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教师版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A卷 基础巩固)-2023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训练(新教材新高考)(原卷版)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A卷·基础巩固(检测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含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的含义及物质循环的特点是()A.有机物;循环性、全球性B.元素;单向流动、逐级递减C.无机物;循环性、全球性D.元素;循环性、全球性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列有关种群密度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C.可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D.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CO2B.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C.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有植物的光合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4.(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为进一步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禁止对任何野生资源的开采和利用B.对环境受破坏地区可大量引进外来生物物种C.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围湖造田,增加陆地面积D.为保护生态环境,实行退耕还林5.(2022·全国·高二)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不断变化的过程B.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以元素的形式进行的D.稻田除草灭虫能有效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6.(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垃圾分类是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害垃圾填埋处理可消除环境污染B.厨余垃圾加工后可作为鱼类养殖的饵料C.生活垃圾发酵能产生清洁可再生能源D.禽畜粪便作为花卉肥料有利于物质的良性循环7.(2023·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关于下图所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达到环境容纳量e点以后,种群数量会始终保持不变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e点上移,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D.可以选择图中c点对应的时间,作为最佳消灭灰鼠的时间8.(2022·全国·模拟预测)信息传递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是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都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A卷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高考生物一轮单元训练AB卷)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A卷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 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 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AB卷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Word版含解析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 (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通入一定量的空气B.给予一定的光照
C.添加一些分解者D.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19.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
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以及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8.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
13.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
高中生物精品试题:人类与环境练习(教师版)

人类与环境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下列关于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用黑藻叶片进行实验时,叶绿体的存在不会干扰实验现象的观察B.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壁、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C.用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做质壁分离实验,发生质壁分离后会观察到自动复原现象D.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可用于判断成熟植物细胞的死活【答案】B【解析】【分析】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一大液泡。
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液泡逐渐变大,整个原生质层就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即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
【详解】A、黑藻叶片的叶肉细胞中液泡呈无色,叶绿体的存在使原生质层呈绿色,有利于实验现象的观察,A正确;B、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构成,B错误;C、K+和NO3-是细胞选择性吸收的物质,外界溶液中的K+和NO3-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液,使细胞液浓度升高,细胞吸水而发生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现象,C正确;D、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D正确。
故选B。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初来自于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关停污染环境的矿山,靠发展生态旅游借景致富。
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A.间接价值B.直接价值C.潜在价值D.无法确定【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为:直接价值(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间接价值(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潜在价值(不清楚的价值)。
【详解】余村靠发展生态旅游致富利用的是观赏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2024年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探讨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纳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获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运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育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旁边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图1中预料种群数量将来变更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诞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B.A点诞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诞生率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实行就地爱护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纳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C.依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反抗力稳定性5.探讨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探讨,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
轮牧区:草地实行围栏轮牧。
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逝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
【解析版】高三生物一轮单元卷: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A卷

一轮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A、死亡率降低B、出生率高C、牛群基数大D、雌牛比例大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年的种群数/(t-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值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教育单元训练金卷·高三·生物卷(A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某养牛场的牛群中各个年龄段个体数量接近相等,大部分人认为该牛群密度在一定时期内会保持稳定,但有人认为该牛群还可发展,其根据是( )A .死亡率降低B .出生率高C .牛群基数大D .雌牛比例大 【答案】D【解析】看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主要看年龄结构,但性别比例失调也会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D 正确。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 .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的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 .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 .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答案】D【解析】种群的“S ”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 ”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 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 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两种密度下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 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 值前,种群密度逐渐升高,个体之间斗争增强,种群密度对其数量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 错误。
3.环保工作者对某草原野兔种群数量进行连年监测,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数量增长变化(λ)曲线,λ=t 年的种群数/(t -1)年的种群数量。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第1年至第3年该种群的出生率相同B .第4年初至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C .第3年末种群数量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相等D .野兔的种群数量在第6年末达到K 值 【答案】B【解析】由于第1年至第3年λ基本上等于1,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基本稳定,并非这期间的出生率相同,A 错误;第4到第5年增长率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且第5年初至第5年中期,λ下降,但仍大于1,故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B 正确;在第3年末种群数量小于第5年中期种群数量,因为增长率大于1,C 错误;野兔的种群数量应该在第5年中期达到K 值,D 错误。
4.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 .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其他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D .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答案】B【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 正确;“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 错误;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首要特征,C 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 正确。
5.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种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中最能反映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 .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B .狼与麝牛间进行相互选择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答案】C【解析】由图示信息不能直接得出狼与麝牛之间构成捕食关系,A错误;图中只体现出麝牛群数量与狼袭击麝牛成功率的关系,不能体现狼与麝牛之间进行着相互选择,B错误;题图显示牛群数量越大,被狼袭击的成功率就越小,这是牛群种内互助的结果,进而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大,D错误。
6.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
7.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旅游可能使某地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D.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以及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是初生演替【答案】D【解析】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B正确;初生演替是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速度较慢,而次生演替是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有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演替速度较初生演替快,C正确;发生于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火灾后的森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8.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Ⅰ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Ⅰ到阶段Ⅱ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Ⅰ与阶段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不同,C错误;阶段Ⅲ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9.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答案】C【解析】图示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生态系统包括结构和功能,图中①为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图中②为生态系统的成分,③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因此④为信息传递。
综上所述,C正确。
10.下列有关分解者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产者再利用B.将动植物的遗体等分解成无机物,供给生产者再利用C.分解者是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生物D.各种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分解者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但能量不供生产者利用,A错误;分解者可以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利用,B正确;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中的营养级,C错误;细菌中也有生产者,如化能合成细菌,D错误。
11.下列有关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说法,正确的是()A.每种动物只占据某一特定的营养级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C.沿着食物链的方向,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型就越大D.在一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大于初级消费者【答案】B【解析】一种动物由于食性不同,可以捕食不同的生物,因此不一定属于某个特定营养级,A 错误;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B正确;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的高低与体型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如高营养级的狼与低营养级的水牛,C错误;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故次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小于初级消费者,D错误。
1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B.食物链越短,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C.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D.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的,A正确;食物链越短,终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B正确;营养级越多,散失的能量越多,C正确;初级消费者越多,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越多,D错误。
13.如图所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部分示意图,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B.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C.①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答案】C【解析】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①表示输入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②为输入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因此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20%,A正确;输入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②的去向,除了图示中的③和④外,还有一部分用于呼吸作用消耗,所以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B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图示中的⑤,C错误;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不可逆转,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D正确。
14.综合利用沼气池是改变农村环境的重要途径。
下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②③过程中碳都以有机物形式流动B.①~④过程中都伴随着能量流动C.沼液、沼渣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D.综合利用沼气池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答案】B【解析】①为捕食,②③为分解者的分解,三个过程中的碳均以有机物形式流动,A正确;①②③过程伴随着能量的流动,④过程为农作物利用沼气池中的沼液、沼渣,只是利用其中的物质,没有能量流动过程,B错误;沼液、沼渣中含有农作物所需元素,因此沼液、沼渣肥田可减少化肥的使用,C正确;综合利用沼气池有利于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物质循环只发生在生物群落内B.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D.生物圈在物质和能量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答案】B【解析】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A、C错误;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是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B正确;生物圈在物质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而能量需要生物圈以外的太阳提供,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