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传播心理学作为一个跨专业学科,正是将传播和心理的联系单独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播心理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传播心理学论文篇1试谈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摇滚之所以能在青年一代中迅速传播开来除了摇滚乐中所要表达和追求的东西符合当时时代的心理脉搏外,还于与青少年特殊心理特征有关。
青少年的这些特征都为摇滚乐的传播留下了心理空间。
关键词摇滚乐传播青少年心理摇滚乐发源于美国,以黑人音乐、蓝调为基础。
开始流行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摇滚乐以其灵活大胆的表现形式,富有激情的音乐节奏,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
如果说50年代的摇滚乐还是把眼光停驻在小汽车、姑娘、爱情、逃学之类反映青春骚动的主题之上,那么60年代则使摇滚开始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社会责任意识。
……(摇滚乐)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或者一宣泄青春期过剩精力的方法,而已经成为一种年轻人思考和表达的途径。
①当这种以“思考和表达”著称的音乐形式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后,不仅出现了象崔健、郑均等这样摇滚乐手,还出现了“黑豹”、“超载”等摇滚乐队。
连主流人士也给于了很高的评价,如美学家高尔泰就曾形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判断:也许崔健和他的摇滚乐是中国惟一可以启蒙的文化形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摇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来吸引那些为它痴狂的青少年呢?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它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的原因。
一、宏观上,摇滚乐的传播符合了时代的心理脉搏1986年5月9日、10日夜,北京工体“让世界充满爱”百名歌星演唱会上,崔健挽着一高一低的裤脚登上舞台,吼出了那首标志着中国摇滚诞生的《一无所有》。
从此,摇滚乐开始在中国落地、发芽。
此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人民刚从“”浩劫的政治阴影之中摆脱出来,经历着一个文化复兴与反思的过程。
这时引入的摇滚乐也和其他新兴的文艺类型一样成为解放被压抑的人性、唤醒人们生活热情的有力助手。
传播心理学论文

传播心理学论文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摘要: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
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媒体责任。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
由节目引发的关于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从网络、电视等各大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热议不断。
而节目中涌现出的几个话题人物也是备受瞩目,甚至有的还成为“名人”。
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的《爱拼才会赢》等也是收视率直线上升。
直到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的短评。
于是乎,各家媒体对其婚恋交友节目进行整改或干脆撤掉。
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整改后继续播出,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播出初期。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过喧嚣之后,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思考。
一、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婚恋节目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与此同时,广播媒体的征婚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广播媒体更适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性。
而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征婚男女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真面目示人。
一时间,从省级卫视到地市级电视台,克隆征婚节目的玫瑰之花开遍全国。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微博传播现象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一、引言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网络媒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的内容涉及信息传播、社交互动、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社会心理学问题,因此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社会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对微博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揭示微博传播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
二、社会认知的影响社会认知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面对他人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心理能力。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社会认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当一个人处于一个群体中时,他的言行、行为、态度容易受到该群体的影响,从而使个体的生活和行为都趋向于群体整体。
在微博传播中,用户的关注和点赞数量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群体效应的影响。
一个帖子如果有很多转发和点赞,会使其他人更容易把它当成“热门话题”而进行转发和评论,从而形成连锁反应,带动微博传播的速度和规模。
2. 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的数量或密度大到难以处理的情况。
微博用户需要面对的信息量非常大,很容易导致信息过载,使得用户在选择阅读和回复时感到困难。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要想在众多信息中突显出来,需要通过鲜明的话题、有趣的内容或是悬念等手段,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从而让自己的微博在众多微博中脱颖而出。
这也是微博传播者常常使用标题党的原因。
三、情感的影响情感是指个体在感知、思考、行动等多个层面体验到的情感体验。
微博传播现象中的情感因素十分复杂,涵盖了人们的喜好、兴趣、态度和价值等多个方面,具有广泛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1. 情感共鸣情感共鸣是指人们在看到别人经历不幸或幸福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在微博传播现象中,一些关于公益、慈善等话题的微博往往会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促使用户进行点赞、评论和转发。
对于微博传播者来说,想要达到传播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情感需求,精心设计情感共鸣点,以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和情感共鸣。
2. 社会比较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其他人进行比较,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地位和成就。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

心理学视角下新闻的有效传播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媒体的广泛普及,新闻传播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闻以其及时性、客观性和权威性,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形成观点的重要渠道。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受众的认知、情感、态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新闻的有效传播。
利用心理学的视角对新闻的有效传播进行分析是有意义的。
一、认知因素对新闻传播的影响认知是人们接收、处理和理解信息的心理过程。
在新闻传播中,受众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风格会直接影响他们对新闻的接受和理解。
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受众,新闻报道的选题、标题、内容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
认知水平较高的受众更喜欢接受深度、复杂的新闻内容,他们更注重新闻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陈词滥调和简单故事感到厌倦。
在向这类受众传播新闻时,媒体需要更加注意挖掘新闻事件的背后原因,提供更多的分析和解读,以满足这类受众的需求。
认知风格也会对新闻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一些人更喜欢图像或图表形式的信息,而另一些人更偏好文字形式的信息。
在新闻传播中,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媒介形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受众的认知风格,从而提高信息的有效传播。
情感在新闻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
人们在接收新闻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情感因素会影响人们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接受度和记忆深度。
首先是情感的亲和力。
新闻报道如果能够触动受众的情感,激发他们共鸣和共情,就会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和接受。
在新闻传播中,媒体需要通过故事化、生动化的表达方式,让新闻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从而增强受众的情感共鸣。
其次是情感的正负性。
正面情感一般能够更容易引起人们的积极情绪和关注,而负面情感可能会引起人们的抵触和厌恶。
在新闻报道中,媒体需要适当地选择和平衡新闻事件中的情感色彩,避免过于负面的情感刺激,以保证信息的有效传播。
最后是情感的情绪化。
情绪化的新闻报道往往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同时也容易引发受众的情绪化反应。
关于新闻心理学概论的论文

关于新闻心理学概论的论文新闻心理学是以研究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分支。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关于新闻心理学的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新闻心理学的论文篇一:《试析新闻心理学在采访中的实际意义》论文摘要:新闻心理学又称传播心理学,涉及到新闻学与心理学两方面,它以研究传播者和采访对象以及新闻受众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作为心理学的新兴分支,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新闻心理学,获得了众多新闻理论研究人士和新闻从业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实际的采访中,一名记者要具备怎样的心理素质,如何适时的调控自身以及受访者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采访目的,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新闻从业者渴望掌握的一门技巧。
如何掌握它为我所用来提高采访的效率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从新闻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去归纳和总结。
论文关键词:新闻心理学;采访;信息新闻采访作为新闻活动全过程第一阶段,是记者通过交流沟通获取受访者提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并进行翻译加工保存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通常会贯穿整个新闻采访活动,也影响着采访的成败。
所以研究采访心理找出内在规律并根据情况适时调整是一名优秀的记者应具备的素质之一。
一、保持合理的“心理定势”“定势”概念由德国心理学家缪勒和舒曼提出,定义为“由一定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
通常,记者在采访前都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比如对线索的分析,对受访者的背景了解等等,由此形成采访计划、采访提纲等,不管是网上查阅还是短暂的冥想,这即是行动上的准备,同时也是心理准备的过程,即通过心理想象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以便在接下来的采访中良好的心理状态,获得较好的采访效率和成功率,因此心理定势可以称之为记者采访前的“预习”部分。
但现实中采访活动是瞬息万变的,时刻都会有新的信息加入,而“先入为主”的心理定势时常会让记者的采访程序化、进而循规蹈矩,难有突破。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

关于传播的心理学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现象,它可以传递情感、思想、文化、技术等种种信息,对个人、群体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传播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因为人类的思维、情感、信仰等因素会影响传播行为和结果。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探索传播的心理学。
第一,传播和人类的心理学传播的第一步是信息的产生,这涉及到人类思考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人类的思考是基于个人经验和社会文化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对信息的认知产生影响。
而人类的观察来自于感官,人们会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的信息。
因此,个体间的认知差异、文化差异和感官差异都会对信息传播产生影响。
其次,传播需要被接收方接受和理解,这也涉及到人类的心理学。
接受方的个人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影响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这可能会导致传播信息时信息的变形、错解和误读。
此外,接受方的情感、信仰等因素也会影响信息的接受和表达。
第二,传播和认知心理学传播的成功需要信息的正确理解和接受,因此认知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记忆、知觉、思维等。
在传播过程中,注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们的注意力有限,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受众的注意,以便他们接收和理解信息。
此外,记忆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人类的记忆具有选择性和失真性,传播者需要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信息,使之在受众的记忆中占据重要位置。
知觉和思维也影响着信息的接受和理解。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以便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接收。
第三,传播和社会心理学传播是社会交往的一种方式,因此社会心理学也与传播密切相关。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对于传播的成功也非常关键。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接受和相信与自己所属群体认同的信息,而对于不认同的信息则更加怀疑。
此外,传播也会引起社会影响和社会变化。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人和群体对于社会变化的接受和适应。
因此,传播者需要注意传播信息的社会影响和变化,以便更好地调整传播策略。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doc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任何人,都要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只不过影响的性质、程度不同。
以下是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大众传播心理学的论文一、对于“大众心理学”的简单概括与理解既然勒庞把那些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称之为“乌合之众”,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加入到群体中去,又如何形成大众心理的呢?首先,人们从个体组织成为一个群体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勒庞在书中写道:“一个偶然聚集在公众场所的人,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从心理学意义上说,根本不能算是一个群体。
”[4]所以形成群体要有某种原因的激发,例如国家大事的影响、民族情结的爆发等。
其次,群体行为可以掩盖个人罪过。
正所谓“罪不责众”,群体具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个人在群体的庇佑下可以将责任放下,不具约束力地做事。
例如、抗议罢工等行为都是集体去做的,而单个个体是不可能也不敢于做这些事的。
当然这两件事情是需要集体的力量才能成功,但可以想象个体的心理,在集体的行动中他们是无惧的。
如此,人们便会轻易的选择群体,并追随群体了。
在勒庞的大众心理研究中,人们一旦进入群体,便会进入“无意识”状态。
这种“无意识”指的是群体的冲动、急躁、轻信、缺乏理性与推理能力。
当人们作为个体时是具备理性的,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分清善恶好坏,但当进入群体时,这种理性便丧失了,群体可能把一个无辜者作为众矢之的,例如,文革中的一些批斗、殴打行为。
然而,领导群体的一些意识观念并不需要多复杂,只需简单逻辑,例如,在一些推翻帝制的运动中,人们的观念是封建专制压迫人们无法生活,要推翻这种政权。
二十世纪纳粹屠杀犹太人时的观念则是犹太人人性恶劣,是低劣的种族,抢我们的饭碗,所以要消灭他们。
而犹太人是否人性恶劣呢,我们都知道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种,而这种屠杀不过是种族主义等因素的结果。
而现今,电视演讲中激昂澎湃的话语使人们疯狂的投票,抗议游行中极具煽动性的词汇让人们奋不顾身,所以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只要了解大众心理的特征,并且善加利用,都会是达到目地的有效手段。
传播心理学考试论文

从传播心理学看电视真人秀--以湖南卫视《变形计》为例摘要:电视真人秀节目是目前风靡世界的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
湖南卫视推出的新节目《变形计》,以真人互换角色为基础,演示出一幕幕极富未知数的人间玄幻剧,罕见地在电视屏幕中通过光束扫描刺激观众的想象力,在极短的时间内风靡全国,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
《变形计》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节目之后新研发的一档节目,湖南卫视作为国内电视娱乐的领军人物,此节目应用了传播与心理,知道传播是人们通过使用可感触的传授双方已有共识的符号来指代、交流彼此隐藏着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而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应,所以节目播出带来了很好震撼力,让受众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共鸣。
目前真人秀节目也演化成一种主流电视节目形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本文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真人秀节目--《变形计》热销的原因。
关键词:传播心理真人秀热销娱乐真人秀节目在美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萌芽阶段发展至今,其节目内容从单纯的偷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拓展到关涉人们日常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求职、人际关系、选秀、才艺展示、居家生活、衣着审美、心理素质、婚姻家庭等。
随着真人秀的继续发展,其制作内容的尺度将进一步加大、加深,必将涉及社会的一些敏感问题这也直接影响着这类节目的收视率。
《变形计》节目是湖南卫视继”超级女声”之后新研发的一档生活类角色互换节目, 丰富新颖的社会热点融入”纪录片+真人秀”的模式,参与双方七天中互换角色体验对方生活的历程交织每天24小时的全程跟拍,粗略的剪辑,原生态的播出令这档立足社会热点寻找题材的创新节目所具有的社会反响及意义不言而喻.姑且不论对该节目毁誉参半的外界评说,单透过《变形计》的外壳将其特殊的内在创意放大在广阔的节目创新背景之下,我们或能探出点滴中国电视节目真人秀在中国传媒界遥遥领先的原因。
当娱乐以生存、减压的砝码角色介入人类的感官时,大众文化便对娱乐成为现代电视发展的润滑剂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借口.这个借口掀起电视娱乐新风暴的起点又当定格在2004年2月《超级女声》在湖南娱乐频道的上映,”全民娱乐”、”民间造星”的互动性理念统摄中国娱乐电视节目市场的半壁江山,直至2006年9月4日湖南卫视再度将具有”新生态纪录片”美誉的《变形计》推上荧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派婚恋交友节目的冷思考
——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为例
摘要:自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节目到2010年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我国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格外引人关注,自开播以来,收视率稳居同时段综艺节目的前列,同时也掀起了新一轮荧屏交友的热潮。
本文试图解析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热播的原因,以及探讨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问题。
关键词: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媒体责任。
江苏卫视于2010年1月15日推出的新派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在开播不久即引发了收视狂潮。
由节目引发的关于婚恋价值观的讨论,从网络、电视等各大媒体到现实生活中,热议不断。
而节目中涌现出的几个话题人物也是备受瞩目,甚至有的还成为“名人”。
与此同时,湖南卫视的《我们约会吧》、山东卫视的《爱情来敲门》、浙江卫视的《爱拼才会赢》等也是收视率直线上升。
直到6月9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文件;紧接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也播出了《媒体要切记社会担当》的短评。
于是乎,各家媒体对其婚恋交友节目进行整改或干脆撤掉。
而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在整改后继续播出,但其社会影响远不如播出初期。
电视婚恋交友节目在经过喧嚣之后,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思考。
一、婚恋交友节目的发展历程。
我国婚恋节目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到21世纪初期,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1988年,山西电视台的《电视红娘》,可以说是我国电视史上最早的婚恋交友节目,与此同时,广播媒体的征婚节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广播媒体更适应了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性。
而真正将婚恋节目推向高潮的是在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玫瑰之约》,征婚男女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以真面目示人。
一时间,从省级卫视到地市级电视台,克隆征婚节目的玫瑰之花开遍全国。
几年后,电视婚恋交友节目销声匿迹。
而直到2009年底,从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开始,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相亲赢未来》等,引发了第三轮相亲节目的狂潮,而其中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的争议最多。
二、婚恋交友节目再次兴起的原因。
为什么今天相亲类电视节目再次火爆荧屏呢?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节目的话题性,是收视的一大法宝。
网络等新媒体的参战,是相亲类节目火爆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
我们对比今天的相亲节目与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节目,观众之所以认为今天的节目比前两个时期的节目更加火爆,是因为每期节目都形成了话题性,而网
络视频等新媒体为节目话题的延伸提供了讨论、发酵的平台,也加快了节目的传播速度。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像“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拜金女”朱真芳以及以中性著称的谢佳等,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引起讨论,赞赏其个性的有之,谩骂其无耻者也有之,而这几个从电视屏幕一夜成名的真人秀明星,也时不时的现身网络的贴吧、博客中,发表自己的“宣言”,有的甚至以网路为阵地,与网友隔空对骂,虚拟网络中的激战,又反馈到电视节目中,直至在接下来的节目中,有男嘉宾直奔马诺、朱真芳等人而来,有一男嘉宾甚至在节目现场骂马诺拜金,要求其下台,引发了一幕幕闹剧,这些无比戏剧化的节目场面,又引发到生活中,更多的电视观众在生活中讨论起婚恋价值观。
因此,网络等新媒体推动了节目的快速蹿红,收视率也一路飚高。
其次,节目的创新,也是其成功的一大原因。
《非诚勿扰》的男女嘉宾比例是1:24的形式出现,改变以往电视相亲节目1:1的形式,而在1:24的对决中,会有更多的戏剧性看点,从而形成更多可供娱乐讨论的话题出现。
节目的音乐设计,更是贴合了节目发展的各个阶段,当男女嘉宾配对成功时,背景音乐是曹格和卓文萱的《梁山伯与茱莉叶》,而没有配对成功则是选择了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这些应景的音乐更是激起了嘉宾与电视观众的心理共鸣。
同时,节目也出现了国际化的趋势,比如在《非诚勿扰》的节目中,美国小伙子鲁志焰的出现,为节目增加了不少看点和话题。
第三,从社会背景来看,大众文化的兴起以及引发的媒体与受众合谋下的大众狂欢,助推了节目的发展。
电视作为大众文化传播的载体,传达着大众文化的意志,这是不争的事实。
大众文化通过电视媒介向主流价值观宣战。
在《非诚勿扰》节目中,各种价值观得以全方位的表达,既有“宝马女”、“拜金女”、“富二代”粉墨登场,也有追求真爱的平凡男女的交友成功。
然而,新时代的相亲,都引发了更多的收视看点。
“宝马女”马诺的一句“宁肯在宝马车里哭”引发电视观众及网友的攻击与谩骂,电视观众与网友的合力围观,助推了《非诚勿扰》的收视高潮。
第四,剩男剩女时代引发新时期的社会话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物质财富急剧增加,而社会节奏也随之加快,适婚的单身男女在社会快节奏的步伐中,无暇顾及个人婚恋问题,加之多元化价值观的冲击,被剩或主动要剩的男女逐渐增多。
近几年来,各大媒体都组织过相亲大会,年迈的父母替子女相亲的事例频现各大媒体的头条。
而电视这一大众媒体,却为剩男剩女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
据有关调查机构的受众调查显示,相亲节目的相当一部分受众是适婚男女的父母,他们想通过节目了解当下年轻人的择偶标准,好为自己的子女做好相亲的参考。
三、加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轮的婚恋相亲节目引发的如婚恋价值观的热议,电视媒体在此类节目的责任问题,应当得到业界和学界的重视,确实担当起媒体应付的社会责任。
(一)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
媒体是社会的公器,应担负起弘扬真善美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
正如清华大学尹鸿教授所言:在对青少年和未成年人零门槛的大众媒体中,必须表达多数人公认的价值观,主流文化理应占到上风。
我们也能从《泰坦尼克号》、
《阿凡达》等西方影视作品中看到,真善美的普世价值观,社会开放带来的多元价值观更应通过媒体来加以传播,真正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
媒体也是社会的媒体,因此媒体的社会话语应该谨慎使用。
(二)建立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
就目前媒体出现的过度商业化、媚俗化、拜金主义的现象,更应建立起有效的媒体监督机制。
应该让媒体服务于多元受众,满足于更多层次需求的节目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
也应建立起科学规范和社会价值指导意义的节目评估体系。
让更多元,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电视节目活跃于荧屏,积极引导社会大趋势的发展。
【参考资料】
百度新闻
《婚恋交友节目盈利模式如何突围》
《浅析新型婚恋交友节目的复兴——以<非诚勿扰>为例》
《从<玫瑰之约>到<非诚勿扰>——试析婚恋交友结目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