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忠实观的演变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

翻译的三标准——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发表时间:2017-11-13T15:10:01.9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11月总第246期作者:杨曼[导读]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林语堂先生提出“忠实标准,通顺标准,美”三条标准,既是对译作的要求,也是对译者的要求。
其标准较严复先生对译作的要求而言,更具现实性,更为丰富,更具全面性。
关键词:翻译标准林语堂严复译者要求一、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笔名语堂。
他曾参加“语丝社”,并在1930年代曾创办、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成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
林语堂先生一生中写过的涉及翻译理论的文章不少,但他最系统、最有名的论述,是长篇论文《论翻译》(作于1932年初)。
这是他为吴曙天编选的《翻译论》一书(1933年1月光华书局出版)所作的论序(后又收入林语堂的《语言学论丛》一书中)。
林语堂先生将翻译作为一种艺术看待。
他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译者对于原文文字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上的问题有正当的见解。
”林语堂先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对译者的这三条要求,既要求对原文的透彻理解,还要求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一定的翻译技巧、标准的掌握。
林语堂先生的这篇论文,从翻译的实际出发,毫不玄虚,说理朴质。
他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他认为:“倘是我们要于此问题得到比较客观的解决,自当以语言文字心理的剖析为立论根基。
必先明语言文字及行文心理的事实,然后可以做译者标准应如何、态度应如何的结论。
论英汉翻译中的“忠实”原则

207 都市家教科 教 创 新【摘 要】翻译标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竭力遵循的翻译原则,同时也能够衡量一篇译文的好坏。
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翻译标准,但广为人接受的两大翻译标准是“忠实”与“通顺”。
本文从“忠实”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意义与风格两个层面的“忠实”,指出翻译中的“忠实”不仅仅是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容,还应该在语言风格、语体特色、民族特色等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
【关键词】翻译标准;忠实一、翻译标准翻译标准是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也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准则。
古往今来,不同的译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翻译标准。
其中,“忠实”原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主要翻译标准之一。
例如:释道安提出了“案本”说,即译者必须要按照原文的本意来进行翻译。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三原则。
鲁迅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二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外国的翻译家也对“忠实”原则推崇备至。
英国翻译家泰特勒在翻译三原则中指出:“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 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美国的著名翻译家奈达认为“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

语言新探浅谈翻译标准中英译汉“忠实”原则文/魏洳镝 刘亚娟摘要:翻译是一种将相对陌生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
“翻”指交谈语言转换即句对句转换,“译”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即说者只说不问,听者只听不答。
“忠实”原则是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注重原文文本功能,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及文体信息传达给读者。
关键词:语言信息转换;翻译标准;忠实原则;文本功能;文体一、“忠实”为何?翻译标准甚关键,犹如衡量译文质量的标尺。
译者像带镣铐的舞者,应在正确翻译原则指导下实践以便交出的译品经得起考证推敲。
翻译“忠实”为第一准则,若不“忠实”,即使译文在美在达,也不能传其意,正如严复所言“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若“信”不达标,原文正确旨意定会遭曲解,阻碍正常交际。
二、何为“忠实”?“忠实”原则指在尊重忠实原作艺术风格基础上,忠实表达原文的思想感情,忠实地将原作语言内容传达给读者。
林语堂于《论翻译》归纳翻译标准有三,第一为忠实,第二为通顺,第三为美。
忠实是“信”,包括译者对原文方面的问题;译者对译文方面的问题;翻译与艺术的问题。
林语堂认为“忠实”不但须求达意,并须以传神为目的,指出忠实绝对化的标准不可能实现。
凡文字有声音之美,有意义之美,有传神之美,有文气文体形式之美,译者或顾及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绝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替“雅”并提出四义:第一强调非字译。
“译者对于原文有字字了解而无字字译出之责任。
译者所应忠实是原文零字所组成语意。
”“字义并非固定分立而是连贯不可分裂。
”第二须传神。
“译者不但须求达意并且须以传神为目的。
”第三为非绝对。
“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忠实之谓非绝对忠实之谓。
”奈达认为,翻译的实质即用最自然贴切的语言来等效传达原语信息;内容第一;形式第二,“翻译绝不求文字表面上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到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忠实性认为原文和译文应具备相似甚至相同的文本功能。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
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以确保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忠实”原则是翻译标准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忠实”原则,顾名思义,就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表达。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信息和情感,确保译文不偏离原意,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语言习惯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和接受。
“忠实”原则在翻译中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翻译质量和可信度。
一个优秀的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才能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思和情感,否则将失去翻译的意义和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翻译的忠实性体现在对原文含义的准确理解和表达上。
翻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准确把握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尽量避免歪曲原文的意思,确保译文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信息和观点。
这要求翻译者具有良好的语言功底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原文的内涵和外延,同时还要能够灵活运用目标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以确保译文不仅忠实于原文,还要通顺自然,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接受水平。
翻译的忠实性还表现在对原文情感和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表达上。
原文往往包含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翻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使译文能够传达出原文作者的真实感情和思想,同时还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特点和修辞风格,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让读者产生共鸣和共同感受,增强译文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翻译的标准—忠实

对“忠实”这一标准的不同表达:
A.所谓“忠实”,首先是指译文必须准确如 实的传达原文的内容,对原文的意思既不能 随意歪曲,也不能任意增减。内容除了指原 文中所叙述的事实,说明的道理,描写的景 物以外,也包括作者在叙述、说明和描写过 程中所反映的思想、观点、立场和感情。 B.“忠实”还指对原文风格的如实传达。译 者者不能随意改动原作的风格面貌,如原作 是口语体,就不能译做书面体;原作是粗俗 的文体,就不能译成高雅的格调,也就是说, 译者不能用自己的风格去代替原文的风格
结束语
最后,我们必须清楚,虽然我们强调翻译的忠实性, 但是由于不同语言具有各自特点及文化的差异,有时 很难做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因此,判断译文是否忠 实,还须根据外文及译语的习惯,联系上下文,从整体 上看它是否正确地表达了原作的内容和风格。我们 既要强调译文的流畅性,又要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 文。所以,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要有像杜甫“语不惊 人死不休”、贾岛“两句三年得”和严复“一名之 立,旬月踯躅”那样的推敲琢磨、一丝不苟的精神, 力求使译文不仅忠实而且传神,以保存原作的“丰姿” 和风格,这就是翻译忠实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如何在翻译中做到忠实与通顺相统一
翻译既要忠实又要通顺,绝非易事,译者不具备一 定的业务素质是很难胜任的。那么,翻译对翻译人 员究竟有些什么业务素质上的要求呢? 首先,译者要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特别是要有很 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力。 第二,译者要打下扎实的汉语基础,特别是要下功 夫提高自己的汉语表达能力。 第三,译者要有广阔的知识面。 第四,译者要掌握合理的翻译策略。 第五,译者要养成认真负责,谦虚谨慎的学风。
2.另外,忠实的含义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忠实于原文。首先译者的工作是“一仆侍二 主”,他不仅要忠实于原文(原作者),还 要忠实译文的读者,即要让读者看得懂可接 受,因为翻译是原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中介, 如果翻译出来的东西读者看不懂,也就无法 真正了解原作、原作者,也就达不到交流的 目的。其次,就忠于原作而言,忠于原作的 内容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还包括忠于 原文的形式、风格、效果等各个方面
再论忠实——从目的论重新解读翻译标准

再论“忠实——从“目的论”重新解读翻译标准口王欣√■芏=统中西译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信”或“忠实”,l孓即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
译文既要忠于原作之美,也要忠于它的不足,也就是说.原作是什么样就尽可能把它译成什么样。
不忠的译文或译者招来的往往是责难,因为“信”可以说是翻译的天经地义,‘不信’的翻译不是翻译,不以‘信’为理想的人可以不必翻译。
虽说大家都明白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但“译者故意添加、删节而导致走样,就是对原作的不忠实”。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K at haf i na R ei s s、H an s V er m e er;r f i l3J ust a H ol z M at t ari提出的翻译理论。
V e r m e er f f f f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根据目的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即结果决定方法。
除了目的法则,目的论还有两个法则:连贯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
连贯|生法则要求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
即译文必须能让读者理解,类似于“达”;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类似于“信”,但其信的程度和形式由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与传统译论不同,目的论不再把“信”或“忠实”作为首要的翻泽标准,原文文本也仅仅是各类信息之一。
原文生产者并不太重要,译者才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环,他是翻译过程中起积极作用的专家,完全掌握使用何种翻译手段。
如何完成翻译工作。
一、关于目的论二十世纪是西方翻译理论空前活跃的时代,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层出不穷。
进入七十年代,德国的莱斯(K.R ei ss)、费米尔(H.J V er m eer)、诺德(C hri st i ane N or d)等学者提出的翻译功能理论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觉。
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为德国的莱斯。
1971年,莱斯在她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评价译文,从而建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

论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1. 引言1.1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翻译标准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是规范翻译行为的准则,能够确保翻译结果的质量和准确性。
通过遵循翻译标准,翻译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并将其准确传达给目标读者。
翻译标准不仅仅是为了规范翻译行为,更重要的是保障翻译质量,确保翻译结果符合原文意思,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
“忠实”原则作为翻译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要求译者在传达原文意思的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以保持原作品的原貌和特色。
翻译标准中的“忠实”原则可以帮助译者更好地解读原文,并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在翻译工作中,遵循“忠实”原则不仅能提高翻译质量,还能增强读者对翻译作品的信任和认可,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翻译标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翻译工作者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1.2 “忠实”原则的定义“忠实”原则是翻译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准则。
在翻译学的范畴中,“忠实”原则被定义为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尽力使译文在意义、语体和风格上与原文一致,以确保原文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给目标读者群。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避免对原文的曲解、遗漏或添加,同时要注意尊重原作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保持译文的信达性和对准确性的追求。
在“忠实”原则的指导下,翻译者在面对诸如语言差异、文化隔阂等挑战时,需要以客观、谨慎的态度对待原文,并通过灵活的表达和准确的理解,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精髓和情感色彩。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注重在理念与技艺之间的平衡,不仅要理解原文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还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语言能力和文化背景,使译文尽可能地呈现原作的内涵和外延。
“忠实”原则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要求,更是一种对译者的学术、伦理和审美等多方面能力的考验。
“忠实”原则意味着在翻译过程中要坚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努力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恰如其分的关系,以确保翻译工作的准确、完整和信任度。
谈翻译中的“忠实”问题

原 文 意 义 及 各 方 面 特 征 结 合 起 来 于 译 文 中 再 现 。 忠 于 意 义 是 首 要 , 作 中 因 文 化差 异 而存 在 的 异 质性 尤 其 应 当保 留 。 原 2 直 译 、 译 应 统 一 于 “ 实” 、 意 忠 。有 些 翻 译 家 虽 明 确 表 示 反 对 直 译 , 在 翻译 实践 中却 为 了再 现 原 文 意 义 与 风格 , 将 直 译 意 译 但 而
西 方 翻 译 一 开 始 就 以 原 作 为 中 心 , 论 是 用 希 腊 语 翻 译 《 经 无 圣
・
旧约 》 七 十 子 希 腊 文 本 》 还 是 最 初 对 希 腊 典 籍 的 译 介 , 紧 的《 , 都
西 塞 罗 在《 最 优 秀 的演 说 家 》 对 之 前 的译 法 提 出 了批 评 : 论 中 我 不 是 作 为解 释 员 , 是 作 为 演 说 家 进 行 翻 译 的 。我 所 保 留 而
随原 文 , 以至 有 些 地 方 近 乎 死 译 。
正 如英 国 的泰特 勒所 说 , 使译 文 既忠 须 既用 原作 者 的灵 魂 , 以他 自己的 发 音 器 官来 说 话 ” 任 何 情 又 , 况 下都 不能 因笔 调 而偏离 思想 , 也不 能 只顾译 文 的流 畅 和优 雅 而牺 牲
思 、 作选词 、 原 作者 风 格 等多 个 方 面 。
对 于“ ” “ ”我 们应 当考 虑 到 这样 一些 问题 : 美 与 忠 , l“ ” “ ” 非 完 全 对 立 , 秀 的 译 者 应 使 二 者 在 译 作 中 、美 与 忠 并 优 相结合 , “ ” 当是“ ” 前提 , 以译文优美 为首要原 则 , 但 忠 应 美 的 若 很 容 易 以辞 害义 , 至 产 生 既 不 忠 又 不 美 的 译 文 。 甚 2 风 格 的 再 现 也 应 是 “ 实 ” 要 求 之 一 。若 力 求 忠 于 原 作 , 、 忠 的 则 要 在 传 达 原 意 的基 础 上 考 虑 原 作 风 格 。但 文 学 作 品 风 格 多 样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实践表明,译文要在思想、内容、风格等方 面都忠实于原文是不可能的。这是因为:
①首先,不同译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具有差异性,正 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②其次,低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③再次,忽略了翻译是一种复杂伦理活动。
Venuti在《译者的隐形》一书中提出好的翻译不 是“求同”而是“存异”。他认为“翻译是译者在理解 的前提下,用目的语的能指链来替代原语文本中的所指 链的过程"。这种翻译伦理观保留了异语文化的差异性, 破坏了译语文化的规范,运用抵抗(resistancy)的翻 译策略扼制了主流文化的民族中心主义。王大智则提出 翻译伦理就是要尊重原文中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通过 传介他者来丰富自身。“异质”“差异”“他者”等诸 如此类的字眼已成为翻译伦理关注的焦点。
解构主义促进了个人意识的发挥,丰富了文本意 义的内涵。
传统忠实观有其弊端,比如不能解释翻译中的 误译现象。作为翻译研究中的核心概念,忠实观不 应被忽视,而是需要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定义。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翻译伦理:法国翻译理论家Berman在1981年首次提出“翻译伦 理”的概念,对翻译的忠实观重新进行了理论审视他认为“翻译的 本质就是开放、对话、杂交、繁育、非中心化,它使不同的语言文 化之间发生交往关系”。主张保留差异,提倡尽量异化翻译。)
1951年,董秋斯发表“论翻译理论的建设”一文, 被认为开启了中国翻译理论新领域。他还把中国翻译 理论的标准总结为“案本——求信——神似——化 境”,这种传统翻译的核心就是强调对原文的忠实。
(1)案本
罗新璋在《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一文中把中 国翻译理论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汉唐时期、
“五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唐时期最为著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阶段一:
传统的语文学研究范式是以哲学中的“一元论” 为理论基础,认为翻译是从一种语言机械地转换 成另一种语言,译文必须与原文完全的对等与忠 实。在中国,严复的“信 达 雅”是传统翻译忠实 观的典型代表。在西方,泰特勒提出“翻译的三 原则”;纽马克阐述了“交际性翻译”和“语义 性翻译”;奈达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 尽管这些翻译原则所运用的术语不尽相同,但它 们似乎都没有超出忠实性的本质特征。翻译被看 作是文本意义的一种语言间的完全的、绝对的转 换,是一种再加工的过程。(Simon,1996)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 在长期的翻译活动中,一些译者提出了他们的翻译思 想,如严复、傅雷、钱钟书等。但是长期以来,关于 国内是否有系统的翻译理论一直是一个争议的话题, 因为国内的一些翻译标准通常是零散地出现在译者的 作品当中,而且翻译思想也总是从传统翻译批评中转 借而来。
随后,翻译研究进入了解构主义多元化阶段
(解构主义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判地加以继承,运用现代 主义的语汇,却颠倒、重构各种既有语汇之间的关系,从逻辑上否定
传统的基本设计原则,由此产生新的意义),打破了结构主义 语言学的向心解读,消解了逻各斯中心论(逻各斯中
心论,即西方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 维方式)
名的当属支谦。
支谦的翻译想有两层含义:
①翻译不是一件易事;
②佛经翻译应“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
道安的翻译原则“五失本”(允许用汉语翻译佛经时有五
个方面与原文不一致,中文的语法结构;汉字上的修饰;经文中重复
句子的删减;连篇累牍的删减;问题陈述重复的删减)和“三不易” (佛经翻译从历史、文化和社会三方面遇到的翻译难题)是佛经的 翻译思想。即在经文翻译时保持原文意义是翻译应遵循 的准则,这也是我们中国翻译标准“信 达 雅”的理论 基础。
事实上,翻译伦理关注的正是“忠实性”问题, 而将“翻译伦理”代替“忠实于原文”更具有合理性。 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意识形态和赞 助人的不同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出现了“不忠实于原 文”而“忠实于其他对象”的现象。这正是特定社会文 化背景之下的译者的伦理选择。因此,翻译伦理将忠实 的对象扩大化,丰富了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内涵,忠实于 原文只是译者伦理选择之一。
阶段二:
继语言学研究范式之后,翻译研究以“二元论” 作为理论基础,进入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范式 (结构主义语言学反对对语言现象进行孤立的分析,主张系统的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翻译标准提供了理论性指导,然 而,它以是否忠实于原文作为评判译文的标准,忽 视了翻译是一种涉及到伦理选择的复杂活动。
阶段三:
(2)求实 谈及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就不得不说到严
复。严复在译《天演论》时就提到译事三难:信, 达,雅。他承认在翻译中要达到这一标准绝非易事。 而严复对“达”的理解是: 虽然翻译做到信亦属难事,如果顾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
(3)神似 在神似的标准下中国的翻译学家林语堂继承了严复的信达雅,
翻译的“忠实观”的演变
13级英语(旅游方向)班 第二小组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二、翻译界“忠实观”的演变
1、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2、翻译伦理对传统翻译忠实观的完善
三、中西方“忠实观”翻译理论发展
1、国内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案本 (2)求信 (3)神似 (4)化境
2、西方翻译标准下的忠实观
(1)尤金·奈达 (2)皮特·纽马克
一、什么是翻译的“忠实观”?
“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指导原则,在翻译 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今中外的翻译活动中, “忠实性”始终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法国著名的 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爱德蒙 ·加里说过,翻译的 “忠实性”问题像一条主线贯穿了数千年的翻译历 史,有关翻译的种种争论也都是因“忠实性”而起 的,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说,翻译的实质在 于用最贴切最自然的语言等效地传达原语的信息; 首先是内容,其次是形式。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严复 《天演论》译注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 准。以上可见,翻译家无论中西都遵循着“忠实性” 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