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西校区及答案

合集下载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 --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4)

学17—18学年下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附答案)(4)

武威五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卷注: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 -- 3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

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

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

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

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

”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

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

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

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

”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

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内蒙古集宁一中西校区高二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共18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

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

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借贷分为政府借贷和私人借贷。

政府贷借主要表现为赈贷的形式,在紧急情况下通过贷给百姓粮食或种子的方式,帮助他们度过困境。

私人借贷多为高利贷,它可以解决社会分化和“钱荒”带来的平民百姓资金严重不足的问题,满足特殊支付和燃眉之急的需要。

质、押是借贷的担保形式,由质库、解库等机构经营。

质属于动产担保,它必须转移动产的占有;押属于不动产担保,通常将抵押物的契约交付债权人即可。

债务人违约时,债权人可用变卖价款优先受偿。

典作为不动产转移的一种形式是在宋代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其特点是典权人向出典人支付典价后,在典期内就占有了出典人典产的使用权和收益支配权,出典人也不必向典权人支付利息。

宋代的商业贸易非常发达,但存在着通货紧缩现象,故赊买赊卖行为也很普遍,几乎生产、流通、消费领域的所有物品都能进行赊买赊卖。

从实际效果看,它解决了军需、加强了流通,更重要的一点,它向束缚生产流通扩大和发展的高利贷构成了冲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商业贸易对货币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社会中货币供给和流通状况不尽理想,表现为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货币供给数量的有限性,以及大量流通的铜铁钱细碎和不便携带的特性,其结果是抑制了经济发展。

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或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茶引、盐引要求相关人员先用粮草或现钱的付出作为取得的条件,然后凭此类纸质信用工具异地兑取现钱或政府专卖货物。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高一(上)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她到任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的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 现在我们单位职工上下班或步行,或骑车,为的是倡导绿色、低碳生活。

尤为可喜的是,始作俑者是我们新来的局长。

C. 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D. 歹徒在向人勒索巨额钱款时猝死于作案现场,他一生恶贯满盈,真是死得其所。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2.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一代伟人毛泽东在面对绚丽多姿的湘江秋景图时,不由得发出了“______,______?”(2)诗人戴望舒在内心的忧愁与苦闷无法排解时,希望逢着一个“______,______。

”(3)徐志摩对母校康桥一片赤子之心,他“______,______。

”表达他愿化作一株草木,陪伴在母校身边。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1.0分)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四、语言表达(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画横线处补出得体的话语。

小张和小李住在不同宿舍楼,相约次日天一亮就到操场回合,一起练球。

小李睡过了头,迟到了好一会儿。

小张含蓄的批评说:是不是______?小李幽默的回应说:不是______,是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5.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破解玛雅文明衰亡的秘密玛雅人是中美洲的土著居民,曾经拥有与大河流域的古代文明同样高度发达的文明。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1)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 (1)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第I卷(共18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师,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历史时代的学术精英,他们的学术活动和学术思想也是该民族在该特定历史时代的精神之光,同时也“蕴藏着超越该特定时代的最大信息量”。

大师涌现的时代,往往也是一个民族鼎盛的时代,或者是鼎盛到来的前夜。

时下,国内各大媒体重量级人物频频亮相,动辄就是“大家”、“大师”。

其实这是一种误导。

说实话,即便是出大家大师的时代,也不可能有这么多。

大师做学问的目的仅在学术本身,他们知道,学中之道贵在打通,道存则通,道无则隔。

所以,真正的大师所为不是猎取功名利禄,做的是讲学又讲道的学问,他们断不愿频频公诸大众媒体。

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媒体的良苦用心。

称呼大师,不失为一种礼貌,然而,过度恭维且易误导大众,是害多而益少的。

对于被称呼者来说,不失为一种“狂”气,有时候也是一种洒脱,一种超然。

孔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这是对“狂”的正面解释。

古往今来,“狂”人也层出不穷,他们的成就也往往不是那些“狷”者能望其项背的。

春秋、两晋、汉唐等时期在这方面出现过许多典型代表。

也正因为如此,春秋诸子、魏晋思想、汉唐文化,凌驾百代,皆后无来者。

在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狂”所成就的。

文学艺术工作者则尤然。

但如果狂妄过度则又是一种轻浮,一种浅俗,不利于学术,也不利于发展。

我们知道,“大家”和“大师”会影响时代甚至是影响人类的。

他们的作品也是一个时代的里程碑,或标志着人类精神的重大转变,不仅有艺术上和艺术史上的价值,而且还要有审美上和审美的时代性的贡献。

这样的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是跨越式的、划时代的,具有标志性意义,如达·芬奇、毕加索、顾恺之、王维、石涛等。

这些艺术家及其作品往往能从深度和广度上切入历史,甚至切入人性的深层状态中去。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西校区)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说明:1.本次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2.试卷分阅读理解和语言文字表达表达两部分内容;3.请各位考生严格按照考试要求将个人信息和答案写于答题卡指定位置;第Ⅰ部分阅读理解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中国人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时代。

当时出于族际间识别的需要,每个民族都会有一个本民族的专用名称,这个名称事实上就是全体氏族成员共同的姓,如姬、姜、姒、妫、姚、好等。

这些姓皆从“女”字旁,从一个方面表明姓最初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与现今的观念不同,在先秦时期,姓、氏是互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姓是氏族组织的名称,氏是氏族内部家族组织的名号。

出现姓、氏上下两级结构,是因为当一个氏族由于世代久远、人口增殖而规模越来越大时,氏族内一些成员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淡,有些成员甚至可能已经找不到与另一些成员间的血缘联系了。

这时,民族内一部分血缘关系较近的人便会结成次一级的血缘组织,而次一级的血缘组织也会有相互识别的符号,这就是“氏”。

姓与氏作为不同级别血缘组织的名号,在先秦时代的区分很明显。

首先,在对始祖的追溯上,姓所代表的氏族组织历史悠远,世系模糊,因而其真实的始祖已无法明确地追溯,每个姓的祖先只能出自想象;而氏由于所代表的家族组织历史较晚,世系清晰,其始祖多数可以确切地知晓。

比如春秋时鲁桓公的三个儿子所建立的家族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孟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庆父,叔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叔牙,季孙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季友,而三家共同领有的“姬”姓的始祖,却只能想象为传说中的人物黄帝。

其次,在姓氏应用规则上,先秦时代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现今的一些姓氏书为先秦男子也冠上了姓,如称周文王为“姬昌”,武王为“姬发”,周公为“姬旦”,其实都是不符合先秦实际的错误称谓。

周公在先秦典籍中多被提及,均无称“姬旦”者,其被称为“姬旦”,是晚至《晋书·王浑传》才有的事。

内蒙古自治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D卷

内蒙古自治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D卷

内蒙古自治区高一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1. (2分)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随着孙杨、宁泽涛等人的强势崛起,中国男子游泳项目的实力和过去相比,已经不可。

②现在之所以有人误将贵阳目前的经济总量与一线城市,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贵阳奇迹般地创造出五个“中国第一”,大有实现弯道超车的势头。

③花千骨怎能和赵丽颖?虽然近期由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玄幻古装电视剧《花千骨》热播叫座,花千骨红得发紫,但毕竟是赵丽颖入骨入心演绎的功劳。

A . 同日而语等量齐观相提并论B . 同日而语相提并论等量齐观C . 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同日而语D . 相提并论同日而语等量齐观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2012年10月18日,诺贝尔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首次获奖后在北京公开亮相。

B .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中国第一艘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C . 南方没有集体供暖,只能实行个体式采暖,居民可采用电取暖或燃烧取暖的方式,他们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了取暖的问题。

D . 《中国好声音》已经落幕,但是关于它的讨论没有降温。

不管是赞美还是质疑,这个诞生于今年夏天的电视节目点燃了国人的热情。

3. (2分) (2019高一下·安吉期中) 下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摘自《我和我的祖国》)B .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春晖啊暖透了大江两岸(摘自《春天的故事》)C .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摘自《我的祖国》)D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摘自《英雄赞歌》)4. (2分)(2016·南通模拟)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高一下学期语文5月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9题;共38分)1. (2分)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 韬晦(huì)散(sàn)漫酵(jiào)母菌潸(shān)然泪下B . 涨(zhǎng)幅刊载(zǎi)发横(hèng)财沆瀣(xiè)一气C . 酗(xù)酒堵塞(sè)潜(qián)意识翩跹(qiān)起舞D . 咋(zé)舌揶揄(yú)煞(shà)风景插科打诨(hùn)2. (2分) (2020高三下·陕西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文化正在成为一种时尚新潮,对于十年前的很多人而言,这可能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

悄然勃兴又猛然袭来的这股“国潮”,让整个社会不仅有些始料未及,也让许多年轻人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

曾经饱受争议的汉服社群逐渐从小众迈向大众,成了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图腾;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走出了的音乐厅,登上了弹幕视频网站的播放热榜;在小说、影视、游戏、文创等领域中,传统文化为原创者们提供着_____的灵感源泉,而那些从传统文化之中脱胎,而成的文化作品,更是备受青少年群体的追捧和喜爱。

()。

但与此同时,这股潮流将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却依然是一个“现在进行时”的问题。

对此,每一个身处潮流之中的人,尤其是那些对传统文化抱有真切热情的年轻人,都应当有更深刻的_____与思考。

我们乐见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也期待这股潮流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要警惕其成为资本操纵下的“消费狂欢”。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让整个社会不仅有些始料未及,也让许多曾经对“传统”充满反叛的年轻人,心甘情愿成为传统文化的“坐下门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试题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涂到答题卡上;将非选择题的答案按题号顺序写在指定的位置上。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一、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孔雀东南飞》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一直以来大多赞成唐弢先生的观点: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焦母如此仇恨兰芝,仇恨到宁可舍弃儿子,宁可断后?真是她要维护封建礼教、门阀制度?我们知道,汉代在武帝以前,统治阶级主张的一直是“无为而治”,朝廷对地方、对百姓并不怎么干涉管束。

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这一点在《孔雀东南飞》一文中,我们也能感知。

兰芝被休回家后,只有十多天时间,就有县令派人上门为“窈窕世无双,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三公子提亲;接着又有太守派人为“娇逸未有婚”的五公子说媒。

当兰芝应婚后,太守家“金车玉作轮”“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浩浩荡荡去迎亲,没有因为兰芝是二婚,是寒门,就有丝毫的慢待。

可见当时人们并不十分看重门阀等级,也不看重头婚二婚,看重的主要还是人品和相貌。

这一点恐怕比当代更开明开放。

连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真的会那么看重吗?焦母丧夫,儿子外出公干,女儿尚小,内心孤独郁闷却无处诉说,兰芝正好成了她发泄苦闷的对象。

所以在她眼里,兰芝的一切都是“无礼节”“自专由”。

兰芝的一句“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并不是每一个家庭的媳妇都难做,只是“君家”的儿媳才难为。

可见焦母的行为只是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时代。

焦母是出于个人情感与私心在时时处处刁难儿媳。

这种刁难不是在维护封建礼教,而是在排解内心苦闷的近于变态的情绪。

所以我认为,纯粹是一个寡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活生生拆散了一对鸳鸯,导致了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

从刘兄来看,说刘兄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实在是冤枉他了。

他对兰芝的一番开导,合情合理。

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他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有什么错呢?再说,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兰芝本就是二婚,已经二十岁了,这在当时已是大龄青年。

与仲卿的复合不可能,如果又没人再敢提亲,那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就算有错,不过是有点虚荣心罢了。

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正是这样的虚荣心,才使刘兄这个人物更真实,作品更生动。

说他“热衷富贵”“时刻希望往上爬”“自私自利”,这么上纲上线,罪状似乎太大。

如果他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哪里还会坐等太守的儿子再来说媒呢?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应该是: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悲剧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兰芝与焦母之间的婆媳矛盾,深刻地揭示了焦母因恋子情结而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有力地表现了兰芝的美丽、贤惠与反抗精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11期,有删改)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文中画横线的“合情合理”的一项是()。

A.在兰芝与仲卿不可能复合的情况下,刘兄希望妹妹趁年轻,尽快再找个好婆家。

B.不嫁县令的儿子也就罢了,如果连太守的儿子都不愿嫁,以后谁还敢再上门提亲。

C.如果刘兄真是一心只想往上爬,那县令的儿子来求亲,他就会牢牢把握机遇了。

D.作为长兄,审时度势,劝导妹妹认清形势,这是应该的,也是必须的。

2.下列各项中,对作者得出末段主题的理由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直到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礼教才开始影响人们,但影响并不深刻。

B.太守、县令都不怎么看重的所谓封建礼教与门阀,焦母作为一个普通妇女,也不会那么看重的。

C.焦母强烈的“恋子情结”所产生的嫉妒与变态心理,拆散了这对鸳鸯,导致了刘焦的爱情悲剧。

D.刘兄有点错,他帮助刘母劝兰芝;也有点虚荣,尽管这是每一个平常人都可能有的虚荣心。

3.下列各项中,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县令、太守相继来刘家为其儿子提亲,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并不十分看重是否寒门、门阀等级、头婚二婚等问题。

B.现代人的婚姻爱情观更看重地位、头婚、富贵,不大看重人品,这一点看来还不如刘兰芝时代更开明开放。

C.焦母与兰芝都想在感情上独占仲卿,因而婆媳之间的矛盾很难调和,于是焦母处处为难兰芝,这是唯一原因。

D.《孔雀东南飞》的主题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出封建礼教和门阀制度的罪恶,而是写出了病态的心理的危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致命的江南潘向黎读诗可能尚不明显,读词,简直触目就是“江南”。

对这个词有着强烈的偏爱,觉得它唤起的是湿润而明媚的印象,而且连它的字形都那么亭匀有致,音节也那么悦耳动听。

六岁时第一次到杭州,于是对江南的最早的印象就是那柔柔的柳丝、明媚的西湖,还有父母温暖的双手。

那真是绝好的启蒙教育。

有人说,在历史上“杏花春雨江南”总不是“骏马秋风塞北”的对手,纤柔的南方一次次败给骁勇的北方。

如果这是宿命,我想大多数江南人宁可接受这样的命运,也要守着江南,寸步不离,永不叛逃。

最早记得的是白居易的《江南好》:“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关于江南流传最广、最艺术的广告。

而最浓艳消魂的是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这是写给江南的情书,表达的已经是身陷其中、无法自拔的爱恋了。

韵味深长、风神独具的是皇甫松的《梦江南》:“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

”在烛火黯淡的光线下,在有着美人蕉图案的屏风边,诗人梦见了江南。

梅子黄熟的时节,夜雨潇潇,诗人(或有人)在船上吹着笛子,桥上传来低低的吴侬软语。

这是个笼罩着迷蒙烟水汽的世界,既温暖又惆怅,既迷离又清新。

这是画境,是诗境,也是梦境。

江南如果仅仅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那还不足以称“致命”。

但是江南似乎真的是“致命”的。

它可以使人放弃前途。

辛弃疾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水龙吟》)”提到的季鹰,名叫张翰,西晋人。

《世说新语·识鉴篇》说他在洛阳为官,见秋风起。

因思吴中莼菜羹、鲈鱼脍,就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弃官南归。

这就是著名的莼鲈之思的典故。

后来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看清形势的聪明人脱身的借口,但是谁能否认,莼鲈之思,也是张翰决定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始终相信,江南作为人性的栖居之地,有着这样的魅力,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是这种选择的另一个版本,稍涉香艳而已。

它可以使人放下刀戈、率众来降。

丘迟的一篇《与陈伯之书》,是一篇招降书,写得文采斐然,情景交融,动人心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率八千人来降。

与其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不如说是江南的胜利。

它甚至是江山变色、生灵涂炭的缘起。

柳永的《望海潮》将江南的繁华猗旎写到了十分,“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慕西湖胜景,就起了挥鞭渡江、立马吴山之意。

我不怀疑江南有这样的吸引力,会让人起觊觎之心,但是将王朝的覆灭,归罪于一阕词,未免荒谬。

朱东润先生说得公允:“说金主受一词的影响而发动南侵,原不足信;但于此可以说明这首词描绘之工,流传之广。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但是这都是前尘往事了。

留下来的只是关于江南的美丽的咏叹,只是关于江南的千古传说。

江南,是一个文化的空间,一个人性的空间,是中国人永远的梦境。

在这里,我们滤去了现实中的不洁、不美、所有的缺憾,只留下山明水秀、草长莺飞,才子佳人,美酒佳茗……虽然那些笙箫吟唱的烟波画船已经去得很远。

(选自《才女书·百篇女性散文经典》)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A. 江南不让塞北,且成为历代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主题,他们不仅在诗词歌赋中浓缩了这一意象,而且经过竞相歌咏,渐渐形成了一种诗学传统。

B. “江花”“江水”承载着江南特有的招牌景致,而“垆边人月”“皓腕霜雪”等场景散发着中国文化最深处的芬芳气息,引发了无数人有关江南的心事与情思。

C. “让人平息尘心俗念,放弃对仕途经济的热衷”,作者借解释张翰隐退的原因,表明自己顿悟世事、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D.“逃奔北魏的陈伯之读了,抵挡不住乡思的攻势”一句,说明了乡思、乡愁是陈伯之心中最柔软的一角和最本能的情感,同时也是他人生的最终归宿。

5.文中大量引用了与江南有关的古诗文,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6分)6.作者为什么说江南“使人难忘难舍、魂牵梦萦”?请简要分析。

(8分)三、古代诗文阅读(44分)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

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

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

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

兵矢尽,乃令壁中男女,聚治石如杵斗者置四隅。

褚飞石掷之,所值皆摧碎,贼不敢进。

粮乏,伪与贼和,以牛与贼易食,贼来取牛,牛辄奔还。

褚乃出阵前,一手逆曳牛尾,行百余步。

贼众惊,遂不敢取牛而走。

由是淮、汝、陈、梁间,闻皆畏惮之。

太祖徇①淮、汝,褚以众归太祖。

太祖见而壮之,曰:“此吾樊哙也。

”即日拜都尉,引入宿卫②。

诸从褚侠客,皆以为虎士。

从征张绣,先登,斩首万计,迁校尉。

从讨袁于.官渡。

时常从事③徐他等谋为逆,以.褚常侍左右,惮之不敢发。

伺褚休下日,他等怀刀入。

褚至下舍心动,即还侍。

他等不知,入帐见褚,大惊愕。

他色变,褚觉之,即击杀他等。

太祖益亲信之,出入同行,不离左右。

从围邺,力战有功,赐爵关内侯。

从讨韩遂、马超于潼关。

太祖将北渡,临济河,先渡兵,独与褚及虎士百余人留南岸断后。

超将.步骑万余人,来奔太祖军,矢下如雨。

褚白太祖,贼来多,今兵渡已尽,宜去,乃扶太祖上船。

贼战急,军争济,船重欲没。

褚斩攀船者,左手举马鞍蔽太祖。

船工为.流矢所中死,褚右手并棹船,仅乃得渡。

是日,微.褚几危。

其后太祖与遂、超等单马会语,左右皆不得从,唯将褚。

超负其力,阴.欲前突太祖,素闻褚勇,疑从骑是褚。

乃问太祖曰:“公有虎侯者安在?”太祖顾指褚,褚瞋目盼之,超不敢动,乃.各罢。

后数日会战,大破超等,褚身斩首级,迁武卫中郎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