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的轨迹——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历史梳理及其动因

合集下载

论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论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论作为审美范畴的“丑”作者:王强毕晓峰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1期摘要:“丑”作为一个审美范畴,与生活中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丑是不同的,而当我们在理解美学意义的丑时,往往不自觉地把它与生活中所谓的丑及艺术中所表现的丑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作为审美范畴的丑是具有其自身内涵和特征的,此文将通过对三个不同时期人们对丑的认识和理解的分析,从中窥探出一些作为审美范畴的丑的涵义。

关键词:审美范畴;丑;美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040-02在西方古典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美学的主流一直是研究“美”,作为审美范畴之一的“丑”则长期处于美学的边缘地带,关于“丑”的理论探讨远不及“美”那样充分、深刻,大都是在讨论“美”的本质问题时附带论及“丑”。

随着美学自身的发展,“丑”逐渐进入到审美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里将根据“丑”在美学发展过程中受关注的程度,将对“丑”的认识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古典时期,这一时期丑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和认可,只是作为美的附属而存在;二、现代时期,丑开始与美并行出现,成为审美活动的一个主要方面,但并没有获得其完全独立性;三、后现代时期,丑脱离对美的依附,成为独立的审美研究对象,并在艺术审美领域中占据了主要的言说空间。

一、古典时期对“丑”的认识及其分析这一时期由于审美研究的焦点都集中在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上,因而对“丑”并未做过多深入的研究,只是一些美学家在研究美时对其作了一定的探讨。

丑,在这时只被认为是美的附庸,是美的衬托物。

古希腊早期的一些美学家认为,美在于物的形式和谐、有秩序、有比例以及多样统一,而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就是丑。

奥古斯丁将统一中的多样性因素理解为矛盾双方的对立,他认为“宇宙的对称中本质上就包含着这种矛盾双方的对立,……阴影如果布置得正确,并不会使画显得丑。

毒药、危险的动物等等全都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因此,也就成为世界之美的要素。

鲍桑葵美学思想中黑格尔主义研究

鲍桑葵美学思想中黑格尔主义研究

鲍桑葵美学思想中黑格尔主义研究【摘要】:鲍桑葵(BernardBasanque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和表现主义美学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美学史》,是第一部依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对西方美学史做系统性思辨的著作。

本文通过对鲍桑葵《美学史》中对丑的梳理和他的“使情成体说”以及鲍桑葵的《美学三讲》的概述三个方面来对鲍桑葵的《美学史》中的黑格尔主义进行研究,本文将参考国内外现有的美学研究尤其是鲍桑葵美学研究成果,试图重新阐释“艰奥美”的概念,走出国内学者把其美学观误读为“审丑”的迷雾。

这有助于我们重估鲍桑葵的美学观在美学史中的价值和意义,夯实国内较为薄弱的鲍桑葵美学研究。

第二由于鲍桑葵的美学思想是受到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支持的,所以,辩证的历史性问题必将蕴含在鲍桑葵的美学思想中,这种思想是鲍桑葵撰写《美学史》的主导观念,对这种观念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反思《西方美学史》的治史方法。

【关键词】:鲍桑葵黑格尔使情成体【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B83-09【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前言8-18第一章鲍桑葵《美学三讲》简论18-23一、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19-20二、鲍桑葵的“艰奥美”与“丑”20-22三、本章小结22-23第二章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梳理23-30一、鲍桑葵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丑”的思想25-26二、鲍桑葵对丑的相对性美学的历史梳理26-28三、小结:鲍桑葵与哈特曼“丑学”的分野28-30第三章再论鲍桑葵的“使情成体说”30-36一、鲍桑葵接受黑格尔美学的原因30-31二、“使情成体说”对黑格尔理念论的坚持31-33三、“使情成体”说对经验主义与黑格尔理念论的综合33-36结论36-39参考文献39-41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1-42致谢42-43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3-45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美学史》对“丑”的历史梳理研究【论文】

《美学史》对“丑”的历史梳理研究【论文】

《美学史》对“丑”的历史梳理研究摘要:“丑”是重要的美学范畴。

随着时代的更迭, 美丑关系发生着变化。

鲍桑葵的《美学史》作为西方人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美学思想的专着, 以审美理论为线索去探讨审美意识的发展。

在《美学史》中, 鲍桑葵自觉地把“丑”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对从希腊到近代美学的各个阶段中“丑”的历史梳理, 鲍桑葵认为有一部分丑和美是辩证统一的。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 从浪漫主义美学、黑格尔辩证观、鲍桑葵的历史精神这三个方面, 解读鲍桑葵对“丑”的历史梳理的动因, 进而探讨其审丑意识和美学精神。

关键词:鲍桑葵; 《美学史》; 丑; 浪漫主义;Abstract:“Ugliness”is an important category of aesthetic. With the change of the tim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auty and ugliness has changed. Bosanquet's History of Aesthetics is the first monograph of Westerners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aesthetic thoughts, which using aesthetic theory as a clue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History of Aesthetics, Bosanquet consciously listed “Ugliness”as the key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sorting outthe history of “Ugliness”from Greek classical aesthetics to modern aesthetic, he found that some ugliness and Beauty can be in dialectical unity. This article takes it as breakthrough point and analyses Bosanquet's motivation for the historical combination on “Ugliness”through three angles of romantic aesthetics, Hegel's dialectical view and Bosanquet's historical spirit, and then explore his appreciation ugliness and aesthetic spirit.Keyword:Bosanquet; History of Aesthetics; Ugliness; Romanticism;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 是一位英国哲学家兼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新黑格尔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美学——“丑”

美学——“丑”

从根本上说,“丑”是一个现代美学范畴,从古希腊一直到十九世纪,探讨美的本质和本体一直是美学研究的中心课题,在十九世纪中叶这一情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丑越来越受到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由于受到西方美学的影响,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刘东发表的《西方的丑学——伦感性的多元取向》开启了国内美学界关注“丑”的先河,随后,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美学中的“丑”这一领域。

截至目前国内美学界对“丑”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

当代学界普遍认为丑孕育并发展于近代,丑的产生于崇高有关:丑与优美、崇高、喜剧等一样都属于“感性学”范畴,人们长期认为“美学”概念将“感性学“狭隘化,以至于“丑”在美学中一直处于被拒绝或陪衬的地位;更进一步,“丑”在美学上长期被边缘化,这与西方美学背后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传统有关。

随着理性传统受到质疑,和反叛以及非理性主义精神的崛起,丑成为现代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现代西方美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真善美相统一观念,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美学观。

真、善、美哉美学上相分离,现实中丑的、道德上恶的东西不仅广泛、招摇地进入美学,而且在美学上被认为是美的东西。

正视丑,审视丑,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与痛楚;或者在丑的世界里笑傲沉醉。

丑本身具有独立价值,现代西方美学以丑为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丑”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自十九世纪末叶“丑”上升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直至其极端形式“荒诞”的最终形成,颇受理论家的关注。

因此,对现代西方美学和艺术理论中有关“丑”的观点进行纵向梳理,清晰地展现这一概念流变发展的整个过程,努力做到系统、清晰地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丑”这个概念,从总体上进行历史定位。

这对填补西方现代范畴美学中“丑”理论研究的薄弱环节有一定的价值,进而启迪人们如何正确地理解现代西方艺术文化中大量出现的丑现象。

现代西方美学中“丑”的概念嬗变丑概念早已存在,它与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相伴相生的,然而在古典美学中,它仅仅是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因素,是作为美的陪衬、附庸、影子而存在的,美学家只有在论述喜剧、优美、悲剧、崇高等其他范畴时才附带提及到丑,丑在美学理论中并没有其自身的一席之地。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

简论审丑的历史演变及美学意义作者:陈思羽来源:《电影评介》2010年第07期[摘要]从近代开始,丑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越来越受到重视。

丑在美学中的独立地位是在人类审美意识和审美实践的发展中逐渐确立的,通过对审丑的历史演变和不同历史时期美学家对丑的论述,探讨丑的存在价值,美学意义,及其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丑审丑历史审美范畴,又称审美类型或审美形态,是对美学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关系的概括分类,与审美现象、审美活动、审美经验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可以说,人类审美活动所面对的世界有多丰富多彩,审美范畴就有多纷繁复杂。

美学家们喜欢以对称的形式将审美范畴成对研究。

例如美对丑、崇高对滑稽、悲剧对喜剧等等。

但事实上,这些不同的范畴并非恰好是以成对的面貌出现,而是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与内涵。

历史上,丑首先是作为美的对立面,以“美”的形态和内涵的反面来加以定义。

然后,丑与其他审美范畴的关联不断得到关注和重视,并最终确立为一个独立的审美范畴。

概括的说,丑是审美主体把握和体验世界的一种重要形式。

传统的观点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中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

反之,丑则是不和谐、反和谐,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

然而,笔者认为除了上述区别以外,丑还应该有独特的内涵——与“美”不相关的其他内涵。

从形态上来看,艺术中的丑多表现为生理上的畸形、道德上的败坏、精神上的怪癖、扭曲,即“极度不和谐的形式”;从审美经验上,丑常常引起不安、痛苦、恐怖的情感,并且“这种情感立即和我们所能够得到的满足混合在一起,形成混合的情感,一种带有苦味的快感,一种染上了痛苦色彩的快乐。

”一审美活动是特殊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社会性、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在审美活动中都有所体现。

因而,审美范畴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甚至不同民族、地域背景下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

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文艺美学基本理论·丑美学基本范畴之一。

主要是指社会中及自然界里,那些畸形的、病态的、片面的、消极的却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现象形态。

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丑”,有着根本的区别。

后者仅具有否定的意义及否定的价值。

英国美学家鲍桑葵认为现实中根本没有丑。

所以误认为现实中有丑,是因主体的审美能力不高所致。

在这样的原则指导下,他把美分成“平易的美”和“艰难的美”。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肯定丑具有审美意义的第一个人。

他认为,丑具有可笑性,因此它同喜剧有着必然的联系。

但是,不是所有的丑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有那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才对人产生一定的审美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十八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把丑同美学的另一个范畴崇高联系起来加以考察。

尽管他并不认为丑本身一定是崇高的,但他又指出,丑能够引起主体的强烈恐怖的痛感,这同崇高的东西所激起的审美感受则大体相类,如果丑的这种性质借助某些外因就能显得崇高,从而获得一定的审美意义。

这些事实表明,丑在本质上尽管同恶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然而它并不等同于恶,丑具有恶不能全部囊括的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

因此,当丑同崇高、喜剧、滑稽、卑劣等范畴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对象。

甚至变成具有肯定性的审美对象。

这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事实。

中国人自古以来有欣赏石头的习惯,或者用来制作盆景,构筑园林景点,或者作为绘画题材,或者置于案头欣赏把玩。

传统的美学见解认为,越是失去常态的石头,如“瘦、透、露”的石头,越具有审美意义。

清人刘熙载甚至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他的结论是:“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可见,这类丑的现象,其本质并不是恶。

但是,我们不能夸大丑的审美意义,以致混淆美丑、善恶的本质上的区别。

社会中的大部分的丑,如剥削者的残酷本性、违背公共利益的丑言丑行,背离人与人之间基本道德准则的卑鄙行为等等,本质上是恶的,因此没有任何审美意义。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

鲍桑葵《美学史》读书笔记高中学生必读的名著有哪些目录《三国演义》《红楼梦》(上)《红楼梦》(下)《西游记》(上)《西游记》(下)《水浒全传》(上)《水浒全传(下)》《家》《童年》《围城》《骆驼祥子》《繁星·春水》《歌德谈话录》《女神》《论语通译》2《雷雨》《呐喊》《朝花夕拾》《子夜》《名人传》《哈姆莱特》《格列佛游记》《普希金诗选》《老人与海》《欧叶妮·格朗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巴黎圣母院》《匹克威克外传》(上)《匹克威克外传》(下)《泰戈尔诗选》《谈美书简》《复活》《鲁滨孙飘流记》《唐吉诃德》(上卷)《唐吉诃德》(下卷)这个网站可以下载~http:\/\/\/show.aspx?id=986&cid=26如何读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83-322年)在西方文化史上首次构建了系统的美学理论,即他的诗学。

他从哲学高度提炼魅力永恒的希腊艺术精神,铸成了西方美学的开山杰作。

早期希腊以来,毕泰戈拉、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等哲人,都只从自己的自然哲学或道德原则出发,零散地论断美学思想。

柏拉图的对话篇中较多地讨论了美的本质、诗人的灵感、审美主体“厄罗斯”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但它们是“理念”论原则的推演,附属他的政治哲学,并且表现了他对荷马以来众多诗人及其优秀作品的敌视、排斥态度。

他的对话篇才华横溢、别具艺术风格,在西方文学史上颇有地位与影响,但是并未构成一种总结艺术创作经验、自成严谨体系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艺术作为创制知识表现现实的存在,美学是他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他和先哲们迥然不同,采取现实主义观点,探索希腊艺术的历史演变,剖析宏美的希腊艺术杰作,从中提炼美学范畴,总结艺术发展规律和创作原则,高度肯定艺术的社会功用,焕发出深刻的艺术哲学思想。

他的诗学,堪称为希腊古典文明中辉煌艺术成就的哲学概括。

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梳理

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梳理

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梳理邢涵【摘要】依照黑格尔的辩证美学,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理论”做了历史性的梳理与批判,认为丑与美的辩证统一才能全面地显现理念,由于世界之矛盾地生成的最高目的是至善、绝对公正的持存性系统,所以,没有绝对的丑,只有相对的丑,而且如果没有丑,美的具体变化就不能产生.【期刊名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12)004【总页数】3页(P57-59)【关键词】鲍桑葵;黑格尔;美;丑【作者】邢涵【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05随着丑陋、怪诞、震颤、暴力、虚无等与美相对立的内容逐步成为现代艺术作品表达的范畴,现代艺术理论、美学对此作出了积极的探讨。

只有历史性、回溯性地思考相关艺术理论和美学,才能把握现代社会中此种艺术价值观念的根本性变化,并使我们对现当代艺术理论、美学有更自觉的批判意识。

鲍桑葵(Bernard Basanquet)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哲学家、美学家,新黑格尔主义和表现主义美学主要代表之一。

他的代表作《美学史》,是第一部依照黑格尔的辩证法对西方美学史做系统性思辨的著作。

而且在这部著作里,鲍桑葵对“丑”的理论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因此,对鲍桑葵美学史关于丑的梳理的研究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鲍桑葵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丑”的思想《美学史》第一章中,鲍桑葵说:“随着近代世界的诞生,浪漫主义的美感觉醒了,随之而来的是对于自由的和热烈的表现的渴望,因此,公正的理论已经不可能再认为,把美解释为规律性和和谐,或多样性的统一的简单表现就够了。

这时,出现了关于崇高的理论。

最初,它的确并不是在美的理论范围以内出现的。

但是,接着,关于丑的分析也出现了,并且发展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公认的分支。

结果,丑和崇高终于都划入美的总的范围以内。

”[1]有着较高的鉴赏力和超前于时代的美学思想直觉力的鲍桑葵,以敏锐的眼光预测了“丑”在审美范围中日趋卓著的地位,以探究究竟有没有一种不可克服的丑,究竟是不是有种丑是绝对的,或者所有的丑都是相对这些问题为线索的,鲍桑葵在其《美学史》中,对丑进行了历史性梳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8卷第4期2019年7月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JING NORMAL UNIVERSITYVol.38No.4July.2019丑的轨迹——论鲍桑葵《美学史》对丑的历史梳理及其动因谢舒祎1(刘旭光2(1.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2.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摘要:“丑”是重要的美学范畴。

随着时代的更迭,美丑关系发生着变化。

鲍桑葵的《美学史》作为西方人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美学思想的专著,以审美理论为线索去探讨审美意识的发展。

在《美学史》中,鲍桑葵自觉地把“丑”列为重点研究对象。

通过对从希腊到近代美学的各个阶段中“丑”的历史梳理,鲍桑葵认为有一部分丑和美是辩证统一的。

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浪漫主义美学、黑格尔辩证观、鲍桑葵的历史精神这三个方面,解读鲍桑葵对“丑”的历史梳理的动因,进而探讨其审丑意识和美学精神。

关键词:鲍桑葵;《美学史》;丑;浪漫主义中图分类号:V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879(2019)04-0001-07伯纳德•鲍桑葵(1848-1923)是一位英国哲学家兼政治理论家,同时也是新黑格尔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鲍桑葵以严谨的治学态度致力于美学研究,代表著作有《美学史》和《美学三讲》等。

其中他的《美学史》是西方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比较完整的美学思想专著。

在《美学史》中,鲍桑葵以审美理论为线索,去探讨审美意识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其书中也在追寻“丑”的历史轨迹,并在很大程度上给我们展现了19世纪“丑”的全貌,其论述的中心问题更指向对人类生活的价值。

还需强调的是,在另外一本小册子《美学三讲》中,鲍桑葵将第三讲命名为“审美满足的形式及其反面一美与丑”,这也足以见得鲍桑葵对“丑”的关注与重视了。

我们似乎可以认为,美学史不仅仅是被作者所“陈述”,而且更是作为了鲍桑葵本人的美学思想的依据。

他讨论美,鲍桑葵身思想的敏锐性与丰富性。

那么基于《美学史》对“丑”的历史全貌的展现,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鲍桑葵对“丑”的“历史梳理”背后反映了他怎样的美丑观?而“历史梳理”又何以形成的?在《美学史》对“丑”的历史全貌的展现过程中,鲍桑葵第一次论述到“丑”是在古代美学部分的亚里士多德的“象征主义”章节之下%亚里德是的主,也美的范畴,但也认为滑稽是丑的分支。

《诗学》中有论述诗的起源与发展,“实践的经验证明了这点:因为有些东西本身尽管触目痛心,我们却乐于观赏它们的逼真的画像,例如,最丑恶的动物和尸体的形象。

”-1〕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能够从令人不快的对象中获得快感的原因是,我们在所涉及的智力活动和智力成就这一过程中获得了乐趣。

也就是说,在我们感受到对象的审美愉悦时,不在于对象的内容,而在于认识对象过程中的智力活动与产生的惊奇感。

同样,亚里士多德也在《修辞学》中这样谈道:“凡是属于收稿日期:2019-03-25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项目“'审美'的观念演进与当下形态研究"(18AZW003)。

作者简介:谢舒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美学研究。

通讯作者:刘旭光,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美学史与艺术学理论研究。

-1•第4期曲靖师范学院学报第38卷模仿性艺术之列的东西,如绘画、雕塑和诗歌,以及一切模仿得惟妙惟肖的东西,都能给人以快感,就是在对象不能给人以快感的时候,也是如此。

”⑵之所以不快的事物的形象也能使得主体获得快感,是因为主体认出了对象,“认出”是一种智力成就感,从而产生了快感。

在近代美学中,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思潮在康德那里汇合。

鲍桑葵《美学史》将康德作为独立的一章,以象征近代美学思辨的一个分水岭。

那么,在本文中对鲍桑葵关于“丑”做出的“历史梳理”,也做一个相对应的阶段性划分。

在康德以前的美学家中,思想先驱们更关注自由或上帝等问题,对美丑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

莱布尼茨将艺术作品中的丑的色彩比作宇宙中的恶,鲍桑葵批评这是倒退到奥古斯丁的观点了;休谟提出美丑的功效理论,美是秩序与结构的适宜使人的心灵感到满足,而相反的,丑是使人不安;伯克提出自然发生的包括痛苦的任何情绪,就其本身也是愉快的。

而伯克的崇高就是将两个对立调和成功的结果,鲍桑葵进一步指出伯克的崇高与丑具有相似的关系;莱辛从“丑”的艺术处理的角度,将“丑”视为充满冲突矛盾的动作。

并且,他提出著名论断,“诗人固然可以理想美,理想美是是的面%”-3.显然,莱辛的这种对待诗歌的自由态度并没有延伸到造型艺术中去,造型艺术只能描绘能引起愉快感的可见对象;康德将崇高与美对照,表明自然界的威力无法主宰人类道德上的伟大%当然,他也发现了丑陋的事物,提到了丑可以在艺术中化为优美,但是判断对象是丑的并不能成为一个纯粹的审美判断%鲍桑葵对在康德以后的美学家的审丑思想做了更加细致的梳理。

对此,我们可以从诸多美学家的美丑观总结出背后的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主张美丑绝对对立%施莱格尔在《全集》中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丑”的理论,将丑作为美的否定的体现,认为丑是恶的令人不快的表现%这里明显的可以看出,施莱格尔将美丑看成是绝对的对立,把丑完全驱逐在美的范围之外,又承认最高度的丑包含美的因素%鲍桑葵此批道,“种的在种度上将会是一种混淆一是一种对同它相关联的那种类型的美的滑稽模仿或歪曲。

”⑷一道为辨,有绝对的“丑”%索尔格认为丑是积极的与美相对立,认为“丑”有一部分在美的领域之间,并且与美有联系%黑格尔认为粗糙的、质朴的、平凡的,不能看成是丑的,“丑”的本质是错误的特征刻画,但用错误的绝对与高超的绝对有种相似性%叔本华把“丑”看作是意志有缺陷的表现或者意志不完全的客体化,在这个角度上看,叔本华也认为丑是相对的%但鲍桑葵对此进行批判,认为叔本华将美丑看作是认识,一种盲目的意志难以把握一致性与统一性%罗森克兰兹与索尔格相似一把丑看作是美的积极否定,但罗森克兰兹把丑进行分层次,分成较低层次的丑(无形式或不正确的形式)与真正或实在的丑(自由的事物中显露出非自由的属性)%以罗森克兰兹的研究成果为起点,作为后期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卡里尔、夏斯勒和哈特曼也都认识到了丑的论点的重要性%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夏斯勒在对于美的范围之内的丑这一方面,他提出新理论:丑可以进入一切美,利用辨证的否定促使审美兴趣创造美%哈特曼明确认为丑与恶绝对没有联系%很明显,黑格尔的纯粹相对丑的观念也影响到了夏斯勒和哈特曼,而不是走向另一条道路一罗森克兰兹那样认为丑本质上不在美的领域%那么,我们要解释鲍桑葵对“丑”的“历史梳理”的动因,首先要明确鲍桑葵是如何定义“美”的,又如何审视美丑关系?“在古代人中间,美的基本理论是和节奏、对称、各部分的和谐等观念分不开,一句话,是和多样性的统一这一总公式分不开的。

至于近代人,我们觉得他们比较注重意蕴、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表露。

一般来说,这也就是说,他们比较注重特征。

如果我们把这两个要素融合在一起,我们就可以得到一个全面的美的定义。

凡是对感官知觉或想象力,具有特征的,也就是个性的表现力的东西,同时又经过同样的媒介,服从于一般,也就是抽象的表现力的东西就是美。

”⑸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鲍桑葵试图给“美”下一个完整并全面性的定义一对感觉或-2-谢舒祎,刘旭光:丑的轨迹想象力具有特征性表现力并遵从于相同媒介中抽象表达的事物。

换言之,美的具体内容就是特征与个性,特征的形成条件是知觉与想象力。

而在这个过程中,鲍桑葵认为美是一种情感,美感产生的关键在于情感如何进入对象,在美的欣赏中心灵感受到扩张与自由,由此产生了快感。

鲍桑葵坚持在广义上去解释“美”:“广义上的美(也就是美的较正确意义)和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意义,和具有高度审美洞察的人所赞成的意义一广义的美和审美上卓越的东西是一样的。

”.艺术在追寻最富有表现的和最卓越的内容时候,才达到“美”。

继而,鲍桑葵指出广义上的美包含浅易美和艰奥美,把美的定义扩充到审美上卓越的具有特征的东西。

主体在欣赏艰奥美时,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困难:错杂性、紧张性、广阔性。

“错杂性、紧张性和广阔性解释了大部分的所谓丑,也就是说,解释了大部分使多数人骇异的,或者使他们觉得无趣之至、或者过分牵强或者荒唐的东西。

”这些里面大多数是由于主体的怯弱的心灵造成的,需要通过自我教育或者天生的洞察去改变审美观,才能发现艰奥美。

“但是如果它是有形的,即如果它有表现形式,因而体现一种情感,那么它本身就属于美的普遍定义之内,即等于审美上卓越的东西。

”切鲍桑葵梳理出了美丑关系问题,认为丑与美是矛盾对立的。

此外,在这个意义上,在《美学三讲》中鲍桑葵对表面丑与不可克服的丑之间的差别还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艰奥美中的丑遇到的一系列反感与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但有一部分不在审美范畴里面的丑是不可克服的,因为即使部分是美的,但整体上表现是相互冲突的,就无法体现单一的情感。

那么在鲍桑葵的对丑的“历史梳理”中,是如何体现他的辨证美丑观呢?首先,鲍桑葵强调亚里士多德的审丑意识具有重大意义的,并明确指出其中的启示性:“亚里士多德在这里竭力加以阐述的现象开辟了通向浪漫主义艺术和近代理论的广阔前景。

”[8]换言之,鲍桑葵认为,虽然亚里士多德只是提及到“不能给人以快感”,但是这一提及的意义是非常巨大的一亚里士多德已经观察到了在再现性艺术中存在一种丑的魅力,而且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潮流埋下了种子%鲍桑葵极力赞赏古希腊的批判理论所具有的质朴性,认为几乎达到了近代理论相似性的解释。

其次,在近代美学的美丑观两个道路的选择上,鲍桑葵给予美丑辨证统一论极大的关注。

鲍桑葵总结了索尔格的两个要点:一是真正的丑被美所排斥;二是丑与美具有相似性。

对于后一个要点,鲍桑葵认为这是一种理论的萌芽,美在从崇高到喜剧的各个阶段,美丑接近。

鲍桑葵也对罗森克兰兹主张做了详细的点评,认为这个观点相对于前辈们的认为丑是美的衬托的观点大大的向前迈了一步,但是根深蒂固的19世纪初的传统美学观还是束缚了他的深刻性与创造性。

在对夏斯勒关于“丑”的观点梳理之后,鲍桑葵总结艺术美蜕变成丑的两种方式:一是把美的两种形态(崇高与秀美)加以混淆;二是激化某种特征使原有的和谐破坏成滑稽与嘲讽。

这就是从艺术与美的领域中的丑沦落为美的领域之外真正的丑%鲍桑葵积极认同这种见解,必须在与美的辨证关系中分析“丑”。

鲍桑葵明确肯定了这种新观点具有极大的启示性,“因为这一理论明确指出特征应有的地位是作为美的表现的主要事实,这无疑为美的更广阔的理念开辟了道路%”-9.关于美丑关系,在支持夏斯勒的观点基,鲍桑葵此行批察,美的的变更 的,作为一个明的因美的态中,有在美的辩证讨论中,才能获得解释%哈特曼认为自然遍,鲍桑葵为是存在的,由此产生了两者的分歧%鲍桑葵在《美学三讲》中强调真正的丑是人为的,与自然无关%如果赋予与自然不符合的装饰美,对象就成为丑了,而这就呼应了与哈特曼的分野%在鲍桑葵看来,特征美对于形式美具有巨大的扩展意义%书中出现的对历代美学家审丑思想的批评或赞赏都集中体现了鲍桑葵的辨证美丑观%鲍桑葵并以此为立场去阐释“美”的完整性与全面:他注有一部和美是统一的,另一部分丑则在美之外,主体无法克服%正如鲍桑葵所说的“真正是从一个人的完满的心灵中产出来的于的表能是的、的或古怪的,但决不是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