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老子》 不懂中国文化 不知人生真谛

合集下载

《道德经》与高中作文

《道德经》与高中作文

《道德经》与高中作文作者:宋娟来源:《写作(中旬)》2016年第11期摘要:学生作文中存在素材匮乏、陈旧,立意不深刻等缺点,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用《道德经》加以指导,既充实了素材,又用《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指导了立意。

关键词:素材;立意;辩证思想《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日本的鲁川芳郎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而笔者认为用《道德经》来指导高中作文,会让作文增色许多。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活泼地留个不歇。

”高中生生活范围狭窄,生活阅历浅,平时没有时间阅读报刊等课外书籍。

他们掌握的素材十分有限,高一时,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初中时如何、小学时如何的材料,显得非常浅显、空洞,语言贫乏,缺少激情,少有理性。

从我任教的几届学生来看,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令人担忧。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为了与新课程改革缩小差距,也为了让学生掌握丰富而深刻的作文素材,笔者做了一个关于《道德经》指导作文的实验。

我用一年的时间做了这个实验,我要求语文课代表在每一节语文课前在黑板上正确书写一小节《道德经》的原文,利用五分钟的时间找一个学生翻译成现代汉语。

(学生轮流,每节课一个学生)。

长期下来,我们有了收获。

学生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得到了锻炼(10分的翻译我们学生可以得到7分或8分),更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写作素材。

所以,我们班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可以信手拈来,引用的很恰当。

如高二年级上学期第二次月考时,出了一则有关言论自由的材料,学生在文中就引用了老子《道德经》中例子:“道家在创立之始便提出了…二元论‟思想。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老子》,又称《道德经》《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春秋时期的老子所著,是道家思想的重要来源,是中华文化的经典著作。

鲁迅便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老子》一书分为道、德两篇,洋洋洒洒不过五千余字,但却字字珠玑,可以说是一字就涵盖了一个观念,一句就容纳了几多的妙义。

而正是由于《老子》一书的“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对其的解读也就“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几千年来研究老子的人如恒河沙数,流传下来的名家著作,足有百家之多,文字也有数百万之巨,各家各说杂陈,见解不一。

黄老派引其义成“君人南面之术”,养生家解其义为安身长命之术,或为救世之书,或为求道之作,近代以来受西方思想影响,学者则多称其为论述哲理的哲学著作。

各说杂陈,见解不一,让人读来有治丝益棼之感。

我仅仅略读了两部不同版本的《老子》,便深深明白了这种说法,不禁更加为其的广博精微而叹服。

宋儒郑樵说过:“学术超诣,本乎心识。

”由于我学识浅陋,对《老子》还远远称不上学术上的研究,更没有像前面提到的各家那样有如何高深的见解,仅仅是一些个人浅薄的看法而已。

《老子》通篇围绕“道”“人”两者展开。

道为本,而人应穷极道体以用之,最终几于道。

道“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为天地万物之始之母,具无穷之用,是天地之根本,因此人应穷究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顺大道而行,做到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人以道为宗极,由下自然而然的产生关于修身、养气、立身、处世、治政等的种种方法道理:“致虚极,守静笃”,“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怀慈尚俭,处实去华,以之治天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达“无为而治”。

这些方法道理对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的建功立业,乃至安身立命都有大用处,可见顺应大道,方可成就功业,所以人更应“惟道是从”,这也是合乎大道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优秀4篇)道德经读后感篇一鲁迅曾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

这无疑是对老子高度的赞誉。

的确,老子作为一代伟大的哲学家,用短短五千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奥秘,展现了人生别有洞天的崇高境界。

欲言其言,先言其人。

同孔孟一样,老子被奉为中华文化史上的圣人,在2023多年前,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他的一些思想还一向被我们实践着,追求着。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老子思想精华的凝聚体。

它告诉我们,凡事要取法自然,仅有取法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摆脱痛苦与烦恼;它告诉我们,“一”为万物之始,得“一”便可得所有;它告诉我们,祸福相扶相持,无中能够生有,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它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要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它告诉我们,“功成身遂”,应对成功,应对金钱、权利的诱惑,不要迷失自我?老子以其文约义丰的短短五千言,教给了我们道的哲学,教给了我们处世之道,教给了我们治国之道。

老子教诲我们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宇宙间的万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对立中存在,在对立中发展的。

在必须条件下,事物是能够互相转化的。

正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如果世人对于美、善的认识改变,那丑与恶的标准也就变了,正如难易相对、长短相对一样。

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也没有绝对的假恶丑,有时,不好的事情不必须就是坏的,换个角度思考,也许另有一番天地。

老子还教诲我们物极必反,所以,强者要学会收敛光芒,以弱者居之,正如“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自居于弱势、静态而坚持一种弹性,促使敌对一方向膨胀、夸张发展以至成为脆弱,即产生盛衰的对转,这也就是“强者下,弱者上”的道理,强者鹤立鸡群,很容易成为众矢之的,而弱者则不然,所以,人要学会收敛自我的光芒,学会韬光养晦。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

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7篇道德经读书心得感悟篇1《道德经》仅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

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

可谓旷世奇书。

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

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

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就应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

阴阳能够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

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体现。

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

“塞翁失马”就是一个的例子。

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

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

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

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

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终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

然后又恢复正常。

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

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

我们就应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

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

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老子及其《道德经》英译
现代汉语译文:色彩繁多使人眼花缭乱,声音混杂使 人难以分辨,多滋多味使人味觉失灵,纵情玩乐使 人难以自控,难得的财物使人行为出错。
理译: Color’s five hues from the 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
Music’s five notes the ears as deaf can make;
西方第一个《道德经》译本是1842年巴黎出 版的斯坦尼斯拉斯·朱瑞安的法文本。第一个英文 本是1884年伦敦出版的巴尔福所译《道书》 ( Taoist Texts: Ethical, Political, Speculative)。英 国是老子思想传播较早的国家,美国则是战后汉 学研究的重镇,其《道德经》英译本无论在质量 还是数量上,目前均占有绝对优势。
But if desires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林译:Therefore: Oftentimes, one strips oneself of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the Secret of Life; Oftentimes, one regards life with passion, In order to see its manifest forms.
The flavo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s course, 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 the mind; and objects rare and strange,
道家立说的目的,是要在变化生灭的世间,找到究竟真实 (道),使人可以自行安顿,进而自在逍遥,臻于化境。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

《老子》四章教案一、导入新课:《道德经》内容博大精深,涵括百家,包容万物。

寥寥五千言,浓浓人生道,对后世影响深远。

《老子》之书,上可以明道,中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

——魏源不读《道德经》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鲁迅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学习目标:1.继续疏通文本,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经典语句。

2.理解老子观点,学习理性思考,提升辩证思维品质。

3.初步认识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体会老子思想的人生智慧,探究其现实意义。

单元研习任务: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情境任务:学习活动:策划校园“启悟”文化论坛,学习写作一篇发言稿。

发言主题: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要求:品先哲之言悟圣贤之道分享你的学习心得学习方法:读其文解其意品其言悟其道三、研读文本。

下面让我们来“读其文”第三十三章老子这样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让我们来“解其意”『学习任务』解释文中主要的疑难词句。

[注释]①强:qiǎng,勤勉。

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失:丧失。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不亡:不消亡,不朽。

死而不亡者寿: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长寿。

【解说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达。

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

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

让我们来“品其言”【探究章旨】『学习任务』[思考1]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老子认为哪种人境界更高?为什么?(表格)[分析]“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

“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

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

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

2023年最新的老子读后感3篇老子读后感1从低位上涨到高位,就是从无到有,而达到高位就要回返根源,必然调整到起始,从有到无,如此循环往复,这是规律常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遵循它本身的循环往复就是明智的,否则轻举妄动,没有信号而操作,擅用心智,就会产生祸害。

了解了这个规律,做事就坦然,就会顺应规律而平静。

符合规律,就是符合天道而能够不失败,永远免于危险,即亏损。

你不能有善恶,即有想法,让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放松心灵,一切顺应自然生长。

遵循常道,你就永远游刃有余,顺应常道而归于平静,不受制于市场的涨跌变化,不为物所用,却能与涨跌同在。

老庄讲究无为而治,我也是听听而已、说说而已,略知其意。

但今天我突然觉得,在股市中什么是无为,怎样达到不治而治,自然顺通。

所谓无为,就是按照信号执行操作,之后产生的结果,不需要你再去想了,再去研究了,再去分析判断了,它自然会告诉你我会怎样了,那么你也就无需作为了,你的一切生活也就悠闲了、轻松了,顺乎自然之道了,自然就达到目标了,而达到这些目标并不是你做什么了,而是你仅仅按照信号执行了,哪里还有什么紧张、忙碌,哪里还有用什么方法弥补之前的错误,你什么都不用做,就会得到必然的结果,你在股市中也就无为而治了。

而你多用心智,反而会带来灾祸,形成亏损和套牢。

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心里感到异常兴奋和坦然。

执行信号,就是顺应天性,与天性相向而行,也就不会有灾祸,就无所不通,没有灾祸也就坦然了,无牵挂、无忧思,对后面的操作能够游刃有余,这样符合规律、礼仪,符合天道,所以永远没有危险,而能够平静的操作每一笔。

执行信号,就是走在了趋势的前面,不被套牢损失,执行信号就不会受伤,躲开了灾祸,也就坦然平静了。

信号是神圣的,必须对信号充满敬畏之心,它是一切行动的惟一标准。

老子读后感2《老子》凡五千余言。

去年数次欲读,数次搁置。

遂拖至今年始读。

五千言,读来并不费事,然要真正悟透学懂,谈何容易,掩卷细思,颇多感慨。

《道德经》导读材料

《道德经》导读材料

《道德经》导读材料一、著者与内容《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释者、传抄者的集合体)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

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老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

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

经过专家大量考证及考古发掘,终于证实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的故里位于现在河南鹿邑县老子故里。

具体姓名史料中也颇为不全.“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现在能够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此楚简本《老子道德经》,当为最原始、最淳朴之版本。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也受到学者的重视。

《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

其实哲学上的道家,和宗教上的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同时,前面所说的哲学,并不能涵括《道德经》(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能够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

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

《道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立了道教,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道教的基本经典。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

《庄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读《老子》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他所撰写的《道德经》(《老子》),内容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等等,被誉为“万经之王”、“百科全书”,也成为人类道德论的开山之作。

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与通行本《道德经》亦有区别:1.《德道经》更接近老子原文。

马王堆出版的汉帛书版的《老子》即是《德道经》,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写本,比敦煌本、楚简本都要早,而且这些版本均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后的顺序。

揭示了老子淳德归道的本义,是最能体现老子思想的真本,称为《德道经》。

而汉以后的版本是道篇在前,德篇在后的顺序,就是我们看到的通行本《道德经》。

2. 内容上,《德道经》更确切,接近老子原意。

比如:'治水'章,在帛书版《老子》(《德道经》)中是'上善治水',但是汉代以后就被篡改成了'上善若水',意思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个'若'和一个'治',两者的含义是绝对不同的。

'若',着重于理性的朦胧,强调要'仿效'水的品格和精神。

而自然界的水有清有浊,具有双重属性,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为灾为患,浊恶之水和灾患之水并不具备'上善'属性。

老子说的是'治水',那就是非常典型地表明,要用至美和至善的东西来'治'自己的生命之水,让它成为上善之水。

3.《老子》五千言,在书写过程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道”,如果没有淳德为基,则难以感格、体悟和进入其中。

只有通过修养这个“德”,具备“五德”,也就是老子第一章中所阐释的“仁、义、礼、智、信”都齐备,五归化于一,才能够有资格达成“德”。

“德”丰满不缺以后,才能品尝“道”的滋味,知道“道”是怎么运行的。

因为“道”不可言,言语道断。

这个境界已无法用语言描述,那么就要用“德”去体会。

让人们首先培养心灵的道德品格,获得道德能量,然后再来认识自然大道,认识天地的自然规律,这样就能够很轻松地把《易经》读通、读懂。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录老子出关图孔子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

“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

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

老聃,真吾师也!这句话是孔子对老子极高的评价!由此升华出我们是龙的传人!道德根文化教育理念的诞生,龙文明的崛起!内圣外王——内修圣道为体外行王道为用“经”与“典”的区别心脑结构,智、慧、性解析图慧与智的区别左右脑功能及特点帛书老子《德道经》是首选慧性经典诵读教材。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圣人的经典所包含的智慧与能量,能给人们的心灵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用于滋养和启迪人的慧识和自性光明。

选经择典,就如同中医开方一样,必须要辨证施治,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各尽其用。

应当恰到好处地适用于人生发展的各种不同时期,适应于人体内环境不同生理阶段的需求,适应无为慧识与有为智识的需求。

帛书老子《德道经》正是中华道德文化的总代表,是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经典当中最根本、最核心、最本源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德道经》开卷歌所谓大丈夫就应该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小篆《德道经》双一章‘德’字的演变‘道’字的演变中国汉字的文理基因解析古代教育大智慧:天人合一中国人从来就没有真正读懂过老子的《德道经》。

老子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良心”,是蕴涵了良知、良能的最高的良心——精神智慧的真正中华民族的代言人。

看看下面一些中国名人对老子的理解和评价。

鲁迅先生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懂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且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科学论断。

原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张岱年先生说:“道家,其理论之湛深,思想之缜密,实超过了儒墨两家”;“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这是确然无疑的。

”梁启超说:“道家,信自然力万能,而且至善;以一涉人工,但损自然之朴”;“老庄崇虚想、主无为、贵出世、明哲理、重平等、明自然等;孔孟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等。

”文学家林语堂在《老子的智能》中说:“老子的隽语,像粉碎的宝石,不需装饰便可自闪光耀。

”他还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

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

”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这个在老子书里萌芽,在以后几百年里充分生长起来的自然主义宇宙观,正是经典时代的一份最重要的哲学遗产。

”(《中国哲学里的科学精神与方法》,1959年,第三次东西方哲学家会议)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王书》又集道家的大成。

道家兼收并蓄,但其中心思想终是那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道’。

”郭沫若认为:“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一回中写道:“《道德经》是一部政治哲学著作,又是一部兵书。

”台湾著名学者丁中江认为:“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至少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我个人认为,他的贡献要超过孔子。

”当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黎鸣,在《人性与命运》中说:老子是迄今人类中最伟大的本体论思想家,他提出的“道”的观念,将在今后的世纪中,把希伯莱人的上帝、希腊人的逻各斯(逻辑)最有力地统合在一起,成为全人类的文化之“道”。

武汉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萧萐父,在《道家学风述要》一文中说:“道家学风体现在学术史观与文化心态上,更有一种恢弘气象。

从总体上与儒、墨、法诸家的拘迂、褊狭和专断相较而言,道家别具一种包容和开放的精神。

《老子》是人类文明智能的源头活水,老子的道是本体,是道理,是道路,是道德,是自然规律,是有和无的自然统一,她代表世界和宇宙发展的过去和未来,是全部的经历和本根,这个经历包括了无机、有机世界,包括生命以及人类精神文化世界。

故而宇宙之无和有以及发展规律都是道本身实现过程之体现,人类认识领悟了道就完全可以引领现代科学的革命腾飞。

科学前沿的问题都等待用道的智能去解决。

”著名哲学家牟钟鉴在《老子的道论及其现代意义》中说,“老子所说的‘道’,有三大特征:第一,从发生论的角度,突出一个‘生’字,指出道乃是万物生命的总源泉。

第二,从本体论的角度,突出一个‘通’字,指出宇宙万物相联系而存在。

第三,从价值论的角度突出一个‘德’字,指出道兼具真善美的品格,是社会人生的正路。

”他还说:“不读《老子》不足以谈论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已成为国际学界的共识。

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丰碑,诸子百家环绕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润,用大道而生辉。

”海尔老总张瑞敏称:“无为和有为的关系,不光对企业,对所有部门都一样,其实是非常关键的。

所谓无为,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它是无形的,但非常重要。

如果把企业当成一个人的话,它就是一个人的灵魂;如果把企业比作一艘船的话,它就是罗盘。

在这个无形价值观的指导下,可以产生有形的成果,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为无为则无不治’。

如果能做到‘无为’,则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有形的东西生于无形的东西。

”著名学者熊春锦,在《圆融中华圣学,复兴民族道德》一文中说:“老子的《德道经》,字字是灵符,句句是珠玑。

她瑰集了上古时期和周朝末年之前数千年乃至上古中华文化的精华,她是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切学科的精华。

在她的大智能中,严谨地构成了一部亘古未有、承前启后、昭示万代、无出其右的一门绝学。

这门绝学,就是道学,就是德学,就是老子大唯物主义和老子唯德主义辩证法。

”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老子敢于同最先进的文明成果对话,启迪人们的潜能,是西方文明真正的先知。

下面例举一些西方名人对老子《道德经》的感悟和评价。

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老子所称道的上善在于无,这种说教以“无”为“上善”,也就是一种通过与神格相融合、从而通过消灭人格而取得自我感觉消融于神格深渊之中的意识。

” “斯宾诺莎的泛神论和亲近然的思想与中国的老子思想有关”。

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中国人承认的基本原则是理——叫做‘道’”;“道为天地之本、万物之源。

中国人把认识道的各种形式看作是最高的学术……。

老子的著作,尤其是他的《道德经》,最受世人崇仰”;“每一个命题,都要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这就是我的三段式解读法”;“老子的信徒们说老子本人即是以人身而永远存在的上帝。

老子的主要著作我们现在还有,它曾流传到维也纳,我曾亲自在那里看到过。

老子书中特别有一段重要的话常被引用:道没有名字便是天与地的根源;它有名字便是宇宙的母亲,人们带着情欲只从它的不完全的状况考察它;谁要想认识它,应该不带情欲。

”;“孔子的哲学只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

西塞罗留下给我们的‘政治义务论’,便是一本道德教训的书,比孔子所有的书内容丰富,而且更好。

” “孔子哲学毫无出色之点,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 -----------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中国哲学》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评论《老子》一书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道教)思想被认可的时期(例如唐初),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

道家重生,不仅体现在看重个体生命,也体现在看重社会整体的生计发展。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德国人尤利斯噶尔的1910年,写了一本书:《老子的书----来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他说:“也许是老子的那个时代没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许真正认识老子的时代至今还没有到来,老子已不再是一个人,不再是一个名字了。

老子,他是推动未来的能动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加具有现代意义,他比任何生命,许多许多生命的,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