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导学教程】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总复习课件:第九单元单元整合提升 生物与环境

高考总复习 ·生物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
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 ______________ 海藻 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 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 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 B坑中的滨螺在移 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
环 C .若 M 表示大气中的 CO2 ,则碳元素可在生 物群落中循环利用 D .若 M 表示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则①过程的 能量值为②与③过程对应的能量值之和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解析】
消费者捕食生产者的过程也就是以
有机物的形式获取能量的过程;能量沿食物链是单
向流动、逐级递减、不循环的;若M表示大气中的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题型四 圆饼型
【典例4】 (上海高考)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 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 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高考总复习 ·生物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解析
由图可知,甲所占的生物量最多,应该
属于生产者;乙与丙占的生物量接近,因此可判定
高考总复习 ·生物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技法归纳] 1.能量流动图解
该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识别该图时要注意 以下几点:(1)明确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入射的太阳能并非全 部被生产者吸收;(2)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总和,除了最高营养级 外,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四个数值之和:本身呼吸消耗的能 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利用的 能量和最高营养级没有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3)两个相邻营 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
2. 物质循环图解
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算法初步、统计、概率的基础知识。1.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中学数学中的算法内容和其他内容是密切联系在一 起的, 比如线性方程组的求解、数列的求和等。具体来说,需要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和含义,理解算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算法语句,并了解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在本教科书中,首先通过实例明确了算法的含义,然后结合具 体算法介绍了算法的三种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和循环,以及基本的 算法语句,最后集中介绍了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秦九韶算法、排序、进位制等典型的几个算法问题,力求表现算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算法意识。2.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人们面临形形色色的问题,把问题用数量化的形式表示,是利用数学工具解决问题的基础。对于数量化表示的问题,需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答问题。统计学是研究 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教科书主要介绍最基本的获取样本数据的方法,以及几种从样本数据中提取信息的统计方法,其中包括用样本估计总体分布及数字特征和线性回归等内容。本教科书介绍的统计内容是在义务教育阶段有关抽样 调查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侧重点放在了介绍获得高质量样本的方法、 方便样本的缺点以及随机样本的简单性质上。教科书首先通过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统计数据,通过边框的问题和探究栏目引导学生思考用样本估计总体的必要性,以及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强化样本代表性的重要性,教科书通过一个著名的预测结果出错的案例,使学生体会抽样不是简 单的从总体中取出几个个体的问题,它关系到最后的统计分析结果是 否可靠。然后,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进了随机样本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情景引入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方法,介绍了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最后,通过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三种随机抽样方法的优缺点。3.随机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规律的学科,它为人们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模型,同时为 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已经成为一个未来公民的必备常识。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随机现象的理解,能通过实验、计算器(机)模拟估计 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教科书首先通过具体实例给出了随机事件 的定义,��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单元微讲座课件高三全册生物课件

微讲座一
4.在生态系统中,因某种原因使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的题目不容易分 析,同学们分析题目过程中若遵循如下规律,则不易出错。 (1)原则:“食物网,食物链,生物变动好判断,首先你要有主见,环节少的先 看见”,即:食物网中,当某种生物因某种原因而大量减少时,对另一种生物 的影响,沿不同的线路分析结果不同时,应以中间环节少的为分析依据;考虑 方向和顺序为从高营养级依次到低营养级。 (2)具体情况:“一级生物若减少,其他生物跟着跑”。即:若处于第一营养级 的生物减少,其他生物都将减少。这是因为第一营养级是其他各种生物赖以生 存的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第一营养级生物的减少必会引起连锁反应,使其 他生物数量减少。
12/9/2021
微讲座三
2.寄生虫防治法 (1)寄生虫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如施放白僵病病原体防 治松毛虫等。 (2)优点:效果好,控效持久,防治成本低廉,对环境无污染。 (3)缺点:不同的害虫须确定相应的寄生虫,专一性强。
12/9/2021
微讲座三
3.激素防治法 (1)激素防治法是目前广泛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之一。可使用的激素有蜕皮激 素,性外激素等。如对菜青虫用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处理,促使其加速变成成 虫,缩短其危害作物的幼虫期,以达到防治害虫的目的。 (2)优点:见效快,效果明显,无污染。 (3)缺点:蜕皮激素(或类似物)只是促使幼虫变成成虫,并未杀死害虫,故治标 不治本;性外激素(或类似物)只能干扰当代雌雄个体交配,降低出生率,减少 下一代虫害的发生。
微讲座一 生态系统结构的易错点
单元微讲座
1.生产者不一定是高等植物,一些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等生物和进行化能 合成作用的细菌等也是生产者,如硝化细菌。植物不都是生产者,如寄生植 物菟丝子属于消费者。动物不都是消费者,如蚯蚓、蜣螂等属于分解者。 2.并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寄生细菌属于 消费者。 3.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但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 质循环。此外,消费者对植物的传粉、受精和种子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名师课件新人教版

(Ⅱ)
T31(1)(2)(3)][2015 全国Ⅱ,T31(1)]
(3)实验:探究培养液
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
考点 1 种群的特征
[基础梳理]
自学教材 把握命题来源
1.种群
种 群 的 概 念 : 种 群 是 指 在 一 定 的 自然区域内 , 同 种 生 物
的 全部个体。
解析:由图示知,12 月份未成熟个体数为 0,说明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 0;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由图可知, 该种群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大量诱杀雄性个体,影响 种群的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低。 答案:D
[误点·迷点] (1)误认为种群数量等于种群密度 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 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2)误认为年龄组成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年龄组成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组成只是预测种群密 度的变化趋势,但该趋势不一定能够实现,还要看影响种群密 度变化的其他因素,如天敌等。
2.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 接因素。 (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在一定 程度上能预测 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性别比例能够间接影响种群 个体数量的变动。
(4)年龄组成类型
解析: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 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 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 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 偏大,D 错误。 答案:D
2024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课种群及其动态课件

2.明确K值的三个易错点
(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 境遭到破坏时,K值可能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可能 会上升。
(2)在环境条件稳定、K值一定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 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 (3)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 境条件不受破坏的前提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种群所达到的最大值会超过K值,但这个值存在的时间很短,因为 环境条件已遭到破坏。
1234
4.(2022·重庆卷)乔木种群的径级结构(代表年龄结构)可以反映种群与环境之 间的相互关系,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人员调查了甲、乙两地不同坡向 某种乔木的径级结构,结果见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1234
注:Ⅰ和Ⅱ为幼年期,Ⅲ和Ⅳ为成年期,Ⅴ和Ⅵ为老年期 A.甲地Ⅲ径级个体可能在幼年期经历了干旱等不利环境 B.乙地阳坡的种群密度比甲地阳坡的种群密度低 C.甲、乙两地阳坡的种群年龄结构分别为稳定型和衰退型 D.甲、乙两地阴坡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形
1234
A.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B.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 C.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 入率低 D.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大岛
1234
A 解析:据图可知,均为大岛时,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远、大岛的 预测的物种数S3;均为小岛时,近、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2>远、小岛的预测 的物种数S1,因此面积相同时,岛屿距离大陆越远,预测的物种数越少,A错 误。与大陆距离相同时,如近、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4>近、小岛的预测的物 种数S2,远、大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3>远、小岛的预测的物种数S1,因此与大 陆距离相同时,岛屿面积越大,预测的物种数越多,B正确。据图中四条实线 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近而大的岛,迁入率高;远而小的岛,迁入率低, C正确。据图中两条虚线可知,物种数相同情况下,小岛上的物种灭亡率高于 大岛,D正确。
最新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共53张PPT)

32
A.环丙沙星抑制细菌的①过程,红霉素抑制细菌的③过 程
B.青霉素和利福平能抑制DNA复制 C.结核杆菌的②和③过程都发生在细胞核中 D.①~⑤可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
2019/7/31
33
[解析] 中心法则中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和RNA的逆 转录等都在微观层面体现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过程,使得生物 体的性状得以维持和表现。由题中图表可知,环丙沙星能抑制 细菌的①过程即DNA的复制过程;红霉素能抑制细菌的③过程 即蛋白质的合成过程。青霉素能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不能 抑制DNA复制;利福平能抑制细菌的②过程即转录过程,也能 抑制病毒的②④过程即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结核杆菌无细 胞核,其②和③过程主要发生场所均为拟核。人体健康细胞中 不能发生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
2019/7/31
40
A.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2019/7/31
41
[解析] 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维持生物体正常 的生命活动;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 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 声音,声音大小影响雌性扬子鳄筑巢穴的位置,巢穴位置影响 后代的雌雄比例,可见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信 息必将影响到种群的繁衍。
2019/7/31
34
[答案] A
2019/7/31
35
2.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 【典例】 如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 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2019/7/31
36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 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 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教案-人教版高三全

第30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单科命题备考导航核心素养解读命题趋势(1)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4)调查当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保护建议或行动计划(5)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6)搜集应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例。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1)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归纳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形成稳态与平衡的观点(2)用稳态与平衡观关注人口增长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形成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3)用稳态与平衡观概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价值,树立敬畏生命、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4)用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阐释环境稳态的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和技术,达到资源多层次和循环利用的目的,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题型内容: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考查形式:常联系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等实例考查其原因与防治措施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1)类型①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②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比较项目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区别实质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核心抵抗干扰、保持原状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影响因素联系二者一般呈负相关,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2.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恢复力稳定性。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稳态与环境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课件(必修3)

作用 (1)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2)为消费者提供 ⑦ 食物和栖息场所
(1)加快⑧ 物质循环 (2)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 子
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12/9/2021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概念: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① 食物 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实例
(3)特点:⑥ 生产者 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营养级不固定,食物链 中一般不会超过⑦ 5 个营养级。
12/9/2021
2.图表示生态系统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1和2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 C.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 D.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细胞呼吸
12/9/2021
答案 C 图中1与4之间可以进行双向的物质交换,而1与2均指向3,1有 3个箭头指出,4有3个箭头指入,可以判断出1、2、3、4分别是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1与2所包含的种群不能构成 群落,还缺分解者,故A错;3(分解者)中既有原核生物,也有真核生物,故B 错;4可以代表大气中的CO2,那么③过程为光合作用,②过程代表细胞呼 吸,而①表示捕食,故C对,D错。
12/9/2021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 养结构。 (2)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而一 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⑧ 多种植物 ,也可能被⑨ 多种肉食性动 物 所食。 (3)功能:生态系统的⑩ 营养结构 是生态系统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 的渠道。 (4)特点: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 营养级 。
12/9/2021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范围小 的动物 适用范围:植物、 _______________ ①样方法 五点取样法 取样方法: _______________ 、等距取样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的动物。 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迁入率和迁出率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及 出生率和死亡率 。 ___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解析: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为“J”型曲线,一般在自 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增长为“S”型曲线;两曲线之间的数量差 异就是由于环境阻力而淘汰掉的个体数。在“S”型曲线中,随 着种群数量增长,资源、空间有限,种 内斗 争加剧,出生率
≈死亡率,种群个体数达到环境的最大 承载 量即环境容纳量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பைடு நூலகம்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0讲 种群的特征
种群数量的变化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纲考频] 1.种群的特征 Ⅰ (3年8考)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3年5
考)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3年2考)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 1.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引起该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D ) A.雌虫生殖能力下降
B.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
C.雌性个体也减少 D.种群出生率下降
解析: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
正常的性别比例,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从而降低了害虫 的出生率,使其种群密度明显减小,即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 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则该种群的 年龄组成( A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
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
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 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
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
种群密度变化趋势
增大 ___________
B
C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基本不变
减小 ___________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种群中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空间特征[连一连]
解惑
(1)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
群密度和种群数量。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4.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 的种 群数量变化曲 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3.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下降 (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__________ 。 食物 天敌 (2)影响因素:气候、_________ 、___________ 、传染病等以 及人类活动。 有害动物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______________ 的防治、野 保护和利用 生生物资源的_______________ 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 复,都有重要意义。 思考:渔业捕 捞上为什么 要使 用网眼尺寸较 大的网 具进行 捕捞?
(2)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二、种群的数量变化 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 (1)模型假设: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气候适宜、 一定的倍数 没有敌害等条件下;②种群的数量每年以_______________ 增
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K值),并维持相对稳定。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以数学模型为依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考点一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探究种群的含义
全部
空间和时间
繁殖
进化
栏目 导引
提示:使更多幼小的个体逃脱,得到生长和繁殖的机会,以
便维持良好的年龄组成,有利于种群数量的恢复。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1.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呼伦贝尔草原上全部的马是一个种群 B.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C.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 率会更高
Nt=N0λt (2)数学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_______________ 。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资源和空间 是有限的。 (1)形成原因:自然界的_______________ (2)特点: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 趋于稳定 _______________ 。 环境容纳量 (3)K值:又称_______________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 最大数量 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_______________ 。
(3)年龄组成:
①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 , 衰退型 C:_______________ 。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②据图分析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如下表: 类型
A
各年龄分布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2.探究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比较项目 样方法 植物或活动范 _______________ 围小的动物 _______________ 标志重捕法 活动范围大的 ______________ 动物 _______________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解析: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呼伦贝尔草
原上有多种马,全部的马不止一个种群,故A错误;在种群 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种内斗争,竞争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 间,故C错误;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 迟,则出生率会降低,故D错误。
栏目 导引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