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地方志中的物产概念和文本信息组织——以上海官修方志为中心
地方志名词解释

地方志名词解释地方志是记载地方情况的书,属史书体裁。
是方志的简称。
它以地方事物为中心内容,也涉及到当时社会各个方面。
地方志由来已久,汉代以前的历史文献和明清以后的地方志都可算作地方志的渊源,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都保存了大量的地方史料。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地方志,指中国古代一种图书体裁,是指某一地方的全部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官修史书之外,私家编撰的地方史著也是数量众多,影响深远。
这些地方史著或为一个地区的综合性史书,如《史记》、《汉书》等;或为单独某一地区的史书,如各省志等。
历代正史和各种类书、地理书、政书、文集、笔记小说中,散见着不少地方志,仅就其篇幅而言,地方志所占的比重是极小的,但就其所包括的内容和反映的时代特点而言,却居各类史书之首。
【名词解释】地方志,是指我国各地地方政府编修的记载本地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情况的史书,地方志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历史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因此,在整个历史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新方志的分类方法,根据其资料来源的不同,地方志分为四大类型:官修志、民修志、访求志、新方志。
官修志:即由地方各级官府主持编修的志书。
民修志:民间私人组织编写的志书。
访求志:又称采访志,系从私家藏书及前人著述中摘取材料编成。
新方志:又称今方志、新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由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主持编纂的一种新的方志。
名词解释:地方志,又称“一方之全史”、“一地之全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方一域的全史,就是对该地的地情资料作一次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总结、储存工作。
包含“记、述、志、传、图、表、录、照”等多种体裁。
【名词解释】地方志的特征,一般认为: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社会、民族、宗教、风俗、人物、土地、古迹、艺文等内容,历史地反映出该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面貌。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主任、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于施洋发布了《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主题报告。
报告显示,数字中国领域技术创新初步形成了机器人、智能家居、数据存储、控制系统、移动终端、物联网、数据处理等8个创新集群,初步形成了以生产生活数字化为内核,大数据技术为依托,人工智能(AI)、集成电路(IC)和物联网(IOT)等“3I”技术为主攻方向的数字中国技术创新格局。
未来,国家信息中心将牢固树立大数据思维,全力加强国家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全力推进以数据为纽带的政产学研金用协同发展,加快释放“数宇红利”,不断提高运用大数据服务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的能力。
数据交易平台是数据交易行为的重要载体,可以促进数据资源整合、规范交易行为、降低交易成本、増强数据流动性,成为当前各地促进数据要素流通的主要举措之一。
随着数据交易类型的日益丰富、交易环境的不断优化、交易规模的持续扩大,数据变现能力显著提髙。
2017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已达358亿元,年增速达到47.3%,规模已是2012年的35亿元的10倍。
预计2020年,我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到731亿元。
在国家政策持续推动下,大数据产业落地进程加快,产业价值将被进一步发掘。
解析近代上海方志中的物产概念和文本书写

解析近代上海方志中的物产概念和文本书写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何谓物产?主流辞书中的定义大体一致,即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或各地所产之物品。
0其中有一部分与人们的物质生活并无直接关联,例如乾隆《江南通志》卷八十六《食货志•物产》篇“虫之属”中的螳螂、蜘蛛、蚊等。
②但是在实际运用和理解中,物产的概念往往有所收缩,用于强调那些与人类的生存、生活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自然或非自然物品。
③晚清黄遵宪(1848—1905)曾提出兴自然之利以养民的观点,阐述了“殖物产、兴商务”的重要性。
①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社会内忧外患,动荡不安;在各种救国图强的理念和实践中,物产贸易也备受重视。
在1937年由当时的交通部邮政总局编纂出版的全国性物产志中,形形色色的各地物产无不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货品,而其编纂之初衷,即在“此外患内忧之非常时期”,“促进物产之流通”,“充实国力以杜漏厄如此,历史时期物产的概念不仅有所变化,其自然、经济和社会意义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中国数千种传世地方志内容极其丰富,其多重价值已成学界共识。
③方志中素有记录一地物产之传统,也因此为我们提供了较为系统的物产信息。
过去涉及方志物产的研究,多集中在对相关资料的直接利用层面,(3)对历史时期物产的内涵和外延之变化给予的关注较少。
而且,晚清以来的西学东渐浪潮亦对传统方志中物产信息的呈现产生了影响。
⑤这种影响有时会使纂修者写下令人费解的例子,例如民国《上海县续志》(1918)在卷八《物产》篇“菌藻之属”中记录了“酵母菌”“ 细菌”等在当时而言具有明显的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背景的内容。
⑥无论其合理与否,这都促使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方志中传统的物产概念和知识体系,及其在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变化,甚至古今方志编纂体例的变化过程。
作为我国开埠最早的城市之一,上海也是受西学影响最深的城市。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一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前缘,居中国漫长海岸线的中心,面临浩瀚的海洋,背负长江中下游之广阔腹地,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上海松江府华亭县境内的漴阙(今上海市奉贤县境内漴缺),设立江海关,正式以“海关”两字设置机构,取代上海地区数百年的“市舶司”管理体制。
康熙二十六年江海关因公廨狭窄,移驻上海县城宝带门内(今南市小东门内)。
江海关始设初期,其业务辖区,包括当时江苏境内所有出海口,下设24个分卡,分布于苏州、松江、常州、镇江、淮安、扬州六府和泰州、通州(今南通)等地。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限定广州一处为外国商船来往口岸,上海、厦门、宁波等口岸,只准用中国船舶运输进出口货物。
江海关自此只征本国民船贸易关税,即华税或常税。
自康熙设置海关,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150余年中,广州口岸每年进出口货值或征收关税总额,长期居于首位,自然形成了当时对外贸易中心地位。
鸦片战争之前的江海关,行使着管理对外贸易、征收关税的职能。
在税收方面,先期实行定额税制,后期逐渐演变为包税制。
定额税制或包税制,一方面使清政府的财政有一个稳定的收入;另一方面,由于税制不健全、管理分散、政治日趋腐败,这也为官员巧立名目中饱私囊、增加商民税负提供了机会。
虽然弊端颇多,但在鸦片战争之前,江海关毕竟还是完全独立自主的。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规定广州、上海、福州、厦门、宁波实行五口对外通商。
第二年又被迫与英国签订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协定关税税则《1843年税则》。
《税则》把大部分主要进口货物的税率降低58%~79%,中国海关从此丧失关税自主权。
道光二十四年,美、法两国又迫使清政府签订有类似内容的《中美(中法)贸易章程》(即《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和海关税则。
中美望厦条约第二款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这样,中国政府必须得到外国侵略者同意,才能修订税则。
地方志基础知识讲解

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由于新编志书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坚持以《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为准绳, 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鉴别资料,因 此,为各级领导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落实党的干部政策提供了资 料依据,促进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志存史功能,是方 志“与生俱来”的,是指方志搜集、整理、保存了反映地情的完 整系统的历史资料、可以为后人所用。方志涉及范围之广,数量 之多,已成为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资料宝库。这些珍贵资料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能发挥提供资料以备参考的重要作用。方 志的教化功能,古人有过许多论述。例如:章学诚说:“史志之 书,有裨风教者,原因传述忠孝节义,凛凛烈烈,有声有色,传 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立。”新方志的教化作用表现在两 个方面:一方面,为向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 义、共产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乡土教材;另一方面,提高广 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培养造就地方建设 人才。江泽民在上海市地方志编委会成立大会上说:“新地方志, 是对广大市民,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爱 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的、亲切的富有说服力 的教材。”
第二 关于编纂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问题
一、指导思想
方志是科学著述,只有指导思想正确,才能保证政治观点正 确。首届修志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续 修方志时应当继承。但也应看到,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而不断发展的,邓小平理论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样,是中 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写进了党章。续修方志重点记述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史实,此时正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新时期, 邓小平理论不仅从宏观上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 路,而且对这一时期的一些事物都有具体论述。因此,续修方志 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保证编修方志的政治方向。关于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续修方志问题,主要应 把握以下几点。
城市的文体——精选推荐

!"#理论#小说:城市的文体#季红真!城市的定义,有着严格的历史界限与文化属性。
中国古代的城廓,是以政治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从天子居住的都城、诸侯封地的城堡,都是政治权力的集中象征。
而中古封建时代的城市,则是行政的枢纽,通常设立在军事要津。
西方中世纪的城邦则是贵族的领地,同时有松散的行政机构,也有庞大的自由民阶层,他们通常是以商贸活动为主要的经济方式,也就是一般所谓市民阶层。
中国自汉代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以后,农耕民族的价值观念就是统治的观念。
这使市民阶层的发展受到抑制,他们通常是依附政权的官商,比如盐、铁专卖、漕运等。
大量的市民是破产的农民,除了出卖劳动力之外,就是从事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服务行业,以及适应城市日常生活需要的小作坊主、小商贩,各种演艺人员,还有医生等自由职业者。
作为行政的枢纽,中国的城市统治着广大的乡村。
一级一级的行政组织深入到每一个村庄,大量的官员是通过科举考试提拔起来的乡村青年。
这就使城市的多数居民都具有乡村的背景,属于同一个文化价值体系。
绝大多数的中小城市,都是一级政府的行政中心,连城市的规划、衙门的建筑形制与规模都有严格的规定,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可谓经典的学术概括。
这一点一直延续至今,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后,对于私人资本的逐渐取缔,使城市比任何时代都更接近乡村的结构。
对于居民户籍制度的严密管理,则使原本不发达的市民阶层更加萎缩,像农民牢牢被固定在土地上一样,被固定在街区。
由于这样统一的管理办法,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区别,就好比是预制板和楼房,无论规模差别如何巨大,基本的结构都是相同的。
这就难怪近年新起的电影人,要以小城市为切入点,完成对于中国理解的表达。
中国市民阶级的萎缩,除了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封建统治之外,也和生产方式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中国商业经营的范围主要是以自产自销的农产品为主,大量是农民自给有余的剩余产品,即使从事原料生产的专业户也要贯之以农字的后缀,桑农、蚕农、茶农都是典型的代表。
当代志书编纂教程第三章 方志的体裁第三节 记体

当代志书编纂教程第三章方志的体裁第三节记体本章目录第一节志体第二节述体第三节记体第四节传体第五节图体第六节表体第七节录体第八节方志的其他载体一记体的起源记体,为方志体裁之一,它是用来记载一个行政区域大事、要事的载体。
从方志编纂史考察,记体主要以编年体为主。
明清以来,也有“编年”与“本末”并行的。
编年体史是按照年月日时的时间顺序记录史事的体裁。
编年纪事在我国出现很早。
商代甲骨文已采用干支纪日来纪事。
西周一些青铜器铭文,标时记事。
孔子以鲁国国史为蓝本,参考周王室及当时各诸侯国史,删订整理,成《春秋》一书。
这是我国留存下来的首部编年史书。
由于《春秋》记事极简,措辞隐晦,不易理解。
孔门后学为解读《春秋》,先后出现了几种不同的传授本,称为《传》,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
《左传》是一部记事详赡有体,以记载春秋时代历史为主的编年史著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编年史体例的成熟和完善。
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创建纪传体史,打破编年体独擅史坛局面。
《史记》采用本纪、世家、书、表、列传形式叙述历史。
其中“本纪”(自《汉书》始,改“本纪”为“纪”,成为历代纪传体史定例),是记载历代帝王在位的编年大事记,居于全书之首,“把王朝的更迭,帝王的嬗递当做历史发展的主要线索”[1]。
“本纪”实为全书纲领。
历代史志,“记”与“纪”通用。
唯编年体史书多用“纪”字。
以编年体史书论,汲冢发书有《竹书纪年》;汉代有《汉纪》;北宋《资治通鉴》分为十六纪:周纪、秦纪、汉纪……皆为编年大事记。
有的史书直称《大事记》,如南宋吕祖谦《大事记》。
志书的记体深受编年史影响。
南宋绍熙三年(1192年)曹叔远撰《永嘉谱》首列之“年谱”,以编年记载建置沿革诸大事,可视为地方志书开设大事记之始。
志书编年部分称“纪”的,如南宋史安之《剡录》有“县纪年”,显然受《竹书纪年》名称的影响。
清代章学诚主张“志为一方全史”,其所修志书含有“纪”体,更是借鉴纪传史体而来。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时[作业•规范训练出跳瞪巩幽fl>)>一、选择题1.《东方杂志》记载:“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多自濯磨,虽在穷乡僻壤,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
而所谓时务策论,主试者以报纸为蓝本,而命题不外乎是。
”材料反映了()A.废除八股导致社会习俗根本改变B.科举考试命题均以报纸为蓝本C.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D.改试策论得到土人的普遍拥护解析:选C。
材料“当戊戌四五月间,朝旨废八股改试经义策论,士子・•…亦订结数人合阅沪报一份”体现了改试策论促使士子广泛阅读报刊。
故选C项。
2 . 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学堂预备、速成两科学生毕业后,分别赏给举人、进士。
这表明()A.学堂管理以传统体制为主B.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C.近代教育正处于转型时期D.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解析:选C。
材料反映的是对大学学堂毕业的学生的资格认定,他们毕业后就具有举人、进士的地位,体现不出学堂的管理方式,故A项错误;赏给举人和进士的功名是学堂的规定,反映不出学生的意愿,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知清政府的大学学堂的规定既有近代化的色彩,又保留了封建的内容,反映出近代教育处于新旧交替的转型时期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大学学堂,体现不出新式学堂教育普及,故D项错误。
3 .下表是清末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表(据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据上表可知清末教育改革()A.解决了民族工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B.延续了“中体西用”的变革思想C.实现了本国文化和外来技术的结合D.推动了维新变法主张的广泛传播解析:选B。
材料中经学科和预科阶段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延续中国传统思想,即“中体”,其他工科、格致等科的设置体现了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即“西用”,故选B项;“解决了”的说法夸大了清末教育改革的作用,排除A项;表格信息仅显示了教育改革的内容,不能显示其作用,排除C 项;维新变法在1898年已经失败,而且维新变法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材料没有显示,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中文大辞典编纂委员会 : 《 中文大辞典》 ( 第9 册) , 台北 : 中国文化大学 出版部 , 1 9 9 0年版 , 第1 0 9页; 汉语 大词典 编辑委员会汉语
大词典编纂处 : 《 汉 语 大词 典》 ( 第 6卷 ) , 上海: 汉 语 大 词 典 出版 社 , 1 9 9 2年 版 , 第2 5 4页 ; 中 国 社会 科 学 院语 言 研 究 所 词 典 编辑 室 编: 《 现代汉语词典》 , 北 京: 商 务 印 书馆 2 0 1 2年 版 , 第1 3 8 4页 。 ( ( 清) 尹继善等修 , ( 清) 黄之 隽 等纂 : 《 江南 通 志 》 , 文 渊 阁 四库 全 书 , 第5 0 9册 , 台北 : 台湾 商 务 印书 馆 , 1 9 8 6年 版 , 第4 2 2页 。 ⑧ 【 日] 井坂锦江 : 《 东亚物产史 》 , 东京: 大东出版社 1 9 2 9年 版 , 第 3页 ; 衡 中青 : 《 地 方 志 知 识 组 织 及 内容 挖 掘 研 究 —— 以 < 方 志 物
产・ 广东> 为例 》 , 芜湖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0 1 2年 版 , 第 3 7 — 5 4页 。
( 郑海麟 : 《 黄遵宪传》 , 北京 : 中华 书 局 , 2 0 0 6年 版 , 第2 2 8 — 2 2 9页 ; 王 晓秋 , 陈应年主编 : 《 黄 遵 宪 与 近 代 中 日文 化交 流 》 , 大连 : 辽 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 2 0 o 7年 版 , 第 1 9 7 ~ 1 9 8页 。 ( 交通部邮政总局 编 : 《 中 国通 邮地 方 物 产 志 》 , 上海 : 商务印书馆, 1 9 3 7年版 。 引 文见 该 书俞 飞 鹏 和 彭 学 沛 序 。 ⑥ 李晓方 : 《 社 会 史 视 野下 的地 方 志利 用 与 研 究 述 论 》 , 《 中国地方志) ) 2 O l 1年 第 7期 , 第2 6 — 3 3页 。
地方 文 究 2 O提 ● 4年第 期 系统 一 总 第 的物 ¨期 一 之传统 , 也化研 因此 为我们 供 了较为 产信 息 。过 去涉 及方 志物 产 的研 究
, 但多 集 中在对相 关
作者简介 : 芦笛( 1 9 8 6 一 ) , 男, 江 苏 南 京人 , 伦 敦 大学 学 院历 史 系博 士 候 选 人 , 主 要 研 究 方 向 为 跨 国 科 学 文化 史 。
61
以上海官修 方志为 中心
芦 笛
( 伦 敦 大 学学院 , 英国 伦敦)
[ 摘要1 地 方 志 中所 保 留的 丰 富 而 系统 的 物 产 资 料 是 了 解和 研 究 历 史 时 期 不 同地 区的 自然 资 源及 其 变化 的 宝 库, 因此 而 受 到 了学 者 的 重视 。然 而 过 往 的研 究 对 方 志物 产 本 身的 概 念 和 文 本 书 写 的 变化 尚关 注 不 够 。通 过 对 晚 清
和 民 国 时期 上 海官 修 方 志 中物 产 资料 的 考察 , 可 以发 现 其 中 的物 产 类 目仍 以传 统 的分 类 体 系 为主 。 而 涉及 商 品 经 济
的人 工制 品在 分 类 体 系 中的 位 置 因纂 修 者所 给 予 的 关 注 不 同而 有 所 变化 ; 但 是 在 西 学 东渐 的 背景 下 . 新的物产类 目 开 始 出现 于 民 国 时期 的 上 海 官 修 方 志 中 , 且 西 方 自然科 学知 识 主 要 通 过 与 传 统 知 识 相 融 合 的 方式 呈现 . 但其在不 同
失意义。
[ 关 键 词】 地 方 志; 物 产; 上海; 晚清; 民国
中 图分 类 号 : F 3 2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7 3 5 4 ( 2 0 1 4 ) 0 5 一 O 0 6 1 — 0 6
何 谓物产 ? 主流 辞书 中的 定义 大体一 致 , 即天 然 出产 和人工制 造 的物 品 , 或各地 所产 之物 品 。 ①
方 志 或 同 一 方 志的 不 同物 产 中的 表 现 并 不 一致 ; 此外, 西方 自然 科 学 知 识 为 民 国时 期 上 海 官 修 方 志 增 添 了一 些 新 的
物产 , 由此 也 促 使 我 们 深 思 其被 记 录 的合 理 性 以及 物 产 的概 念该 如 何 定 义 , 这 对 于 当今 的 方 志 物 产 部 分 的 修 纂 亦不
荡不安; 在各 种救 国图强 的理 念 和实 践 中 , 物 产 贸易 也备 受重 视 。在 1 9 3 7年 由 当时 的交通 部 邮政 总局 编 纂 出版 的全 国性物 产 志 中 , 形 形 色 色 的各地 物 产无 不 是 具有 经 济 价值 的货 品 , 而 其 编纂 之 初衷 , 即在 “ 此 外 患 内忧 之 非 常时期 ” , “ 促进 物 产之 流通 ” , “ 充 实 国力 以杜漏 厄 ” 。⑤ 如此 , 历 史 时期 物产 的概念 不仅 有所 变化 , 其 自然 、 经济 和社 会意 义也 呈现 出不 同的特点 。 中 国数千种 传 世地方 志 内容极 其 丰富 , 其多 重价 值 已成学 界共识 。‘ 志 中素有 记 录一地 物产
其 中有 一 部分 与人们 的物 质 生活并 无 直接关 联 , 例如 乾隆 《 江南 通 志》 卷8 6 《 食货志・ 物产》 篇“ 虫之
属” 中 的螳 螂 、 蜘蛛 、 蚊等 。 是 在 实际运 用 和理解 中 , 物产 的概 念往 往有 所收 缩 , 用 于强 调那 些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 类 的生存 、 生 活 和经济 活动 密切 相关 的 自然或 非 自然物 品 。 ⑧ 晚清 黄遵 宪( 1 8 4 8 — 1 9 0 5 )  ̄提 出兴 自 然 之利 以养 民的观 点 , 阐述 了“ 殖物 产 、 兴商 务 ” 的重要性 。④ 从 晚清 到 民 国 , 中 国社 会 内忧 外患 , 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