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行体的“入律”和“仿古”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

语文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及各个时期的流派及风格特点诗先秦诗歌先秦诗歌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口头到书面、从民间到宫廷、从集体歌唱到诗人创作的漫长过程。
原始歌谣中国古典诗歌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
《吴越春秋》中记载了一首《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指鸟兽之类猎物)。
"这可能是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
这是诗、乐、舞的结合。
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经》早在西周至春秋时代,我国诗歌就已产生了大批辉煌篇章,标志是公元前6世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诗经》,先秦称为“诗”“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汇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土风、民歌,包括了“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诗经》的篇章善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句式以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文学的影响极其深远。
楚辞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极具楚文化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开创的这种诗体,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黄伯思《东观余论.翼骚序》)屈原是楚辞的代表诗人,创作了《离骚》(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篇章。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自考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李白歌行体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典型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形式,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叙事诗歌,最早出现于汉代,后来在唐代达到了巅峰。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其歌行体诗歌堪称是其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
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注重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
他巧妙地运用了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诗歌中,往往能够看到具体的景物描写和丰富的情感表达,这种形象感受和情感抒发相互交织,形成了诗歌独特的魅力。
歌行体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较强。
李白的歌行体诗歌往往具有明快的节奏和流畅的韵律,其语言生动活泼,富有音乐感。
他善于运用平仄对仗和押韵,使诗歌更具有韵律美感和节奏美感,给人以听觉上的享受。
歌行体诗歌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
李白在其诗歌中常常运用象征和比喻,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以及寓意深刻的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
歌行体诗歌还注重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
李白的诗歌常常出现节奏的变化和节奏的冲击,通过语言的力度和韵律的起伏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和动感,使诗歌更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
李白歌行体诗歌以其形象感受和情感表达、节奏感和韵律感、象征和比喻手法以及节奏的变化和冲击等艺术特色而著称于世。
其诗歌不仅在诗歌形式上有创新,而且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抒发上更是别具一格,深受后人的喜爱和推崇。
【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自考】第二篇示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创作风格独特,堪称璀璨的艺术瑰宝。
他创作的歌行体诗更是其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歌行体诗具有豪放洒脱的风格。
他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语言豪放直率,情感激昂奔放,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感觉。
比如李白《将进酒》中的“结发为乾坤,六翮如浮云”、《蜀道难》中的“危楼高五凤,长安市千门”,这些都展现了他的豁达开朗、奔放激昂的个性和创作风格。
七言歌行的体式与李白歌行的特征

关于李白歌行的特征,学者们的论述有不少精辟见解,但总的来说,在全面性和准确性上都有些不足。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对歌行这个概念认识模糊,将它界定过窄,认定为齐梁后具有乐府体调特征的七言古诗而不包括乐府及别的诗体。
依照这样的界定,李白集中乐府卷60多首七言乐府不属于歌行,属于歌行的只有歌吟卷中那30余首七言古诗。
以这样的范围、这样少的作品来分析李白歌行的特征,自然会造成差误。
句式、韵式、修辞手法(指字法、句法、章法)是构成歌行体裁的三个基本要素,加上后出的声律,歌行的体裁特征即体现在这些要素上。
这些体裁要素在歌行发展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形态,它们的结合形式也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体式。
李白的歌行吸收了之前各种歌行体式的特征,接受了各种体式的深刻影响,研究其特征应特别重视与以往各种体式的比较对照,通过比较对照看其如何在吸收、接受中形成有别于前人及时人的体式特征。
一、七言歌行的五种体式从七言歌行发展史考察,唐代之前的歌行体式可以确定为古七言体、骚体、乐府杂言体、齐梁体、赋体等五种。
(一)古七言体。
这里所说古七言体是指齐梁前七言诗的体式,它在句式、韵式上的总体特征是:通篇七言,句句入韵。
这样的七言诗汉代即已产生,除诗外,镜铭和别的七言韵语采用的也是这样的句式、韵式。
古七言体分转韵、不转韵两类。
不转韵一类以汉武帝时《柏梁诗》篇幅较长、出现较早,后人即以其为句句入韵、一韵到底七言诗体体式的代称。
柏梁体还有两个附带特征,一是押平声韵,二是有奇数句,汉魏时柏梁体皆具这两个特征,晋宋后有所改变。
转韵一类出现也较早,转韵句子多少不等,有两句、三句、四句及四句以上的。
两句、三句转韵又称短韵或促句转韵,这样的转韵以二句较多见,东汉张衡《思玄赋系辞》全篇12句,二句一转,以后一些乐府题诗如《乌栖曲》、《东飞伯劳西飞燕》皆通篇如此。
三句转韵最奇特,较少见,东汉王逸《琴思楚歌》(见《古诗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未收)是较早的一篇,全篇15句,三句一转,略早于王逸的崔骃有一首三句一韵七言诗被《太平御览》采辑,可能是三句一转的古七言体的残篇。
唐宋文学史复习提纲

隋唐五代文学史练习题隋唐五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隋朝结束了中国四百年的分崩动乱和南北分裂,国家重新统一。
但隋朝立国时间很短就被唐朝取代。
在文学史上,它只是一个过渡时期。
主要表现为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方式,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唐代文学分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四个时期各有其时代精神,弄清四个时期的时代精神和各自重大的历史事件和背景,就可以清晰而准确地把握唐代丰富的文学内容。
例如唐代之初,文学首先要破除齐梁诗风,初唐四杰是先行者,然后是陈子昂的诗文革新。
如此一来,初唐文学状况就较易理解了。
五代是词产生的时期。
这是一个诗人、文学家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文学作品灿若云霞、多若繁星的时代。
异彩纷呈,但各具个性特色。
基本知识1 隋代文学的作者,由两部分人组成:一是北齐、北周旧臣,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2 卢思道采用“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写出了反映边塞军旅生活的名作《从军行》。
3 “各去所短,合其两长”的诗美理想,是贞观时期唐太宗及史臣们总结历史经验时对文学发展方向的共识。
4 虞世南等人所编《北堂书抄》、《文思博要》和《艺文类聚》等类书,成为宫廷诗人的作诗工具。
5 上官仪的五言诗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体物写景颇有技巧。
他地位很高,诗以绮错婉媚为本,许多人模仿取法他的诗,时人称为“上官体”。
6 “初唐四杰”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7 唐高宗、武后时期,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的勃兴,为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
8 杜审言,字必简,他是杜甫的祖父。
与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9 杜审言五言律有较高水准,“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生动写出了春的气息。
10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期最后完成的。
11 元稹的《唐故工部外郎杜君系铭序》是最早关于“律诗”定名的记载。
12 被杜甫称之为“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的是陈子昂的三十八首《感遇》诗。
歌行体

歌行体
歌行属于古体诗一类,其源于乐府与古诗 题多沿袭乐府古题或自创新题,显示出某些乐 调特征 句式以七言为主,兼有杂言 格律不严谨,偶有律句 多长篇巨制,抒情写意,感情充沛、词语绚丽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 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 甫的《兵车行》、王翰《饮马长城窟行》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题名没有明显标志的:卢照邻《长安古意》、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元稹《连昌宫词》
饮马长城窟行(一作古长城吟)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 麒麟前殿拜天子,走马西击长城胡。 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 此时顾恩宁顾身,为君一行摧万人。 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 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 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 当昔秦王按剑起,诸侯膝行不敢视。 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 一朝祸起萧墙内,渭水咸阳不复都。
连昌宫词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 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 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 舞榭欹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 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栱,菌生香案正当衙。 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影黑,至今反挂珊瑚钩。 指似傍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 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 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相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 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 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痏。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 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 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
七言绝句格律(3)

七言绝句格律七言绝句也称七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平起平收(即首句平起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平平仄仄仄平平千里江陵一日还仄仄平平仄仄平两岸猿声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轻舟已过万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所谓“平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辞”字属平声,末字“间”也是平声,是为“平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2、平起仄收(即首句平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夜读范至能(陆游)公卿有党排宗泽平平仄仄平平仄帷幄无人用岳飞仄仄平平仄仄平遗老不应知此恨仄仄平平平仄仄亦逢汗节解沾衣平平仄仄仄平平所谓“平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卿”字属平声,末字“仄”也是在古代是入声字,属仄声,是为“平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3、仄起平收(即首句仄起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苏台揽古(李白)旧苑荒台杨柳新仄仄平平仄仄平菱歌清唱不胜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今惟有西江月平平仄仄平平仄曾照吴王宫里人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仄起平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苑”字属仄声,末字“新”属平声,是为“仄起平收”。
一、二、四句押韵。
4、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绝句四首(其三)(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因首句首字平仄不限,故又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
“个”字属仄声,末字“柳”也属仄声,是为“仄起仄收”。
二、四句押韵。
五言绝句格律五言绝句也称五绝,有四种常见格式。
1、仄起仄收(即首句仄起不入韵式)如:(例)(标准格式)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欲穷千里目平平平仄仄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所谓“仄起仄收”是指首句而言。
一小时读懂唐诗诗体分类

一小时读懂唐诗诗体分类古体诗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是语言古朴、格律比较灵活的一类诗歌体载的总称。
它产生于汉魏时代。
在唐代以前只有这种诗体而没有特定名称。
至唐代律诗兴起以后,人们将律诗称为“今体诗”,而把不合格律要求的称为古体诗。
这类诗每篇句数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杂言等诸多形式,其中以五言、七言和杂言最为常见。
古体诗不求对仗,平仄灵活,邻韵可通押,篇中可换韵,因此较之今体诗更为自由。
唐朝格律诗的形式确立以后,诗人们在创作格律诗的同时,仍然没有放弃古体诗的形式。
如李白的《行路难》、杜甫的“三别”、白居易的《卖炭翁》等,都是这类诗歌中的名篇。
古体诗的形式极为自由,除了用韵以外,古体诗不受任何格律的约束。
当然,在唐人的古体诗中,已经出现了用平仄交错方式写成的诗句,并且有的还使用对偶句子,这就是唐代古诗与以前古诗的不同之处。
如王维、孟浩然、李颀、王昌龄等人的五言古诗中就多有律句、律联。
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的不少句子都是入律的。
唐代的古体诗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由于形式上较为自由,故而它的表现范围比近体诗更为广泛,《长恨歌》、《琵琶行》这类作品所承载的大量内容与情感,是近体诗所难以企及的。
另外,由于古体诗的语言较为古朴、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近体诗语言艰涩的不足。
可以说,在唐代诗坛上,古体诗在成就上是与近体诗并驾齐驱的,它们共同促进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杂言诗杂言诗是古体诗的一种,诗句字数长短间杂,没有固定标准,最短的仅有一个字,长者可达十字以上,因此得名。
其中以三、四、五、七字相间者最为常见。
杂言诗的特点是形式较为自由,便于不受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
杂言诗最早出自两汉乐府歌辞。
如汉乐府“相和歌辞”和“铙歌十八曲”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等都是杂言诗的典范。
后世文人根据乐府古题作出的诗歌,以及长篇歌行体,一般都是采用杂言体的形式。
如李白的《襄阳歌》、《江夏行》,杜甫的《兵车行》等。
古体诗——精选推荐

古体诗⼀、古体诗的来源古体诗,是中国诗的⼀种。
⼜称古风。
有下列⼏种来源1. 以时代来划分若以时代来划分, 真正的“古诗”,是指唐朝近体诗以前 (除了所谓“齐梁体”),那些并没有固定句数、严格平仄格律的诗。
2. 2. 古风”唐代和唐代以后,⼜或将当时⼈效法古体诗⽽写的作品称为“古风”。
如李⽩《古风五⼗九⾸》、《⾏路难》、杜甫《垂⽼别》、⾼适《燕歌⾏》、岑参《⾛马川⾏奉送出师西征》、⽩居易《卖炭翁》、韩愈《⼭⽯》、李贺《梦天》等。
3. 3. 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诗的作法,形式⽐较⾃由,每⾸句数不拘,不讲求平仄、对仗,押韵也较宽,有三⾔、四⾔、五⾔、六⾔、七⾔、杂⾔等体,其中以五⾔、七⾔居多。
此外,《乐府》通常也归类为古体诗。
今⽇中国最⼴为⼈知的古体诗多为五⾔诗;有《古诗⼗九⾸》、《孔雀东南飞》、《陌上桑》、陈⼦昂之《登幽州台歌》、曹操之《短歌⾏》等等。
⼆、古体诗的发展史及分类最早的诗歌产⽣于民间。
古者民俗歌谣,皆谓之诗。
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之后有楚辞、乐府。
最原始的诗歌都是⼝头形式基本没有被记录下来。
春秋时编成的《诗经》为我国⽂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以四⾔为主,节奏上多为⼆节拍。
战国时代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骚体诗,楚辞采取三⾔⾄⼋⾔参差不齐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据需要⽽任意扩充。
汉代诗歌的代表为汉乐府民歌。
它是继《楚辞》之后的⼜⼀次诗体⾰新。
其中有很多标准的五⾔诗。
于是《古诗⼗九⾸》及苏李赠答相继成篇。
此五⾔兴也。
其时汉武做柏梁台,诏群⾂为七⾔诗,此七⾔之始。
在南朝齐永明间,沈约、谢朓、周颙等⼈发现了平上去⼊四声并将它们⽤到诗歌创作中,⼈为的规定为⼀定的声韵。
这样诗歌根据字声调的变化组合,使声调按⼀定规则排列起来。
达到铿锵、和谐之效。
这种⽂体称为“永明体”。
唐朝的⽂⼈在永明体的基础上,对诗字数、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都做了⼀些规定,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格律诗。
为了区别于以前的诗体,⼈们就把这些讲究平仄、对仗、押韵……的诗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把唐以前的那些并没有固定句数、严格平仄格律的诗作称作古诗,也叫古体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 l a r or f m i n c l u d e s T h e An c i e n t Me a n i n g o fC h a n g’ a n a n d Y s c o mp o s e d ma i n —
N AN Sh e n g — q i a o
( S c h o o l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 X i a n y ng a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y, t Xi ny a a n g 7 1 2 0 0 0 , S h a a n x i , C h i n a )
Se p. 2 01 4
第2 9 卷 第5 期
、 , 0 I . 2 9 No . 5
【 作 家作品研究】
歌行体 的“ 入律 ’ ’ 和“ 仿 古"
南 生桥
( 咸 阳师范学 院 文学与传播学院 ,陕西 咸 阳 7 1 2 0 0 0 )
摘
要: 歌 行体 可 分为 “ 入律” 和“ 仿 古” 两种形 式 。入 律 歌行 的语 言形式 以七 言 句式 、 律 句和 拗
The “ Pr o s o d y”a nd “ Pa r o dy o f A nc i e nt s ”o f a n 0l d St yl e Ch i ne s e Po e ms c a l l e d So ng Li ne St y l e
p a t t e ns r ; c ha ng e of p r os o d y
歌行体的“ 能指” 明确并在唐代产生过许多光耀 千古 的名篇 , 但其 “ 所指 ” 却往往含 混模 糊 、 令人 困 惑 。第一 , 它与七古 的界限模糊不清。第二 , 一些诗 同为歌行体 ( 如《 梦游天姥 吟留别》 和《 长恨歌》 ) , 但 其“ 外观” 却迥然不同。对 于前者 , 《 唐代七古 、 七言 歌行辨体》 一文 已有辨析 。[ 1 1 对 于后者 , 本文拟先试 作 申说 , 再 分析 其语 言形 式 的特 点 。 现 代 学 者 较 早 论 及 歌 行 体 的 是 褚 斌 杰 。他 在 《 中 国古 代 文 体 概论 》 中说 , 初 唐 以后 古 体 诗 的发 展 变化 , 一是产生“ 避律” 和“ 人律” 两种“ 变体” ; 前者例 举李商隐《 韩碑》 等2 首, 后者例举高适《 燕歌行 》 等5 首 。二是 出现 “ 由古乐府发展而来” 的“ 歌行体 ” ; 例 举《 梦游天姥吟留别》 等3 首。 “ ¨ 他在此先举入律 古体诗之例是《 燕歌行 》 等5 首歌行 , 后 又另列歌行
l y o f a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q u i t e a n u mb e r o f p o e m q u a t r a i n s a n d p r o s o d i c v e r s e s . Th e a n t i t h e s i s i n s o n g
l i n e s yl t e i s f a i r l y u n r e s r t mn e d .
Ke y wo r d s : p r o s o d y s o n g l i n e ; p a r o d y o f a n c i e n t s o n g l i n e ; p r o s o d y p a t t e r n s ; c o n g l o me r a t e d wo d r
Ab s t r a c t : S o n g l i n e s t y l e c a n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h e t wo f o r ms o f “ p r o s o d y s o n g l i n e ”a n d“ p a r o d y o f a n c i e n t s o n g l i n e ” . T h e l a n g u a g e o f p r o s o d y s o n g l i n e i s i n t h e f o r m o f s e v e n wo r d s e n t e n c e , p r o s o d i c a l s e n t e n c e s a n d c o n g l o me r a t e d wo r d p a t t e ns r wi h t f o u r o r e i g h t l i n e s i n r h y me , t o n a l i n t e r c h a n g e . I t s r e g —
粘拗对、 一韵四句或八句、 换韵平仄 交替为主 ; 其规整者如《 长安古意》 和《 圆圆曲》 , 由多首绝句、 律 诗 组合 而成 ; 歌 行体 的 对仗 则较 为 自由。
关键 词 : 入律 歌行 ; 仿 古歌 行 ; 律 句; 拗 粘拗 对 ; 换 韵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 2 1 文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2 9 l 4 ( 2 O 1 4 ) 0 5 一 O l 1 3 - 0 4
人律歌行在句式二仿古歌行平仄和押韵这三方面的鲜明音乐性使其兼具古风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和杜甫茅的灵活与律诗的规整既自由灵动又免于板滞无趣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4首诗中可以明确的有宜于表现宏富题材而大大扩容
2 0 1 4 年9 月
咸 阳师范学 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Xi a n y a n g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