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传说重点

合集下载

你是否知道一些与”出师不利”相关的典故或传说?

你是否知道一些与”出师不利”相关的典故或传说?

你是否知道一些与”出师不利”相关的典故或传说?一、典故一:淝水之战的前奏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役,该故事源于东晋淝水之战。

公元383年,晋将庾亮率领十万大军迎战桓温,然而庾亮的军队战败,导致最终战败的晋朝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机会。

这场战役被后世誉为"出师不利"的经典例子。

庾亮出征之前自信满满,却因骄傲自大而失去了胜利的机会。

他不愿接受朝廷他人的意见,独断独行,最终导致决策失误。

而桓温则善于谋略,他凭借着智勇双全的战术,化解了庾亮的困境,最终成功地将对手击败。

淝水之战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鲜明的典故,警示人们出征前要谨慎考虑,避免出现"出师不利"的情况。

二、典故二:诸葛亮南征诸葛亮是中国古代蜀国的丞相,他被公认为智谋过人的军事家。

然而在南征中,他也曾经历了"出师不利"的局面,这成为了一段著名的典故。

诸葛亮南征时,遇到了连年的饥荒、暴雨等自然灾害,使得他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

同时,敌人对蜀军展开了猛烈的进攻,给蜀军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决定撤退,避免更大的损失。

尽管如此,南征之后,诸葛亮仍然被人称为"忠肝义胆的楷模",他的智慧和勇气备受赞扬。

三、典故三:胜败乃兵家常事"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典故源于中国古代志邓忠信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胜利与失败等概念的典故,也和"出师不利"有着一定的相关性。

背景是在公元1080年的宋辽战争中,宋朝的将领邓忠信经历了一系列的战败,损失了大部分的领地。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失败,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的战略。

在最后一次对辽的战役中,邓忠信凭借过人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摧毁了敌方的主力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何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勇敢地面对挑战,最终实现成功。

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

常见的历史典故简介历史典故是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

小编整理了常见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1):秦国攻打赵国,老将廉颇据守,秦无策,后秦使离间之计,调离了廉颇,赵国任赵括统兵,此人只识纸上谈兵,并无实战之能,被秦将白起打败,万赵兵,除名年幼者,全部被坑杀于长平,成为历史上的一大惨案。

2)毛遂自荐:毛遂,赵国平原君赵胜门客,因秦攻打赵国时,说服楚国合纵抗秦,而“锋芒毕露”且“脱颖而出”。

“颖”指锥子的柄。

3)窃符救赵:战国时期,秦国围攻赵都邯郸,平原君一面与楚合纵,一面委托信陵君向魏王求救,魏王被秦国威胁未允,信陵君窃取兵符,假魏王将令出兵救赵,事成后留在赵国未归。

4)荆轲刺秦王:秦王嬴政执政后,灭韩赵,并攻占燕国,燕国太子丹派勇士荆轲刺杀秦王,“图穷匕见(xiàn)”,刺杀未果,丢了性命,可他英勇机智不畏强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青史。

5)秦始皇统一中国:秦王先后灭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实现了统一,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地方实行郡县制,同时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另一方面又焚书坑儒,实行yu民政策;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在他死后不久便被农民义军推翻。

6)陈胜吴广起义: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篡位称帝,即秦二世,在郎中令赵高(有“指鹿为马”典故)的唆使下,变本加厉,继续兴建阿房宫,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兵夫屯长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秦农民大起义。

7)唐太宗病逝,天宗九子李治(唐高宗)即位,唐太宗在位期间“偃武修文”,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文化灿烂,国力鼎盛,史称“贞观之治”。

8)女皇武则天:公元655年,唐高宗废皇后王氏,册立武则天为皇后,自此,武氏独揽内宫大权;660年,因高宗患风眩,目不能视,下诏委托武则天协理政事;674年武则天与高宗同殿听政,共受朝拜,天下称“二圣”;公元683年,高宗卒,武则天立三子李显为帝,为唐中宗,自为皇太后临朝听政;次年,武后废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为睿宗;公元690年,武则天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下,登临大宝,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关于龙的典故或传说

关于龙的典故或传说

关于龙的典故或传说
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动物,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龙的形象贯穿于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构成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伏羲氏画龙的故事。

据记载,远古时期的人神伏羲氏从观察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在岩壁上画下了世界上第一条龙的形象。

从此,龙就被奉为祥瑞之物,成为统治阶级和皇权的象征。

另一个广为流传的龙的传说是关于夏朝禹王的。

相传在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中,曾驯服了四条恶龙,并将它们赐给了炎帝、黄帝、青陵和岷山四位重臣,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从此,四龙就成为朝代更替和国家兴亡的象征。

还有许多与龙有关的传说,如女娲造人、龙马精神的由来等。

在中国民间,龙更被赋予了吐珠致富等能力。

龙文化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龙纹图案,供奉龙形象等习俗。

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非凡的地位。

它集吉祥、权威、力量等象征意义于一身,被赋予丰富的内涵。

龙的形象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符号。

公考常识“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考点汇总

公考常识“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考点汇总

【常识】“中国古代民间四大传说”考点汇总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民间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是著名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爱情传说。

一、《牛郎织女》传说始于《诗经·大东》。

从牵牛星、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已称牛郎织女为夫妻。

“牛郎织女”源于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后来发展成为七夕节。

每到过节时,古代女性会向着天上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许愿,希望自己能有智慧的头脑、灵巧的双手与美好的姻缘。

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起源于《左传》。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其夫万喜良被魏王征召修筑长城(今卫辉与辉县交界的战国长城)劳累饥饿而死,埋于长城之下。

孟姜女寻夫哭至卫辉池山段长城,感动天地,哭塌长城,露出丈夫尸骨。

2014年07月16日,孟姜女传说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孟姜女的家乡为山东省莱芜市茶业口镇.三、《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称作“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四、《白蛇传》《白蛇传》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

《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

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等情节。

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和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

传说典故

传说典故

传说典故
华丽的绫、罗、绸、缎来源于蚕吐的丝,蚕在生物学上是属于鳞翅目的昆虫。

由于它造福于人类、美化了人们的生活,后人编造了许多关于养蚕起源的故事,有的说蚕是龙精,有的说蚕是马变来的,后来成了天上的天驷星等等,这样的传说很多,但主要的有嫘祖、马头娘和传丝公主等故事。

(1)嫘祖
正史中记载着我国饲养家蚕的发明人是黄帝的元妃嫘祖,元《通鉴纲目前编·外纪》载“西陵氏之女嫘祖为黄帝元妃,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cun zhu)之患,后世祀为先蚕”。

(2)马头娘
民间有关蚕桑起源流传最广泛的是马头娘的故事:相传在四千多年前,四川有位姑娘思念远方的父亲,对家中的白马许诺,如果找到父亲,就嫁给白马。

后来马儿果然找回了父亲,但姑娘却无法兑现承诺,马儿十分伤心。

得知内情的父亲杀了白马,曝晒马皮。

一天,马皮卷走了姑娘,在树林里变成了马首人身的蚕。

从此那一带开始有了蚕桑,使当地受益。

人们就将这片树林称为桑(谐音“丧”),桑树上的蚕便称为“马头娘”。

(3)传丝公主
唐代时瞿萨旦那(今新疆和田)国王在与东国公主通婚时,让公主偷偷地将一些蚕、桑种子藏在她的帽子里,逃过了边关的检查,终于将蚕桑传到了这个国家。

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

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

古代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在人类历史的漫长岁月中,一道道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留存了下来,成为人们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

这些传说和典故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人类对自然、人生、世界的思考和追求。

古代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表达之一,通过神话,人们赞美天地、神灵,讴歌英雄人物,传递智慧道理。

在中国,众多的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神话》、《封神演义》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幻想和神秘的世界。

其中,众多令人翘首以盼的神话人物如女娲、伏羲、纣王、嫦娥等,已经成为了人们口中的经典人物。

女娲创造了人类,伏羲发明了八卦,纣王为非作歹,嫦娥奔月,这些神话传说不仅给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更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演变。

历史典故则是直观的历史遗迹,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和解读。

在中国,众多的历史典故如《资治通鉴》、《史记》、《三国演义》等,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变迁,感受历史的沧桑。

其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如孔子、秦始皇、刘备、曹操等,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名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秦始皇统一六国,曹操为三国之一的魏国奠定了基础,这些历史典故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让人们从中汲取智慧和谋略。

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想象和感性的表达,而后者更加注重客观和理性的叙述。

然而,两者在人类文化历程中的作用却是相通的。

无论是神话还是历史典故,它们都是人们接触神秘和探究历史的桥梁,是人们追寻真理和智慧的指南。

它们透过时间和空间的隔阂,把历史与现实连成一条条鲜活的线索,成为社会文化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源泉。

可见,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都是人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可以彰显人类对自然、生活、世界的理解和追求。

它们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承载着人们智慧的灵魂,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

北京城的一些传说和典故

北京城的一些传说和典故

1、瓮娘娘坟与佛⾹阁 元世祖忽必烈的正宫皇后,是个很有学问的⼈。

她辅佐忽必烈治理天下,满朝⽂武和三宫六院没有⼀个不佩服的。

后来,她忽然得了重病,临死前,对忽必烈说:“⾂妾死后,只有⼀个要求,望陛下把我埋在丹棱北边的那个⼩⼭包上。

”忽必烈流着眼泪问:“为什么偏葬在那么荒凉的地⽅?”瓮娘娘说:“⽇后有天⼦给我看坟。

”说完没多⼤功夫,就闭眼了。

忽必烈按照她的意思,把她葬在了那个⼩⼭包上。

从此,那⼩⼭也就叫瓮⼭了。

但到底是葬在瓮⼭的哪⼀块⼉,地⾯上没留下任何蛛丝马迹,为的是防备有⼈决坟盗墓。

五百年以后,清朝皇帝乾隆看这⼉⼭清⽔秀,风景幽静,⼼⾥很喜欢,就想在这⼉建座皇家园林。

他征调民⼯,把瓮⼭泊开凿成昆明湖,并在瓮⼭上⼤兴⼟⽊,修建⾏宫。

在半⼭腰挖地基时,忽然发现下边有⼀个⼤地⽳,都是⽤三尺见⽅的⼤⽯块砌成的,还有⼀个⼤⽯门,关得很紧实。

监⼯的太监把这事⽴马禀告了乾隆。

乾隆⼼想:“这准是瓮娘娘的坟,要能把这坟挖开,说不定⾥头尽是奇珍异宝!”于是,他亲⾃跑去看了,命令⼯匠们悄悄把门撬开,可那门太严实了,⼯匠们费了九⽜⼆虎之⼒,才撬开了门前的⼀块挡门⽯。

翻过来⼀看,上⾯写着⼏个⼤字:“你不动我我不动你”。

乾隆⼀看,脸⾊⽴时掺⽩,吓得差点背过⽓去,慌忙命令⼯匠把⽯头重新砌好。

就在瓮娘娘坟的上边,修建了佛⾹阁,把坟给压住了。

这⼀来,瓮娘娘的坟没⼈敢动了,乾隆认为⾃⼰的江⼭也就牢靠了。

果真应了瓮娘娘:“⽇后有天⼦给我看坟”那句话。

这事听起来好象很神,其实并不神。

瓮娘娘是个有学问的⼈,他见丹棱北边那地⽅风景好,知道⽇后准被皇家看上,在这⼉修⾏宫,所以她才说“⽇后有天⼦给我看坟”。

⾄于⽯板上的字,那是防⼈掘坟盗墓为吓唬⼈⽽刻的。

正好碰上了乾隆,乾隆这⼈讲风⽔,好迷信,就给唬住了。

2、北新桥的传说 北新桥,名字叫桥,可实际上没有桥,更没有桥翅。

这⾥⾯有个民间传说。

据说,⾼亮⼀枪扎破龙⼥变的⽔篓之后,龙婆就带着受伤的⼥⼉逃到了⼭北的⿊龙潭,在那⾥安了家业。

《西游记》中的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西游记》中的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

西游记中的历史典故与神话传说一、简介《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四大名著之一。

它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为主线,融合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

二、历史典故1. 孙悟空与齐天大圣《西游记》中最为出名的角色之一就是孙悟空,他被封为“齐天大圣”。

这位猴子精通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等神通,并拥有火眼金睛和百里眼等特殊能力。

这些神通都源于他在花果山与其它妖怪修炼时所学到的本领。

此情节取材于古代中国文化中关于猴子精灵的传说,在佛教和道教中也有类似形象。

2. 唐僧师徒与历史人物《西游记》中除了虚构的角色外,还描写了不少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

例如,在取经途中,唐僧师徒与历史上的贵族、官员和佛教高僧等有过接触。

通过这些人物,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并在其中融入对封建礼教、官僚体制和腐败现象的批判。

3. 西游记中的历史事件《西游记》中也融入了一些历史事件和典故,以丰富故事情节和增添历史背景。

例如,在取经途中,师徒四人遇到了白骨精、红孩儿等与历史相关的角色,他们分别代表了封建文化中对女性地位的思考和民间传说中孝顺之子的形象。

三、神话传说1. 妖魔鬼怪与神仙佛道在《西游记》中,除了历史典故外,还有大量关于神话传说的元素自然而然地溶入其中。

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各类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取经途中使唐僧师徒遇到了各种妖魔鬼怪和仙人道士。

这些妖魔鬼怪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性、善恶和道德观念的思考,也寓意着封建社会中各种势力与僧俗之间的碰撞与矛盾。

2. 五行八卦与神器法宝《西游记》中的角色都拥有各自独特的能力和特殊的武器。

这些武器多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就代表着至刚至柔之意,取材自神话故事中的火凤凰之羽。

而唐僧所骑乘的白马也被赋予了许多神奇的力量,象征着纯洁和辅佐师徒四人取经任务的使命感。

这些元素丰富了故事情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文化对人们心灵世界的影响。

四、总结《西游记》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在其故事情节中融入了大量有关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晾甲山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

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典故传说唐山有着悠久而光荣的历史。

据考古证实,在远古时代,唐山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爪村文化遗址距今约45000年,孟家泉人的发现,至今有约17000年,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在滦县的东灰山,遵化的君子口等处都有发现.自50年代起,唐山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达20多处,今唐山市内的大城山,迁西的西寨村、迁安的安新庄三处遗址具有代表性,它说明人类文明的历史时期当时在这里已经开始。

90年代后考古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山人在这块土地上早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滦河流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唐山在商周时代属北方侯国孤竹国的地域,当时,人们由木炭烧制、条混盘筑的方法制作三足、平底陶器,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青铜器,孤竹国伯夷、叔齐的故事流传至今。

战国时唐山为燕国辖地,当时社会生产力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经济和文化向前发展一大步,有了多且精的陶器、铜器。

武器和生产工具铜制、铁制并见。

秦汉时唐山为右北平郡、辽西郡、属幽州。

西汉时已经开始学习种植水稻,兴修水利,同时也使冶铁、铸铁、煮盐业发达起来,设官吏专门统管盐铁。

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山地区仍分属幽州的右北平郡和辽西郡,聚居在这里的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实现着民族文化的融合。

隋朝把汉代的州、郡、县三级行政改为州、县两级,今唐山地区东部属北平郡。

在这片热土上,流传这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

典故——不食周粟据《史记•伯夷•叔齐列传》记载:商朝末年,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有个小国叫孤竹(今迁安一带)。

孤竹国国君有两个儿子,其中长子是伯夷,次子为叔齐。

国君在世时指定叔齐为国君继承人。

国君去世后,叔齐不肯接受君位,坚决要求哥哥伯夷当国君。

伯夷说:“父王的意愿是你继位,不是我。

”遂逃走。

叔齐亦不肯超越兄长当王,所以也逃走了。

结果,兄弟二人谁也没有当国君。

当时,西北高原有一个周族诸侯国,首领是姬昌,即周文王。

伯夷、叔齐听说姬昌为人很仁义,就决定投奔周国。

当他们风尘仆仆赶到那里时,姬昌已经去世,其君位由儿子姬发继承,即周武王。

兄弟二人在周国住下不久,姬发出兵讨伐商纣王。

伯夷、叔齐拉住姬发坐骑的缰绳,对他说:“大王刚刚去世,你就兴兵打仗,是讲道吗?你作为臣子去杀君王,是讲仁义吗?”姬发没有听从他们二人的劝阻,后来武王灭了商周,统一全国,建立了西周王朝。

伯夷、叔齐认为姬发的做法非常可耻。

他们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隐居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上靠吃野菜为生,发誓不吃周朝的一粒粮食。

可是有一天他们遇上一名农妇,她说“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啊”,二人听后,开始绝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上,并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这个故事被人们流传了两千多年,其中褒贬不一。

但据有关考证,历史上显赫一世的让国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典故就出自迁安。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国(在今山东省境内)北伐山戎(戎族的一支,又作北戎,散居在今河北省迁安县以东、以北一带)途径孤竹国时,管仲和隰朋为齐军提出的解困之法。

管仲和隰朋遂留名唐山大地。

春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戎、狄势力发展起来,周朝在北方的诸侯国燕国(辖今北京市及河北省北部、东部一带),夹于戎、狄之间,常受山戎侵扰,国势较弱。

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山戎犯燕,燕庄公向齐国求救,齐桓公亲率大军北伐山戎,管仲、隰朋随行。

齐军很快取得胜利,灭掉令支(又作泠支,属山戎一支,在今河北省滦县与迁安县之间)而还。

齐军在归途中,经过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迁安、滦县一带)。

孤竹国君伪降,引齐军入沙漠地带,也称迷谷。

那里乱石荒漠,杳无人烟。

黑黯黯千重惨雾,冷凄凄数群啼鬼,乱飒飒几阵悲风,齐军“迷惑失道”。

管仲说:“久闻北方有旱海,是极厉害之处,就是此地,不可前行。

”急叫传令收军,带来火种,遇风即灭,吹之不燃。

随行军士,各各敲金击鼓,以来以屏阴气,二来使各队闻声来集。

管仲见山谷险恶急寻出路,却东冲西撞,盘盘曲曲,全无出路。

管仲说:“我知道老马识途,老马多从漠北来,可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

”桓公依其言,取老马数匹,纵之先行,委委曲曲,遂出谷口。

这个齐军迷惑失道的地方,据说就是今滦县棒子镇西乱石山一带被称作“迷沟”的地方。

齐桓公为感谢老马引路,乃封“马”为官。

迁安灵山脚下有马关营村,传说与此事有关。

齐桓公为寻仙迹,在马官营村亲手栽种了银杏树。

现尚存一棵,据科学家考证,此树已经历了2600多年,实属罕见。

——寻蚁求水在“老马识途”中,齐军行于山地,山中无水,士卒口渴难耐。

隰朋出主意说:“蚂蚁冬天把巢筑在山的南面,夏天把巢筑在山的背面。

如果蚂蚁窝口的土封高一寸,蚁窝下面七八尺处就会有水。

”士卒按隰朋说的,寻找蚁窝掘地,果然得到了水。

时人称隰朋为“多智”。

齐军走出迷谷,灭掉了孤竹国,威震北方戎、狄。

齐灭令支和孤竹后,将山戎的特产东葱和戎菽(红小豆)广布于天下。

齐桓公北伐山戎救燕,是他霸业的一部分。

以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其中有管仲之谋和隰朋之力。

周襄王七年(前645年),管仲患重病。

齐桓公探病时,管仲推荐隰朋代行相事。

并说他去世后,任用隰朋可安国家。

但他又叹息说:“上天生下隰朋,是让他来做管仲的舌头。

如果身体死亡了,舌头还怎么能存在呢?”不久,管仲病故,同年十月,隰朋也去世了。

历史故事唐太宗东征在唐山地区留下了许多有关地名的传说。

(一)大城山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亲率10多万唐军东征高丽(统治区在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

经过半年多的苦战,虽然夺取了十几座城池,但在攻打安市城时,遇到了高丽军队的顽强抵抗,久攻不克,粮草将尽。

辽东早寒,草枯水冻,唐太宗于九月下令班量。

太子李治从长安千里来迎。

唐太宗率3000骑后入临渝关(今山海关),在今滦县一带和太子相遇。

此时,唐太宗所穿的战袍已旧敝不堪,为他献上了新衣。

之后又途经今唐山回都。

唐太宗率军途经唐地,曾在大城山上屯驻,以后此山遂名"唐山",这是唐山得名的开始。

后来的《永平府志》、《大清一统志》、《畿辅通志》、《滦洲志》、《天下郡国利病书》等史志对此有过记载。

大城山下的成鲜水(今陡河)遂名"唐溪"意为唐山脚下的河水;河上建桥名曰"唐山桥"。

唐山桥西一带形成的村庄称桥头屯(今路北乔屯)。

(二)钓鱼台传说唐太宗东征驻兵唐山时,曾到今大城山北侧河岸边观赏风景,放线垂钓,后这里称钓鱼台,名称沿用至今。

(三)晾甲山相传唐太宗率将士行军,适值大雨滂沱,将士铠甲尽湿,于是在大城山东1公里处山丘上晾铠甲,后人遂将该山称作晾甲山(晾甲坨),后又演变成亮甲山(亮甲坨)。

今称贾家山,在唐山钢铁公园院内。

(四)三跳涧在今迁安市东15公里处,相传唐太宗东征时普跃过此涧。

涧帝有试剑石。

(五)擂鼓台今滦县西百里,相传唐太宗曾在此学习擂鼓动御敌。

(六)谎粮坨在今滦县城南25公里,相传唐太宗以此谎敌。

(七)亮甲店在今玉田县城东南11公里处。

相传唐太宗东征时遇雨,晾甲于此,故名,后用谐音称亮甲店。

还有晒甲坨、晒甲岭、廒里井、挡驾庄、马棚峪、石臼坨岛等。

唐朝出于屯兵和积粮的需要,在今唐山一带建了许多城池,如平安城(今遵化平安城)、万年城(今迁相三屯营北)、平州城(今卢龙县)、马城(今滦南马城)等,还建筑了一些要塞。

又修建了兴唐寺(在今唐山南郊)、净觉寺(在今玉田)等寺庙。

曹妃传说相传曹妃是今唐海人。

曹妃一家住在唐海南部沿海的一个很小的渔村,叫老爷庙,在曾家湾孙家的家谱中,确有记载。

曹妃姐妹三个,曹妃是老三,名叫曹婉儿。

一次,曹婉儿在打渔时,遇到了东征高丽走水路海上归来的唐王李世民。

两人一见钟情。

李世民见到曹婉儿时,已经染上一种怪病,浑身痛痒不止,足部还有溃烂,御医怎么也治不好。

当时在荒岛上(今曹妃甸岛)扎营休息养病。

曹婉儿下海捕捞一种海蛰、晒干磨成粉,配上芦苇荡里生长的一种野草做药,为李世民外敷内服,治好了唐王的伤痛。

唐王大喜,感情日笃,册封她为曹妃,并准备带她去长安。

但曹妃舍不得已经病重的老父,和唐王相约先把父亲养老送终,三年后再来接她入宫。

唐王思索再三,总算应允,并下令在岛上为妃子修建宫殿,供其居住。

因为有过一段的夫妻之情,李世民离开后,曹妃怀孕了,后生下来一个男孩,起名叫李黄娃,取“皇娃”之意。

曹妃的老父亲在次年去世,享年63岁,葬于老爷庙西。

曹妃因怀念父亲,又思念唐王,整日忧郁寡欢,在曹妃殿中弹琴而歌。

歌曰:“帝王离兮南去,亡父远兮西归;目眇眇兮愁予,沧海波兮鸥飞!登高殿兮弛望,与佳期兮夕张。

鸟何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然而,陪伴她的,只有滚滚海涛和盘旋的鸥鸟。

因为过度伤感,曹妃抑郁而终,芳年仅22岁。

后来,李黄娃跟他大姨和二姨分别在曾家湾和西青坨长到五岁。

后去芦苇荡中捡鸟蛋,迷路走失了。

全家人怕皇帝怪罪没有敢说出此事。

据传,李黄娃在芦苇荡里一直走到今天的十一农场方有人烟在煮盐,被一个煮盐老人收留当儿子。

李黄娃只能说出他姓李,并没有说出是皇子。

后黄娃在当地娶妻生子。

今天李家灶的人,包括十农场、十一农场姓李的很多人,其实都是他的后代。

或者说,是李世民和曹妃的后代。

还沾了正宗的皇亲呢!据说,曾家湾过去有过一大片荷花坑,俗称藕坑,那里面的荷花,就是唐朝时曹妃当年种下的。

据民间传说,李世民离开曹妃甸三年之后,如期来渤海岸边接曹妃入宫。

但此时,曹妃已化作一座青冢。

唐王伤感至极,下令千军缟素,并扩建曹妃殿。

又闻曹妃生前常在老爷庙弹奏古筝,有时打渔来不及归航时,也在曹妃殿里弹。

老爷庙琴声悠扬,引来百鸟盘旋。

便下旨,令百鸟永伴曹妃。

所以至今,老爷庙还是鸟的天堂,千万只鸟盘旋于此,千古不绝。

唐末宋初一个叫魏明鹤的秀才曾留下这样一首绝句《曹妃吟》,诗曰:唐王何日再回眸,苍海横流几度秋。

缟素千帆随浪逝,空余云影恨悠悠。

明末滦州一位姓张的庠生专门有诗记录这个美丽的传说。

诗的全文是:唐王荒岛憩羁身,惊见渔舟有丽人。

玉女清歌旋百鸟,伟男子夜赠千金。

皇娃苇荡迷幽径,盐坊老夫立至亲。

可叹长安一片月,深宫空自怅游魂!诗文均见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曾家湾村西麻坨岗子出土的一本《古滦州诗钞》中。

上个世纪一位从台湾归来的叫孙梦之的游子(曾家湾人,当年随国民政府退守台湾,曾在台北大学任教。

晚年落叶归根返乡),还做过一首藏头诗,全文是:唐王高丽去远征,海浪涛天舟难行。

就地荒岛起炉灶,是时巧遇女芙蓉。

曹女打渔貌无比,妃子起舞有册封。

故国千载留遗韵,里程遥遥抚古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