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合集下载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_一个分析框架

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周雪光 艾 云摘 要:强调变迁过程中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旨在解释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制度变迁现象。

制度变迁是由占据不同利益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而推动和约束的,而不同群体和个人的行为受其所处场域的制度逻辑制约。

因此,制度变迁的轨迹和方向取决于参与其中的多重制度逻辑及其相互作用。

需要在多重制度逻辑的相互关系中认识它们的各自角色,在行动者群体间互动中解读制度逻辑的作用,并关注制度变迁的内生性过程。

我们以北方一个乡镇中村庄选举制度2000 2008年的演变历程来阐述这一分析框架所提出的研究课题、分析概念以及理论思路。

关键词:制度逻辑 制度变迁 村庄选举作者周雪光,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美国 加利福尼亚州);艾云,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北京 100871)。

一、作为新兴制度的村庄选举:研究课题我们的时代是一个大规模制度变迁的时代。

30多年来,中国社会各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制度变迁,而且这些变迁仍在持续深化演变之中。

变迁的时代要求相应的社会科学理论和研究方法来分析、解读这些林林总总的变化。

但是,社会科学为认识社会变迁所提供的理论范式和分析工具却是苍白无力的。

大规模的制度变迁涉及多重过程和各种制度要素间的安排组合。

但社会科学主流的研究思路和风格趋向于关注某一种机制并在研究过程中将其 孤立分化 以供解析,而不是从各种机制之间的关系中理解、认识其作用。

例如,英文文献中有关市场机制在社会分层中的作用、 地方政府的角色 以及社会网络的作用 对认识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本研究得到斯坦福大学CEA S和H ew lett Faculty Fund、上海市高校社会学E-研究院(上海大学)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支持,并得益于美国行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的讨论班、刘玉照、王修晓等人以及 中国社会科学 匿名评审人的批评,特此致谢。

V ictor N ee, A T heor y of M arket T ransitio n:F ro m Redistr ibution to M ar kets in Stat e Socialism,"A mer ican Sociol ogical Review,vo l.54,no.5,1989,pp.663-81.Jean C.O i, Fiscal Refor m and the Eco no mic F oundatio ns o f L ocal St at e Corpor atism in China,"W or ld Politics,vo l.45,no.1,1992,pp.99-126;A ndrew G.Walder, Lo ca l G ov ernments as Indust rial Firms:A n O rganizatio na l Analysis of China s T ransitio nal Economy,"A mer ican J our nal of S ociolo gy, vo l.101,no.2,1995,pp.263-301.L in Nan, Lo ca l M ar ket So cialism:L o ca l Cor por atism in A ctio n in Rur al China,"T heor y and So ciety,多重逻辑下的制度变迁:一个分析框架视角和分析概念。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1)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1)

中国经济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和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索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具体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水准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注重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摘要: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非凡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相关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和其他绝大多数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靠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补充了国家财政水平弱化的趋向,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和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水平的角度补充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和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水平才是新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持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水平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政治制度的起源
研究政治制度的起源,探讨其产生的背景、原因 和过程。
政治制度的比较
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种制度的 优劣、差异和共性。
政治制度的演化
研究政治制度的演化过程,分析其变化的动因、 机制和路径。
政治制度的评估
评估各种政治制度的绩效和影响,探讨其对社会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贡献和挑战。
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 过程,涉及到众多因素和力量的作用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梳理,可以揭示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和规律。
制度变迁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 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历史事件的 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制度变迁对社会 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制度变迁的逻辑总结
制度变迁的逻辑起 点
制度变迁的逻辑过 程
选举制度的发展
选举制度从最初的直接选举到间接选举,再到现代的普 选制度,体现了公众参与度的提高。
法治社会的形成
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 性。
经济制度的变迁
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释放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创新和竞 争。
金融体系的变化
金融体系从单一的银行体系向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转变,提高了资 金配置效率。
产业结构的升级
从农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升级,再向服 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体现了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社会制度的变迁
教育制度的改革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 培养。
医疗制度的改革
从公费医疗到医保制度改革,提高了医疗保障水平,降低了医 疗费用负担。
福利制度的改革2023 Nhomakorabea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中国金融中介体系
11
深圳证券交易所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2月1日。 深交所以建设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使命,全力支持中国 中小企业发展: 2004年5月,中小企业板正式推出; 2006年1月,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开始试 点; 2009年10月,创业板正式启动,深交所主板、中小企业板、 创业板以及非上市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协调发展的多层次资 本市场体系架构基本确立。 截至2010年6月30日,深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012家,其中主 板485家,中小企业板437家,创业板90家,市价总值56073 亿元。此外,69家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公司进入股份报价转 让系统。2010年上半年,深交所首次公开发行总筹资额1543 亿元,总成交金额97297亿元。
5
中央金融工委
中央金融工委(即“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 是中共中央的派出机关,于1998年6月22日成立, 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 总理温家宝同志担任中央金融工委书记。 中央金融工委职责是领导、保证、管理、监督、协 调。领导,就是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主要 是讨论决定金融系统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工作和重 大问题,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联系金融系统的 实际,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 设。 金融工委坚持党要管党和政企职责分开的原则,不 领导金融业务。
10
上海证券交易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同年12月19 日开业,归属中国证监会直接管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后,5月21日,上海 股票交易价格全部放开。21日至23日,股票价格一飞冲 天,3天内暴涨570%,这一天被称为中国股市真正诞生 的第一天。 上证所市场交易采用电子竞价交易方式,所有上市交易证 券的买卖均须通过电脑主机进行公开申报竞价,由主机按 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自动撮合成交。 截至2009年年底,上交所拥有870家上市公司55.23亿元。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转型国家金融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机构开放 , 市场化模式 的金融机制开始全面推行 [ 2 ] 。
与俄罗斯相 比, 中东欧 国家 的金融 自由化相对保 守 , 银行改革 的步伐不如俄罗斯那般迅 速 , 利率 和汇率 自由化 的进程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2 6
作者简介 : 殷
红, 女, 吉林辽源人 , 博士 , 辽宁大学转型国家经济政 治研究 中心、 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
1 9 9 8 年金融危机 , 暴 露出 自由化金融发展模式 的弊端 和不足 , 引起 各界对金融 自由化发展战略 的广泛质疑。 那么, 为何金融
王志远 , 男, 山东无棣^,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 新疆社会科学院中亚研 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 目: 本文 系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 目“ 入盟对 东欧 国家经济政 治转型的影响” ( 1 1 J J D8 1 0 0 2 3 ) ; “ 转型 国家政治 民主化理论与 实践 比较研 究——基 于中东欧独联体 国家转型视 角” ( 1 2 J J D8 1 O O 1 2 ) ; “ 后金融危机 时代俄 罗斯 经济政 治转型
战略调整研究” ( 1 O J J DG J W0 1 0 ) 的 阶段 性 成 果 。
第6 期
殷红 , 等: 转型国家金融 自由化的内在逻辑与不同选择
1 4 9
也相对较慢 。但总体上看 , 整个 中东 欧地 区仍然在 向着金融 自由化 的方 向推进 , 有众多 中小商业银行 出现 ; 政府 出台一系列 政策 , 鼓励外 资银行 到中东 欧国家设立分支机构 , 开始以市场化 的方式配置金融资源等[ 3 ] 。 按照俄罗斯和 中东欧 国家的金融 自由化 战略 , 金融改革 的 目标是 塑造 出健康 有序的金融市场和金融 主体 , 从而为整个 经济体制 的市场化转型创造条件 。但事实上 , 金融 自由化却成 为经 济转 型中最为艰难和复杂的工程 , 俄罗斯甚至还 出现 了

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演变逻辑

我国银行体系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与演变逻辑

政功能 与商业功 能的初 步分离 ; 通过放权让 利 改革 , 打破 原 国有银 行垄 断 局 面 , 建立 了一批 包括外 资银 行 、 股份 制商 业银 行 、 地方 性 银行

等新型的银行产权主体 , 形成了多元化的银行 主体格局 , 由单纯的存量改革迈 向增量改革。 为 了进一 步推动 国有商 业银行 的商业化改 革 , 通过组建 国家开发银 行 、 出 口银行和农业发 进 展银行 四家政 策性 银行 分离 国有 商业 银行 的 政策性业务, 组建东方 、 华融、 长城和信达四家 资产管 理公 司剥 离 了 14万亿 四大 国有商业 . 银行当时既存的不 良资产 , 又以发行 2 0 亿 0 7 特别 国债 的成本充实 了国有银行 的资本金 。 在此 阶段 的银行 体系制度 变迁历程 中 , 政 府作为主导力量拥有绝对的金融资源控制权 , 安排 、 造 了银 行 体系制 度 的基 本 框架 , 创 其基 本 改革方 向是 由高 度集 权控 制 向培养 市场 秩 序 的方 向发展 。 因此可 以说 在 改革 的前 一 阶 段 即使是 内生 制度 的培 育也 是政 府安 排 的结 果。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秩序的逐步完善, 推动银行体系前进的主体增加 , 外生制度也即 政府的绝对优势开始逐渐丧失。 第二阶段 自19 99年至现在。这是我国银 行体系制度改革的深化时期。在整体市场经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20 0 8年第 6期
No 6, 0 8 . 20
J OUR NAL OF S T OU H CH NA N I 0RMAL U VE IY NI RST
20 0 8年 l 2月
De . 0 8 c ,2 0
文章编号 :00—55 (0 8 0 04 0 10 4 5 20 )6— 12— 3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

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引言制度变迁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各种制度的兴起和衰落,不断演绎着社会变革的过程。

这些制度的变迁不仅是一个有序的过程,也蕴含着一定的逻辑。

本文将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制度变迁的历史与逻辑,并阐述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第一章制度变迁的历史1.1 史前社会的制度变迁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史前社会也存在着各种原始的制度。

这些制度的变迁主要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影响。

例如,当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社会过渡时,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分工等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变迁促使了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1.2 古代社会的制度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代社会也经历了多次制度变迁。

例如,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的转变,以及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每一次变迁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这些变迁往往是社会内部矛盾的结果,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3 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现代社会的制度变迁主要受到科技和全球化的影响。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资本主义制度逐渐成为主导。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变革。

例如,共产主义制度的兴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崛起,都是当代社会制度变迁的重要例证。

第二章制度变迁的逻辑2.1 社会变革的原因制度变迁的逻辑来源于社会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这些矛盾和冲突可以是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

例如,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业生产方式的矛盾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需求相冲突。

2.2 制度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通常经历替代,而非完全消亡。

新的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会与旧制度相互竞争,在竞争中,新制度逐渐壮大,旧制度逐渐衰落。

这个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交替过程。

例如,在资本主义制度崛起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新的制度下扮演其他角色。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

浅析中国经济转变过程中的金融自由化内容提要:中国的金融自由化进程的独特景观与中国渐进式经济转轨模式的选择密切相关。

从制度主义分析出发,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金融自由化进程滞后性的内在逻辑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回顾了中国金融改革20年的总体进程和基本特征,描述了中国金融自由化在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两方面的历史进展。

但本文同时也着重指出,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滞后性固然为维持体制内产出提供有力支撑,但这种滞后性所导致的金融发展程度滞后、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金融稳定性降低等代价,是更值得关注的基本经济事实。

本文最后对中国金融自由化的未来走势作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经济转轨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市场竞争一、中国金融自由化:产权结构和市场竞争中国迄今为止的20年经济转轨过程因为其制度变迁路径选择的特殊性和世人瞩目的经济绩效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关于中国渐进式经济制度变迁与其他大部分转轨国家的激进式制度变迁的优劣利弊的考察,成为转轨经济学中争议最多的领域。

但是学界和国际金融组织获得共识的观点之一是,中国的渐进式经济转轨依赖于稳定的金融体系的支撑,换言之,中国在金融领域改革的滞后使得金融体制基本维持了原有的制度特征,国家对于金融体系的“强金融控制”弥补了国家财政能力弱化的趋势,给其他公共部门的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制度空间和巨大的成本补偿。

“制度变迁成本分担假说”揭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部门与其他部门制度变迁不平衡的内在根源,但是尚未说明支撑这种不平衡性改革的背后力量,实际上,中国之所以能够选择这种渐进式的不平衡的经济改革路径,其背后的支撑力量来自于强大的国家控制力。

张杰(1997)从国家控制能力的角度弥补了世界银行(1997)的观点,即中国的渐进改革确实得益于金融体系的相对稳定和高额国民储蓄,但是金融体系稳定性与高额国民储蓄并不构成中国渐进转轨的充分条件,国家控制能力才是问题的核心。

在中国整个经济转轨过程中,国家利用财政力量和财政渠道来配置资源的“财政投融资”行为不断弱化,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金融部门的强大控制使得国家能力得以维持,从而能够积聚和动员巨额国民储蓄并将这些储蓄用于支持体制内产出和整个公共部门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5 - 10 - 23 ( 19 7 2 - ) 作者 简介: 吴海兵 , 男, 江苏连 云港人, 厦门大学 经济学院 金融系博 士研究生 , 主要研究方向: 金融理论研究; 黄添 勇 (19 7 5 - ) , 男, 福建漳 州人, 厦门大学 经济学 院计统系 博士研究生 , 主 要研究 . . 主要研究 ( 向: 挖掘和生命统计研究。 向: 金融工 程及投资决策研究 ; )( 19 77 - ),
《 制 度、 的影响。 诺斯 在 19 9 0 年出 版的著作 制度变迁与 经济 绩效 》 主要就是把技术性的自增强机 制和交易费用因素结合 起 来, 试 图提供 一种 用于分 析长 期制 度变迁 过程 的分析 框 架。 诺 斯指出, 在一个 不存在制度 报酬递增 和可竞争 性市场 的世界里, 制度是无关紧要的。 制度自 增强机制 的四个因素 是: ( 1) 设 计一项制度 需要 大 量的初始设 置成本, 随着制 度的推行 , 单 位成本和追 加成 ( 2) 本 都会下降, 这是 制度创新 中的规模经 济。 学习 效应。 适 应制度 而产生的组织会抓住制度框架提供的获利机会, 制度 (3 ) 协调效应。 一项制度的实 变迁的 速度是学习速度的函数。 施将会 产生一些与此制度相适应的组织和制度, 形成新的联 (4 ) 接体, 最终形成统一的, 具有互补性的体制。 适应性预期。 制 度框架中 正式规则的 确立将会 导致大量 的与之相适 应并 兼容的 非正式规则的产生, 从面形成 对正式规则的补充并且 延伸 到具体的应用, 这自然会 使人们产生适应性预期并强化 制度本身。 总之 , 制度 向量的相 互联系网络 会产生大 量的递 增报酬, 而递增的报酬又使特定制度的轨迹保持下去。 新制度 经济学的 分析表明, 只要 市场是竞争 性的、 完全 的, 制度变迁的轨迹将是有 效的。 如果市场是非竞争 性的、 不 完全的, 信息 的反馈又是 分割的并且 交易费用 又是显著的 , 那么一项 无效率的 制度将会持 续存在并 把经济增长 锁定在 一个低水 平陷阱之中 , 要 脱离这一 陷阱, 必须依靠 强大的外 力, 或从事宪 政改革, 重组整个 政治制度 。 因此 , 诺 斯将路径 依赖分为两种类型: 诺斯路径依赖� : 一旦一种独特的发展轨迹建立以后, 一 系列的 外在性、 组织学习过程、 主观模型会加强这一轨迹。 一 种具有适应 性的有效 制度演进轨 迹将允许 组织在环 境的不 确定性下选 择最大化的 目标, 允许组织 各种试验 , 允 许组织 建立有效的 反馈机制, 识别 和消除相对 无效的选 择, 并保护 组织的产权, 从而引 致长期经济增长。 诺斯路径依赖 � : 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 在市场 不完全、 组织无效的情况下, 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
一、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分析框架
( 一) 路径依赖分析 路径依赖 , 是指 具有正反馈 机制的体系 , 一 旦在外部偶 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 所采纳, 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 发展演 进, 而 且很难为其 他潜在的甚 至更优的体 系所替代。 在诺 斯 看 来, 之 所以存 在制 度变迁 过程 中的路 径及 对此路 径的 依 赖, 不 仅起因于制 度的收益递 增, 而且也是因 为制度市场 的 不完全性及 其因此而产 生正的交易 费用。 因此, 分析制度 变 迁的路径依赖就不仅要考察制度的收益递增问题, 还必须分 析市场结构 和正的交 易费用对制 度变迁的路 径依赖所 产生
中图分类号: 8 3 0.7
中国在金融制度改 革初期, 政府扩张国有垄断金融的产 权 边界, 建立支持国 企资本性融 资的股票 市场, 通过政府 特 有的制度偏 好 “父爱主义” 来维持国有企业的生存, 这 不仅使 (从数量 规模角度 ) 中国基本 确立起市场金融制度框架 , 而且 强有力地支 撑了经济产 出的不断增 加和整体 经济改革的 顺 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同时也产生了国有企 业、 国有独资银行、 地方政府等现有金融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 并形成他们对目 “稳定需求偏好 ” 前金融制度的 和刚性依赖。 这种政府主导型 的渐进式 的强制性制 度变迁的 必然结果便 是金融制 度的非 均衡, 并内生出金 融垄断固化、 金融资产质量低下、 金融风险 扩展、 金融体 系脆弱和边 际金融效率 递减等副 产品, 制度变 迁陷入 一种非效率 的闭锁状态 。 因 此, 需要从引入 新的外生 变量和 内生变量进 入金融核 心制度变迁 来实施对 现有金融 制度变迁的路径替代。
金融教学与研究
金融理论研究
2006 年第 1 期 ( 总第 105 期 )
中国金融制度变迁的演化逻辑分析
吴海兵,黄添勇,
(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福建 厦门 3 61005)

“国家悖论 ” 要: 中国的金融制度由于 、 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 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
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 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 锁定在低效状态。 要 退出中国金融制度锁定, 必须引入新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实施动态的制度变迁, 从而达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效的路径替代。 关 键 词: 金 融制 度变迁 ; 路径 依赖; 路径 替代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 3 54 4 ( 2006 )01 - 0002 - 03
男, 孟加拉国人 , 厦门大 学经济学院 计统系博 士研究生 ,
2
� � � � � � � � 年第 期 ( 总第 期) 金融教学与研究
并会产生一 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 那么 这些组织和 利益集团就不会进一步进行投资, 而只会加强现 有 制度, 由此产生 维持现有 制度的政治 组织, 从而使 这种无 效的制 度变迁的轨迹持续下去。 这种制度只会鼓励分配性努 力, 而不会激励生产性努力。 (二) 路径替代分析 在社会 系统中, 要退出 次优的路 径依赖的 变迁路径, 实 施路径替代, 其条件取决于 形成自我强化机制的各种因素的 性质: ( ) 如果 该路径产 出的递增 强化机制 来源于初始 固定 成本和学习 效应, 那么要发生路径替 代退出闭锁状态的难度 就 很大, 因为固定 资产的专用 性导致的 沉没成本 很高, 以及 学习效应中 的默认知识不具备信息传递性, 引致的认知阻力 金融 ” 的体 制结构。 于是 改革后金融 资源分散 化正好为 国家 通过扩展国有金融 产权边界、 控制金融剩 余来实现政府效用 函数最大化提供了 制度需求, 并以此来弥 补伴随改革而出现 的国家财政能力的 迅速下降。 因此政府作 为推动金融制度变 “ ” 迁的 第一行动集团 , 在决定金融制度变 迁的形式、 速度、 突 破口和路径时 , 既有促进微观经济金 融主体效益和整体金融 “ 公共金融 产权 ” 制度 效率最大化 的动机, 更有 维护 不变、 通 过 金融替代部 分财政职 能、 确保国民经 济的不断 增长、 获取 政 治支 持、 推动 经济 改革并 实现 政府 效用 函数最 大化 的动 机。 因 此, 政 府的偏好 和意识形 态刚性以及 维护公有 制为主 体 的制度约束 , 政 府会选择 维持现有的 金融制度 , 只 做一些 增量型的边际改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