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QT综合征(最全
长QT间期综合征

继发性QT间期延长
病因
• 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 ⅠA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丙吡胺 • ⅠB类 茚丙胺、美西律 • ⅠC类 英卡尼、氟卡尼 • Ⅰ类 莫雷西嗪 • Ⅲ类 胺碘酮、索他洛尔(SOTALOL) • Ⅳ类 苄丙咯(BEPRIDIL)
• 抗精神病药物
• 三环抗抑郁药、吩噻嗪、丙丁醇
病因
病因
•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 脑血管意外 • 颅脑损伤
• 低温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 肌紧张性肌萎缩症
临床表现
• 上述各类引起QT间期延长的病因
• 都可并发扭转性室速 • 室颤 • 尤以药物和电解质紊乱引起者最为常见
• 持续而严重的QT间期延长被视为心电不稳定的征象 • QT间期延长只有在同时伴有复极不均匀时才会引起严重的心律
• 获得性(间歇依赖性)
• 按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机理又可分为
• 长间歇依赖性
• 儿茶酚胺依赖性
• 动物实验发现
长QT 间期综合征
• 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会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甚至 室颤的发生率
• 而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而具保护作用
•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大大降低室颤阈值而易引发心室颤动
• 短暂的发作引起眩晕、黑蒙及晕厥 • 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即可引起猝死
• 多见于幼儿和青少年
• 发作年龄越晚,严重程度越轻,猝死的危险性越小
LQTS的诊断
• QT间期延长是LQTS患者的主要心电图特征 •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
• 经心率校正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 • 计算公式为QTC= QT/√RR • 延长的程度虽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 运动使心率加快时,QT间期并不相应缩短,相反可以延长 • 对少数静息心电图QT间期正常的患者可用运动等方法协助诊断 • 同一家族成员中,常有同样QT间期延长及发病
长QT综合征

遇到长QT综合征病人,医生怎么办?长QT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 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延迟的疾病,表现为心电图〔ECG〕上QT间期延长〔图1〕,这种QT间期延长可能是先天的也可能是获得的。
受累患者处于晕厥、癫痫、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之中,常导致猝死。
这种特征性的心律失常是一种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称做尖端扭转型室速〔Torsade de pointes,TdP〕,由法国的Dessertenne首先于1966年提出。
该名词很好地描述了QRS波群主轴沿基线上下翻转变化的现象〔图2〕。
在心律失常发作期间,心脏输出严重受损,常导致晕厥或癫痫样发作。
尽管这些事件多数是自限性的,但这种心律失常还是有导致室颤和猝死的潜在可能。
由于潜在的致命性后果,及时识别LQTS患者就显得极为重要。
1 LQTS的病因学LQTS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获得性的。
1957年Jervell和Lange-Nielsen报告了遗传性LQT的第一种形式,后被称做Jervell-Lange-Nielsen〔JLN〕综合征。
他们描述了一个挪威家庭,6个孩子中有4个患先天性耳聋,QT延长和反复晕厥,其中3个发生猝死。
父母XX,无晕厥或其它病史。
1963年,Romano等和Ward独立报告了听力正常但有QT延长和晕厥的病例。
这种更常见的遗传性LQT形式被称做Romano-Ward〔RWS〕综合征。
从90年代初开场,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奠定了遗传性LQTS的分子遗传学根底。
LQTS是第一种已证实由编码离子通道的基因突变而引起的心律失常。
RWS至今已有7个基因亚型,而JLN有2个〔表1〕。
通常RW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父母只要有一方携带异常基因既可传给后代。
JLN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父母双方必须都携带有异常突变才会使子女受累。
一般JLN患者病症更严重,猝死的几率也更高。
也有报道偶发病例由新发基因突变导致QT间期延长,即只有先症者携带突变,父母双方基因均正常。
QT间期延长综合征

Moss等(1991)的研究发现,QT间期不
仅受心率的影响,同时也受年龄和性别的
影响;并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提出了
诊断QT间期延长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临床上以QT间期延长综合征和 /或U波异常,
以及反复晕厥发作(多发于运动或情绪激 动时)、心脏性猝死为特点。
病因
Jervell和Lange-Nielsen1957年首先报道同
一家庭4个患者的兄妹。
这四个儿童都以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和运动
或情绪激动时反复发生晕厥为特征。
检查中唯一异常是QT间期延长,其中3例
QT间期延长 T波交替 窦性静止 T波形态异常
心率
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是特发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 者的主要心电图特征。 QT间期延长传统的诊断标准是经心率校正 后的QT间期(QTc)超过0.44s,计算公式 为QTc= QT/√RR。
本征患者QTc延长通常是明显的,延长的程度虽 然总是超越正常范围,逐日可以各不相同。
发病机制
交感失衡学说
复极内在异常学说
认为本征是由于左
认为心脏内在复极
侧心交感神经活动
亢进,右侧心交感
异常是其根本原因,
交感神经只是起触
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发室性快速心律失
常的作用
动物实验发现: 阻滞右侧星状神经节会增加冠状动脉闭塞引起室 性心律失常甚至心室颤动(室颤)的发生率;而 阻滞左侧星状神经节的作用却恰好相反而具保护 作用。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可大大降低室颤阈值而易引 发心室颤动;切除左侧星状神经节可明显提高室 颤阈值。 切除右侧星状神经节或刺激左侧星状神经节都可 使QT间期延长。
长QT间期综合征

新思维 新景观 新生活
因此凡是青少年突发性或不明原因的晕厥或猝死者均应高度疑为LQTS 的可能性。
在我国LQTS病人误诊情况比较多,许多病人曾被误诊为癫痫、神经性 晕厥等;而对已诊断为LQTS 的病人,能正确进行β-阻断剂一线 治疗的情况也只有50 %左右。
(JLN)综合征。
新思维 新景观 新生活
长QT 间期综合征的分型
RWS 综合征: 最为常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后代患病的几率约50 % ,ECG上只
有QT 间期延长。 临床表现可能还包括晕厥、猝死、癫痫。
新思维 新景观 新生活
长QT 间期综合征的分型
JLN 综合征: 相对少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临床表现除具有与RWS 综合征一
发现了4 个KCNQ1突变点和7个KCNH2突变点,其中7个突变点 为首次发现,丰富了LQTS离子通道突变的基因库资料。
新思维 新景观 新生活
长QT 间期综合征的分型
几个基因的简介(图1): ①LQT1的相关基因位于第11对染色体p15.5位,
是KVLQT1基因。 该基因调控心室肌外向延迟钾整流的缓慢成分
新思维 新景观 新生活
长QT 间期综合征的分型
目前RWS已发现8种类型(LQT1~LQT8)致LQTS 基因,100 多个 突变点。
LQT1型和 LQT2型的基因分别为KCNQ1 和KCNH2,是编码主要钾 电流(Iks和Ikr)的基因。
LQT3型的基因SCN5A是编码心脏钠电流基因。 LQT4型致病基因为ankyrin-B,编码钙流基因。 LQT5- LQT8型的致病基因分别为KCNE1、KCNE2、KCNJ2和
长QT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2. 伴有耳聋的JLN综合征,带有2个或 多个突变的有症状患者,采用预防 性ICD治疗
3. 高危LQTS患者,有β受体阻滞剂禁 忌症
不建议将ICD作为无症状LQTS患者, 特别是年轻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
植入前需评估的因素:
① 猝死风险
② ICD植入的短期及远期风险 ③ 患者主观意愿
11
LQTS的诊断
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 1. 至少3-5个心动周期 2. QRS波起始至T波终末 3. 在II、V5、V6导联测量,取最大
值 4. QTc=QT/√RR
晕厥:与血管迷走性晕厥、癫痫、 体位性低血压晕厥等鉴别
家系调查:非常重要,由于大部分 LQTS是遗传获得的,且有50%的猝 死为首发症状,因此一旦患者确诊 LQTS,强烈推荐一级亲属开始筛查
普萘洛尔较纳多洛尔及美托洛尔明显缩短QTc,尤其在QTc延长患者。有症状的LQTS患者用美 托洛尔治疗发生突破性心脏事件(应用β受体阻滞剂过程中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用 普萘洛尔及纳多洛尔者。
19
不同β受体阻滞剂疗效比较
起始用美托洛尔治疗的有症状的LQT1/LQT2患者无事件生存期明显短于用普萘洛尔及纳多 洛尔治疗组。亚组分析:初始治疗为普萘洛尔的患者,改用美托洛尔后,QTc延长。1 美托洛尔普通片(bid)较其缓释片(qd)突破性心脏事件发生率更高(18%vs.4%,P=0.04) 因此,美托洛尔不应用于有症状的LQT1/LQT2患者。1 另外,阿替洛尔疗效不佳,但证据不足。其他β受体阻滞剂无相关数据。2
手术效果:2004年Schwartz et al对 147例行LCSD手术高危LQTS患者 (QTc563±65ms, 48%曾有心脏骤 停,75%应用足量β阻滞剂仍有反复 晕厥)研究发现,术后平均随访8年, 总猝死率7%,QTc缩短 (39±54ms),心脏事件降低91%
长QT间期综合征课件

其次QTc正常者亦能诊断为LQTS。
58
59
60
笔者认为, 这虽是遗传性LQTS的诊断标准, 但 对获得性LQTS的诊断亦具有参考意义。
如QT间期延长的标准, 应考虑男女性别的差 别。
再如在获得性LQTS病人中, 平时心电图的QT 常是正常的, 而仅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前才 出现明显的QT间期延长。
11
附: Ik为延迟整流性钾流,通道活性呈电压 依赖,在平台期通道开始开放,到达静息 膜电位后通道关闭,构成复极的主要电流, 包括了缓慢激活电流Iks、快速激活电流Ikr 和超速激活电流Ikur。
12
13
JLN和散发性者见表1
14
15
限于目前的技术水平和经验, 对LQTS患者, 检 测突变基因的可能性仅达35%~50%。
康彩练等发现在儿茶酚胺依赖型LQTS的女 患者中, 产褥期及月经也是晕厥发作的重要 诱因。
杨国钧分析, LQT1和LQT2多属于儿茶酚胺依 赖性, 病人的晕厥和室性心律失常大多和运 动或精神紧张有关。
31
LQT3则多为长间歇依赖性, 晕厥和恶性心律 失常更多发生于休息或睡眠中。
运动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心率加快, 可使LQT3 病人的QT间期显著缩短, 但对LQT1和LQT2 病 人则不明显。
9
遗传性LQTS 为一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 是由 于编码跨膜钠离子或钾离子通道蛋白的基 因突变降低了除极时钠离子内流活性, 或者 使复极时钾离子外流迟缓, 导致除极后过程 延长和复极弥散, 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此综 合征的表现。
10
目前RWS已发现8种类型(LQT1~LQT8)致 LQTS 基因,100 多个突变点。
长QT间期综合征

QT间期延长的易感因素
当一种可能引起QT间期延长药物给药时,下列 易感因素必须考虑:
老年 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低钙血症) 女性 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肌肥大或扩张) 高血压 低血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心肌缺血或梗死
改变为特征。 ➢ T波交替虽可以在静息时短暂出现,但更多见于体力
活动或情绪过度紧张的当时,亦可出现在尖端扭转 性室速之前。
T波交替
晚近的研究发现: ➢ T波交替的发生率与QT间期呈正相关, ➢ QT间期愈长(>0.60s),T波交替出现的机会就愈
多(约见于21%的患者)。 ➢ QT间期愈短(0.50s),T波交替出现的机会就愈
T波形态异常的类型
➢ 宽基底部缓慢形成的T波 ➢ 宽基底部双峰型T波 ➢ 下降支呈低峰状T波 ➢ TU融合波 ➢ 正弦型缓慢形成的T波 ➢ ST段异常延长后出现的T波
心率
➢ 早在1975年,Schwartz等的研究就已发现本征患 者(尤其是儿童)有着异常慢的心率,且运动时 的心率增快反应明显减弱,
计分 3 2 1 2 1 1 0.5 2 1 0.5 1 0.5
≤1分,可能性小;2-3分,可能为LQTS;≥4分,可能性大
发病机制
交感失衡学说
➢ 认为本征是由于左侧心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右侧心 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所致
➢ 多数学者把它归之为交感神经的失衡作用,因此 采用β受体阻滞剂、左侧心脏交感神经切除术等 治疗,但疗效并不十分满意,且其根本病因也远 未阐明,
发病机制
复极内在异常学说
➢ 认为心脏内在复极异常是其根本原因,交 感神经只是起触发室性快速心律失常的 作用
复极内在异常学说-离子通道病
➢ 1995年,有关LQTS的分子遗传学研究取得 了突破性进展,
心性猝死的危险因子:长QT间期综合征:危险因子.doc

老王15岁的儿子从小就耳聋,还经常发生莫名其妙的晕倒,学习成绩也受到影响。
为儿子的将来考虑,老王夫妇反复斟酌,决定送其到附近的职业技校去学电工。
没想到入学体检时,心电图报告为“QT间期延长”,叫去看心内科。
医生细问了病史和家族史,知道老王家系中有过猝死的年轻人。
因而诊断为长QT间期综合征,是遗传性心律失常,有猝死可能,要赶快住院诊治。
长QT间期综合征像定时炸弹长QT间期综合征或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指心电图上Q波与T波的间期延长。
其诊断标准以QTC间期(单位:ms,即毫秒)表示,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数值。
1~15岁QTC>460ms,成年男性>450ms,成年女性>470ms,即可确诊。
长QT间期综合征分为家族性和后天获得性两大类,后天获得性者伴有明确病因,如电解质平衡紊乱、药物影响、中风、二尖瓣脱垂等。
老王的儿子除QT 间期延长外,同时伴有先天性耳聋和家族史,属于家族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又称贾-兰综合征,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病因与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和心脏内神经变性或心肌缺乏某种酶有关。
患者除心电图QT间期延长外,还可以伴有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晕厥和猝死等症状。
简单说,QT 间期延长综合征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不发作时症状轻微,一旦机体发生劳累、紧张、恐惧、激动等应激改变,促使交感神经异常亢奋时,即可突然引发心率加快,QT间期延长、室早以至尖端扭转性室速,进一步导致心室颤动而致死。
长QT间期综合征的猝死高危患者对QT间期延长综合征患者来说,其猝死危险性按病情的不同有一定差异。
近年的研究已识别出9种不同类型的长QT间期综合征,真正处于猝死高危状态下的患者为QTC≥500ms的长QTⅠ型、Ⅱ型和男性Ⅲ型患者,其猝死风险>50%;而中危和低危患者猝死风险分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活型延迟整流性外向钾电流(IKs)的区别
快速激活成分(IKr)
慢速激活成分(IKs)
组织来源
基因和定位 电流特征 电流衰减现象 异丙肾上腺素与温度
豚鼠心肌、兔、猫、狗、羊、 豚鼠心肌、蛙心肌、狗、
中晚期胚胎小鼠、人心房心 羊、早期胚胎小鼠、人心
室肌等
房心室肌等,不存在于大
鼠、猫、兔心肌细胞
HERG,定位在m11,h7q35- mink+KvLQT1,定位在
IKs减弱,APD延长
亚临床遗传缺陷,是CLQTS的不同表型?
临床特点
反复晕厥或猝死:
– LQT1与5者90%发生于运动或情绪激动时 – LQT3者90%发生于睡眠 – LQT2发生于运动、激动、睡眠与唤醒之间
严重室律失常:TdP或室颤 QT间期延长 有或无耳聋
心电图
QT间期延长:Q-T-U具易变性 – 延长程度变异较大:以QTc≥0.44s,女性占67~75%。Vincent提出 QT≥0.47s(男)/0.48s(女)为肯定;≤041s/0.44s为排除 – 12%基因基因异常者QT间期正常,30%在QT在临界,即40%患者不 能单用QTc诊断。
长QT综合征临床治疗 (2012最全内容)
概念:
是一组有遗传倾向、以心室复极延长(QT 间期延长)为特征、易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 (TdP)、室颤和心源性猝死的综合征。
流行病学:
发病率2/万 LQTS基因突变率:
美国:1/5000-7000,全国约5万病人 我国:约20万人有LQTS基因缺陷 死亡率:非治疗情况下,第一次晕厥后 第一年死亡率21%,10年内50~80%
分类
先天性:
– JLNS(Jervell-Lange-Nielson Syndrom):常 染色体隐性遗传(少见):先天性耳聋、晕 厥、恶性室律失常、猝死。
– RWS(Romano-Ward Syndrom):常染色体 显性遗传(多见):不伴耳聋。
获得性:抗心律失常药、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理:
7. 无症状者的治疗:有不同意见,40岁以下确诊者治疗.
药物导致的QT间期延长和恶性 心律失常
概述
QT间期延长分为: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 合症 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症
QT间期延长并伴有心室不同部分(心室 壁内,中,外层)心肌复极显著不一致 时,就可发生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心 室颤动而导致心脏骤停或猝死。
36
h21q22+h11p15.5
快速激活,电导~10pS,内向 缓慢激活,电导~5pS,无内
整流
向整流或外向整流
无
有
无影响增强主要源自滞药Dofetilide, E-4031, 索他洛尔,Amiodarone,Indapamide 奎尼丁
各型CLQTS电生理特点:
LQT1
LQT2
LQT3
LQT4 LQT5 获得性 LQTS
HERG
Ikr
3
p21-24
SCN5A
Ina
4
q25-27
不明 Ca2+/CDPKII
(?)
21
q22,1-22.2
Mink 与KVLQT!共
同编码IKs
参与形成快反应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离子流 示意图:A正常动作电位;B心力衰竭时动作电位。来自Tomaselli等
快速激活型延迟整流性外向钾电流(IKr)和缓慢
获得性QT间期延长的原因
药物导致 左室肥厚 扩张型心肌病 电击复律或除颤后 慢性心力衰竭 ACS / AMI 心动过缓 低K 低MG 脑卒中 全身代谢性疾病 如甲减
药物导致QT间期延长
B TdP C T波电交替 D3个导联中T波有切迹 C心率低于同龄正常值 临床病史A晕厥与体力或精神有关
B晕厥与体力或精神无关 C先天性耳聋 家族史A家族中有确定的LQTS者 B直系中有30岁以下无法解释的SCD者
计分 3 2 1 2 1 1 0.5 2 1 0.5 1 0.5
≤1分,可能性小;2-3分,可能为LQTS;≥4分,可能性大
比例(%) 电生理变化
50
APD延长,复极化减慢且不均一,QT间期延 长,易发生TdP及VT。
45
也使QT间期延长,另外还是III类药物的靶点, 细胞外低钾可进一步减弱外向钾流
5
Ina在AP复极过程中反复开放,导致复极延缓, 平台期延长, QT间期延长。
有高的Af发生率,认为与酶影响了复极电流 的激活,使复极离散度增大。
T波电交替:T波极性和幅度的交替,最常见于情绪激动或体力活动时,是 心电不稳定的标志,常先于TdP出现,提示病人高危状态。
T波形态:
LQT1 LQT2 LQT3
ST 平直延长
T 基底增宽,时限延长 振幅降低,双峰、双向或切迹 延迟出现,振幅时限正常
诊断
ECG A QTc>0.48 0.46-0.47 0.45(男)
离子通道病: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功能障 碍→复极离子流(IK)↓和或除极离子 流(Ca2+/Na+)↑→复极延长→EAD、 DAD→触发性心律失常(TdP)→晕厥、 SCD
分子生物学类型
染色体
位点
基因
离子通道
LQT1 LQT2 LQT3 LQT4
LQT5
11
p15,5
KVLQT1
IKs
7
q35-36
治疗
1. Β受体阻滞剂为首选 –缩短QT间期,减少晕厥和猝死发作。
– 有32%的5年复发率,本身心率慢者不能耐受。
2. 左侧星状神经节切除术(LCSD):可大量减少 心脏事件发生,5年总猝死率8%,总存活率94%, 对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仍晕厥发作者应选用。
3. 针对离子通道的治疗:
– 钾通道开放剂及补钾:Nicorandil对LQT1,2患者 有效,增加复极外向流,减小复极离散度,缩短Q T间期,抑制触发活性和TdP。补钾——LQT2。
– 钠通道阻滞剂:LQT3
治疗
4. 起搏: Β受体阻滞剂的辅助 5. ICD:
– 目前应用较多。 – 电池能量的限制和电极放置成为问题 – 常推荐用于Β受体阻滞剂和LCSD治疗后仍发晕厥者; Β受体阻
滞剂期间有心跳骤停者;或首次心脏事件是心跳骤停者。
6. TdP发作时的转复:
– 硫酸镁:2g IV,2-4mg/min ivgtt – 补钾:用于同时低钾者,尤其考虑为LQT2型者。 – 临时起搏:90-110bpm,预防TdP短阵复发 – TdP发作为间歇依赖型:异丙肾上腺素 – TdP已转VF_电除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