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式叙事下的异样思考——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昆虫记》:弗兰兹·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寓言与自我探索

昆虫记:弗兰兹·卡夫卡的存在主义寓言与自我探索引言
《昆虫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于1915年所创作的一篇中篇小说。
这个作品以一个普通人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甲壳类昆虫为起点,探讨了存在主义哲学和人性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剖析《昆虫记》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寓言和自我探索。
1. 弗兰兹·卡夫卡与他的文学风格1.1 卡夫卡简介
1.2 文学风格概述
1.3 卡夫卡式现实主义
2. 存在主义与《昆虫记》之间的联系2.1 存在主义哲学概述
2.2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
2.3 存在感与孤独性
2.4 自我或非自我之困局
3. 大自然和社会对人的影响
3.1 随从身份与现实压迫
3.2 衰落与荣誉:昆虫对比身份
3.3 社会底层文化与人的固化
4. 自我认同与自我的探索
4.1 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认同
4.2 自我认同障碍与社会身份压力
4.3 意义寻求与追寻生活的价值
结论
《昆虫记》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存在主义哲学见长。
通过剖析卡夫卡
作品中存在主义寓言以及对自我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在所
隐藏的种种信息。
它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意义和谜题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同时也思考自己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所处之境遇。
生态寓言的诗意建构--迟子建小说中的生态意象及其所寄寓的文化意蕴

迟 子 建 陶 醉 在 自己建 构 的 生 态 空 间里 . 她 笔 下 的 文 字 时 而 像 阳光 在黑 白 的琴 键 上 轻 盈 地跳 跃 . 弹 奏 出 悦耳轻快 的曲子 . 时而像灵动的精灵 . 游 走 在 梦 一 般
的 诗 行 。 她 重新 审视 人 与 自然 的 关 系 , 建 构 生 态 的 精
一) 自然 意 象— —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共 存 不 幸 。 她 的作 品 流淌 着 一 股 脉 脉 的温 情 , 可 以 让 读 者 (
领 悟 到 生 态 的 意 义价 值 . 获 得 独 特 而 充 满 温 情 的 生 命
迟 子 建 编 织 着她 的生 态 理 想 . 建 立 了和 谐 自然 的
态 文 学 的 构 建 过 程 即是 自然 的复 魅 过 程 . 迟 子 建 通 过
一
些 典 型 的 自然 意象 .重 新 建 立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 . 还
人性之美 . 从生态 、 心 灵 失 衡 的挣 扎 中寻 找 支 撑 , 还 原 原 生 态 本 真 . 形 成 了独 特 的 自然美 与生 态 美 ③ 以水 的
子 建 却 始终 以 自觉 的意 识 进 行 创 作 . 她 对 故 乡 有 着 深
在 这 种 缠 绵 的 眷 恋 下又 包 裹 着 对 生 态 理 想 解 析 人 与 自然 的 心 灵 密码 . 构 建 了一 则 生 态 寓言 论 刻 的眷 恋 . 文 的 第 一 部 分从 生 态 文 学 的 角度 概 括 迟 子 建 的创 作 : 第 二 部 分 对 迟 子 建 小说 中的 典 型 意 象 进 行 梳 理 和 归 类. 从 自然 意 象 、 动植 物 意 象和 乡土 意 象三 个 方 面 。 结 合相关作品 . 解 析 这 些 生 态意 象的 审 美价 值 和 深 层 隐 世 界 的 构 建 和对 自然 失 衡 、文 明 衰 退 的批 判 与反 思 。 迟 子 建 作 为 新 时期 的生 态 文 学 作 家 . 将 视 角 更 多 地 投 射 在 对 生 态 价值 的评 估 和 对 生 态 人 性 美 的 肯定 上 . 使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悖谬思想

试论卡夫卡小说的悖谬思想个重要因素。
作为一个风度翩翩的正常男性,他在内心是非常渴望甜蜜的爱情的,他先后曾三次订婚又三次解除婚约,这在常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
由于卡夫卡的内心是脆弱的,他没有能力承担起婚姻和家庭的责任,内心充满恐惧与不确定,所以在婚姻的重任面前,他屡次退缩了。
但是,卡夫卡并不是一个看破红尘、对爱情冷漠的人,相反,他对待女性礼貌、热情,热忱而又不失优雅。
在生活中,他与这些交往的女性也发生过男女关系。
但是在卡夫卡的笔下,他对于女性的描写却是有失偏颇的、是不公正的。
《审判》中律师的秘书、法院的女仆,《城堡》里官员的情妇等等,她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
这也是他对女人的一种认识,尽管这种认识并不完全准确,但也表明了他一贯的态度,这主要是由于深植于他内心深处的仍然是恐惧与不安,也即性爱恐惧。
在性爱结束以后,他会产生懊恼、负罪的情感,他的内心是脆弱的,对于性爱充满恐惧之情。
在生活中,随着恋爱中双方感情的升温,恐惧便会袭击着他的身心,尤其是在关键时刻,在现实的婚姻问题摆在他面前时,恐惧就出现了。
他感觉自己对于婚姻是无能的。
在恋爱的美好感觉之后,一个实实在在的婚姻问题便呈现在他面前,他感到自己没有能力去经营一桩婚姻,也会因为婚姻和家庭而失去自由,自己将会被婚姻和家庭支解。
这些将会剥夺他个人的空间和时间,使他没有办法专心写作。
而在他看来,除了写作能使他感到快乐、安宁之外,能给他灵魂的救赎以外,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可靠的。
这种矛盾、恐惧的心理慢慢地形成了他整个一生的形象。
第三节其他思潮及作家的影响卡夫卡所处的时代环境给了他消极的情感状态,他的犹太血统、特殊的家庭背景对于他的性格和写作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加之他身体孱弱、性格矛盾、孤僻,使得他对于社会始终充满抗拒,难以融入到社会之中。
所有这些,都将孤独、恐惧、矛盾的情感深深植入到他的血液之中,他们已经成为了卡夫卡性格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正是带着这种恐惧和怀疑的眼神去观望这个世界。
对人类生态困境的审视——试论劳伦斯小说中的生态哲学意蕴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 而 , 会 生 态 ( 与 人 的 因 社 人
被 提 出 , 国 学 者 威 廉 ・ 克 特 ( l a R e e t在 1 7 美 鲁 Wi im u k r l ) 98
危 机 . 并 对 自然 生 态 危 机 导 致 社 会 生 态 危 机 和 精 神 生 态 危 机 的 人 类 生 态 困 境 进 行 严 肃 审 视 .从 而 探 究 生 态危 机 的 产 生根 源 , 无 疑 充 溢 着 生 态 哲 学 意 蕴 。 这
关 键 词 :劳 伦 斯 小 说 自然 生 态 危 机 社 会 生 态 和
年 发 表 的一 篇 题为 《 学 与 生态 学 : 态 批评 的试 验 》 文 生 的
文 章 中首次 使用 这一 术 语 。 后 , 态 批评 作 为一 种 文学 之 生 批 评 理 论 经 过 近 二 十 来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后 终 于 在 9 年 代 确 0 立并 迅 速成 为文 学研 究 的显 学 。生态 批 评一 开 始就 是 带 着 一 种 “ 题 主 义 ” 姿 态 研 究 人 类 文 学 文 化 , 既 研 究 问 的 它 文学 文本 中 的生 态哲 思 , 对 人类 中心 主义 , 求 达 到人 反 追 与 自然 和 谐 共 生 的 生 态 和 谐 格 局 , 同 时 又 关 注 人 类 之 间 的 社 会 生 态 和 人 类 内 在 的精 神 生 态 。 文 学 的 生 态 学 研 究 就 是 要 研 究 自然 生 态 、 社 会 生 态 和 精 神 生 态 这 三 个 方 面 在文 学文 本 中的 的表 达和描 述 并进 而探 究 生 态失 衡 的根
课题研究论文: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

67454 哲学其它论文论《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哲学思想18世纪以来,人类逐步进入工业社会。
一方面,人类享受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的巨大物质财富,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破坏,人类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
工业社会的快速发展,令人类借助科技的力量不断污染着生态环境,这种情况到了二十世纪变得更加糟糕。
就在此时,一位伟大的女性蕾切尔?卡逊用一部矿世巨著《寂静的春天》引起了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其中阐释的生态哲学思想更引发了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生态哲学思想基本内涵(一)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将人作为宇宙中心的观点,一切以人为尺度,承认人才具有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自然物的价值就是满足人类需求的价值。
卡逊及其反对这种思想,而在《寂静的春天》中始终贯穿着生态中心主义的思想。
卡逊认为人类与自然是不应该对立存在的。
只有在人类的悉心保护之下,自然界才能维持平衡。
人类不能根据自身喜好去随意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破坏自然,这种主宰和支配的思想在现在新技术发展起来的背景下,更应该得到重视和改善。
而促使人类在当下环境条件下爱护生命、保护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处则更显重要。
卡逊这种生态中心主义思想的背后,其实是对人类妄想征服、控制自然的狂妄态度的质疑。
卡逊在文中曾提到,自然的历史是人类与周围环境共同的历史,无论是人类亦或是在大自然中生长的各种生物,都在自然的庇佑下成长并且形成了自然的习性。
纵使生命已在自然中存在的时间十分久远,但就从地球的形成时间整体来看,生命对自然的改造还是微乎其微的。
“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
自然提供了人类生命存在的条件,并为人类更好地生存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因此,人类理应热爱自然,并把这种爱的原则扩展到生物范畴。
这种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更加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义,它说明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是对其他生物的依赖,更说明了所有的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 2024.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卡夫卡的文学可以称为“弱”的文学。
他的作品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是弱者,逆来顺受,对于异化的现实毫无反抗能力。
而另外的一些作品可以称为“强”的文学,描写强者,他们反抗着,尽管他们的反抗包含着绝望。
这方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美国的欧内斯特·海明威。
他是现代荒原上的一名绝望而坚强的角斗士。
世界上还没有第二个作家用角斗、拳击、打球的习惯用语来谈论写作:“我开始写作时并没有大叫大嚷,可是我超过了屠格涅夫先生。
接着我严格训练自己,又超过了莫泊桑先生。
我和司汤达先生打了两回平局,我自己觉得在第二回里还是我占了上风。
可是谁也没法拖我到拳击场上去和托尔斯泰先生比个高低,除非是我疯了,或是我的水平还在不断提高。
”海明威喜爱看拳击、看角斗、打猎、钓鱼、喝酒,而他主要的拳击对象是语言。
然而海明威不仅是写字台旁的角斗士,他也是20世纪欧洲舞台上的一个出色的人生角斗士。
面对世界的荒诞与邪恶,他不像卡夫卡那样一味做出顺应性反应,也不似萨特早期作品那样厌恶生活。
他发现世界是由暴力与邪恶统治着,但却勇敢地生活。
绅士淑女们很难喜爱海明威的作品,这不仅因为他的文体——几乎斩伐了所有美丽动人的形容词,使语言简明得像不长树叶的枯枝,而且因为他描绘的世界过于冷酷,使神经不够坚强的人难以卒读。
好莱坞在制作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影片时,总要加入大量的柔情蜜意,就像中国观众看到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哈里的爱情几乎成了主题,而小说中却只有十几个字;小说中象征死亡的豹尸、秃鹫、鬣狗都没有去着意表现;在小说结尾处已经停止呼吸的哈里,在电影里却睁着一双炯炯放光的眼睛坐了起来。
电影界公认,海明威的小说形式最接近电影,然而根据海明威作品改编的电影却离海明威甚远。
从电影上了解海明威是容易受骗的。
论李佩甫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62基金课题李佩甫的小说注重对乡土自然环境的描写,强调生态整体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他认为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生态孕育的结果,特定的生态地域可以塑造一定的精神生态。
他的作品《生命册》《平原客》曾获“茅盾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他用文字刻画原生态自然面貌,并把对生态现状的反思与对回归自然的生态理想诉求寄托在作品中。
1…书写豫中平原的自然生态之美李佩甫作为一名乡土作家,其笔下的人物都是背着“土地”行走的人,他认为人与大地上的花草树木、飞鸟走禽、河流山川一样,都是自然孕育的结果,是一个平等互融、和谐共生的整体。
因此李佩甫在描摹自然万物的时候,善于捕捉生态环境的细部,并将人们忽视的美呈现出来。
花有花语,草有草性[1],他对自然生物的细微观察和生命体悟使小说蕴藏着盎然生机。
在《羊的门》中,对“狗狗秧”“乞乞牙”“星星草”等植物的描写体现出了李佩甫非凡的观察力,“黄点点小花儿的草”“碎麻麻”“一点点”等描写落在细微之处,体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这种张力出于自然,也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平等和平衡[2]。
这些草在平原上没有鲜亮的称谓,却透露出原始质朴的自然气息和生命力量,它们以一种扎根平原又昂扬向上的姿态展现了自然赋予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与平原上背着“土地”行走的人所具有的顽强朴素的精神特质十分相似。
李佩甫把自然界中的细微生物和人放在平等的位置上看待,甚至把这些小生灵人格化,通过独有的眼力及细腻的笔触呈现出了他眼中的离离原上草,向读者展示了豫中大地上被人忽略的自然之美。
…李佩甫作品中的许多意象让人着迷,他塑造的“油菜”“树”“花”等植物意象的实质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植物文化,这种植物文化具有丰富的生态美学内涵[3],一些微小甚至鲜为人知的动物在他的笔下也富有人性。
他将人作为各种自然意象来写,如《生命册》中建筑工地上的“油菜”、神性的偷儿“虫嫂”、望月潭中夜游的“春才”等都显示出人的生态本性。
人类面对自然的本性应当是审美亲和的[4],这些人物虽然各有缺陷,但他们受所处自然环境的影响,散发着独特的审美魅力,展现出了真实的人性。
关于人类栖居的诗意想象——考琳·麦卡洛作品中的生态主义思想分析

诗意想象, 描绘了 人类共同的夙愿——伊甸园式的, 没有战 利亚元素也对美国现当代文化产生了较大的触动。 I 2 } 考 琳・ 麦 争、 政治、 宗教等现代文明话语羁绊的, 与自 然融为一体的 卡洛的反城市书写主要体现在对政治、 战争、 宗教等现代文
现世界中丧失德性的自己, 他不得不选择逃避——以“ 第三 育的 第二位“ 导师” , 但玛丽的观点是“ 性痛苦论” , 她所描绘
7 0
的, 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政治就是卢梭所言的枷锁之 洛伊之歌》 直接呈现了战 争中疲惫的 灵魂、 被摧残的肉体和
一
。
在考琳 ・ 麦卡洛看来, 政治是导致“ 非我” 境遇及“ 非我” 之 无尽的 苦难; 《 遍地凶案》 贝 4 描绘了 冷战给美国人民留 下的无
痛的 主要原因, 在她的作品中, 不仅身处 政治游戏中 的人备 法平复的创伤。 感“ 身不由己” 的疲惫, 而 且, 在国际 争端中, 作为生命个体的 ( 三) 抑制人性的宗教。考琳・ 麦卡洛的 《 荆棘鸟》 《 呼唤》 人也仅仅是一 个微不足 道的 牺牲品 《 摩根的 旅程》等作品均呈现了 宗教作为信仰空间 对人性进 恺撒是考琳・ 麦卡洛在《 恺撒大帝・ 十月马》 中塑造的 一 行抑制的痛苦。《 荆棘鸟》中的 菲奥娜之所以 接受父亲指 定 个困顿的 英雄, 他在实现政治梦想、 寻求自 我的旅途中曾 一 的、 无爱的婚姻, 原因在于她对“ 原罪说” 的内化, 她将 自己和 度迷失: 迷失于权力的争夺, 迷失于利益的得失。虽然他对 女儿梅吉之所以遭受不幸爱情 、婚姻折磨的原因归结于原 于自己必然淡出罗马的历史舞台、必然走向死亡的命运有 罪; 《 呼唤 》 中的 伊丽莎白能 够忍受无爱、 无性的 婚姻, 也是因 着清晰的认知, 但是已经卷入政治漩涡的 恺撒, 却无法停止 为对宗教文化内化的结果, 她接触到的所有宗教文化都在强 自 己的“ 罗马帝国梦” , 因 此, 他也无法逃离“ 十 月马” 般被献 调女性受苦的合理性。长老教会的默里牧师利用 “ 男性” “ 牧 祭的悲剧命运。经历诸多战事的恺撒不断地感慨岁月的无 师” 这两张王牌对伊丽莎白进行“ 性罪恶” 的“ 教育” “ 女人如果 情, 尤其在惨烈的 蒙达战役之后, 他更深切地感受到岁月的 喜欢干那事儿, 就和妓女没什么两样。上帝只让丈夫快乐, 女 风霜和无尽的 疲惫, 但是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偿还由于 人是诱惑和邪恶之源, 因 此, 男人如果沉湎于声色口 腹之乐, 战争欠下的巨 额债务, 恺撒不得不继续发动战争, 此时的他 就应该责 备女人。 诱惑亚当的 是夏 娃。 夏 娃和毒蛇 勾结, 毒蛇 已 经被战争捆绑, 被无尽的政治漩涡吞噬。为了 逃避“ 波尼 就是化了妆的魔鬼。 所以, 女人的快乐都在孩子身上。 ” 由 们” 的围攻和封锁、 释放自 己所遭受的屈辱和抑郁、 躲避实 于母亲的 缺席, 伊丽莎白的 嫂子 玛丽 成了 伊丽莎白 婚前 性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人 类世 界, 小说 的开篇 是这 个人 猿在 向某 科学 院 承蒙 各位 恩垂 ,我非 常荣 幸能 得到 贵院 的邀 请,就 我过 去
� � 2 516
我 们来说 既陌 生又 熟悉 的世 界 � ." 在这 个世界 中, 的院 士们 作报 告," 可敬的 科学 院院 士先 生们 通 过冷峻 而滑 稽的 文字 , 具 有象 征意 义的 语言 和支 离 破碎的 情节 ,我 们可 以感 受到主 题的 曲折 晦涩 ,叙 述 的沉重 ,思 维的 极具 跳跃 性和想 象力 的丰 富, 以及 在 描绘 出 黯淡 , 残酷 ,荒 诞 的 世界 后 辐 射出 的 情 绪 痛 苦, 惶 恐, 焦虑 ,绝 望 ,冷 嘲 ,怪 诞 和一 份 对 生态 的 所经 历 的人 猿 生涯 , 呈上 一 份报 告 . "
而作为人猿的经一个真正的人则要坐在外面的接待室待着铃声然后为人猿服务这样人猿完成了由猿向人的转变过程成了一个人人猿作为叙事主体出现在行文中它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和视角进行叙说这种叙事方式及观察人类的视角使这篇小说打破了写实小说的常规正面叙写了一个在现实社会里发生的寓言故事在寓言式的叙事中人猿象征的是外在于人类的自然界中的生灵和为人们所开发利用的环境人猿经历的被捕获被倒卖及被按照人类的行为标准进行训练的过程是在叙述人类在快速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先进科技开发利用不断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猿的身体受到伤害及被迫服从人类的行为预示着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时候也给自然造成了种种的伤害致使其环境恶化气候改变而人猿在经历了种种磨难后终于完成了人化的过程要求自己安排老师这种现象象征着人类在改造坏了自然之后承受着生态失衡的自然开始向人类寻求补偿了人猿的启蒙老师在改造了人猿的脾气后进了精神病院暗示着人类的心灵出现了危机至此寓言故事揭示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已逐步走向恶化卡夫卡以寓言式的叙事方式浅显生动地将这个道理传达给读者人猿作为自然的代表它有自己的存在方式但人类的介入改变了这一切当原有的秩序遭到破坏时自然有了相应的改变自然的改变反过来又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状态由于人类施加在自然身上的是恶性的榨取所以当自然也对人类有所要求的时候体现的方式也必然是恶性的人与自然间的互动出现了恶性循环恶性循环的不断升级最终导致了人与自然间的冲突和对抗至于人与自然该如何相处卡夫卡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寓言式的叙事却使我们感受到他在行文背后表达出的对当时社会的思考世纪的西欧资本主义已经发展的非常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阶级区分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也就越来越痴迷于是这种欲望在无形中牵引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向着物的方德国唯意志哲学家叔本华认为人生永远受意志的驱使追逐无法满足的欲望在无尽的欲望的驱使下人类在对待外在于自身的一切时便会不择手段地满足自身这样人性中的恶便在这种追逐中流露出来而欲望的极度扩展又使人类自身异化最终人性中的恶及自身的异化便成为人与自然间冲突和对抗的根源在小说中人猿的叙述是平淡的但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却能感受到人性的种种罪恶人猿是大千世界中的一种生物它们有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交流维方式当人类介入时原有的秩序被打破了其中的一个被人类捉住结果是这个原本健康的人猿身上多了一个光秃秃的大红疤和一条微瘸的腿之后是一个既不能坐也无法站的铁笼子人猿的身体受到了磨难它无疑是
� � � 的Biblioteka 故事或 自然 物的 拟人 手法 来说 明某 个道 理或 教训 它的 训练
88
� 理 一个 真正 的"人 � " 则 要坐 在外 面的 接待 室 等 在小 说中 人猿 的叙 述是 平淡 的 但 我们 在阅 读 待 着 铃声 然 后 为人 � 猿 服 务 这 样 人猿 完 成 了由 猿 的时 候却 能感 受到人 性的 种种 罪恶 人 猿是 大千 世 向 � 人的 转变 过程 成了 一个 "人 " � 界中 的一 种生 物 它 们有 自己 的生 存环 境和 交流 思 人� 猿 作为 叙 事主 体 出 现 � 在行 文 中 它 以 第 一人 维方 式 当人 类介 入时 原 有的 秩序 被打破 了 其 中 称的 � 口吻 和 视角 进 行叙 说 这 种 叙 事方 式 及 观察 人 的一 个被 人类 捉住 结 果是这 个原 本健 康的 人猿 身 之后 类 的 视角 使 这篇 小 说打 破 了� 写实 小 说 的常 规 正面 上多 了一 个光 秃秃的 大红 疤和 一条 微瘸 的腿
在报 告 中
人猿 向院 士们 讲述了 它如 何从 猿走 向" 人". "我的 原 籍是 黄金 海岸 .至于 捕获 我的 经过 ,那 就得借 助于 旁 人的证词了. 海京伯公司派出的 一个打猎探险队 一 个自 由 的
潜 意识关 � 注. 卡夫 卡的 世界 既令 人倍 感压抑 ,更 让人 他们 向我 们开枪 我 是唯 一被 击中 的人猿 .我 身
� � 沉 浸其中 而心 有所 � 触� , 以至 对自 身的 生存 环境 产生 上中 了 两 枪. " 2 5 16 从 此 ,这 个 人猿
另 一种思 考. 我们 以最 能代 表卡 夫卡 这种 创作 倾向 的 典型作 品 析. 一 寓言 式叙 事背 后的 思考 寓 言, 现 代汉 语词 典 上是 这样解 释的 用 假托 的 文学作 品, 常常 带有 讽刺 或劝诫 的性 质. 在文 学创 作 中,作 为一 种有 所隐 含的 语言 ,寓言 经常 被一 些文 学 家借用 来当 作一 种思 维方 式和 修辞 方法 . 对 于卡 夫 卡来说 ,寓 言不 仅是 一种 文体 ,它更 是一 种美 学特 征 和艺术 方法 ,在 小说 为某 科学 院写 的报 告 中 ,卡 夫 卡采用 的就 是这 种寓 言式 的叙 事方 式. 这种 叙事 方 式不仅 揭示 出人 类与 自然 的关 系, 更体 现了 卡夫 为某 科学 院写 的报 告 为例 来展 开分
存在 体,被 人类 擒获 了,它 被关 进一 只笼 子里 . 笼 子 低得 让人 猿站 不直 ,而且 又窄 得使 人猿 坐不下 ,所 以 人猿 只能 弯着 膝盖蹲 着, 笼子 的铁 栅都 嵌进 了它 背 部的 皮肉 . 终 于,这 只人 猿结 束了 最初 的考验 期 ,可 喜的 是人 猿的 生命力 依然 旺盛 .于 是, 人类开 始了 对 吐唾 沫,抽 烟斗 ,喝酒 .当 训练 完成 后, 它被 交到 第一 个驯兽 人手 里. 在那 , 人 猿拼 命地 学 习,它 的人 猿脾 气很 快就 完全 改掉 了(不 幸的 是人 猿 的启 蒙老 师被 送进了 精神 病院 ). 人猿 的未来 变得 光 明灿 烂起 来,它 开始 自己 聘请 老师 ,在学 习中 不断 地 进步 ,大脑 逐渐 开化 ,使它 自己 达到 了一 个普 通欧 洲 人的 文化 水平 .在小 说的 结尾 处, 人猿 终于可 以衣 着 得体 地躺 在摇 椅上 ,等待 着参 观者 .而 作为人 猿的 经
第 30 卷第 7 期 � � � �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 3 0
7
� � � � 20 0 9年 7 月 � � � .2 0 09
寓 言 式 叙 事 下 的 异 样 思 考
论卡夫卡小说中的生态意识 盛永宏 孙艳华
(通化师范学院 中文系 ,吉林 通化 134 0 0 2 )
摘 � 要 卡夫卡是 �� 世纪现代主义的作家 � 他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怪诞离奇 艺术手法标新立异 因而始终有着 � 特殊的 魅力 该 文从短篇小说 � � 为某科学院 � 写的报告 入手 发现他不仅写出 了世界的荒 诞 残酷 流露出 痛苦 焦 虑 冷嘲 滑稽的情绪 更多出一份对生态的潜意识关注 � 正是这种寓言式的叙事和对世界异样的思考 使卡夫卡的 � 这部作品形成一种闪现人性光辉的艺术张力 � 在深入研究后 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的真实意蕴 关键词 寓言式叙事 冲突与对抗的根源 生态意识 � � 中图分类号 � � 106.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79 74(2009)07 0088 � 基金项目 本文系通化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科研项目成果 . 项目编号 2 0 0 7 0 4 收稿日期 2 0 0 9 01 05 作者简介 盛永宏 (19 8 0 - ) ,女 ,辽宁鞍山人 , 通化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 ,硕士 . 03
弗兰茨 卡夫卡(
,西方 现代文学的 )
卡对 社会 的思 考.
创 始人之 一� , 他的 小说 始终 有着谜 一般 难解 的魅 力, 为 某 科 学 院写 的 报 告 写 于 1 9 17 年 的 5 ,6 月 这 种"独 特魅 � 力在 于他 � 通过 梦幻般 的奇 特想 象, 为我 间, 同年 1 0 月首 次发 表在 犹 太 人 上 ,1 91 9 年收 入 � 们 建构了 一个 奇异 而荒 谬的 世界 ,一个 拖沓 纷杂 的, 乡村 医生 短 篇小说 集中 . 它 以一 个人 猿的 视角 来 障 碍重 重 的, 滑 稽可 笑 的, 荒 诞不 经 的 世界 , 一个 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