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路遥的一段往事
路遥《人生》心得5篇

路遥《人生》心得5篇通过心得的整理,我们能够更好地总结经验,认真对待才能提升自我能力,心得是对过往经历的总结,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待未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路遥《人生》心得5篇,供大家参考。
路遥《人生》心得篇1黄河滔滔,历经九曲方能一泻入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勘探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曲折回环。
才完成心中的梦想。
这正如我们漫长的人生旅程,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直线。
弯路无疑将会是它别无选择的主旋律。
弯路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弯路会使我们摔得鼻青脸肿,但是,请别忘了,它同样是我们难得的人生经历。
本杰明曾经说过:一千次失败才磨砺出一块成功的基石。
没错,弯路就是这样一块人生的试金石,它让经历风雨洗礼后的彩虹更加绚丽,它能使顽石放出金子的光辉,它能使原本平凡的人生从此闪闪发光。
玄奘年轻时并未显露慧根,甚至还因为受不了激烈竞争而萌发转寺之念,几次寺中的僧试,他都失望而归。
但是他最终在暂时的不得志中清醒了过来,明白自己抱怨寺中竞争激烈无异于自寻弯路。
从此他每日三课,潜心修行,终成正果。
而像晋朝的周处,少时为害乡里,没少走弯路。
但他明白自己的过失后,以之为鉴,不但为乡邻除害,要使自己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
是啊,弯路不意味着永远失败,珍惜这次经历,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珍惜每一次转弯,它是年少时的胆大妄为,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印迹;它是学生时代的贪玩本性,用成绩单上的红色数字警示我们;它是我们人生的暂时失败,把经验铭刻入我们的心底;它是我们走出坎坷、奋然前进的动力,重新将人生引上正确的航线。
是啊,换一个角度,失败和挫折同样是财富。
我们或许不经意间会走上弯路,但是当我们以勇气和自信努力转弯,又回到正途上时,一颗夺目的宝石又被嵌入了人生的黑皮匣中。
士季在劝谏晋灵公时曾说:过而能攻,善莫大焉。
在我看来,改过就是转弯,从弯路中转返,从泥泞中爬起,在一次次失败挫折中浴火重生,这一次次的转弯,都是人生的财富啊!珍惜每一次转弯吧,黄河因为弯曲而滋润着更广袤的土地;勘探队因路途弯曲而得以深入钻探;那么,我有理由坚信人们也会因为珍惜每一次转弯而将人生的路走得更好!路遥《人生》心得篇2人生这本书,三年前当我选择考研这条路时在网上看过电子版,当时一直以为还有后续情节,而今看完纸质版的,确定这个不是结局的结局是真的结局。
路遥平凡的人生经典句子

路遥平凡的人生经典句子1.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经典句子有哪些1、往事不会像烟雾似的飘散,将永远像铅一般沉重地浇铸在心灵的深处。
不过,日常生活的纷繁不会让人专注地沉湎于自己的痛苦不幸。
即使人的心灵伤痕累累,也还得要去为现实中的生存和发展而挣扎。
2、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3、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了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4、这就是人生的心酸。
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
6、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对于生活理想,应该像教徒对待宗教一样充满虔诚与热情。
7、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8、没有爱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设想。
爱情啊!它使荒芜变为繁荣,平庸变为伟大;使死去的复活,活着的闪闪发光。
9、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当然,这不是说我愿意牛马般受苦。
我也感到井下的劳动太沉重了。
但要摆脱这种沉重是不可能的。
再说,千百万人都这样沉重。
10、人的痛苦只能在生活和劳动中慢慢消磨掉。
劳动,在这个时候不仅仅是生活的要求,更是自身的需要。
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比得上劳动更能医治人的精神创伤了。
11、人生啊!是这样不可预测。
没有永恒的痛苦,没有永恒的幸福。
生活像流水一般,有时是那么平展,有时又那么曲折。
12、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的活。
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于自杀。
13、像往日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14、无论精神多么独立的人,感情却总是在寻找一种依附,寻找一种归宿。
读路遥《人生》有感五篇

读路遥《人生》有感五篇人生就如一阵风,它是能穿越荆棘的。
只有穿越过荆棘,这阵风才能吹绿万山遍野,才能吹来万紫千红,才能迎来人生的春华秋实!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人生读后感这天,我读了路遥的短篇小说《人生》,故事情节深深地感动了我,多次流下眼泪。
巧珍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她漂亮、善解人意、要强、有眼力,个性是当她爱一个人的时候,那种彻头彻尾的劲,即使他负了她,可他仍执迷地去爱他,默默地,执迷地去爱他,并为他做事。
她又有坚强的一面,当高家林和她断绝恋爱关系与另一个女孩相爱后,她毅然的理解了这个现实,尽管她深爱高家林,在别人看来,她不寻短见,也会神经病的,但是她非但没有,反而比以前更能干了,她热爱生活,每每看到绿油油的田地,她什么都忘了,用书上的话说:大地能包忍任何痛苦。
我想,我也要像巧珍一样,爱一个人就去爱他到永远,我之所以多次掉下眼泪,可能也在于我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吧!读完书后,真痛快。
记得小时候,每当看完一部电视剧,我总期望有个完美的结局,总期望每个人的结果都像自己头脑中的一样理想,否则,自己会很生气,觉得不美,可此刻,也许自己长大了,对于什么样的结局都能认可,都能理解,有时,作品的杯具会更美!本篇日记写于99年12月5日,当时自己正值大学一年级,八年后的这天,初为人母的我,重新翻开日记,感慨颇深,抄写过来,与大家一齐回忆一段大学读小说的时光!路遥的《人生》读后感《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尘埃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的这样一个人生的变化过程8呒恿滞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谋.一向以来,我都比较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作品,而《人生》也就是以它那一波三折的故事吸引了我.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一个才貌双全农村青年高中毕业后没能走进梦寐以求的城市,回到农村当上了民办小学的教师,那时的他已经很满足这个既能体现他的才能而又使他充满期望的职业,但是好景不长,他被有权有势的大队书记高明楼的儿子三星顶替了,他重新回到了土地,当上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然而,心性极高的他又怎能安于现状呢?当机遇再次降临到了高加林身上时,他义无反顾地抓住了这次机会,重新回到了城市,当上了县里的通讯干事,一个有头有脸,风风光光的记者,成了城里引人瞩目的人才。
经典故事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

经典故事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第一篇:经典故事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经典故事话说路遥和马力是好朋友,路遥父亲是富商,马力的父亲是路遥家的仆人。
虽然是主仆关系,两人的关系很好。
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到了该谈婚论嫁的年龄了,路遥有钱有势,不愁没老婆,而马力贫困潦倒,一直没人提亲。
有一天有媒人给马力提亲,马力大喜,但是却要昂贵的彩礼。
马力只好请同学路遥帮助,路遥说:借钱可以,但是结婚入洞房我来替你前三天。
马力怒火冲头,但是又没有办法,总不能光棍一辈子,只好答应,于是选择好日子结婚。
马力煎熬过了痛苦的三天,第四天该他洞房了,心里懊恼呀!!!天一黑就一头栽进洞房拉被蒙头就睡觉,新娘子就问:夫君,为何前三夜都是通宵读书,今天却蒙头大睡?马力这才知道路遥给他开了个大玩笑,真是又喜又恼,被有钱的朋友给耍了,发誓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后来还真考上了并在京城做了大官。
路遥性情豪放,侠肝义胆,最后却坐吃山空,看到自己一家实在无法度日,想起曾经资助的朋友马力,于是就和老婆商量自己进京找他帮助。
马力见到路遥很是高兴,热情款待,路遥说明来意,马力却说:喝酒!喝酒!根本没有帮助他的意思,路遥很恼。
过了几天,马力说:路兄,你回家吧,免得嫂夫人牵挂!路遥只得气愤沮丧的回家,还没进家就听见家里哭成一片,急忙进来,看到妻儿守着一口棺材痛哭,一见路遥进来家人又惊又喜。
原来是马力派人送来棺材说:路遥到京城后,生了重病,医治无效而死!路遥更加恼怒,打开棺材一看里面是金银财物,还有一纸条上写: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
感言:真正的朋友不在巧言令色,贵在心犀相通,人生短短数十载,认识的朋友又有多少,但真正能懂你心,又能真心疼惜你的又有几人?若是你很幸运,已经有这样真挚的好友,珍惜吧!别因为一些琐碎的误会而轻言,真心的朋友是你一生之中最珍贵的财富,让这一路上不再孤寂。
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转发的朋友会一辈子贵人相助!小偷在鸡舍偷了只鸡,逃跑时撞翻了鸡舍的灯,鸡舍着火了!鸡回头看见燃起了大火,明白了,小偷救了它!当小偷用谷喂它,它觉得小偷关心它。
路遥: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妻子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们凄凉的结局

路遥:我是一个自卑的人,妻子的出身就注定了他们凄凉的结局路遥,原名王卫国,写出史诗般巨作《平凡的世界》的他出生于1949年西北地区的贫苦农民家里,因为家里小孩多加上贫穷,他在七岁的时候就过继给了大伯家,在路遥短暂的42年人生里面,贫穷是他无法摆脱的底色。
面对贫穷有人自卑到了极点,任由自己随着时代浮沉,有人早早明确自己想要的,狠狠抓住任何能让自己逃离“农门”的稻草,而路遥属于后者,他一直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并用所有力气去追逐。
路遥从五岁开始,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生活的艰难和知识的渴望,让他越来越认识到自己不能过上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与现在绝大多数二十几岁依旧对前途迷茫的青年不同,路遥从小就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抗争努力。
路遥的女朋友出生于北京知识分子家庭,两人在插队时相爱。
当路遥身边的朋友劝他放弃追求北京来的知青,“还是找一个本地人比较稳妥”的时候,路遥生气的说“哪一个本地女子有能力供我上大学?不上大学怎么出去?就这样一辈子在农村沤着吗?”他又说“一个人要做成点事就得设计自己,先得确定目标。
目标一旦设定,就要集中精力去努力”。
是啊,当时很多人都相信门当户对,但是他却勇敢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他没有像他笔下的孙少安一样,自卑的放弃公家教师润叶的求爱,去和一个和他“相匹配的”农村姑娘过日子,路遥想要“跳出农门”,他不愿意一辈子待在黄土地上,他更不愿意放弃外面的世界。
所以他集中精力的去努力,最终顺利和知青林达在一起,在林达的帮助他完成大学的学业,让他能够安心的进行学习创作,帮他离开农村,更在婚后为家庭各种操劳,还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这种认准了目标,拼尽全力也要完成的性格,也在路遥生命的最后几年得到体现。
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垮了,他也要把《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第三部写完,他一边咳血一边没日没夜的创作,他穷到买不起他写作必需的烟和咖啡,需要靠弟弟找人接济他,即使到后期他的身体千疮百孔,双手痉挛,他也要强迫自己写完最后几行字。
访谈|张艳茜谈路遥·平凡世界里的路遥

访谈|张艳茜谈路遥·平凡世界里的路遥张艳茜女士【导语】“致敬经典,追忆情怀”,有一种情怀叫文学至上,有一种情怀叫经典永存,有一种情怀叫平凡人生。
他如流星一样划破天际,跌宕起伏的人生阅历,文坛上取得辉煌的成就,年仅42岁就去世的惋惜……他的人生是平凡的,但是他的真实世界却如谜团一般,不为人所知。
本期《中国报道人物访谈》栏目和家宽文化艺术研究院有幸采访了著名作家张艳茜女士。
1985年,刚刚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张艳茜被分配到陕西省作家协会。
那时候,张艳茜经常在陕西省作协大院遇到早晨从中午开始的路遥,他们在一个院里单位工作了七年,她见证了《平凡的世界》是如何诞生,也见证了路遥最后的人生。
她说:我要和你(路遥)重新交往。
带着遗憾和惋惜,带着心痛和敬畏,张艳茜女士讲述了她和路遥的交往,一位伟大作家生前的辛路在眼前展开,感受中国作家心中的文学情结。
烟不离手的路遥先生【初识】中国报道人物访谈栏目:您能给我们分享一下您和路遥老师的相识过程吗?张艳茜:我见到路遥其实是在1982年,那时候我上大学二年级,刚读完他的《人生》,他到西北大学给我们做讲座,那是我第一次见他。
阅读路遥的《人生》是我读当代文学作品当中最压抑的一次阅读过程。
当其他作家的作品还在反思文革,还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时候,路遥的作品已经直接触及到了人性,触及到了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城乡二元对立。
当时我还不到19岁,正是情感懵懂期,阅读《人生》时便纠结于黄亚萍、高加林、刘巧珍这些人物关系之中。
没想到不久后就见到了作家本人,更没想到1985年毕业的时候,西北大学把我分配到了省作协工作。
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的时候,看到那么多报纸上、报刊上如雷贯耳的名家名字,突然间在我眼前变得生动,我感到有幸同时又很忐忑。
每天我踏着西安报话大楼敲响八点钟的钟声去上班,回来的路上就会见到早晨从中午开始、在院子里走动的路遥。
听到他在那儿哼着俄罗斯歌曲或是陕北的民歌,但是我就是不敢上前跟他打招呼,也不敢跟他说我少女时代读他的作品带给我的那种震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各界丨专题研究我和路產的一段往事2018年12月180,中央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大会表彰了100名“改革先锋”人物。
已故陕籍作家路遥名列其中,各种传媒纷纷作了报道,路遥又一次成了新闻热点。
这也勾起一位曾任延川县委书记马晔对往事的回忆。
他的回忆和他推荐给我们当年路遥获奖后、回延川与县里的文艺工作者座谈时的讲话录音稿,是我们研究路遥,学习路遥的重要史料。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1991年3月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同年5月6日,我作为新任的中共延川县委书记,随同地委组织部副部长张勋仓同志,正式去延川县宣布报到。
5月23H,县委、县政府召开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49周年座谈会。
在听取了大家的发言后,我作为新任县委书记,就如何进一步繁荣延川的文艺创作和对延川文艺工作者的希望讲了意见。
我当时提出,“路遥虽然生在清涧,但是在延川长大的,他的处女作也是在《山花》上发表的,《山花》是他获得文学成就的摇篮。
路遥这次荣获茅盾文学奖后,省上高规格地表彰了他,作为我们延川,不应该沉默,更不应该冷落。
县上应该在适当的时间,邀请路遥回来,为他召开一个庆贺大会。
”我的这个提议,得到了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响应和赞同。
1991年9月5日上午,我专程前往西安省作协大院路遥家拜访了他。
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
我代表延川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向他荣获茅盾文学奖表示了来自家乡的祝贺,并说县上想在近期内请他回去,召开一个庆贺大会。
他说,多次听延安和家乡人说到过我,也知道我的一些基本情况。
他为我这个未曾认识的县委书记,能专程登门拜访、请他回县庆贺的诚意所打动,欣然同意9月下旬回延川,召开一个庆贺大会,并和文艺工作者开一个座谈会,也和家乡久别的朋友、乡亲们再见个面,叙叙旧。
他还拿出刚岀版的一套三卷集平装本《平凡的世界》,并在每本的扉页上都认真写下了“马晔同志惠存路遥一九九一年九月五日”。
这套书我带回延川后,很快就认真读了一遍,深受感染和鼓舞,至今还一直珍藏着。
路遥比我大一岁,我们有相同的上学读书、农村劳动经历,两人谈家乡,谈事业,还谈到我正在读的当时很火的写县委书记李向南的长篇小说《新64斶研究I鉗譚跚星》,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直到中午,我俩在作协大门口的饭馆吃了一顿羊肉泡,握手告别。
第二天上午,我去街上的工艺品商店,精心选购了一个用贝壳制作的镶有石英钟的紫红色牡丹花工艺纪念框。
我让他们在框内上方写了“庆贺路遥同志《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中间两行写了“故土情深前路遥辉”八个大字,落款为“中共延川县委延川县人民政府一九九一年九月”。
9月26日上午,路遥和他弟弟王天乐应邀回到延川。
县招待所门前挂上了“欢迎路遥同志荣归故里”的红色横幅。
中午,县上四套班子的领导为路遥举行了欢迎宴会,并和路遥集体合影留念。
当天下午,县上召开了“路遥同志与延川县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延安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孙立、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刘阳河、延安报社副总编辑李必达应邀出席。
我和县长王林发、分管文化的副县长冯治堂,以及县内的文艺工作者近百人参加。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马树斌主持座谈会。
路遥满怀深情地结合他的创作经历,畅谈了他的文学生活、创作经验、人生感悟,和对延川文艺工作者的希望。
讲话博得阵阵掌声,使大家深受启发、教育和鼓舞。
我至今保存的笔记本上记录有他如下的精彩发言:他说:“一个人就像一棵树一样,树的枝叶可以向四处伸展,但他的根牢牢地扎在一个地方。
任何一个社会、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能割裂,它是延续的,继承的,扬弃的,发展的。
新的一代人要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敢于超过前人,不管新的目标是否能达到,但总得有个奋斗的目标。
”他接着说,“结合起来,谈一下我自己的创作情况。
我的第一部获奖作品,是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
我翻遍了全国文化革命大量的杂志,阅读了大量的中外名著。
任何一个人,即使是非常狂妄的人,一旦进入大图书馆里,他也会立刻觉得自己是非常渺小的,知识确实是一个汪洋大海。
《人生》我一开始写了两次,但是开头写一些,就觉得不行,撕了,停下。
直到第三次,觉得可以写了,就行了。
一头扎在甘泉招待所,只用21天时间,每天18个小时,就拉完了第一稿。
后来,就背上书稿,去陕北跑了一圈,冷静地审视了一遍。
我当时的自我感觉是,这部书一出去,不得了!不知会从哪里来,不知会有一番什么议论。
高加林的悲剧,严格地可以说,划分为启示录一类的。
搞文学创作,要有自己的毅力,要有恒心,要咬住牙,坚持干下去。
《人生》出名后,我面对的问题是下一步怎么办?有人也提出,路遥可能到头了.再不能超过《人生》了。
当时我在城里、家里,热闹得很,正常的生活也被打乱了。
我觉得这样下去不行。
我多年来有个习惯,遇到烦恼的事,就到榆林的沙漠荒滩去,这样可以冷静、清醒,出世脱俗。
后来,我猛然想起,青年时有个想法,要成为一个作家,必须在40岁前出一部能立得住的作品。
人必须要学习,要思考新的问题,才有可能不被历史抛弃。
”谈到今后的想法,他郑重地说:“我现在还在构思几部长篇小说,但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近期内先考虑单本的小说。
多卷集的小说暂时还不行,甚至想写一些言论性的书。
”最后,路遥对延川的文艺工作者还提了三点希望:”一是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蹴而就;二是要用作家和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生活、积累生活;三是功利思想是创作的大忌。
”一些文艺工作者和孙立副部长也发了言,整个座谈会开了两个多小时。
我最后做了发言,祝贺路遥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欢迎路遥荣归故里,感谢他今天下午为我们分享他宝贵的文学经历、创作经验,和对人生、社会、国家、历史的独到理解和感悟,期待早日实现他宏伟的创作计划,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9月26日晚.延川县委、县政府在影剧院召开路遥(右)和延川县委书记马晔(左)在座谈会上65◎各界I专题研究延川县庆贺路遥同志《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大会。
县上几套班子的领导,县城的机关干部职工、文化艺术工作者、学校教师等近千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有三项议程,第一项,县委书记马晔讲话,祝贺路遥《平凡的世界》荣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第二项,马晔代表县委、县政府向路遥赠送祝贺纪念品;第三项,路遥讲话。
他首先感谢县委、县政府请他回家,并为他召开如此有意义的庆贺大会;他也感谢延川这块热土养育了他,给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动力和不竭的素材;他也希望延川的经济社会发展,早日摆脱贫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他还希望延川的文化事业能繁荣进步,《山花》刊物越办越好,涌现出更多的文艺人才和作品。
大会结束后,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在影剧院观看了路遥编写的电影《人生》。
9月27日,路遥专门安排了一天时间,在延川招待所和家乡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老乡们,见面、叙旧、拉家常、聊文学、谈人生。
许多人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一拨又一拨,整整一天,直到深夜。
9月28H,我和县上几套班子的领导,陪路遥吃过早饭,集体欢送路遥和王天乐离开延川去延安。
自此一别,天各一方,再未得见。
没想到,这也是路遥最后一次回延川,和家乡人民的深情诀别。
天妒英才,晴天霹雳,不料路遥竟于1992年11月17H,在西安病逝,年仅43岁。
闻此噩耗,全县震惊,我们派了一名县级领导赶赴西安,代表延川县委、县政府和家乡人民,参加了路遥同志的追悼大会。
那几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着我和路遥在一起的七张合影,一幕又一幕地回忆起我们的这些交往场景。
斯人音容犹在,光辉长存,可叹“前路不遥”、英年早逝,令人悲伤!■编辑/无邪历史上“滴血验亲”的荒唐事一碗清水,两滴血,一同滴入水中,如果血液能够互相融合在一起,即所谓父母亲生;反之则“不合”……在古装剧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这样的情节。
但在中国古代,“滴血验亲”的真人真事确实不少。
南北朝时,梁武帝“儿子”萧综的验亲故事,可真算是耸人听闻了。
据说,萧综的母亲吴淑媛曾得幸于南齐第六代皇帝萧宝卷,之后再得幸于梁武帝时已经是有孕在身。
七个月后,梁武帝“喜当爹”。
此后,宫中议论纷纷,传言萧综并不是梁武帝的亲生儿子,长大后的萧综也对此疑心重重。
于是他派人找到齐王墓,将墓掘开,把自己的血滴入齐王的尸骨中,果然沁入!萧综顿时感到天地倒转,失魂落魄地回家。
但此时他依然对滴血之法有所怀疑,所以他回府后做了一件更加奇葩的实验:他狠下心,把自己刚出生不久的亲生儿子杀掉,埋葬数日后又令人挖出取回,再将自己的血滴在骸骨上,血再次沁入,这才终于确信了自己的真实身份。
关于滴血寻父,《南史•孝义传》里也有记载,南朝时期,吴兴(今浙江湖州一带)贫民孙法宗的父亲死于海中,他一心要找到父亲的骸骨入土为安,便操刀沿着海岸寻找,见到枯骨就割破手臂以血滴骨。
就这样找了十余年,直到双臂都被割得体无完肤,仍旧没有找到。
滴血认亲,在历史上由来已久,不仅确有其事还具体分为两种形式:“滴骨法”与“合血法”。
宋代大名鼎鼎的司法官宋慈的《洗冤集录》中,就将“滴骨法”正式收录在案,作为实践工作中的法则。
另外还有“合血法”,即是将被检人的血液滴在水中,有血缘关系的相凝,反之则不凝。
这同样被运用到了司法工作中。
而实际上,根据当代医学角度来看,不论是“滴骨法”还是“合血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滴骨法”只要骨膜朽损,不管什么血都能沁入;骨膜完好,亲属滴血也不会吸收。
而“合血法”根据现代医学,且不说亲子之间的血型未必相同,即便是不同血型的血液滴在水中,也有可能相凝,因此并不可靠。
(谭遇)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