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大作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大作业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我们应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答:自然界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分化出了人类社会,从世界演进的过程看,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整个世界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都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它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背叛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前提而陷入了唯心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同社会史观结合起来,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理解,使得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根本原因在于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使它成为自己的哲学的基础。
(3)由于科学实践观的确立,使得社会的物质性得到了正确的揭示和有力的证明。
①劳动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由数千万年前的一种森林古猿进化而来的。
由猿进化到人的决定性环节是劳动,其根本标志是工具的生产和使用。
劳动不是个别人的孤立活动,而是一种集体行为。
劳动实践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
它不仅生产人们生存所必需的产品,同时也生产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社会的产生和存在奠定了基础。
②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
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它是各种社会实践中最基本的实践。
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即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③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类活动是物质活动的结果,又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
社会生活是异常丰富和复杂的,有经济的(物质的)、政治的、精神的等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
马原大题答案(作业一到作业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业大题答案作业一三、辨析题1、此说法是错误的,所谓科学性是指概念、原理、定义和论证等内容的叙述是否清楚、确切,历史事实、任务以及图表、数据、公式、符号、单位、专业术语和参考文献写得是否准确,或者前后是否一致等。
而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劳动者的利益,而我国又是以工农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辩证的看待历史发展,构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所以是具有科学性的。
2、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
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
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
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
费尔巴哈把自然界和人当做哲学的出发点,大胆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提出了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任何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他认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那些最高存在物只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
但是,由于他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本质,所以只能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泥潭。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留下的唯心主义的印记表明,在有关历史和时代的重大问题上,资产阶级哲学大师们的建树不能不受到历史和时代的局限。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古典哲学不是简单地加以拼凑,而是进行了彻底的改造。
首先,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对他的体系和范畴进行了革命的改造。
同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克服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改造了他的人本主义唯物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的?答:商品交换内在矛盾的发展导致了货币的出现,而货币在一定条件下则转变成资本。
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
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其中,货币是单纯作为流通媒介存在的;资本流通公式:货币—商品—货币(G —W—G’),其中,资本家买进商品的目的是为了重新获得货币。
这两种流通,都是买和卖两个阶段的统一,每一阶段都有商品和货币的交换,但形式和目的上的区别是明显的。
从形式上看,商品流通是先卖后买,处在公式两端的两种商品的价值量是相等的,货币存在的目的是满足不同生产者之间交换使用价值,商品流通的使命在于使不同的商品完成交换。
而资本流通在形式上市先卖后买,目的是要得到增值的价值。
当资本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货币就转化为资本了。
公式中的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马克思把它称为剩余价值。
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这时资本已经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转化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
所以,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G—W—G’这个公式反映了所以资本最一般的运动形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
而且,这一公式体现了资本的本质属性——增值性。
因此,马克思称其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在运动、流通中发生了价值的增值,但从形式上看,其与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价值规律要求商品交换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交换的结果只会使价值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
如此,资本流通中产生的价值增值就同价值规律的要求不相符。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在资本总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
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
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同样,价值增值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可见,商品生产者在流通领域之外,不同其他商品所有者接触,也不能使价值增值。
因此,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是: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它必须以流通过程为媒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

1、如何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
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作为一个人来说,世界观又总是和他的理想、信念有机联系起来的,世界观总是处于最高层次,对理想和信念起支配作用和导向作用;同时世界观也是个性倾向性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制约着人的整个心理面貌,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品质。
可以讲,世界观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
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对于人生观的发展,如果我们以人生观的形成作为心理发展成熟的主要标志的话,那么,现当代大学生的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形成并稳定发展的关键时期。
大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在心理发展水平上已基本达到要求,逐步形成了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评价较为稳定的看法。
并且,他们对人的本质、作用、人生道路和人生哲学等问题,已经自觉从理论上通过论证去寻求答案,而不满足于人生问题的一般描述和泛泛之谈。
他们能对已经学得的人生价值判断进行重新审视,以便形成经过自己探求、具有自身特性的人生价值观,并使之系统化和体系化。
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价值观的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附2

2024年春国家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题:请理论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附2篇参考答案】国家开放大学24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作业:试卷A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4春+试题Λ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布鲁塞尔写的笔记,它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系统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揭示了科学实践观的基本内容。
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手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
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口'F1.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与认识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小马过河”的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小马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就必须要亲自试试,这就是实践。
人们可以通过亲自参加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李时珍吞服曼陀罗宜至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麦哲伦船队在环球肮行中发现地球是圆的。
这些宜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然而,每个人的生命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任何事情都靠直接经验获得。
所以,人们大多数的知识还是要通过学习接获得。
“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但这些间接性的认识,也同样来源于实践,因为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结果。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曾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就是说,实践的需要能够大大推动认识的发展。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精选五篇

国开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论述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隙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理论联系实际,如何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参考答案1: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前进的过程相一致的。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以及从事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前提。
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和传播生产经验不断改进和发明生产工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生产过程的现代化和繁重体力劳动的逐浙减少,知识分子的脑力劳动在生产活动中将变得更为重要。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物质生产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精神生产动的主体也是人民群众。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供给全世界以衣食等等社会物质生活资料,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不仅以其实践活动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取之不尽的源泉,而且以其千百万创造者的伟大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社会提供不可胜计的精神财富的成品。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3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3套试题及答案

23春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3套试题及答案试题一一、简答题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论述题论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
答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其具体表现是: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的无序竞争;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消费上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市场的无序竞争;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方面和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和方向,制约着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政策措施和阶级矛盾运动都起着重要作用,使得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
试题二一、填空题马克思主义认为,____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答案:矛盾二、分析题结合实际,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以促进经济增长和稳定;二是国家加强了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包括对企业的直接投资和经营、对特定行业的支持和保护等;三是国家在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得到加强,如扩大社会福利、提高公共教育水平等。
国大2023春《马原》(试卷B)大作业: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

国家开放大学2023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1395》(试卷B)大作业终考任务: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参考答案2篇一、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每小题100分,共100分。
)1.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它能提供劳动,从而能创造价值,但这并不触犯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
”请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答题要求:1、本门课程共有三套题,请选择其中的一套试卷且只能选择一套试卷作答。
2、考生答题完毕后,可点击保存。
在提交前可反复修改并保存。
考生一旦提交后,不能再进行修改。
3、考生请在答题框内录入试题答案,不能复制黏贴,不能以附件形式提交试卷。
4、答题要做到论述严谨、语句通顺,最重要的是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理论联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字数不少于1000字。
参考答案1:(1153字)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
资本家为获取更多的利润,绞尽脑汁,发明了多种方法,但最基本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家主要靠增加劳动量实现产量增加,因此延长工作日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
在英国,从14世纪末开始,政府就曾经颁布过各种劳工法令,强迫工人延长工作日。
马克思对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的损害作出这样的抨击:“它靠缩短工人的寿命,在一定期限内延长工人的生产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单纯地延长劳动时间外,还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来剥削工人。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泰罗制”,它的特点是利用“科学的劳动组织”,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从他们身上榨取更多的血汗。
对此,列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它的实行“意味着榨取血汗的艺术的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航天学院班级:1204101 姓名:徐宽学号:1120410125
运用唯物史观有关原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必然性
答:唯物史观认为构成社会的两对矛盾其中之一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所谓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向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资料的能力,它包含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同时它包含两个要素—独立的实体性要素和智能性要素。
其中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指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而智能性要素是指科学技术。
所谓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它包括三个要素: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具有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静态上来看表现为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动态上来看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表现为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将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定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将这一规律联系到我国的具体现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拥有高-中-低三个阶段。
存在着以普通机器为主进行生产的传统劳动力和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同时还存在着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手工业落后生产力。
各种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必然要求不同性质的生产关系即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经济制度同其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又因为我国目前是现代化的大生产占主导地位,而与其相适应的只能是公有制。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需采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有其客观必然性,它是完全按照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这一规律确立的,同时也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确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