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生命教育功能

合集下载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

【试析《庄子》中体现的生命之“道”】庄子的生命观《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是一部关于生命的哲学和美学著作,全书从头到尾都在诠释生命这个主题,“当我们认识了庄子,读懂了《庄子》,我们便会知晓了一个相当重要的概念,那就是:生命。

”一、字宙的本源――“道”“道”是庄子哲学的本源,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范畴,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体系奠基在“道”这个哲学范畴之上,它贯穿于整部《庄子》之中。

老子第一个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将人生与永恒的宇宙自然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最高生命境界便是达到“道”的境界。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白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宗师》)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它没有形状,看不见摸不着,也无法用语言表述,它产生万物,是万物的本源,它超脱了时空限制,是终极的永恒的。

另一方面,当天地万物生成之后,“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渊乎其不可测也。

”(《天道》)“道”便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不离万物,不分高下,不分贵贱,“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知北游》)因而,“东郭子问于庄子日:‘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日:‘无所不在。

’”(《知北游》)道是宇宙自然本身。

宇宙的天地万物的运作化育是自然而然的,没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在支配,“天下有常数。

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索”(《骈姆》)因而道生成万物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的过程。

二、自然之“道”――与物为一庄子认为人世间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争相违抗自然之道。

“中国哲学有一根本观念,即‘天人合一’,以为天人本来合一,而人生最高理想,是自觉的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人应通过自我内在的修养与完善,与外在的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天与人不相胜”(《大宗师》),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谁都不应该压倒和伤害对方,“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合则成体,散则成始。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浅论庄子的生死观【摘要】生与死,是人类探索生命的一个永恒的命题。

何谓生,何谓死,千百年来人类不断研究的这个课题,不少先圣哲人耗尽了一生,只为解开生命和死亡的奥秘。

但在庄子眼中,这些却是微不足道的,他将一般人看来相当严重的生死变迁看的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本文将探索庄子的生死观,及其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关键词】生与死;庄子;生死观;养生观人生是短暂的,也是漫长的。

每个人在人生的舞台上都有属于自己的角色。

然而什么是生,人为什么要生,要怎样生;什么是死,人为什么会死,人死后什么样子,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谜团。

在庄子眼中,生与死则是一个很简单的概念。

在《庄子·知北游》中,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这里他将人的构成归于气。

气聚则人生,气散则人死。

一个简单的比喻为生与死做了一个很好的诠释。

在庄子眼中,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庄子·至乐篇》中记载了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的见解:“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由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所以妻子死后,他击鼓而歌,并不哀恸,老聃去世,他“三号而出”,不过是顺应自然罢了。

既然对生死看得如此自然,庄子对自己的葬礼更是有自己独到的观点。

《庄子·列御寇》中“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在此也体现了庄子与孔子截然不同的死葬观。

孔子讲厚葬,认为这是出于孝,孝敬死者是为了孝敬生者,孝敬生者是为了效忠君主,而庄子讲不葬,是因为他看破了生死。

在庄子看来,生未必乐,死未必苦。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论庄子的生死观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

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

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

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

」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

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庄子的著作中,他对人生和生死问题有着独特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并分析其思想的深度和长度。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外在的物质财富,而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和自我实现。

他认为人应该像大自然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被社会的功利观念所束缚。

庄子的这种人生观与现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生死观也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生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宇宙的自然规律。

在庄子看来,生死是一种变化,就像四季更迭一样,是自然界中不可避免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对生死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不要过分恐惧或追求生死。

庄子主张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他提出了“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云出岫,自然无心”的观点,强调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不要过分追求或逃避生死。

庄子的这种生死观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启示,具有一定的深度。

庄子的人生观和生死观的深度和长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他的思想超越了个人的利益和欲望,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名利禄的观念形成了重要的反思。

其次,庄子对于生死的态度超越了个人的恐惧和追求,强调人应该超越生死的界限,追求内心的自由和超脱。

这种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死的恐惧和追求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方向。

最后,庄子的思想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他的著作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有着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庄子的人生观与生死观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浅谈老庄的生死观
在庄子那里,他不仅看到了生的价值,也看到了死的价值。庄子是典型乐死的,在他看来,死并不等于生命的消失,而是对人生负累的解除,可以使人获得自由,死因此而具有了生命的价值,他从生命本身的意义上肯定了死亡。因而,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生有生的意义,死有死的价值;那么对于生死,人们则应该坦然面对,安然顺从,顺其自然,而不去肆意改变。生,则要好好把握活出价值;死,亦则坦然面对,笑颜相迎。
庄子亦从生死物化的观点出发,得出了“死生一体”与“生死平等无差别”的结论。庄子在其《大宗师》中说了一则寓言故事,译成白话文如下:“孟孙才的母亲死了,他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居丧时也不悲痛欲绝。颜渊对此难以理解,便请教于孔子。孔子说:这是因为孟孙才不知道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在他看来,生死就好比化为一物,是同等无差别的,二者都依赖于不可知的变化,因而他才是最清醒的人。”可以说,庄子借此寓言说生死如一体,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也是平等无差别的。“死生有待耶?皆有所一体”,这句话更是从正面明确表明其“死生一体”的立场。所谓“死生一体”,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只是一体多面,二者是相通的,是相互依存的,二者无法独立存在。任何一个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没有死或只有死没有生,更不论说人,亦是如此。其二是说,生死具有相同的物质,这就是“气”;又有相同的终极根源,这就是“道”。因而相对于“道”或“气”而言,生与死只有形态之异,没有本质区别,正所谓“万物一府,生死同状。”可以这样说,生死二者本质根源相同亦是相互依存而在,则生死是平等没有差别的。生与死只是一体两面,没有孰高孰低;二者是同种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因生与死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对于生与死,我们应该平等待之,而非分出个孰重孰轻。
关于老子的生死观,我们可以总结一下。首先,确定有一个超越生死限制的存在即道,道是周而复始的,是处于“不殆”的永恒运动之中的,是不死的,而这恰恰是使万物的产生与存在成为了可能。其次,世界万物包括人在内都是有生必有死的,“死”是每一个人的归宿,是不可阻挡的自然之势。然而,死亡不是归于虚无,而是一种对生命之道的回归。最后,人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即虽然人的生命机体死去了,但其精神、其思想却可以生存下去,当然前提是其精神或其思想仍在发挥着影响。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

浅析庄子的死亡观[摘要]面对死亡,庄子是典型的自然主义超脱论者。

他认为死亡是自然变化,一个人只要把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超越人世古今之变,就可以齐生死,不再恋生患死了。

庄子安死而不乐生,对人生持淡泊无为的立场,对死亡怀有一种豁达的态度。

[关键词]庄子死亡自然主义超脱论淡泊无为面对死亡,见仁见智。

哲学史上的各种死亡观都主张接受死亡,但理由各不相同:儒家把死亡作为一个无须多加考虑的事实来接受;柏拉图和基督教把死亡作为灵魂升天来接受;古希腊犬儒主义学派把死亡作为命运来接受;佛教把死亡作为个人的命运来接受;而庄子在面对死亡,在寻求有限与无限、小我与大我的统一时,从寻求个人与自然的统一出发,把死亡作为对自然的复归来接受。

庄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对于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期,是所谓“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百姓深陷无休止的战乱之苦,面对“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作为哲学家的庄子不能仅仅满足于悲叹一番。

面对自然力,社会力,疾病力摧毁,湮灭,销蚀人的生命,庄子靠智慧排除死亡的困扰。

一、生死自然说《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庄子安死的自然主义超脱论思想:“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明确指出,死生本是命,如同日夜相交替的永恒变化一样,是自然的规律,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这是万物所固有的事情。

……天地给我以形体,用生使我劳苦,用衰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因此,如果以生为乐,也就应该以死为善。

正是出于对死亡这样豁达的态度,庄子才会在妻子去世后蹲坐在地上敲着瓦盆放声歌唱。

庄子回答惠施说:“我也有些伤感,后来才知道生死是由于气化,如四季的运行一样,循环不已,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的。

人死后返归自然,安然歇息在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痛哭是不通达生死的道理,不懂得命运的必然,所以才不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ywjszxk@

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得到了
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在积极通过各种不同途径提升经济效益,即使在高校教育中,专业设计也与社会利益直接挂钩,而缺乏对生命的理性对待。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对他人甚至自己的生命不重视、不珍惜,由此造成很多悲剧。

可见,在当今社会进行生命教育非常重要。

其实,生命教育有着非常深厚的理论基础。

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就对生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庄子曾系统地对生死问题进行阐述,这一观点在其著作《庄子》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下面笔者将对《庄子》中的生死观及其主要生命教育功能进行具体分析。

一、《庄子》中的生死观人生中的各种困境是庄子哲
学极为重要的立足点。

庄子的思想主要是寻找解决这些困境的策略,在这些困境中,生死困境意义重大,是人类始终关注的重要话题。

1.肯定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庄子对个体生命存在价值的肯定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首先,《庄子》中有较为显著的贵生、重身的思想,这种思想从老子那里继承而来。

在《庄子》中,“身”出现了90多次,具体表现为“忘身”“苦身”“终身”“汝身”“处身”“伤身”等,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某个人的生命整体,二是指生命在形体方面的主要存在方式。

庄子提出,“天下尽殉”是当时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实,这种“殉”在小人、士、大夫、圣人身上都有所体现。

其中圣人为了更好地治理天下,会选择牺牲自己,大夫为了让自己的家族更为兴旺,也会选择牺牲自己,士为了自己的名声选择牺牲,而小人则是为了追
求利益选择死亡,他们不管是何原因,最终的结果都是对自己的天性造成伤害。

庄子认为这是一种异化现象,庄子对这种现象的揭示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并懂得自然是生命的重要源泉,要坦荡对待生死问题,做到顺物安命。

其次,庄子提出天人并生的重要观点。

一方面,庄子认为,人在天地万物之中是一种比较渺小的存在。

庄子在《齐物论》中运用高度哲学化的语言表达了这一观点,提出要消除万物之间存在的区别。

另一方面,庄子又提出人的地位与天地等同。

与天地相比,人并不渺小,因为人与天地的根源都是“道”。

为了充分体现这一观点,庄子在著作中重视和肯定了残疾者的生命价值,强调要充分重视人的内在,破除关于形体“全”或“残”的观念。

也就是说,一个人不管生理上是否残疾,都不会影响到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价值。

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翟媛媛
53
DOI:10.16412/ki.1001-8476.2017.23.028
2017.08
最后,《庄子》提出以死生为一体的重要观点。

庄子非常重视对死亡问题的探讨,认为生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哲学命题。

在庄子看来,死生是一体的,一方面他认为生与死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生死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只有二者都存在,才能将完整的生命诠释出来。

另一方面,在他看来生与死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以“气”为重要的物质基础,二者的生命根源都是“道”。

2.以平静之态面对死亡面对死亡,庄子提出要在心态上做到平静,为此他提出以下几种非常重要的观点。

第一,不贪生。

《庄子》中提出两种重要的死亡方式,分别是“终其天年”的正常死亡以及“中道夭”的可避免死亡。

对于正常的死亡,庄子认为要以达观的态度去面对,做到不贪生。

第二,不伤生。

庄子非常关注生命的价值,提出要尽可能避免对生命造成伤害。

也就是说,对于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死亡方式,要降低其出现的可能性,做到“不伤生”。

第三,乐然生。

也就是说要尽情享受生命的每一刻,充分把握其中的逍遥与自在。

第四,安然死。

面对生,我们可以享受,面对死,我们也不能过分畏惧,要坦然地接受,做到视死如归。

3.通过修持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
庄子看到人们在膨胀的物欲
中放弃了心灵的安宁与和谐,忘记了人的自身价值,造成各种人生烦恼和困惑。

对此他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见独”等方法来修持、养生。

在《庄子》中,“心斋”即排除杂念与欲望的精神修养过程;“坐忘”是要抛弃各种私心杂念,深入理解自然并感受自然本性;“见独”则是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

然而,从终极关怀与心理慰藉的角度看,庄子的这些思想其实是在向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修养方法,为人们排除外界干扰、获得心灵宁静提供途径,从而使人明确人生意义的真谛。

二、如何发挥《庄子》中生死观的生命教育功能
在生命教育受到日益关注的今天,怎样将《庄子》中的生死观与生命教育结合起来,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呢?下面笔者将进行具体分析。

首先,要将生命教育课堂与个体需求结合起来,充分了解每一个受教育者的需求,探知他们最渴望了解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地构建相关的教育课程。

根据庄子的生命观进行的生命教育,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进行生命意识的教育。

正如《庄子》中强调的全身、保身、养生等,每个生命个体只有拥有这种生命意识,才能更加热爱与尊重生命。

第二,要接受与生命价值有关的教育。

第三,对生死要有
达观的态度。

其次,要培养一支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生死观有一定了解的教学队伍,这样才能更好地结合教育,将以庄子为代表的哲学家的生死观充分体现在生命教育之中。

再次,《庄子》中的生死观强调除掉贪欲,主张以坦然的态度面对死亡。

为了更好地进行生命教育,应当建立一些有关生死观的生命教育基地。

比如名人公墓、烈士陵园等,让人们了解名人、烈士的事迹,从中获得更多关于人生观、世界观及生死观的体悟。

最后,在当代,要想充分发挥《庄子》中生死观的重要教育作用,就必须对其生死哲学进行客观认识与解读。

而且这种教育不能只由某一主体进行,还要依靠大家共同的努力,包括社会、家庭以及学校的努力,最终将《庄子》中的生死观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今天,生命观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会各界展开了非常广泛的讨论,生命教育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庄子》中的生死观对今天的生命教育有显著的影响。

无论如何,我们要充分重视《庄子》在当今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以传统文化中正确的生死观来启发与引导人们尊者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健康的
生活方式。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