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绪论2013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第1章绪论

《宏观经济学》第1章绪论
*
二、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分析
是分析某个时期,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的价格或供求 所达到的均衡。它是以其它情况不变,经济体系在 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外力作用下处的一种相对静 止状态。(局部而非整体)
2、一般均衡分析 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即所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均衡
的一种分析方法。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 各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 均衡:在经济分析中的一种状态,就是各个决策者所 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 下,每个人都 不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 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Macroeconomics
宏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
• 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好其它经济学 和管理学专业课程的前提。
• 你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形成正确的对 经济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的能力。
• 它给予你的不是技艺,是能力,它会提高你 驾驭经济活动的素质,它是你理解和揭示现 实社会经济规律的钥匙。
*
• 萨伊定律: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萨伊定律。在 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中论述了“供给 创造需求”的著名的萨伊定律。
• 要点: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一种产品创造需求;货 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某种产品 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 剩的原因是供给不足;局部的产品失调可以通过价 格来调节。
一、互补性.经济学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经济福利 最大化。二者可同时对某一经济现象从不同角度进行
相互联系和补充的考察。 二、二者使用的分析方法大都相同。(除个量和总量) 三、假定的制度前提一样:市场经济制度既定,分析
资源配置与利用. 四、微观是宏观的基础.凯恩斯用微观中均衡概念解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11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宏观经济学(辅修专业用)第一讲绪论

宏观经济学(辅修专业用)第一讲绪论

新凯恩斯主义
20世纪80年代,以罗伯特·卢卡斯和托马 斯·萨金特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兴起 ,强调政府在稳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凯恩斯主义革命
20世纪30年代,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 宏观经济学理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以 解决经济危机。
新自由主义学派
20世纪70年代,以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 米尔顿·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 兴起,主张减少政府干预,回归自由市场 。
供给侧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政策、科技政策和土地政策等,通过这 些政策的实施,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增长。
供给侧政策需要与需求侧政策相互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04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与争论
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
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认为经济周期和失业主要由市场 结构、技术进步等长期因素造成。
宏观经济学(辅修专业用)第一讲绪 论
目 录
• 宏观经济学简介 •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 宏观经济政策 • 宏观经济学的流派与争论 •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01 宏观经济学简介
宏观经济学定义
1 2
宏观经济学
研究总体经济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门学 科。
总体经济
指整个国民经济,包括所有居民、企业和政府的 总和。
01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国家经济 发展、制定经济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02
宏观经济学有助于分析经济周期波动、通货膨胀、就业、国际
经济关系等现实问题,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宏观经济学对于培养经济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
03
力具有重要作用。
0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PPT

就业率
02
劳动力市场中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
失业率与就业率的关系
03
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的状况,影响国家经济
增长和社会稳定。
通货膨胀率与物价水平
通货膨胀率
一般物价水平的上涨幅度, 通常用消费者物价指数 (CPI)来衡量。
物价水平
商品和服务的平均价格水 平。
通货膨胀的影响
影响货币的购买力和财富 分配,可能导致社会不稳 定和经济效率低下。
详细描述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时期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时期,以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为代表的经 济学家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解决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这一 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和增长。
新古典综合学派
总结词
新古典综合学派试图将古典宏观经济学 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结合起来,强 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结构等。
个体分析
研究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企 业)的经济行为和特征,以及它
们对总体经济的影响。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详细描述
新兴学派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经 济学家为主导,试图超越传统宏观经济学理 论,从不同角度研究宏观经济问题。这一时 期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如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主义、货币主义等,这些学派在理论 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
03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 题
国民收入决定
国民收入
VS
详细描述
新古典综合学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 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试图 将古典宏观经济学和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学结合起来,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 协调配合。这一时期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宏 观经济政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和物价稳 定。

李建德教授___教案宏观经济学绪论

李建德教授___教案宏观经济学绪论

李建德教授___教案宏观经济学绪论课程代码:ECO101学时:48学时授课对象: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掌握其基本原理;2.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重要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和分析框架,能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4.培养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宏观经济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讲:引言1.课程介绍和教学安排2.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讲: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古典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2.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3.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第三讲: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2.宏观经济学的关键概念:总需求、总供给、价格水平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及其分析框架第四讲: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1.国民收入和生产总值的测量2.消费、投资和储蓄的决策行为3.货币和货币市场第五讲:宏观经济平衡1.宏观经济平衡的定义和条件2.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3.宏观经济失衡及其调整机制第六讲: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经济增长的概念和经济增长模型2.经济发展的指标和影响因素3.经济发展的路径和模式第七讲:国际贸易与宏观经济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国际贸易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国际经济合作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第八讲:宏观经济周期与经济波动1.宏观经济周期的概念和特征2.经济波动的原因和影响3.宏观经济政策的应对策略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2.分组讨论和小组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3.实例分析和实证研究,增强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课堂互动和问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

教学评估:1.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的30%;2.期中考试占总评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40%。

参考教材:1.杨明.宏观经济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曼昆,等.宏观经济学(简体中文版).高等教育出版社.3.弗朗西斯辛哲.宏观经济学(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备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灵活调整。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绪论

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基 本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微观主体基于利益最 优化追求下的个人行为。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 单位,如个人(家庭)、厂商等的行为选择。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研究 社会总体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 正如萨缪尔森所说:宏观经济学是“根据 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失业来分析整个经济 行为”。
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将讨论如下三大问题:国民经济 总量如何核算?国民经济总量如何决定?国 民经济总量如何长期、持续、有效地增长?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1)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2)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短期决定与长期 决定两部分讨论 ,主要讨论短期决定。 (3)国民收入决定中的几个专题:失业、通 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波 动、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决定、宏观经济 政策及其效果 。
代表人物2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 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 论》)探讨了国民财富的形成和增长问 题,该书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富论》一书的重点之一便是自由 市场,自由市场表面看似混乱而毫无拘 束,实际上却是由一双被称为“看不见 的手”(invisible hand ,无形之手) 所指引,将会引导市场生产出正确的产 品数量和种类。 亚当.斯密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 父”。
第一章 绪论(宏观经济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产生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宏观
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本章教学重点难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
区别
3、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4、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章节安排

宏观经济学(第1章导论)第1节

宏观经济学(第1章导论)第1节
新兴宏观经济学派
以托马斯·萨金特、克里斯·杜森贝里等为代表,注重宏观 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强调经济模型的结构性因素对经济活 动的影响。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涉及环境、人口、技术进步等多元化 因素。同时,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包括计量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
等问题,需要与其他指标结合使用。
失业率
失业率是指劳动力市场中失业人 员占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是衡量 一个国家或地区就业状况的重要
指标。
失业率的变化反映了经济周期的 波动和政策调整的效果,过高或 过低的失业率都会对经济发展和
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解决失业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包括促进经济增长、加强职业教
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流派
货币主义学派
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卢卡斯等为代表,强调货币供应和 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主张货币政策作为主要调控手段 。
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以本·伯南克、克里斯蒂娜·罗默等为代表,强调价格和工 资粘性,认为非市场因素导致的供需失衡是经济周期和失 业的主要原因。
新古典综合学派
以保罗·萨缪尔森、詹姆斯·托宾等为代表,将凯恩斯主义 与新古典经济学相结合,主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使 用。
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和政 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有助于政府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就业和物 价稳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宏观经济学对于国际经济关系的研究也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国家间经济合作和政策 协调。
0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国民生产总值(GDP)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概述

北欧学派、熊彼特、马歇尔和费雪、密 契尔

二、凯恩斯的《通论》及其宏观经济学 《通论》出版于1936年,当时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刚刚 经历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这一无情的事 实使得传统经济学中一直沿用的“萨伊法则”及充分就 业的假设再也无法成立。 他认为,传统经济学中的均衡,是建立在“萨伊法则” 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这一均衡“只适用于一种特例, 而不适用于通常情形”。 凯恩斯认为,自由经济并不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分就业 均衡,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自由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作用于 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规律会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要扩大 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惟有实行政府干预,通过政 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熨平经济波动的“波纹”。


第三节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变化趋势





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趋势 第一,作为以往的宏观经济学,尽管流派不一,但大都是以国民经济 整体的运行为研究对象,或者研究整个国民收入及就业量,或者仅研 究宏观经济运行的某一特征(如经济增长、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等)、 某一领域(如货币问题等)。 第二,如果说凯恩斯及其继承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侧重于运用 总量分析的方法,而今的西方宏观经济研究则出现了与总量分析相对 应的结构分析方法被加强的趋势,甚至有人专门写出了《结构主义宏 观经济学》。 第三,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无论是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分析,还是对 宏观经济行为的分析,有一种迹象表明,经济学家们不再固执地沿用 以往有关制度既定的假设,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制度因素作为影响 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变量,产权理论的诞生就是明证。 第四,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对制度问题进行研究时,更多地倾向于把现 代经济当作混合经济,即既有市场竞争机制又有国家宏观管理的经济。 第五,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虽有各派歧见之分,但相互间的融合吸 收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循环流程图
(两部门 ) 生产=消费(S=0)
C
消费支出C
产品市场
最终产 品和劳务
企业 Y
劳动、资本
家庭
生产要素 报酬Y
要素市场
两部门循环图: 生产≠消费(S0)
C C 企业 I 金融市场
产品市场
Y 要素市场
家庭 S
三部门国民经济循环图
政府 G C TR T
商品市场
企业 G
C
家庭
要素市场
2、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宏观经济学鸟瞰
3、 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微观经济学:
以单个企业或家庭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 它们的供求行为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
研究的问题是一个国家整体经济的运作情况以 及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政策来影响国家整体经济 的运作。
中国经济的总体描述
1、 2011 GDP总量世界第二
中国按国际汇率计算的GDP相当于美国的
46.39%,世界总量的9.98%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2010年GDP已经达到
美国的69.0%,世界总量的13.6%
中国经济的总体描述
2、人均GDP 201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列表
以国际汇率计的人均GDP仍旧相当落后,低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绪论
主要内容
1、宏观经济现象:世界与中国
2、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3、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4、本课程的安排 5、有关考核
1、宏观经济现象: 世界与中国
2012年世界各国GDP排名(国际货 币基金组织2013年4月发布)(亿$)

界 717073.02 -- 亚 洲 245280.39 -- 欧 洲 201464.43 -- 北美洲 189464.30 -- 欧 盟 165840.07 001 美 国 156847.50 002 中 国 82270.37 003 日 本 59639.69
Y
I
金融市场
S
四部门国民经济循环图
政府 G
C 企业 X
商品市场
G
C
TR
家庭
T
国外
M Y S
I
Y
要素市场
金融市场
宏观经济学研究主要内容
经济增长 经济周期 就业与失业
通货膨胀
国际经济
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经济增长——GDP及其增长率
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
充分就业——失业率
国际收支平衡

形式:统一闭卷考试 考试成绩占60% 平时成绩占40%(出勤、作业、小论文、
课堂表现或提问)
于世界平均值,位于所统计的182个国家中 的第87位,为5432美元。
以购买力平价计的人均GDP位于第90位,为
8394美元。
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2011年各国人均 GDP
上图蓝色表示人均GDP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黄色表示人均GDP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中国经济的总体描述
3、经济增长 从1978年至今30多年的时间中,年均增长率 为9.5%。 世界经济尚未有经济体以7%的年增长速度, 连续增长40年,中国可能是例外; 7%的年增长率连续增长10年,经济总量翻 一番,40年意味着经济总量增长16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