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之父王大珩永恒光华留世界

合集下载

【高分作文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

【高分作文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

【高分素材】二十位“中国之父”(人物简介+适用主题+先进事迹)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中国研究开发杂交水稻开发者,也被誉为“世界第一杂交水稻之父”。

是他让我们不再挨饿。

写作素材适用主题:爱国,梦想,初心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

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都是战争的威胁中度过的。

那时的他为了活命,和家人一起到处逃难。

年幼的他不懂,为什么我们中国要受欺辱?为什么我要东奔西走?为什么中国要忍受饥饿和贫穷?等到袁隆平高中毕业,一家子的生活算是稳定了,但在他的学业上,大家又一次犯了难。

上了大学是好事,可是学啥?父亲的思想比较传统,希望儿子能通过上学走入仕途,升大官,赚大钱。

可袁隆平不乐意呀,他不喜欢钱,偏偏喜欢花花草草。

在袁隆平的心里,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才是自己的归宿,在别的孩子把赚钱当成理想时,他却对鲜花,绿草,果树有着异常的向往。

而他也确实这么做了。

1949年,他义无反顾地报考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了湖南农校任教。

在那几年,他边教课边学习,不光给学生提问题,更喜欢给自己提问题。

课堂外的他,经常埋头在田野间,去从实践中找答案。

到了60年代,自然灾害来了,很多地方都闹起了饥荒,人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就连袁隆平的身体也有些撑不住。

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他愁得连觉都睡不好。

在当时,杂交水稻可是世界性难题,就连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也没有攻克,很多人都觉得袁隆平在痴人说梦,可他偏偏不服输——“外国人成功不了,不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行!”人民挨饿的景象就是他的动力,他迈开双腿奔走进田野,去寻找那从未有人见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他头顶着大太阳,脚踩在烂泥里,弯着腰一点点地观察、寻找,后来他终于找到了,可这仅仅是第一步。

实验,观察,整理数据,撰写论文……潜心研究了好几个春秋,他才使杂交水稻成为了可能。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追光而行的名人事例
繁星满天,闪亮璀璨。

为了看清星星、甚至浩瀚宇宙,人们制造了光学仪器,将人眼尽可能地向远、向精延伸,探索宇宙奥秘。

今年7月21日是王大珩院士逝世10周年。

大珩先生是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也是长光所的创始人。

长光所副所长王建立说。

如今,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太空就位,问天实验舱正蓄势待发。

由长光所牵头研制的实验舱机械臂正处于最后的试验阶段。

在“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和他所创立的长光所众多科研人员努力下,各类重要光学设备不断被研制,追光之路不断向前延伸。

王大珩是从1400万斤小米起家,创办长光所的。

1952年1月,中国科学院仪器馆筹备处副主任王大珩来到长春时,我国在光学仪器制造上几乎一片空白。

1400万斤小米,是国家拨给他创办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长光所前身)的首笔经费。

为了尽快建立新中国的光学事业,他与工人们一起整理土地。

累了饿了,坐在荒地上,吃大葱蘸大酱,嚼高粱米饭。

1953年,他和同事们不分日夜地搭炉子、试工艺等等短短几个月,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诞生。

此后几年,王大珩和同事们先后研制出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第一台大型光谱仪等,创造了八大件一个汤,奠定了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基础。

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

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

农家之友 6古今传奇名人轶事GU JIN CHUAN QI MING RE N Y ISHI王大珩:给世界留下永恒的光华□吴晶晶 史竞男(1915.2.26─2011.7.21)原籍江苏吴县,生于日本东京。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应用光学家。

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光学界的主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雷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是高科技863计划的主要倡导者,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

他是中国光学事业的先行者,以毕生之力开拓了中国光学事业发展的广阔天地.,他是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为科技事业和国家发展殚精竭虑、指引方向。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永恒的光华。

呕心沥血开辟光学事业新天地王大珩先生在其七十高龄时曾赋词一首:“光阴流逝,岁月峥嵘七十,多少事,有志愿参驰,为祖国振兴。

光学老又新,前程端似锦,搞这般专业很称心!”“搞这般专业很称心”,简单一句话道出了王大珩为中国光学事业一生付出的无怨无悔。

1948年,满怀科技强国的梦想,王大珩从国外回到祖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应用光学在中国几乎一片空白,但是如果没有光学,没有光学玻璃,就无法研制出高水平的精密测量设备,国家实力的增强也就无从谈起。

1951年,王大珩受命筹建中国科学院仪器馆。

面对国家的需求,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工艺及测试技术等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1953年12月,中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熔制成功,结束了中国没有光学玻璃制造能力的历史,也为新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

后来,在王大珩的带领下,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在建所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初步构建了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功能齐备的光学及精密机械学的研究基础,相继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大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创造了闻名全国的“八大件一个汤”(指8种光学仪器和融化态光学玻璃),一举改变了新中国在该领域一片空白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精密光学仪器的基础。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作者:秀英来源:《发明与创新(综合版)》2011年第09期他是在一穷二白中用1400万斤小米,奠基共和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他是在那个风起云涌的世界科技革命中审时度势,推动制定863计划的参与者;他是“两弹一星”23位功勋之一……他,就是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院士。

在王大珩96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智慧的双眼既能读懂精密仪器中的每个数据,又总能在纷繁世界中看清中国科技发展形势。

他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他最热爱的光学事业。

感叹——中国的精密仪器不能依赖外国1915年,王大珩出生于日本东京,那时他的父亲已经留学日本八年。

父亲给王大珩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就是满腔义愤打击日本帝国主义,父亲一生始终认为只有靠现代科技才能使国家强大起来。

王大珩对光学的爱好,源于父亲的职业。

1929年,他随父由北京至青岛,就读于礼贤中学,学业优秀。

学业之余,他常去观象台跟随父亲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体景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期间,父亲讲述的成功研制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解决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尽管父亲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因为,他一直记着父亲的感叹,也因为,他早就听说清华大学理学院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大师。

1938年,王大珩考取中英庚款公费留学资格。

两年后,他获得了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技术光学专业的硕士学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光学玻璃当时被西方各国视为重要的保密技术。

为了学到这种中国还没有的技术,1941年王大珩转学到英国雪菲尔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跟随著名的玻璃学家特纳教授学习。

后来,让许多人不解的是,他放弃了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去昌司公司当了一名实习生。

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1964年10月16日15时,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罗布泊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这一历史性时刻被记录下来,传遍国内外,极大鼓舞了中国人,震慑了西方敌对势力,成为永远难忘的“国家记忆”。

1933年与父母弟妹合影(后排右一王大珩)那么,记录下来这一刻的人是谁呢?要知道,当天所有人员都必须撤离到爆炸点60千米以外的地方。

那么,在核爆区域内的第一手影像资料是由谁来拍摄的呢?他,就是我们要介绍的科学家王大珩。

中国第一朵“蘑菇云”照片,就是由他主持研制的光学仪器成功采集的。

这些设备还记录了核爆火球直径与时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断出原子弹的威力,为以后的中国核事业发展提供了珍贵信息。

◎文 北方新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讲给孩子的航天发展故事(22)“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科迷街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曾任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等。

领导开拓靶场光学测试技术、激光技术及太阳地面模拟等国防光学技术领域,主持制成首台激光器、首台大型精密靶场光测装备和多种国防光学仪器。

罗布泊,位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被称为“死亡之海”。

那里遍布戈壁荒滩,气候异常干燥炎热,人迹罕至,是人类禁区。

正是由于这里远离人烟,地点隐蔽,便成为新中国进行核弹实验的首选隐秘之所。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正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核试验,担任中国科学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的王大珩带领一行人悄悄来到这里。

他来到这里究竟要干什么呢?有什么秘密使命呢?还要从不久前说起。

时任国防科委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的程开甲找到王大珩,见到他就开门见山:“老王,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组织光学机电研究所攻关,尽快拿出测试原子弹爆炸性能的光学途径方案!”这一突如其来的重任,让王大珩一时有点发懵。

虽然他带领刚成立不久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短短几年内,就自主研制出一大批突出的科研成果,也就是业界号称的“八大件”: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多臂投影仪、大型光谱仪、万能工具显微镜、晶体谱仪、高精度经纬仪、光电测距仪等八种有代表性的精密仪器。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xx:xx光学之父
作者: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2年第11期
王大珩院士是光学泰斗,是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他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特别是国防光学工程事业,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他在镭射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被称为“中国光学之父”。

新中国成立时由他主持开设的光度、温度、长度等计量研究工作,成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某些工作的技术基础。

1958年,长春光机所研制成功晶体谱仪、电子显微镜等8种当时属于高级精密光学仪器的“八大件”,闻名于全国科技界。

1960年,激光技术问世,事隔一年,中国第一台激光器诞生于王大珩领导的长春光机所,他在解决晶体与氙灯的结构设计中起了重要作用。

通过他的影响和努力,世界光学委员会(ICO)接纳中国光学学会为该会会员单位,并和世界上多数国家光学学术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中国光学事业的发展。

王大珩院士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的光学事业从一穷二白到步入正轨,再到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他践行博大精专、求实创新、虚怀若谷的科学精神;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尖端技术和科学研究事业。

1/ 1。

光华如珩 光可鉴人 光前裕后 光耀神州 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

光华如珩 光可鉴人 光前裕后 光耀神州  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

光华如珩光可鉴人光前裕后光耀神州纪念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百年诞辰作者:王渝生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5年第05期今年是“国际光年”,恰逢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高科技“863”计划主要倡导者,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诞辰100周年。

王大珩开拓和推动了中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国防光学工程和光学教育事业。

王大珩的一生,旖旎风光,光华如珩;其道大光,光耀中华。

光风霁月王大珩(1915.2.26-2011.7.21),祖籍江苏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

父亲王应伟,中国现代天文学、气象学、地磁学开拓者之一。

王应伟童年便喜读古算书,后外出谋生,在广东潮州的一所中学教算术。

数年后,略有积蓄,获得了赴日本留学的机会,入东京物理学校数学科,以屡获第一的学习成绩蜚声留学界,终得补官费。

毕业后,王应伟由校长推荐到日本东京中央气象台任职,得以研习气象、地球物理、天文诸学科,并从事实地观测。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21条,王应伟愤而回国,回国前的6个月,儿子王大珩在日本出生。

他给儿子起的小名叫“膺东”,寓意对东洋日本的侵略行径义愤填膺。

王应伟回国后,先后在北京中央观象台、青岛观象台工作,还在国立青岛大学和稍后的国立山东大学兼课,讲授球面天文学等。

王大珩则随父在北京、青岛就读小学和中学,学业成绩优秀。

课余,王大珩常去观象台跟随其父观测天文和气象,对使用科学仪器观察天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此期间,父亲讲述研制成功风力计的故事,以及苦于国内尚不能制造精密仪器而要依赖外国仪器的感叹,在王大珩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科学熏陶和教育,对王大珩后来攻读物理与光学玻璃,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的光学与仪器制造业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32年,17岁的王大珩考取清华大学物理系。

父亲曾跟他说,学物理会穷一辈子,但他依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其实,王应伟并非真的反对儿子学习物理。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王大珩:中国光学之父

发 展 祖 国 的 应 用 光 学 事
保 存 在 光 机 所 档 案 室 里 王 大 F 自做 的 预 算 和 规 划 看 , 亲 他 的 追 求 ”从 1 0 万 斤 小 米 开 , 40 是 他 当 时 所 有 的经 费 。 92 , 器馆在长春 建立 。 5年 仪 王 且织 来 自 全 国 四 面 八 方 的 技
要的作用 。
何尝不 想 ! 显然 是一件 谁 做谁 出 这 成 果 、 做 谁 出名 的 事 。 么 , 竟 谁 那 究 是什 么促 使我 这样 做 呢 ? 王大珩 ” 说 , 责 任 ! 时 的 他 , 中 只 有 一 是 此 心 个信 念 , 就 是尽 快研制 出中 国 自 那
学 部 部 长 的 王 大 珩 , 参 加 完 一 个 在 对 美 国“ 略 防 御 汁 划 ” 研 讨 会 战 的 后 , 情久久不 能平复 。 心 陈 芳 允 商 量 外 , 找 又 部 门 组 织 了2 0 位 专 家 、 者 , 0多 学 过全 面论 证和 多 次修 改 , 于制 : 终 出 《 家 高 技 术 研 究 发 展 计 划 国
宜 速 作 决 断 , 可 拖 延 ” 重 要批 不 的
原 子 、 分 子 尺 度 上 的 纳 米 技 术
究 ;0 1 , 出“ 快 发 展 我 国 { 20 年 提 加 空 工 业 的建 议 ” … …
示 。 来 按 照 邓 小 平 的 批 示 , 据 后 依
王 大 珩 等 4 科 学 家 的 建 议 , 有 关 位
们 若 不 奋 起 直 追 , 果 是 不 堪 设 想 后
的 。 ”
展 激 光 核 聚 变 研 究 :9 2 , 提 { 19 年 “ 日建立 中 国工程 与技 术科 学 f 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中国光学摇篮”的中科院光机所所长,在激
光技术、遥感技术、计量科学、色度标准等方面
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晚年王大珩的名字还与“863 计划”连在一
起。1986 年 3 月,他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
等 4 位老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提出“发展中 国的战略性高技术”建议,得到了邓小平批准,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的名头做宣传的无关活动则从不参加。王大珩生
前曾希望大家不要称呼他“中国光学之父”或“中
国光学泰斗”。
“把我称作中国光学事业的„开拓者‟或„奠
基人之一‟,我都可以接受。但如果说我是„中
国光学之父‟,那我的老师严济慈、叶企孙,你 们怎么称呼他们?”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然而,在他去世后的日子里,许多媒体用到
长、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
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中国科协副主席、中
国光学学会理事长等职。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2fb0f5c7a 光学学会 /
优秀,因为“别人都知道他是我父亲”。毕业后
王赫又听从父亲的建议考取了中科院上海光机
所研究生。
然而,在进一步出国留学的路上,父亲没有
给王赫更多帮助。桃李满天下的王大珩帮助学生
不遗余力,给许多打算出国的学生写过推荐信, 却唯独没给自己的儿子写。王赫对此很理解, “ 他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家、教育家王大珩同志,因病于 7 月 21 日在北
京逝世,享年 96 岁。 王大珩 1915 年 2 月 26 日出生,祖籍江苏吴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县。1936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9 年至
1951 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
年到中国科学院工作。 1952 年以来历任中科院长 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
想让我们靠自己”。让人羡慕的是,王家三个子
女后来均在科学路上收获颇丰。 避谈自己是“光学之父”
王大珩的小儿媳说,公公不允许给自己配专
车,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对待看护他的护工也
客客气气。退休后的王大珩社会活动繁多,凡是 跟光学有关的事情他都尽力去做,而对于顶着他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的标题仍是“送别光学之父”、“中国再无光学之
父” 。
也许,“光学之父”的光环他是想去也去不
掉了;也许,“光学仪器计量学用并举献身国家
科教事业,战略规划务实为先跟踪世界高新技 术”,这样中肯朴素的盖棺论定可以让他安心离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去。 链接:“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科学院、中 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光学科学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开始实施。这

份纲要就是日后影响深远的“863 计划”。 唯独不给儿子写推荐信
王大珩的幼子王赫毕业于浙江大学光学仪
器系,这是中国第一个光学仪器专业。王赫说,
当年考大学时,数理化成绩都很好,“父亲建议
我报这个专业,就报了”。入学后王赫学习异常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据中新社电 29 日,蒙蒙细雨中,社会各界
上千人,在八宝山送别光学家王大珩最后一程。 研制多种光学设备
8 天前,96 岁的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王大珩
驾鹤西去。王大珩的名字和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
第一台激光器、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红外
夜视光学设备等紧密相连,这位院士长期担任作
过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我也开始注意衣着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