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的生死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

读书心得——试论老子《道德经》中的生命观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一直在追寻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以及生命的意义。
每个人都想增加自己生命的长度,生活过得更美好一些,人生过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追寻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们都知道任何生命只是时间长河里的一条线段,可以小心谨慎地延长,但不可能无限。
所以我们希望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实现更多的目标、追求更大的价值,希望这些目标和价值让我们的生命“永恒”。
老子《道德经》中阐述了对生命观的理解和认识。
一、生命观的内涵谈到生命,中国传统文化指出,所有存在于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有机和无机的个体都叫作生命。
生命观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人生观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目的、意义所持的态度。
具体包括生命观、苦乐观、公私观、义利观、荣辱观和幸福观等内容。
它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它要回答个人为什么要活着,应当怎样度过人的一生等问题。
人生观是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它既是个人意识,也是群体意识。
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生活境遇和文化素养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千百年来,人们积极思考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和人生目的,无数专家学者都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给出人生的终极答案。
有的人自我认知清醒,深知生命短暂,要在有限的生命做更大的贡献;大部分的人会谨慎对待自己的人生及他人的生命;还有的人随意对待生命。
从《道德经》五千字里,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人应该如何有效地度过自己的人生。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重人民轻个体的民本思想,重平等忌极端的处世哲学,重精神轻物质的个人修养之法以及重和谐忌纷争的与人相处的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个人如果不胡乱作为,是不会让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的,纵观历史和现实,老子的这句话有多少人用事实验证过。
那么怎样处事不是胡乱作为,怎样做事符合生命的规律,符合自然运行的法则,符合“尊道贵德”的思想呢?二、《道德经》中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用五千字道尽天地运行之法则,人世运转之规律,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立于天地之间的人应该遵循怎样的规律才能长久得立身于世,运用怎样的处世哲学才能解决自身困惑和问题,掌握怎样的道理才能不困顿于生活和世事。
浅谈《老子》的生死观

浅谈 《 老子》 的生死观
段 宏滨 , 李 慕 蓉
( 天 津 石 油职 业技 术 学院 , 天津 3 0 1 6 0 7 )
摘 要 : 王 羲 之《 兰 亭序 》 曾云 “ 死 生 亦大矣, 岂 不 痛 哉 !“ 此 语 表 明 生 死 问题 是 古 今 智 者 都 非 常 关切 的 重 大 问 题 。文 本 的 主 旨即在 于对 道 家 学 派创 始人 老 子 的 生 死 观进 行 简 要 评 介 , 以考 察 先 哲 对 于 王 羲 之 千 古 同 此 一 叹 的 智 慧
第 1 6卷 第 1期 2 0 1 4年 1月
天 津职 业院 校联 合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V o c a t i o n a l I n s t i t u t e s
No . 1 V o1 .1 6
J a n . 2 0 1 4
启迪 。
关键词 : 老子 ; 道 家; 生 死 观
中图分类号 : B 2 2 3 .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5 8 2 X( 2 0 1 4 ) 0 1 —0 0 5 9 —0 4
通行本五千言老子《 道德经》 中, “ 生” 字共 出 现 三 十六 次 之 多 , “ 死” 字也 出现了十八 次。可见 , 生 和死
?正言若反水的美德与婴儿有相似之处都是处众人之所恶为天下溪为天下谷不与人争无私而且水还具有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的无坚不摧的潜质反应了老子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人生价值也是对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的进一步比照和诠释结论老子对于生死观的论述散见于枟老子枠八十一章的各个章次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简要评但老子毕竟是古之博大真人其思想独到而深邃并且对很多重大问题仅点到即止把玩多年静心谋篇亦不敢谓得老子生死观之真髓故是篇之标题仅冠以浅谈之名汤一介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

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语录道教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其生死观与轮回观是道教重要的理论与信仰基础。
下面是一些道教经典中关于生死观与轮回观的语录:1. 无常观生死“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道德经》这句话表达了道教对于生死观的一种理解,认为世界万物的存在和延续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无常的环境,不固执于自己的存在形式。
生死只是一种变化,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对待生死。
2. 存在即为不朽“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这句话揭示了道教对于生命短暂和转瞬即逝的看法。
人生犹如马驹穿过狭小的隙缝,转瞬即逝。
道教认为,生命的流转本身是一种永恒存在,即使肉体逝去,灵魂也会继续存在。
3. 轮回观与因果报应“人死之后,灵魂会经历轮回,根据善恶受到相应的报应。
”——《道教经典》道教认为,人死后灵魂会经历轮回,即不断重生和转世的过程。
通过轮回,人们能够修行积德,善恶有报。
好人会得到好报,恶人会受到恶报。
4. 追求长生不老“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经》这句话强调了追求长生不老的渴望。
道教倡导人们通过修炼道德和身体的方法,寻求超越人类本身的存在,追求与道相合,实现长生不老的境界。
总结:道教对于生死观与轮回观有着独特的理解与表达方式。
道教认为生死只是一个转变,灵魂会经历轮回,受到因果报应,追求长生不老是每个信徒的共同愿望。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语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道教的生死观与轮回观,以及对于人生和死亡的态度。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的生死观
老子,即李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被尊奉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中,他对生死观有所阐述。
1. 顺应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顺应自然,不要抗拒生死。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里的“刍狗”指的是万物,意味着天地和圣人对待万物都是公平的,生死轮回是自然规律,人类应当接受。
2. 重视生命:老子主张珍惜生命,他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意味着,人们不应该害怕死亡,而是要珍爱生命,努力生活得更好。
3. 生死轮回:老子认为生死是一个轮回的过程,如同日夜更替、春夏秋冬四季循环。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里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都是相对的概念,说明生死也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
4. 超脱生死:老子主张超越生死的境界,认为通过修身养性,可以达到长生不老的目的。
他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的“谷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味着人的精神可以超越生死,达到永恒的境地。
老子的生死观强调顺应自然、珍爱生命、生死轮回以及超脱生死。
他认为,人们应该正视生死,珍惜当下,努力生活得更好。
老子关于生死的感悟

老子关于生死的感悟《道德经》第五十章为: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老子说,对待生死,世界上分为三种人:顺生而生的人、向死而生的人、过渡求生的人。
在这里,老子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方式和对自然生命的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而不是对生老病死现象的简单归类。
第一种所谓顺生而生的人,乃善摄生者。
养生不仅是养身体,更需要养精神,就是精神的修炼。
理想的养生能使人超越生死门,让生命获得灵性,焕发光辉。
养生之道的基本原则,就是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过一种淳朴自然的生活。
这种人顺应自然,通晓天地之理,故能全生。
第二种人,向死而生的人,或者说背生而生的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或刚愎自用、或暴躁强横、或胆大妄为、或争强好胜、或毫无节制、或心放任性,皆有其取死之道,属于“自作孽,不可活”之类。
当然,这里的向死而生,和三岛由纪夫所谓向死而生的意思不完全一样,但是都属于不爱惜生命,不能全生之类。
至于第三种过度求生的人,他们极度贪生怕死,过于自爱,反而损耗或丧失了生命。
这又是为什么呢?大概是为了求生,或者求功名利禄、名闻利养,劳心苦力,殚精竭虑,过度损耗生命,不能惜身而殉。
河上公云:“人民轻犯死者,以其求生活之道太厚,贪利以自危。
以求生太厚之故,轻入死地也”。
对这三者的分类,司马光在《道德真经论》中注解:“大约柔弱以保其生者三,刚强以速其死者三,虽志在爱生而不免於趋死者亦三。
”对第二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分析,老子在《道德经》还有三章相关的论述。
老子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
草木活着的时候,形态是柔弱的,死了就转为枯槁。
所以,凡是坚强的都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属于生存的类型。
”我们看婴儿软绵绵的,乃“精之至”、“和之至”,“不犯众物”,是最接近自然的状态,有利于避免伤害、保全生命。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

道家的“归根复命”生死观——摘于《道临天下35》道家思想却对生死观念谈及比较深刻,虽然与其他文化共通,但是又稍微隐晦,这是历代学者难以觉察和认识的领域,现笔者在此作如下分析:一:引证《道德经》16章的解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大致译文如下:万物都在演化,我观察这些循环往复的过程,万物从无到有生长壮大,最终又各自发展回归到原来的地方,万物回归后的现象也叫做“静”,它也可称之为再次诞生。
这种再生现象也可说是自然规律,知道这种规律的存在是明白豁达的人。
在16章中老子阐述一种自然的循环规律----即大道的“归根复命”理念,展现了万物生死往复现象的普遍性。
人类即隶属于万物自然之中,如果把这个“归根复命”的道理应用到人类中,则体现出一种生命的连续性。
当然,更具体的诠释则回归到系列之前的大道解析中......1:引自 25章“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此处描述的大道形态让人很容易想象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平面圆形自主旋转。
2:引自25章中“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句话描述的是大道能量的流向模式,又因为万物皆为大道能量的表现形式,所以可以理解为万物从本源出来远离,然后又返回本源。
这是一种大道自然的能量循环。
客观而普遍性。
综合以上25章中的两点分析:”轮回“一词,顾名思义,就是像车轮那样周而复始的旋转。
这在中国老子对大道的循环特质也得以相融共同,具有普遍性。
正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此诠释生死轮回现象上又得以照应。
可以说“轮回”是大道自主循环特质的描述,适用于万物演化,支持人类生命的可持续现象存在,用来形容人生循环往复的生死现象。
道德经关于生死的句子

道德经关于生死的句子在《道德经》这本古老的哲学经典中,生死是一个被广泛探讨的主题。
以下是一些关于生死的句子,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对于生死的看法,并且给我们带来了一些深刻的启示。
1. “生,生之谓道。
”这句话直接表明了道是生的本源。
生命是宇宙的基础,所有事物的起源都是由于生的存在。
道的本质即是生命本身,生命的力量是无穷的。
2.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不意味着我们拥有生命。
生命是一种赋予我们的礼物,我们不能够依赖它,而应该珍惜并善用它。
我们的成果和功绩并不属于我们个人,因此我们不应该过于执着于功成后的得失。
3.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强调了不争的重要性。
生命中的许多争斗和纷争都是因为个人利益的妄图导致的。
只有不争,才能达到超越个人利益的境界。
在这个境界中,我们不再与他人争斗,与他人和平相处,才能真正实现和谐。
4. “舍其身而后能守其身。
”这句话告诫我们,要保护好自己,我们需要舍弃个人欲望和私利。
只有在舍弃个人的虚荣和欲望之后,我们才能够真正守护好自己的身心,远离各种烦恼和困扰。
5. “治大国若烹小鲜。
”这句话比喻治理国家就像烹饪小鲜一样,需要切割和烹调。
生命也是如此,我们需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才能够成长和进步。
生死也是一种经历,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部分。
6.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这句话表达了生命的变化和转化。
如果我们能够曲意适应,就能够得到完整;如果我们能够纠正错误,就能够变得正直;如果我们能够填补缺少的地方,就能够得到丰盈;如果我们能够拥抱变化,就能够保持新鲜;如果我们能够保持简单,就能够避免迷惑。
7.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这句话提醒我们,如果统治者过度征税,人民就会饥饿。
生命是宝贵的,如果我们过度追求物质的温饱,却忽视了生命的本质,我们将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8.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 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

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老子道德经注释的生命观》《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其中对于生命的观照更是独特而深刻。
老子以其超凡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生命的诸多奥秘和真谛。
老子认为,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存在。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老子看来,自然是最高的法则,生命也应顺应自然的规律而发展。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听天由命,而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生命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比如,四季的更替、昼夜的交替,都是自然的节奏。
生命如同大自然中的万物一样,有着其自身的生长、发展和衰亡的过程。
我们不应强行违背这些规律,而是要在顺应中寻求生命的和谐与平衡。
生命的本质在于“道”。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本质,生命也不例外。
道是一种无形无象、超越感官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体认和遵循道,与道合一。
当我们能够领悟道的真谛,按照道的原则去生活,就能实现生命的真正价值。
这种价值不是外在的功名利禄,而是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老子强调生命的柔弱与不争。
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水看似柔弱,但却具有无比强大的力量。
生命也是如此,柔弱并非软弱,而是一种柔韧和包容的力量。
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不必过于刚强,而是以柔弱的姿态去应对,往往能够化解冲突,实现生命的顺遂。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不争并非是不进取,而是不刻意去争夺名利,不与人发生无谓的争斗。
当我们放下争斗之心,专注于自身的成长和修养,反而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超越他人,获得真正的成功。
老子还重视生命的知足与简朴。
他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知足是许多痛苦和烦恼的根源。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无尽的欲望所驱使,不断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和外在的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而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懂得知足,珍惜已经拥有的,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充实和满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结 语
众所周知,生死问题是与人的一生中始终相始相终的问 题。
老子生死哲学中透露出对生命存在的理性态度和对死亡 困境的达观态度,对我们后世的启迪应 该是深刻的。老 子并没有将我们引向宿命论的岐途,而是让生命从狭窄、 困扰、惶恐和死亡的自我冲突中解脱出来,让心灵与自 然凝聚成永恒的存在,使人的心灵走 向绝对自由的精神 家园。
1.返璞归真的养生之道 如果说“清心”和“虚心”可视为老子对生命肉体的保养之“道”, 强调顺应自然的行动原则
2.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 老子的“长生久视”可谓是一种对生命最真切的把握,把握了 生命的真谛就意味着人的精神层面的“生存”之永恒性得到了 实现,这里,老子要求个体生命自觉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淡 泊肉体生命的相对有限性
首先,老子认为人之生死和宇宙天地万物相同, 都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因此这一点反映了老子生 死观 的唯物主义立场。
其次,虽然老子的超越生死观 并不是要求人刻意去追 求长生不死,而是鼓励人们追求有限的长生久视,主 张爱惜生命,爱惜精神,以尽人之天年
最后,老子的超越生死观 将死亡看成是人的生命的一个重要 因素,从否定的意义上来理解生,揭示了生死之辩证法。老 子立足于生死之自然性和相对性,从而主张消灭生死之差异, 以超越的 观点来缓解死亡给人所带来的危机感,其足以证明 老子的智慧。
老子《道德经》中的生死观
15级环境设计 金令3015206136
中国古代 哲学中关于生死之论,不乏智者与睿者,
其中道家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 想内涵,脱俗的不凡见解和独特的美学境界,格外醒 目的凸显出来,乃 是中国生死哲学理论中不可或缺的 一笔。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之认
对立性
生死之间相互渗透与转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老子的思想中,生与死应该具有相互 连接性和相互依赖性,两者原本处于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
二、生死之实践
返朴归真,生长久视
在生死皆由“道”来决定的情况下,老子哲学中的超世情绪和顺世精 神都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获得解脱的欲望。
两方面阐释老子的日常生活的实践对待生死
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 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PPT
试从这三个方面,通过浅析老子的生死观,来把 握其对待生死问题态度。
1.生死的认识 自然生死观 辩证的生死观 2.生死的实践 3.超越生死的认识
一、生死之认识 ㈠自然的生死观
要理解老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老子之“道”。对于生,老 子立足于宇宙的广阔视野来观察的
三、生死之超越 ——死而不亡
老子的生死观建立在其思想体系的最高原则“道法自然”基础 之上,是一种超脱的生死观。老子的“长生久视”旨在主张爱 惜生命而得尽其天年,其“死而不亡”则 是回归自然之道,而 得与“道”永存
在老子的思想中,“死”与“亡”的意思并不相同,“死”指的是 生命活力和机能的消失,生命运动的终止,它着重指人的形 体而言;而“亡”指消亡,不存在,归 于无
谢谢
老子体悟到,要个体的人要排斥死亡是无济于事的。但他也 认为有一种超越于生死的存在,这就是“道”。 因此,须将死的变化纳入到生死大化之中,纳入“万物将自化” 的规律之中,才能够解决人对死亡的恐惧感
㈡辩证的生死观
从老子对生死的认识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中所包含的辩 证法的思想。正是因为“道”的运动过程是永恒的,所以在生 命之道的支配下,生命运动过程就是生与死各 向对方转换的 过程,哲学思想中所涵盖 的生 死观点在其道家学说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包括对后来者庄子的生死观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老子对待生死的看法无遗是中国传统思想中一份 宝贵的精神财富
后期庄子也正是以老子的思想为出发点,从对死 亡意义的领悟中消除了对死亡的恐惧,进而走向 逍遥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