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弯曲变形免费下载

合集下载

材料力学课件(哈工大)第12章杆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材料力学课件(哈工大)第12章杆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12-1 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1)构件的失效模式若载荷过大,超出了构件的承载能力,构件将失去某些功能而不能正常工作,称为构件失效。

工程中,构件的失效模式主要有:•强度失效——构件的材料断裂或屈服。

•刚度失效——构件的弹性变形过大,超出规定范围。

•疲劳失效——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的强度失效。

•稳定失效——构件丧失了原有的平衡形态。

本章只研究杆件强度失效与刚度失效的计算问题。

12-1 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首先根据内力分析方法,对受力杆件进行内力分析(画出内力图),确定可能最先发生强度失效的横截面(危险截面)。

[]()4 , 3 , 2 , 1 之一=≤i ri σσ根据强度条件,即上面不等式,强度计算可解决三类问题:•校核强度•设计截面•计算许可载荷1)构件的失效模式2)杆件的强度计算其次根据杆件横截面上应力分析方法,确定危险截面上可能最先发生强度失效的点(危险点),并确定出危险点的应力状态。

最后根据材料性能(脆性或塑性)和应力状态,判断危险点的强度失效形式(断裂或屈服),选择相应的强度理论,建立强度条件:12-1 强度计算与刚度计算3)杆件的刚度计算除了要求满足强度条件之外,对其刚度也要有一定要求。

即要求工作时杆件的变形或某一截面的位移(最大位移或指定截面处的位移)不能超过规定的数值,即∆为计算得到的变形或位移;[∆]为许用(即人为规定的)变形或位移。

对轴向拉压杆,∆是指轴向变形或位移u ;对受扭的杆件,∆是指两指定截面的相对扭转角φ或单位长度扭转角ϕ;对于梁,∆是指挠度v 或转角θ。

根据刚度条件,即上面不等式,刚度计算可解决三类问题:•校核刚度•设计截面•计算许可载荷][ΔΔ≤刚度条件1)构件的失效模式2)杆件的强度计算12-2 轴向拉压杆件的强度计算轴向拉压杆横截面上正应力是均匀分布的,各点均处于单向应力状态。

因此,无论选用哪个强度理论,强度条件表达式均演化为][m axσσ≤例1螺旋压力机的立柱如图所示。

建筑力学第十二章-第十五章

建筑力学第十二章-第十五章
图 12-1
第一节 弯曲变形的概念
1.挠度 2.转角 3.挠度和转角的关系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一、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为了得到挠曲线方程,必须建立变形与外力之间的关系。本书第 十一章在推导梁的应力公式时,已经求得挠曲线曲率ρ和弯矩M之 间的关系,即式(11⁃1)
二、用积分法求梁的变形
图 12-2
第三节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表12-1 几种常用梁在简单荷载作用下的位移
例12-3 简支梁AB所受荷载如图12-8所示。求跨度中点C的挠度和 支座A的转角。截面抗弯刚度EI
第三节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图 12-8
解:由表12-1查得,在力偶单独作用下,跨度中点C的挠度为
第三节 用叠加法求梁的变形
例12-4 悬臂梁AB受载如图12-9所示。截面抗弯刚度EI为常数。 试用叠加法求截面B的挠度和转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自由端受一集中力P作用,梁的弯曲刚度为EI,度求梁的挠度方程 和转角方程,并计算梁的最大挠度和最大转角。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图 12-5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解:(1)列弯矩方程。
图 12-6
第二节 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2)列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3)积分。 (4)确定积分常数。 (5)确定挠度方程和转角方程。 (6)求最大挠度和最大转角。 例12-2 如图12-7所示承受均布荷载q作用,梁的抗弯刚度为EI。 求
解:由表12-1查得,均布荷载q单独作用下截面B的挠度和转角为
第四节 梁的刚度条件
一、刚度条件 在建筑工程中,为了能保证梁正常工作,除了满足强度条件外, 还应满足刚度条件,即把梁在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变形控制在工程 允许的范围内。

纺织材料学(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12章

纺织材料学(于伟东-中国纺织出版社)第12章

下平面
探头
上平面 试样
一般织物: 轻负荷为2CN/cm2; 重负荷为49CN/cm2。 压缩工作面积2cm2。
操纵台
压缩性能指标
1、表观厚度T0
T0 Rfl R0l
2、稳定厚度Ts
Ts Rfh R0h
3、压缩率C
C T0 TS 100% T0
4、压缩弹性率RE
RE
Tr T0
TS TS
匀整性。
一、拉伸剪切性能测试仪( KES—F1 KES—FB1图)
该仪器用于织物的拉伸与剪切试验,反映织物拉伸变形能 力及回弹性能。
仪器的结构
5cm
20cm
1、拉伸性能测试
测试原理:将一定尺寸的试样在低应力拉伸(试样受到的最大 负荷为490CN/cm)下,记录一个拉伸循环中负荷—变形曲线, 根据该曲线计算有关拉伸指标。
计算
原始干燥长度 湿长度
最后干燥长度 计算 计算
E5、E20 E100 EB5
G=123/EB5
F (E20 E5) B /14.7
(L1 L3) / L1100 (L2 L3) / L3100
经向和纬向 右斜和左斜
经向和纬向 经向和纬向 经向和纬向 经向和纬向 经向和纬向
评价联系起来,根据测定的织物物理量和力学量, 计算得出织物风格特征和等级。
评定方法分类 单机台单测多指标式风格仪 : 单机台多测多指标式风格仪:YG821 多机台多测多指标式风格仪: KES-F;FAST
第二节 单台多测多指标式织物风格仪 ( YG821及
YG821A)
仪器特点: 同台仪器上加装不同附属装置,以测试织物多项力学性质
1、测试原理:将试样夹持在固定夹头与移动夹头之间。

第十二章 弯曲刚度和变形讲解

第十二章 弯曲刚度和变形讲解

定义混凝土开裂前的
M
截面刚度为初始刚度,
180 160 140
=1.27% =0.98%
B0
B1
B2
开裂后至割线刚度突 变结束时的割线刚度 为开裂后刚度
M (×106N.mm)
120 100
80 60 40 20
=0.81%
o
=0.66% =0.52% =0.40%
f =0.29%
0
-20 0
1.15 6E
1 3.5 f
= 1.1 0.65 ftk s sk te
在短期弯矩Msk=(0.5~0.7)Mu范围,三个参数、 和 中, 和 为常数,而 随弯矩增长而增大。
该参数反映了裂缝间混凝土参与受拉工作的情况,随着弯矩增 加,由于裂缝间粘结力的逐渐破坏,混凝土参与受拉的程度减
20
40
60
80
100
120
¦Õ (×10­£ 6mm-1)
ª¿ ÑÁ óº Õ¸ ȶ /õ³ ʼ Õ¸ ȶ Ö¸ ½î üÇ þ·Ê±Õ¸ ȶ /õ³ ¼Ê Õ¸ ȶ
M
B0
B1
B2
o
1 0.9 0.8 0.7 0.6 0.5 0.4 0.3 0.2 0.1
0 0
f
¼Æ Ëã Çú Ïß Äâ ºÏ Çú Ïß
小,平均应变增大, 逐渐趋于1.0,抗弯刚度逐渐降低。
等效惯性矩法 Branson建议
M B
EI0
EIcr
A
Ie
=
( Mcr M
)a I0
[1 ( Mcr M
)a ]Icr
o
ACI318-95取a=3,于是有:
I

弯曲变形文档

弯曲变形文档

弯曲变形弯曲变形简介弯曲变形是指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形状发生弯曲的现象。

在力的作用下,物体会沿某个轴向发生曲率的变化。

这种变形是由于物体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弯曲变形的现象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工程领域中,如桥梁、建筑物、杆件等。

弯曲变形的原理和影响因素在弯曲变形的过程中,物体经历了受力、应力和应变等过程。

受力物体受到的外力是引起弯曲变形的原因。

外力可以是静力或动力,来自外界的压力、重力、扭矩等。

不同类型的外力会对物体的弯曲变形产生不同的影响。

应力应力是指物体内部单位面积上的力。

在弯曲变形中,物体受到的外力通过内部的分子和原子之间进行传递,从而在物体内部产生应力。

应力的大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物体的弯曲程度和方向。

应变应变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发生的形状变化。

应变可以分为线性应变和非线性应变两种类型。

线性应变是指弯曲变形的形状随应力成正比的变化。

非线性应变则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并不按线性规律进行变化。

影响因素弯曲变形的程度和形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材料的属性:材料的韧性、强度、刚度等属性会影响物体的弯曲变形。

•受力的位置和大小:外力的位置和大小直接决定了物体弯曲变形的形状和程度。

•物体的结构:物体的大小、形状、几何结构等都会影响其弯曲变形的方式和程度。

弯曲变形的应用和工程案例弯曲变形在工程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许多结构和设备的设计都需要考虑弯曲变形的影响。

桥梁和建筑物桥梁和建筑物常常会受到各种外力的作用,如重力、风力、温度变化等。

这些外力会引起桥梁和建筑物的弯曲变形。

为了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工程师需要考虑这些变形,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结构设计和加固。

杆件和承重构件杆件和承重构件在机械、航空航天和汽车等领域中广泛使用。

在受到载荷作用时,这些杆件会发生弯曲变形。

工程师需要根据载荷和弯曲变形来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以确保杆件的强度和稳定性。

弹性元件和弹簧弹性元件和弹簧在许多设备和机械中起到承载和缓冲作用。

工程力学第12章弯曲变形

工程力学第12章弯曲变形

AC段 (0 ≤ x ≤ a) 段 BC段 (a ≤ x ≤ L) 段 Fb 2 Fb 2 F EIω1' = EIθ1 = x + C1, EIω2 ' = EIθ2 = x − (x − a)2 + C2 , 2L 2L 2 Fb 3 EIω1 = x + C1x + D , EIω2 = Fb x3 − F (x − a)3 + C2 x + D2 , 1 6L 6L 6 3、确定常数 、 边界条件: 边界条件:
θA 。
X
解:取参考坐标系Axy。 取参考坐标系 。 1、列出梁的弯矩方程 、
d 2ω M(x) 2、 、 2 = dx EIz
(0 ≤ x ≤ L)
1 2 EIω"= − qx 2 积分一次: 积分一次:EIω' = EIθ = − 1 qx3 + C(1) ) 1 46 积分二次: 积分二次: EIω = − qx + Cx + D (2) ) 24
2、积分常数的确定——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积分常数的确定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边界条件和连续条件 边界条件:梁在其支承处的挠度或转角是已知的,这样的 边界条件:梁在其支承处的挠度或转角是已知的, 已知条件称为边界条件。 已知条件称为边界条件。 连续条件:梁的挠曲线是一条连续、光滑、平坦的曲线。 连续条件:梁的挠曲线是一条连续、光滑、平坦的曲线。因 此,在梁的同一截面上不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挠度 值或转角值,这样的已知条件称为连续条件。 值或转角值,这样的已知条件称为连续条件。
二、分段列出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并对其积分两次 分段列出梁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1、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 、对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积分一次,得转角方程:

第12章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精心整理]

第12章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精心整理]

第十二章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知识点薄板的基本概念薄板的位移与应变分量薄板广义力薄板小挠度弯曲问题基本方程薄板自由边界条件的简化薄板的莱维解矩形简支薄板的挠度基尔霍夫假设薄板应力广义位移与薄板的平衡薄板的典型边界条件薄板自由边界角点边界条件挠度函数的分解一、内容介绍薄板是工程结构中的一种常用构件,它是由两个平行面和垂直于它们的柱面所围成的物体,几何特征是其高度远小于底面尺寸,简称板。

薄板的弯曲变形属于弹性力学空间问题,由于数学求解的复杂性,因此,需要首先建立应力和变形分布的基本假设。

根据薄板的外载荷和几何特征,外力为横向载荷,厚度远小于薄板的平面宽度,可以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引入一些基本变形假设,抽象建立薄板弯曲的力学模型。

薄板的小挠度弯曲理论是由基尔霍夫基本假设作为基础的。

根据基尔霍夫假设,采用位移解法,就是以挠度函数作为基本未知量求解。

因此,首先将薄板的应力、应变和内力用挠度函数表达。

然后根据薄板单元体的平衡,建立挠度函数表达到平衡方程。

对于薄板问题,边界条件的处理与弹性力学平面等问题有所不同,典型形式有几何边界、混合边界和面力边界条件。

二、重点1、基尔霍夫假设;2、薄板的应力、广义力和广义位移;3、薄板小挠度弯曲问题的基本方程;4、薄板的典型边界条件及其简化。

§12.1 薄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学习要点:本节讨论薄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薄板主要几何特征是板的中面和厚度。

首先,根据几何尺寸,定义薄板为0.5≤δ/b≥1/80,并且挠度小于厚度的五分之一,属于小挠度问题。

对于小挠度薄板,在横向载荷作用下,将主要产生弯曲变形。

根据薄板的外载荷和几何特征,外力为横向载荷,厚度远小于薄板的平面宽度,可以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引入一些基本变形假设,抽象建立薄板弯曲的力学模型。

薄板的小挠度弯曲理论是由三个基本假设作为基础的,因为这些基本假设是由基尔霍夫首先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基尔霍夫假设。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的薄板小挠度弯曲理论是弹性力学的经典理论,长期应用于工程问题的分析。

第12章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

第12章薄板的小挠度弯曲问题

第12章薄板的⼩挠度弯曲问题第⼗⼆章薄板的⼩挠度弯曲问题知识点薄板的基本概念薄板的位移和应变分量薄板⼴义⼒薄板⼩挠度弯曲问题基本⽅程薄板⾃由边界条件的简化薄板的莱维解矩形简⽀薄板的挠度基尔霍夫假设薄板应⼒⼴义位移和薄板的平衡薄板的典型边界条件薄板⾃由边界⾓点边界条件挠度函数的分解⼀、内容介绍薄板是⼯程结构中的⼀种常⽤构件,它是由两个平⾏⾯和垂直于它们的柱⾯所围成的物体,⼏何特征是其⾼度远⼩于底⾯尺⼨,简称板。

薄板的弯曲变形属于弹性⼒学空间问题,由于数学求解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先建⽴应⼒和变形分布的基本假设。

根据薄板的外载荷和⼏何特征,外⼒为横向载荷,厚度远⼩于薄板的平⾯宽度,可以忽略⼀些次要因素,引⼊⼀些基本变形假设,抽象建⽴薄板弯曲的⼒学模型。

薄板的⼩挠度弯曲理论是由基尔霍夫基本假设作为基础的。

根据基尔霍夫假设,采⽤位移解法,就是以挠度函数作为基本未知量求解。

因此,⾸先将薄板的应⼒、应变和内⼒⽤挠度函数表达。

然后根据薄板单元体的平衡,建⽴挠度函数表达到平衡⽅程。

对于薄板问题,边界条件的处理和弹性⼒学平⾯等问题有所不同,典型形式有⼏何边界、混合边界和⾯⼒边界条件。

⼆、重点1、基尔霍夫假设;2、薄板的应⼒、⼴义⼒和⼴义位移;3、薄板⼩挠度弯曲问题的基本⽅程;4、薄板的典型边界条件及其简化。

§12.1 薄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学习要点:本节讨论薄板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

薄板主要⼏何特征是板的中⾯和厚度。

⾸先,根据⼏何尺⼨,定义薄板为0.5≤δ/b≥1/80,并且挠度⼩于厚度的五分之⼀,属于⼩挠度问题。

对于⼩挠度薄板,在横向载荷作⽤下,将主要产⽣弯曲变形。

根据薄板的外载荷和⼏何特征,外⼒为横向载荷,厚度远⼩于薄板的平⾯宽度,可以忽略⼀些次要因素,引⼊⼀些基本变形假设,抽象建⽴薄板弯曲的⼒学模型。

薄板的⼩挠度弯曲理论是由三个基本假设作为基础的,因为这些基本假设是由基尔霍夫⾸先提出的,因此⼜称为基尔霍夫假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3
d 2 w M ( x) 2 d x EI
转角方程
积分法求弯曲变形
挠曲轴方程
dw M ( x) dx C dx EI
M ( x) w dxdx Cx D EI
C、D 为积分常数,由以下两类条件确定:
1.边界条件:梁截面的已知位移条件或位移约束条件。如: 固定端截面 w 0, 0 铰支座截面 w 0 弯曲变形对称截面 0 2.光滑连续条件:挠曲轴是一条光滑连续的曲线,任一截面 的挠度和转角只有一个确定的值。
qa 3l w1 B a 6 EI
2.将AB刚化,分析悬臂梁BC的变形。 C截面相应的挠度为
qa 4 w2 8EI
C截面的总挠度为
qa l qa qa wC w1 w2 (4l 3a) 6 EI 8EI 24 EI
3
4
3
例:悬臂梁在BC段作用集度为q 的均布载荷,设弯曲刚度 EI为常数。试用叠加法求自由端C 的挠度和转角。
1 ( x )
挠曲轴方程
w1 ( x )
1 bF 2 Fb 2 2 [ x (b l )] EI 2l 6l
1 bF 3 Fb 2 2 [ x (b l ) x ] EI 6l 6l
CB段(a ≤ x≤l) 转角方程
2 ( x)
挠曲轴方程
1 bF 2 F Fb 2 2 [ x ( x a )2 (b l )] EI 2l 2 6l
所以转角为零的点在AC 段
1 bF 2 Fb 2 2 1 ( x ) [ x (b l )] 0 EI 2l 6l
l 2 b2 x 3
wmax
l 2 b2 w( ) 3
3Fb ( l 2 b 2 )3 27 EI z l
§12-4
叠加法求弯曲变形
积分法:优点是可以求得转角和挠度的普遍方程。但当只需确定 某些特定截面的转角和挠度,而并不需求出转角和挠度 的普遍方程时,积分法就显得过于累赘;另外,当梁上 同时作用多个荷载时,采用积分法需确定多个积分常数。 叠加法:梁在若干载荷作用下的弯曲变形等于各载荷单独作用下 的弯曲变形之叠加。 应用前提:(1)线弹性范围内的小变形; (2)内力、应力和变形与载荷成线性关系。 工 具:附录D 注 意: (1)当载荷方向与表中载荷方向相反时,则变形要变号; (2)转角函数可由挠度函数微分一次得到。
解得:
5ql FAy 8
求解静不定梁的关键是正确列出其相当系统的变形协调条件
例:悬臂梁承受集中载荷F 作用,因其刚度不够,用杆CB 加固。试计算梁AB 的最大挠度的减少量。设梁与杆的长度均为l ,梁的弯曲刚度与杆的拉压刚度分别为EI与EA,且A = 3I/l2。
解:将加固梁B 处的约束解除,用相应的约束力FR 代替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d 2 w2 bF d 2 w1 bF EI x F ( x a) EI x 2 2 dx l dx l 转角方程 bF 2 F bF 2 2 EI ( x ) x ( x a ) C2 EI 1 ( x ) x C1 2 2l 2 2l 挠曲轴方程 bF 3 F bF 3 x ( x a )3 C 2 x D2 EIw1 ( x ) x C1 x D1 EIw2 ( x ) 6l 6 6l
1 bF 3 1 bF 3 F ( a C1a D1 ) w2 (a ) [ a (a a )3 C 2a D2 ] EI 6l EI 6l 6
Fb 2 2 C1 C 2 (b l ) 6l
解得:
D1 D2 0
⑷ AC段(0 ≤ x≤a)
转角方程
例:图示为一悬臂梁,EI=常数,在其自由端受一集中力F 的作用,试 求此梁的挠曲轴方程和转角方程,并确定其最大挠度和最大转角。
解:(1)选取坐标系如图所示, 梁的弯矩方程为
M (x) F (l x )
⑵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d2w EI 2 F (l x) d x F 2 转角方程 EI ( x) x Flx C 2 F Fl 2 挠曲轴方程 EIw( x) x 3 x Cx D 6 2
相当系统 将多余约束用相应的多余约束力代替,得到的受力与原静不 定梁相同的梁,称为原静不定梁的相当系统。 求解静不定梁的步骤: 画出原静不定梁的相当系统 列出相当系统的变形协调条件 求出多余约束力 计算梁的内力、应力和变形等 相当系统
图示一度静不定梁,去掉B处可动铰链约束,得其相当系统
相当系统的变形协调条件为
例:图示简支梁,同时承受均布载荷q和集中载荷F作用,试用 叠加法计算截面C的挠度。设梁的弯曲刚度EI为常值。
解:查附录D,均布载荷q单独作用时 集中载荷F单独作用时 wCF 截面C的挠度:
wC wCq wCF 5ql 4 Fl 3 384 EI 48EI
Fl 3 48EI
5ql 4 wCq 384 EI
A 0
MAl ql 3 A 1 2 0 24 EI 3 EI
解得:
ql 2 MA 8
建立静力平衡方程
F 0 : M (F ) 0 :
y A
FAy FBy ql 0 l FBy l ql M A 0 2
3ql FBy 8
解:⑴ 列弯矩方程,建立如图坐标系
AC段(0 ≤ x≤a)
bF M1 ( x ) x l CB段(a ≤ x≤l) bF M2 ( x) x F ( x a) l
⑵积分 AC段(0 ≤ x≤a) 弯矩方程
bF M1 ( x ) x l
CB段(a ≤ x≤l)
bF M2 ( x) x F ( x a) l
dw ' tan w ( x) dx
§12-2
纯弯曲: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
非纯弯曲:
M EI
1
1 M ( x) ( x) EI
(略去剪力对梁变形的影响) 由高数知识可知,平面曲线
w w( x)
上任一点的曲率为
d2w 2 1 d x 3/ 2 ( x) dw 2 1 ( ) dx
第十二章 §12-1
研究弯曲变形的目的:
弯曲变形 引言
1.建立梁的刚度条件; 2.求解静不定梁; 3.利用弯曲变形
挠曲轴(线):梁弯曲变形后的轴线。 度量弯曲变形有两个量:挠度和转角
一、挠度(w):横截面的形心在垂直于变形前梁轴线方向上的 线位移(mm) 。 向上的挠度 w 0 挠曲轴方程:
w w( x)
⑶ 确定积分常数
EIw1 (0)
EIw2 ( l )
bF 3 0 C1 0 D1 0 6l
bF 3 F l ( l a )3 C 2 l D2 0 6l 6
1 (a )
w1 (a )
1 bF 2 1 bF 2 F ( a C 1 ) 2 (a ) [ a ( a a )2 C 2 ] EI 2l EI 2l 2
逐段刚化叠加
例:外伸梁所受载荷及尺寸如图示,弯曲刚度EI已知。试求截面 C的挠度。
解:将该梁看作是由简支梁AB和固定在截面B的悬臂梁BC组成。 1. 将BC刚化,分析简支梁AB的变形,将分布载荷q平移到B截面, B截面的转角为 2
qa l 2 qa l 2 B 3EI 6EI
C截面相应的挠度为
FAy FBy ql 0 l FBy l ql M A 0 2
ql 2 MA 8
解得:
5ql FAy 8
求出多余约束力后,就可像静定梁一样进行内力、应力 和变形等计算。
注意:多余约束的选择并不是唯一的,上面讨论的静不定梁, 也可用解除固定端对截面转动约束的方法求解,则其变形协调条 件为
未加固梁的最大挠度 Fl 3 w 3 EI w 1 w 2
§12-6
一、梁的刚度条件
梁的刚度条件及合理刚度设计
w max [ ] max [ ]
式中 和[θ]为规定的许用挠度和转角。
例:如图,若F1=20kN,F2=10kN,a=1m,l=2m,E=200GPa,
变形协调条件
( F FR )l 3 FR l FR l 3 3 EI EA 3 EI
( F FR )l 3 FR l FR l 3 3 EI EA 3 EI
解得:
FR F 2
加固梁的最大挠度
( F FR )l 3 Fl 3 w 3 EI 6 EI
wB 0
由叠加法
wB wBFBy
ql 4 wBq 0 3EI 8EI
FBy l 3
FBy
3ql FBy 8 求出后,就变成了静定梁,可计算其内力、应力及变形, 并可校核其强度和刚度。
3ql 8 建立静力平衡方程 FBy
F 0 : M (F ) 0 :
y A
1 bF 3 F Fb 2 2 3 w2 ( x ) [ x ( x a) (b l ) x ] EI 6l 6 6l
⑸ 确定最大挠度
A 0
C
1 bF 2 Fb 2 2 Fab [ a (b l )] ( a b) 0 EI 2l 6l 3 EI z l
d2w M ( x) d2 x 3/ 2 EI dw 2 1 ( ) dx
挠曲轴微分方程
dw 2 在小变形下 ( ) 远小于1,挠曲轴方程简化为 dx d2 w M ( x) 2 d x EI
挠曲轴近似微分方程பைடு நூலகம்
d w M ( x) 2 d x EI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