均年龄(57.1±3.6)岁,起病均在48h 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robiological data and outcome [J ].Singapore Med J,2006,47(3):204-207.[32] Vargas M ,Horcajada JP,Obach V,et al.Clinical consequences of infection in patients w ith acute stroke:is it prime time for further antibiotic trials?[J ].Stroke,2006,37(2):461-465.DOI:10.1161/01.STR.0000199138.73365.b3.[33] Chang KH,Liou TH,Chen CI,et al.Pathogen colonization in patients w ith acute cerebral stroke [J ].Disabil Rehabil,2013,35(8):662-667.DOI:10.3109/09638288.2012.708817.[34] Chen LF,Chang CY,Hsu LC,et al.Bacterial pneumonia follow ing acute ischemic stroke [J ].J Chin Med Assoc,2013,76(2):78-82.DOI:10.1016/j.jcma.2012.10.005.[35]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dults w ith hospital -acquired,ventilator -associated,and healthcare -associated pneumonia [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5,171(4):388-416.DOI:10.1164/rccm.200405-644ST.[36] Grau AJ,Urbanek C,Palm mon infection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J ].Nat Rev Neurol,2010,6(12):681-694.DOI:10.1038/nrneurol.2010.163.[37] Smeeth L,Thomas SL,Hall AJ,et al.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after acute infection or vaccination [J ].N Engl J Med,2004,351(25):2611-2618.DOI:10.1056/NEJMoa041747.[38] Tanzi P,Cain K,Kalil A,et al.Post -stroke infection:a role for IL -1ra?[J ].Neurocrit Care,2011,14(2):244-252.DOI:10.1007/s12028-010-9490-7.[39] Chen CM,Hsu HC,Tsai WS,et al.Infections in acute older stroke inpatients undergoing rehabilitation [J ].Am J Phys Med Rehabil,2012,91(3):211-219.DOI:10.1097/PHM.0b013e31824661a9.[40] Grgurich PE,Hudcova J,Lei Y,et al.Diagnosis of 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controversies and w orking tow ard a gold standard [J ].Curr Opin Infect Dis,2013,26(2):140-150.DOI:10.1097/QCO.0b013e32835ebbd0.[41] Syrjala H,Broas M,Suramo I,et al.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for the diagnosis of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J ].Clin Infect Dis,1998,27(2):358-363.DOI:10.1086/514675.
[42] Chavez MA,Shams N,Ellington LE,et al.Lung ultrasound for the diagnosis of pneumonia in adult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 ].Respir Res,2014,15:50.DOI:10.1186/1465-9921-15-50.(收稿日期:2016-01-28)・医学简讯・
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新发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不同抗血小板策略
当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新发缺血性卒中时,在不同的抗血小板策略中进行选择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难题,目前还缺乏相关的研究资料。
韩国光州全南国立大学医院神经内科的Kim 等对来自韩国14家医院的一个前瞻性多中心卒中登记数据库进行了分析。
纳入发病时正在服用阿司匹林预防缺血事件的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根据后续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分为3组:(1)维持阿司匹林单药治疗(MA 组);(2)将阿司匹林更换为其他抗血小板药(SA 组);(3)在阿司匹林基础上加用另一种抗血小板药(AA 组)。
主要研究终点为发病后1年内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心肌梗死及血管性死亡之和。
总共对1172例患者进行了分析,MA 组212例(18.1%),SA 组246例(21.0%),AA 组714例(60.9%)。
Cox 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MA 组相比,SA 组(风险比0.50,95%可信区间0.27~0.92;P =0.03)和AA 组(风险比0.40,95%可信区间0.24~0.66;P <0.001)的复合血管事件主要终点发生率显著降低。
该研究得出结论,对于在服用阿司匹林期间出现新发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与维持阿司匹林治疗相比,更换或添加替代抗血小板药能更好地预防后续血管事件。
原文出处:Stroke,2016,47(1):128-134.DOI:10.1161/STROKEAHA.115.011595.
(李宏建)・201・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年2月第24卷第2期 Int J Cerebrovasc Dis,February 2016,Vol.24,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