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 文化】“避讳”例说

合集下载

古书中的避讳

古书中的避讳


,
治改为
《 送



,
:
取 署字
, ,
,

子 炎读


,





韩愈

李 愿归 盘



,
神 武 恕其 犯讳
,
杖之

作 文说 话 得

谷 序》 把
’ . 台 i 乱 不知
写成
理乱 不 知
懂 慎小 心
不 得 犯讳
,
否 则 会招 至 大 祸
李 贤把
,
《 后汉书

王 符 传》


治国 之 日 舒 以
,
的 父亲 名益 之 先讳 正 或为 初 月
,
故其所 著 《 字说 》 无益字

王羲
,
而在不 同 朝 代 的 书籍 中却 成 了 不 同 的 字 些 因 避 讳 而 出现 的 文字 差 异 在 流 传过 程 中产生 讹误 时带 来 了不 少 的 困 难 笔 》 卷六 李 卫 公
《 辆 图》 一 轴

烨 两 字讳 玄 改为 元 著 作 或 清刻 书 如 玄鸟

,
烨改为
,


清人
,
避 宋太 祖 赵 匡 撤讳 真 宗 赵恒 讳
,
,
匡字 写作



避宋
,
许 多地 方本应 为 玄字
玄黄 等
,

恒 字写作
“ ”


,
避 清 圣祖 玄
,
玄武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其三为缺笔。如遇到应避讳 的字时,则少写一笔或两笔。 一般多为最后的一笔或两笔。 如清圣祖讳玄烨,“玄”; 清雍正时规定,凡书中遇 “丘”字,必须缺笔。若姓 名或地名中的“丘”字,一 律改为“邱”字。
▪ 这三种避讳的方法都有问题。改字和空字, 常导致后人很难推断原字,甚至理解错误; 缺笔则更易造成错读成其他字。如唐睿宗 李旦,若省去最后一笔,就变成“日”字。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避讳的习俗,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延续了千多 年。历朝历代对避讳的规定和要求,也不尽 相同。有的朝代相对较松,有些朝代则十分 严格。如宋太祖即位后,规定自其始祖开始, 所有先祖的名字都要避讳。且与名字同音或 音近的字,均不能使用。赵匡胤的祖父名敬, 因此宋代不称镜子,只称鉴子;《广韵》“敬 韵”改为“映韵”。宋高祖赵构即位后,凡 “构”音四声的50余个字均不能使用。于是, 南宋时称沟为洫,称狗为犬。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避讳方法
▪ 古人采用的避讳方法,主要有三种。 其一为改字。若遇到应避讳的字时,就改用其他的字。 这种避讳的方法出现较早,也较普遍。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2500字:避讳

【推荐下载】古代文学2500字:避讳
⒊论文英文题目全部采用大写字母,可分成1~3行居中打印。每行左右两边至少
留五个字符空格。
3
[键入文字]
⑴题目下空三行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⑵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
tips:感谢大家的阅读,本文由我司收集整编。仅供参阅!避讳可分为国讳、家讳、私
讳和圣人讳。避讳的方法主要有空字、改字、同音替代和缺笔四种,如晋代王羲之的
蜀大字本明矣。
三、利用避讳可以作为其他鉴定方法的补充,济其他方法之穷。如现藏北京图书馆
朱彝尊的旧藏明刻本《玉台新咏》,其卷首序、题署、名家世序均与嘉靖本相同,但仔
细比较可知明显不是同一版本系统。嘉靖本简文帝的《北诸》,此本作《北渚》;梁元帝
5
[键入文字]
的《春宵》,此本作《寒宵》;王僧孺的《怨夜》,此本作《夜愁》。类似的例子还有很
是鉴定古籍版本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正如宋代王楙所说:古今书籍,其间字文率
多换易,莫知所自,往往出于当时避讳而然。陈垣先生也曾经说过:如果没有避讳
学的常识,对于中国历史,就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于某些问题也无法解决。懂得了避
讳学,不但可以解决这些困难,而且可以利用它来辨别古籍文物的真伪,并且可以鉴
定其时代。
证地加以分析,利用它来为我们鉴定古籍版本服务。
着名修辞学巨匠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给避讳定义为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
的事物,便不直接说该事物,却用旁的话来回避掩盖或者装饰美化的,叫避讳辞格。
避讳这一中国特有的风俗习惯,周朝就已经开始形成,唐宋时期盛行且发展到极至。
如刘温叟以父讳岳,不听丝竹之音;李贺以父讳晋肃,不赴进士举。韩愈针对这一
教学要求,以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应脱离专业范围,要有一定的综合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古代文化之避讳:古人取名字要避讳之前七代帝王

古代文化之避讳:古人取名字要避讳之前七代帝王

古代文化之避讳:古人取名字要避讳之前七代帝王在李靖传里有人提出一个问题:李世勣为什么不避李世民的讳?连观世音菩萨都避李世民讳叫观音菩萨,为什么李世勣不用避讳?这是个好问题,今天我们说一下和避讳有关的一些事。

西方人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往往取个和长辈一样的名字,就出现了拿破仑三世、路易十六这样的名字,有时候会很麻烦,祖孙一个名,不知道的容易分不清。

中国人表达对长辈的尊敬,表现为不能直呼名,甚至长辈名字中的字都不能直接写和说,要用另外的字表达,这就是避讳。

这样也很麻烦,不知道的也容易弄错,也会让后世的人读书的时候产生误会。

比如李白的儿子晚上搂着媳妇就不能说:“你的皮肤真白啊”,至于他是怎么说的,我就不知道了。

最著名的一个例子是五代宰相冯道,冯道字可道,他的弟子读他的名字,总是改成“不敢说”,《道德经》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于是他们读的时候是这样的:“不敢说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不明白的还以为在说什么军国机密呢。

亲长的名晚辈要避讳,帝王的名就要普天下都避讳了。

汉武帝名彻,本来爵位中有个“彻侯”,那就不能用了,改叫“通侯”。

汉宣帝本来叫刘病己,名字中两个字都是常用字,为了不给天下添堵,宣帝登基后改名刘询。

宣帝这个决定很英明,不然连他爷爷的表哥霍去病都得改名,改啥名呢?估计叫霍去疾。

隋唐评书里有个好汉叫李元霸,就是这么改的,其原型是李世民的兄弟李玄霸,在清朝的时候避康熙皇帝的讳(康熙名玄烨)叫李元霸了。

比较郁闷的是东汉时期的庄子陵,他是光武帝刘秀少年时的好友,两人关系好到什么份上呢?刘秀当了皇帝,两人半夜喝酒聊天,累了就一起睡觉(别想歪,说的就是你),子陵兄睡着了大大咧咧把脚放刘秀肚子上。

就这种交情,刘秀驾崩后儿子刘庄继位,子陵兄这个“庄”犯了大侄子刘庄的讳,连姓都改了,叫严子陵。

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叫李虎,于是在唐朝很长一段时间(避帝王讳要避七代),这个“虎”是不能用了,不光老虎叫大虫,虎牢关也改叫武牢关,隋朝名将韩擒虎被改成韩擒武。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文化长廊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李彩云 内蒙古师范大学摘 要:避讳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缩影。

关键词:中国古代;避讳;文化作者简介:李彩云(1988-),女,汉,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90-01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

[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

”[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

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

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

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

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周代把尊者、亲者、贤者作为避讳的对象。

这种避讳制度是宗法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

《左传•桓公六年》就出现了“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的说法。

[3]对于避讳的规则,也有详细的记载:“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讳。

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

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

《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

古代避讳文化趣谈

古代避讳文化趣谈

古代避讳文化趣谈作者:杨思源来源:《新高考·高二语文》2012年第02期儒家经典著作《论语·颜渊》中曾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述,意思是君王就应该有君王的样子,臣子就应该有臣子的样子,父亲就应该有父亲的样子,子女就应该有子女的样子。

从这句话可知,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等级制度是森严的。

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便是避讳。

避讳制度由来已久,起源于周代,到秦朝才初步确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避讳,顾名思义,就是封建时代对于君王或尊亲的名字要避免直接说出和写出,而用其他方式代替,常用的方式就是改字、缺字、改音等方式。

有些避讳方式随着时间流逝和朝代的更迭,已经消失;但是另外一些避讳方式,历经千百年,依然焕发勃勃生机。

避讳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改字。

例如秦朝,为了维持秦朝统治,维护始皇帝的威严,始皇帝实行严格的避讳制度。

其中一个便是“正月”的由来,正月即农历一月,秦始皇姓嬴名政,为了不直接说出嬴政这两个字的音,便改称正月为“端月”,或者也写作“正月”,但是通过改音的方式避皇帝讳,改“正”的读音为“zhēng”,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我们现在有人称秀才或者其他有文化的人为“茂才”,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因为东汉光武帝姓刘名秀,为了避讳不直接说出君王的名字,便改“秀才”为“茂才”,“茂才”这种称呼便流传开来。

尽管现在“茂才”已不指代秀才,但仍用来指代知识丰富、有文化的人。

此外还有一些避讳用法曾经流行,但因朝代更迭,影响较小,现已消失。

如汉文帝姓刘名恒,于是把恒娥改名“嫦娥”,把恒山改为“常山”,齐国权臣陈恒于是也就成了“田常”。

唐代唐高祖李渊,为避讳改“渊”为“泉”,唐代的古书文献中常把陶渊明称为“陶泉明”便是这个原因。

清康熙帝名玄烨,然后以“元”代“玄”,以“煜”代“烨”,“唐玄宗”在当时被称为“唐元宗”,“玄武门”被称为“神武门”,“天地玄黄”被称为“天地元黄”。

这均是避讳的体现,但是现在人们已放弃使用这种表达方法。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高中语文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05避讳制度课件
▪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 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观世音略称 为“观音”,民部改称为“户部”。
▪ 家讳,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 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 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国讳的一种延 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 现。又称私讳。
▪ 淮南王刘安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 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 有关朝廷所规定的圣人讳,最早大概是在 宋代,而且这时所说的圣人的范围大大扩 大。它包括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宋代帝 王赐封的“至圣先师”孔子以及亚圣孟子, 甚至还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讳之列。以“道 君皇帝”自称的宋徽宗,迷恋道教,因此 把老子也列入避讳之列。
▪ 宋大观四年,为避孔子讳,朝廷规定改瑕丘 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甚至,连孔子的 母亲的名“征在”,在列入避讳之列。从宋 代一直到清代,从皇帝表平民百姓,从和面 到口头,无不对这个“丘”字避而远之。写 起来或缺一笔成“ ”,或写作“某”,或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则因其父名序,故 所撰文章皆改“序”为“引”。其子苏轼 为他人作序时,均改称“叙”。
▪ 圣讳,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 推祟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封建时代,既 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 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老子、黄帝、周公等。汉以后皇帝之 名有时也称圣讳。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化】“避讳”例说
“避讳”是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它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在文字上是不可触犯帝王与尊者之名,口头上也不可直呼,必须用一些方式加以回避,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如清乾隆年间,有位王锡侯的书生,38岁中举,会试落第,用了20年的时间编印了一部字典即《字贯》,在字书的“凡例”上他为了阐述什么是“避讳”举了一个例子:“玄烨,弘历,胤正,不能写出,要避讳”。

乾隆知道后大为恼火,依照大清历律诛之,京城有21人连坐,儿孙7人秋斩,其余入奴,仅有的60多两白银也充官。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避帝讳,也叫国讳,即皇帝及其祖先,后妃、太子等用过的名、字、姓,必须避讳。

如:秦始皇名政,正(与政同音)月改为端月,其字子楚,称楚为荆;郑春是晋简文帝的皇后,凡有用“春”的都用“阳”来代替,富春改成富阳,宜春改成宜阳,《春秋》改为《阳秋》;;三国时的吴,立和为太子,把禾兴县改成嘉兴县等等。

二、避圣人讳及尊者讳。

如:孔子、老子、孟子等圣人的名、字,在封建时代都要避讳,此外尊者、长辈的名、字也要避。

如:范晔,其父名泰,朝廷让他做太(与泰同音)子詹事,他就坚决不做;苏轼的祖父名序,因此苏轼把序文称作叙文,而苏洵则把书序叫做引等等。

三、避恶人讳。

古时文人都爱用“桧”作为名,但自秦桧以后就无人再用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一位秦姓书生在游杭州时写下如此诗句:“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耻姓秦”;汉代吕后名雉,雉,是野鸡,在古代名字中也很常用,自吕后就无人再用了。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方法:
一、改字,即用另一个字代替需避讳的字,一般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

如:汉刘文帝,名恒,恒山用“常”山代替;光武帝名秀,秀才改为“茂”才;汉代有一个叫郑玄的,在清代人们为避康熙的讳(玄烨),清人称他为郑元(音近)等等。

二、缺笔,即不把需要避讳的字写完整。

如:孔丘,写成孔或,玄烨写成
烨,李世民写成李民等等。

三、空字,即把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不写,放个方框或用某代替。

如:李世民写成李民;《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某”就是“启”(刘启)等等。

总之,“避讳”在我国古代非常普遍,因此我们在阅读史书时必须时刻留心,否则就会曲解史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