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浅谈重症监护室病人的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

1 1 紧张与恐惧 : 重病人 多是 突然起 病 , . 危 或突然遭受意 外 , 或者 在原 来 的疾病基础上 , 病情加重 , 往往生命危在旦夕 , 常表现紧 张与恐惧 , 心理 反 应强烈 , 由于 致 病 原 因不 同 , 以表 现 出 不 同 的特 点 。 所 12 焦 虑 : 重 病人 只 要 神 志 清 楚 , 有 不 同 的 焦 虑 。 常 表 现 危 烦 躁 . 危 均 不安 , 敏感多疑 , 激惹性增高。焦虑心理重要是对 自己伤病转 归担心 。在重 症 监 护 室 治疗 过 程 的 患 者 表 现 最 常 见 的心 理 反 应 形 式 是 抑 郁 轻 者 对外 界 事 物 的兴趣下降 , 重者则常放弃治疗 , 甚至 自杀 。 1 3 孤独与忧郁 : . 在重症监 护室中 , 与外界隔离 , 家属探 视时受 到病情 和 时 间限 制 , 医务 人 员 与 病 人 谈 心 的 时 间 不 多 , 这 种 环 境 里 病 情 稍 有 好 在 转, 病人 就会产生孤独感 。加之重症监护室 内各种抢救 器械 , 也容 易使 患者 触 景 生 情 , 到 自 己病 情 严 重 , 心 能 否 好 转 , 虑 工 作 、 庭 、 活 ; 而 产 感 担 忧 家 生 从
参 考 文 献
[ ] 郑小燕.3例胸主动脉夹层 围手 术期护理[ ] 临床护理杂 志,0 8 7 1 2 J. 20 ,
( )1. 6 :7
[ ] 吴淑文. 2 夹层 动脉瘤[ ] 实用护理杂志 ,9 8 1 ( )8 J. 19 ,4 2 :9—9 . 0 [ ] 吴清玉. 3 心脏 外科学[ . M] 济南 :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0 3 7 1 2 0 :2 . [ 熊江 , 4] 景在平 , 赵志青 , 胸 主动脉夹层腔 内隔绝术后切 口区并发症 等. 的处理[ ] 中国实用 外科杂志 ,0 4 2 ( ) 15 J. 2 0 ,4 3 :5 .
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ICU清醒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重症监护病室(ICU)是集中先进医疗仪器,优秀医生护士,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
过去有种错误的观念,认为急性病人病情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就是以最佳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需实施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危重病人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因为危重病人躯体遭受严重打击,心理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如果心理高度紧张,再加上抢救时的种种劣行刺激,就会加重病情,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因此,在提供细致的生活护理和优质的诊疗服务的同时,关注其心理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意义重大。
危重患者病情凶险,心理变化与一般患者不同,常见以下几种:1 心理问题1.1 濒死感: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或恶性事故等打击,躯体的剧烈疼痛,出血,活动受限,这一切都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我应对机制,出现心理异常。
1.2 焦虑、紧张:陌生的环境,人员不熟悉。
担心疾病预后不好,害怕花钱给家庭造成负担等。
1.3 恐惧:全身插满了管道,不敢随意活动,肢体必要的约束,各种不知名的仪器的报警声,护士的脚步声,说话声,病友的呻吟声。
1.4 孤独、无助、绝望:离开了家属的陪伴,缺乏心理支持,误认为被家属抛弃,或是觉得自己成了家人的拖累。
1.5 多疑、猜测:清醒病人多会仔细体会身体的各种变化,对医护人员说的话会细细琢磨,翻番推敲,经常会得出一些自己臆想的结论。
比如,自己病情加重了,伤口感染了等等。
1.6 睡眠障碍:躯体疼痛的困扰,医护人员说话声,不管大小都有可能影响,有时越小声他越是全神贯注的倾听,各种仪器的报警声,以及疾病本身可能造成的睡眠障碍。
1.7 幻觉:长期睡眠质量差,躯体疾病的影响,容易产生幻觉,严重的会产生被害妄想。
1.8 依赖心理:病人由于熟悉和习惯了监护环境及了解了抢救治疗水平,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希望得到更全面的照顾,不愿医护人员离开病床边以及离开视线范围,这样才觉得安全,生命才有保障,此类病人多见于生活富有者。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

急诊危重病人有哪些心理特点?如何做好心理护理?急诊危重患者被收治入科后,受疾病影响,机体强烈不适,加之对自身状况不了解,极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严重者,甚至促使机体处于持续应激的状态,进而为急诊救治工作的开展构成了阻碍。
分析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并展开个体化护理干预,具有十分必要性。
一、急诊危重患者心理特征有哪些?(一)焦虑不安因起病急骤,部分患者缺乏家属陪伴,故易有焦虑不安心理产生。
部分因在家庭和单位担任重要角色,故出于对家庭和工作责任心的考虑,而有严重顾虑。
(二)恐惧、焦虑急诊重症患者多为病情急剧恶化或忽遭意外伤害等原因到院就诊,思想上缺乏足够准备,易有恐怕、焦虑感产生。
(三)情绪低落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致残,或在意外中失去亲人,易对心理造成过大打击,对现实无法接受,进而情绪较为低落,对周围的刺激拒答,或无反应,表情淡漠。
(四)抗治心理部分具慢性疾病久治效果不理想者,以及因各种因素服毒自杀者,因丧失对生活的信心,进而有拒绝治疗的表现,以易激动,配合依从率低为特征。
二、评估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方法因急诊科工作繁忙,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类别多样,故护患间沟通时间有限,可通过下列方式,对心理做出直观评估。
(一)观察法在对患者进行救治过程中展开细致的观察,以对情绪状态掌握。
如是否存在无法安静、面容紧张等情况。
(二)交谈法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有效交谈,以对家庭亲密关系、认知疾病的程度了解,边施护边交谈,除可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构建外,还可促使患者对疼痛的注意力转移,(三)协同法与医生加强沟通,以对患者病情、引发疾病发生的因素进行了解,进而对疏导方案进行优化。
三、急诊危重患者在心理护理时有哪些技巧?(一)把握沟通技巧护患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身心状况掌握,进而便于对干预方案进行更精准的制定。
同时,有效沟通还可促患者负性情绪得以消除,增强对救治工作的信心。
故护士需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对沟通技巧掌握,如善于应用引导法等,以提升沟通效率。
重症患者心理护理

重症患者心理护理1重症患者心理特点重症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多需接受不同方式的、长时间的生命体征监测,同时还要接受强化治疗和特殊护理,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上述因素会给这一特殊群体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活动复杂,可以出现心理异常。
易于产生濒死感、绝望等消极情绪,这样反而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针对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需要。
2重症患者的心理需要2.1生存的需要生存是每个患者最强烈的需要,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尤其是癌症患者,整天沉浸在悲伤之中。
认为前途黑暗。
2.2安全需要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病室,各种仪器的噪声。
工作人员匆忙的脚步声。
都可引起患者恐惧的心理反应。
2.3人际关系的需要患者住院期间,与外界联系减少,与家人的心理交流已减至最低限度,易产生寂寞孤独感。
3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3.1良好的护患关系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细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
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3.2适应角色重症病人多数是50岁以上(除少数外伤或中毒者外),其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都受到尊重,甚至是指挥别人、教育别人、调动别人的主动角色。
住院后,不管是谁,一下子成了受医护人员指挥的被动角色,有一个角色适应问题。
护士应帮助病人尽快适应角色,解除病人的焦虑、忧郁和恐怖心理。
在做处置时,先叫床号、姓名,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给予亲切的称呼,如:大伯、大娘等;操作轻柔,动作准确,待病人如亲人;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微小变化。
重症病人心理护理

患者的心理反应:紧张、焦虑
1、首先,护士要了解患者引起焦虑紧张的原因,并评估焦虑紧张程度。
2、针对患者焦虑紧张的原因,给予针对性心理护理,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了解自己病情及治疗方案,积极接受治疗。
从谈话中发现患者可能担心:
(1)担心监护仪器不能准确有效监测到自己的病情变化:定时检查监护仪装置,告诉患者检测结果,并向患者保证当班护士会及时观察,病房也有医生24小时值班。
(2)担心自己发病时没人发现,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向患者介绍在住院期间,责任护师会为他做那些事,包括每天的治疗、护理,并作保证,每小时都会有责任护士进行巡视,观察。
(3)担心发病时濒死的感觉:告知患者如有不适时怎样拉呼叫器,并每次巡视时检查呼叫器是否在患者手能拿到的地方,让患者放心;告诉患者发病时,不可急促呼吸,因为急促呼吸很浅,会加重缺氧、胸闷的症状,教会患者在发病时怎样使自己保持镇静,教会患者缓慢深呼吸,同时对自己说“不要害怕,我会没事的”,以缓解自己的紧张情绪。
(4)担心自己在ICU发病时家属不在身边:安慰患者,每天定时有家属探望;而一旦发病时患者最需要的是得到医生及时的救治,让患者明白只要自己病情稳定了,就可以转到普通病房。
(5)由于过分担心,已经影响睡眠:教会患者放松技术,尽量创造安静的休息环境,晚上的治疗尽量集中安排,如果需要,遵医嘱给予助睡眠药物。
3、在ICU陌生环境中,又无家属陪伴,责任护士要经常和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需求,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及时做好心理疏导。
4、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鼓励家属每天探望患者时,对患者多关心多安慰,尽量满足患者的需求。
4、患者病情稳定后及时转入普通病房,做好康复指导,心理护理,避免疾病的诱发因素,鼓励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健康生活。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

ICU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法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治疗的患者往往身心俱疲,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
为了帮助这些患者度过难关,心理护理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有效的ICU患者心理护理方法。
1. 提供情感支持患者进入ICU后,他们往往感到无助、恐惧和焦虑。
护理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并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这可以通过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积极回应他们的情绪以及给予鼓励和安慰来实现。
2. 清晰有效的沟通ICU患者的病情通常较为严重,可能导致语言功能障碍或生理上的交流困难。
护理人员应该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交流,并通过使用图片、手势等方法帮助患者理解和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此外,定期与患者家属交流病情信息,让家属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有助于减轻他们的焦虑和不安。
3. 鼓励积极的思维和行为积极的思维和行为对恢复重要。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进行正向的对话,引导他们寻找积极的事物和展望未来,增强他们的内心力量。
此外,在物理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也应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康复日程,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提高恢复的效果。
4. 提供信息和教育ICU患者对医疗环境可能感到陌生和恐惧,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教育。
这包括解释治疗措施、介绍医疗设备、告知手术等待时间,以及向他们提供与疾病相关的知识。
透过充分了解治疗过程,患者能够更好地配合治疗,提高他们自己的康复进程。
5. 创造舒适安宁的环境ICU患者身处医院环境,周围充斥着噪音、光线刺眼等刺激,容易导致患者疲惫不堪。
为了提供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应创造一个舒适安宁的环境。
例如,调节室内光线和气温,提供舒适的床垫和枕头,减少噪音和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
此外,扩大患者的交流圈子,鼓励亲友的探望,也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和抑郁情绪。
6. 心理干预和娱乐活动在ICU的康复过程中,心理干预和娱乐活动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护理人员可以通过提供音乐疗法、绘画、书籍阅读等方式来帮助患者分散注意力、缓解紧张情绪和焦虑感。
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

重症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重症医学科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医疗场所。
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患者一般都具有病情严重且变化快的特点,这些特点使患者对自己的治疗没有信心,因而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焦虑、紧张、抑郁、害怕[1]。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丰富的护理知识,还要敏锐及时地发现患者在生理上、心理、社会上存在的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并能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治疗护理措施。
因此,重症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加强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主动做好舒适护理,有针对性开展心理护理,努力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者处于最佳的治疗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
1.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1.1 焦虑、恐惧、急躁不安重症患者发病突然、躯体疼痛的折磨、陌生的医院环境、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态度无形中让患者感到焦虑。
表现为焦虑不安、反复询问病情、过分依赖家属等。
大多数患者一到医院,就急于获得有效救治,以解除病痛和不适,而对于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却表现为不耐烦、不合作,治疗时稍有不慎,患者就会怨言很多、脾气暴躁易怒,拒绝配合而影响就治的顺利进行。
1.2 绝望无奈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或伤残,使他们过分的悲伤和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类患者一般表现为冷漠消极,目光呆滞,对医护人员的询问不予理睬,对家属的陪伴也难以忍受,抵制正常的救治措施,如拒绝输液、拔除吸氧管、胃管等,甚至有些极端患者产生轻生的想法。
1.3抑郁无助慢性病如尿毒症及癌症终末期的患者,由于知道疾病治愈希望渺茫,心理长期处于深度压抑、痛苦状态。
病痛的折磨、疾病的反复、家属态度的转变及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这些因素往往使他们失去生活信心,表现为唉声叹气、少言寡语,对病痛有较大的耐受性,对疾病的救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1.4否认否认是一种比较原始而简单的心理自卫机制。
有些患者不承认现实中已发生的事实借以缓解突然的打击,以减轻或逃避心理上的痛苦,以稳定情绪和恢复心理平衡。
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对策

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对策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对策。
方法3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连续性护理,强调以患者为护理中心。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治疗依从性。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79,P<0.05)。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8.89%,高于对照组的5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41,P<0.05)。
结论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征主要为悲观、失望、恐慌等,为其采用连续性护理措施,以患者为护理中心,能够改善患者的负面心理。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心理特征;护理对策本文主要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心理特征和护理对策进行探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36例重症监护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
对照组男10例,女8例,年龄21~82岁,平均年龄(50.08±10.65)岁。
观察组男11例,女7例,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50.15±10.96)岁。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心理特征1. 2. 1 恐惧重症监护室与普通病房不同,其为患者进行监护的设备相对复杂,在监护的过程中经常会发出声音,其他患者发出的病痛呻吟等,均与正常病房环境不同,患者的身心会产生严重的不适感。
并且其术后手术切口引发的疼痛,以及引流管对其身体活动的制约,让患者产生恐惧心理。
1. 2. 2 焦虑、抑郁患者在手术后会出现较多的不适感,例如手术切口疼痛、持续的静脉通道、引流管的牵制以及强迫性的治疗体位以及担心术后病情恢复情况等均会导致患者产生焦虑以及抑郁的情绪。
1. 2. 3 悲观由于患者治疗花费的时间较长,治疗导致其产生较大的痛苦,患者会担心家庭经济负担等,从而导致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
作者:高俊芳
来源:《医学信息》2015年第06期
疾病改变了一个人生存的正常状态或生活模式。
重症作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改变了患者原来的生理状态,更影响了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人格特征有了极大地变化。
本文作者根据10多年来的临床经验,总结了重症患者的心理特征及采取的护理措施,以期对今后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有所帮助。
1 重症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
1.1多疑心理重症患者因病情沉重,思想负担也很沉重。
他们怀疑自己得上了某种疾病,对别人的好言相劝有时将信将疑,既想了解有关疾病的信息,又对听到的一些解释抱有怀疑,甚至曲解别人的意思。
听到别人的低声私语,总认为是在议论自己的疾病。
希望自己的病能治好,却又担心病情很重,害怕万一有什么不测。
1.2恐惧心理重症患者入抢救室接受治疗,患者会对抢救室的各种医疗设备感到恐惧。
清醒患者目睹医护人员严肃的表情和紧张的抢救工作,例如大出血患者再次看到出血,都会产生恐惧不安的情绪。
对需进行特殊检查和进一步检查,便疑虑丛生,思前想后,惊恐不安。
如果病情需要手术治疗,更是提醒吊胆,担心医生的技术水平,担心手术后果,担心进手术室后还能不能出来等等。
有的患者产生恐癌心理,惧怕诊断为癌症,承认病状而不承认诊断。
1.3自悲自怜心理重症患者因病情较重,治疗艰巨,恢复缓慢;或者虽有好转,但以后可能转为慢性病,终日疾病缠身,弄不好还会复发加重,就产生悲观消极情绪。
中青年是事业上出成果的时期,因患病将停止一切工作,不由得自卑自叹,自顾自怜,严重者甚至产生绝望心理,对生活丧失勇气和信心。
1.4期待乞求心理重症患者一般来说,期待心理更为强烈和迫切,急切盼望医生们能早日解除身体上的痛苦,这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但有的患者,由于自己地位发生变化,进入了"患者角色",由强者变成了弱者,甚至由"人求"变成了"求人"、"求生",所以,对医护人员百依百顺,产生卑微心理,苦苦哀求他们同情自己的不幸,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治病。
1.5愤怒报复心理在病情危急或自治不能治愈的情况下,有些患者会产生绝望情绪,他们急躁、愤怒、粗暴、反常,对什么也看不惯,对什么也烦恼,甚至认为命运对自己不公平,或者把病因转移到他人身上,无端发泄自己的积怨和不满,有的患者还采取报复的态度,如发火、骂人等,作为心理补偿的手段。
1.6抑郁消极心理有的重症患者,开始高抱希望,后见病情无改善,遂产生绝望心理,若绝望心理继续发展,又可能万念俱灰,消极等死。
1.7不适感心理对各种症状的敏感度都会增强,患者常感到不舒服,不适感有时是局部的,如长期卧床,会感到疲劳,有时却模糊不清。
1.8牵挂内疚心理重症患者的神志清醒或半清醒状态时,想到自己可能救治无望,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就要离别自己的亲人时,总觉得一切发生得太早太急,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办完,对亲人感到内疚和自愧。
1.9依赖心理患者表现为行为幼稚、退化,希望得到全面照顾,由于习惯了监护病房的环境,并且生命安全有较大的保障,故而不愿意离开监护病房。
由于患病自然会受到亲人和周围人的照顾,成为人们关心帮助的中心,对自己日常行为和生活管理的信心不足,被动性增加,事事依赖别人。
重症患者的心理现象时复杂多变的,有时可能是以某种情绪为主,有时则几种情绪交替产生,有时是各种情绪交织渗透存在,呈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其变化的直接原因是病情,重要原因是心理情绪和精神状态。
2 重症患者的护理措施
针对重症患者心理特征的复杂多变性,在护理过程中,必须利用多种方式,通过各种渠道,分析、探索患者的心理状况,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2.1理解、同情患者,关心体贴患者。
要善于观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反应,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地对他们加以安慰、解释和开导:如经常对患者说些安慰性、鼓励性和劝说性,积极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的语言,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其心理障碍。
2.2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和怕死反应,护士应以亲切和蔼、沉着冷静的态度,熟练地操作,有秩序地安排,调节病房和环境的气氛,以积极的情绪,唤起患者治病的信心,增强患者的安全感。
对暗示性强的患者,应给予积极的信息,避免不良刺激。
2.3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
重症患者病情急重,有的甚至处于濒死状态,作为患者家属会出现不同的复杂心理变化,家属情绪的好坏,对患者的心理影响很大。
因此,应该把患者及其家属看做一个整体,帮助家属稳定情绪,如:对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家属,应该首先用温和的语言劝说他们离开患者,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然后对他们劝慰,说明他们的失态将对患者产生不良影响,使他们安下心来,对担忧、焦虑的家属应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多解释,并要求他们首先建立对医院的信任,再去影响和鼓励患者;对比较镇静有主见的家属,可如实告诉他们
患者的情况及诊断、治疗方案,争取他们的配合,让其向患者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因患者较易接受家属的意见。
2.4保证患者的人格完整。
对清醒的患者应注意尊重他的意见和日常生活习惯。
不在患者床旁耳语,对该让患者知道的事情,要当面说清楚,对需要做各种检查的患者应于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检查的目的和方法,怎样配合检查,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等,使之解除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总之,重症患者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个体因素等。
因此,护理患者时要灵活多变,根据具体病例,采取有效的方法。
此外,要做好心理护理,还要求护士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行为规范,以积极的情绪,优秀的心理品质感染患者,使患者尽快康复。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