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不良反应的识别标准及处理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处理制度一、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1.1 目的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处理输血反应,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制定本应急预案。
1.2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本医疗机构内所有输血治疗的患者。
1.3 组织结构1.3.1 成立输血反应应急指挥部,由医疗机构负责人担任指挥长,输血科(血库)、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临床医学实验室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1.3.2 设立输血反应应急小组,由输血科(血库)、重症医学科、急诊科、临床医学实验室等相关科室人员组成,负责输血反应的现场处理和紧急救治。
1.4 预防措施1.4.1 输血前评估: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了解患者病情、输血指征、过敏史、家族史等,确保输血安全。
1.4.2 血液制品选择:根据患者病情和输血指征,合理选择血液制品,避免不必要的输血。
1.4.3 交叉配血:严格执行交叉配血制度,确保输血安全。
1.4.4 输血器及输血器材: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输血器和输血器材,确保输血过程顺利。
1.5 应急响应流程1.5.1 输血过程中,如出现患者不适,立即停止输血,报告输血科(血库)和值班医生。
1.5.2 输血科(血库)接到报告后,立即派员到场,了解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判断是否为输血反应。
1.5.3 如判断为输血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通知应急指挥部和相关部门。
1.5.4 应急指挥部组织相关人员到达现场,指导并协调输血反应的处理工作。
1.5.5 输血科(血库)负责收集、整理输血反应相关信息,并及时上报。
1.5.6 相关科室根据职责,积极参与输血反应的救治工作,确保患者安全。
1.6 后期处理1.6.1 组织专家对输血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估,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1.6.2 对输血反应事件进行总结,完善相关制度,提高输血安全。
1.6.3 对涉及输血反应的责任人进行追责,严肃处理。
二、输血不良反应报告2.1 报告对象本医疗机构内所有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
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输血后紫癜
定义:输血后紫癜是一种免疫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针对红细胞的抗体,再次输血时会引 起过敏反应。
症状:皮肤出现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者可有呼吸窘迫、休克等症状。
预防:通过检测抗体和交叉配血,选择合适的血液输注,避免使用有反应史的血液。
治疗:使用抗过敏药物、糖皮质激素等进行治疗,严重者需要立即停止输血并抢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原因:致热源物质引起的反应, 如细菌、病毒等存在于血液制品 中
处理: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 敏药物或激素治疗
过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应
定义:输血后出现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等
发生机制:与受血者体内已存在的IgE抗体有关,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时,发生过敏反应
症状:除了皮肤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严重症状
建立严格的献血者筛选机制,对献血者 的年龄、体重、健康状况等方面进行综 合评估,确保献血者符合标准要求。
对献血者进行心理评估,排除存在心理障 碍或精神疾病的献血者,确保血液安全无 虞。
规范输血操作流程
严格筛选供血者: 确保血液来源安 全可靠
规范采血流程: 确保血液采集、 运输、储存过程 中的质量与安全
输血操作不当:输血过程中的操作不当可能导致空气栓塞、血块形成、输血过快或过慢等问题, 进而引发输血不良反应。
03
输血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严格筛选献血者
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的身体检查,确保其健 康状况良好,无传染病等血液传播疾病。
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全面的检测,包括血 型、血红蛋白、转氨酶等方面的检测,确 保血液质量安全可靠。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建立应急预案: 医院应建立输血 不良反应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 生输血不良反应 时能够迅速采取 有效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

症状 在输血过程中病人烦躁不安,极度呼吸困难,严重缺氧,甚至死亡。体外循环病人可引起脑栓塞。 预防 采用微孔滤器(20~40μm)除去微聚物; 选用保存期短(7天内)含微聚物少的血液; 选用成分输血 如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
输血后紫癜(PTP)
本病多为妊娠过的妇女; 输血后5~10天发病; 病因是受血者体内有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IA1)。 即:血小板PIA1抗原阴性者因多次妊娠或输血产生 PIA1 抗体,再次输入 PIA1阳性血液时,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此复合物吸附在血小板表面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床表现 症状极不典型,易与药物和放、化疗副作用相混淆。临床以发热和皮疹多见。输血后 4~30天(平均21天),皮肤出现红斑和细小班丘疹,逐渐向周身蔓延,伴有发热、腹泻、ALT升高,全血细胞减少,多死于严重感染。
血液辐照预防TA-GVHD
一、原理
应用血液辐照仪(器)发射出的r射线照射血液,通过控制射线剂量,选择性地杀灭血中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细胞,从而防止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的发生。 TA-GVHD是供者血中淋巴细胞在受者体内植活,视受者为“异己”而排斥。
单击此处添加小标题
前列腺素E2(PGE2)
功能:①减少巨噬细胞Ⅱ类抗原的表达和 抗原提呈功能; 抑制IL-2的产生; 降低靶细胞对IL-2的应答。
PGE2:
IL-2:主要由TH产生,
功能: ①参与B细胞的激活和增殖 Tc的产生 增强NK细胞的活性
三、适应证
严重免疫损害受血者、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血者、先天性免疫缺陷受血者、早产儿受血者、强烈化疗、放疗受血者、宫内输血受血者、输用直系亲属血受血者等。
二、需要辐照的血液
全血、红细胞、血小板、白(粒)细胞、新鲜液体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除外)。
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及回报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输血不良事件主要是指由于人为的因素(例如抽错血、配错血、发错血、输错血等)引起相关输血反应的输血事件。
为了预防及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特制的输血不良事件管理制度,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保证输血安全:1.全院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落实好输血各环节工作。
2.护士应认真执行“三查三对”核对制度,认真查对病人标本及血制品信息。
3.输血科工作人员加强工作责任心,遵守相关制度规范要求,仔细核查标本,按实验室sop完成输血相容性试验,规范血液管理及各工作流程。
4.输血委员会定期对输血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对输血环节缺漏、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查清原因,按公示制度全院公示,并对主要责任人进行输血技术规范培训、教育及作出相关处罚处理。
5.如有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的,在紧急情况下应及时处理,以挽救病人的生命。
6.输血不良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处理,具体措施参照___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实施细则》。
第二篇: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输血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第1 页共22 页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输血当时和输血24小时内发生的为即发反应;在输血后几天甚至几月发生的为迟发反应。
一般包括:1.发热反应2.过敏反应3.溶血反应4.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5.大量输血后的并发症(循环负荷过重、出血倾向)6.细菌污染引起的输血反应7.输血传播的疾病一、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按如下要求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血库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受血者,并积极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二、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1、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2、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
识别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

识别常见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输血不良反应,亦即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血小板输注无效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方可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应予特别重视。
4. 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反应: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
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亡。
6、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7.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若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表现为口、四肢发麻、抽搐等症状;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及应对措施

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对措施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方法》第二十五条有关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的规定,保障患者输血安全,特制定我院患者输血不良反应标准和应对措施。
一、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发生下述情况之一的,应当疑心或认定为发生了输血不良反应。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细菌污染。
循环超负荷。
出血倾向。
酸碱平衡失调。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
输血相关性移植抗宿主病。
传播感染性疾病。
血压升高、尿量减少、血红蛋白尿和伤口渗血等。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
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
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
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
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
如果污染了治病性强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发生休克。
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出血倾向大量快速输血可因凝血因子过度稀释或缺乏,导致创面渗血不止或术后持续出血等凝血异常。
6、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库血保存时间越长,血浆酸性和钾离子浓度越高。
大量输血常有一过性代谢性酸中毒,假设机体代偿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纠正。
对血清钾高的患者,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大量输血应提高警惕。
此外,输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钙水平,影响凝血功能;枸橼酸盐代谢后产生碳酸氢钠,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使血清钾降低。
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PPT课件

呼吸内科 2018年5月22日
1
2020/3/4
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细则(2011年版)
十九、输血管理与持续改进
4.19.5.4 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方案与实施情况记录。(★) 【C】 1.有控制输血严重危害(SHOT)的预案,记录及时、规范。 (1)监测输血的医务人员经培训,能识别潜在的输血不良反应症状。 (2)有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 (3)发生疑似输血反应时医务人员有章可循,并应立即向输血科和 患者的主管医师报告。 (4)一旦出现可能为速发型输血反应症状时(不包括风疹和循环超 负荷),立即停止输血,并调查其原因。要有调查时临床及时处理 患者的规范。
第三十五条 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 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7
2020/3/4
输血不良反应定义
输血不良反应通常称为输血反应,是指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出现用原发 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
由于输血不良反应是输血相关的新的一 组临床表现,又称之为输血并发症。广义上, 输血并发症应包括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因血 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 不良反应和疾病。
8
2020/3/4
输血不良反应分类
1、免疫性和非免疫性 2、即发反应和迟反应 3、感染性和非感染性
急性免疫性: 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相关急性肺 损伤等
迟发性免疫性: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后紫癜、 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急性非免疫性:循环负荷过重、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和枸橼酸中毒等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
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一、输血反应应急预案(一)临床处理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液管,改换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
2、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激素等。
4、过敏反应:减慢、吸氧、肾上腺素。
5、大量输血有关反应:加温补钙、纠酸、治疗稀释性凝血病等。
6、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并查证:(1)、患者和血袋标签确认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血。
(2)、查看床旁和实验室所有记录,是否可能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尽早检测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留取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验科进行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检测。
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采血送检验科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4)、对侧肢体采病人血(血常规管和肝素抗凝管)及血袋中剩余血( 和血袋一起),送输血科检测分析。
(5)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病人血液作细菌培养。
(6)临床上常常忽略的问题:几小时后才采患者的血,影响了直接抗球蛋白试验的检测;未留第一次尿,影响了血管内溶血的检测。
(二)、输血科处理1、复核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确保输给患者的血是与患者进行过交叉配血的那一袋(或那几袋)血。
2、复核患者(输血前留置样本,反应后采集的样本)和供者(输血前留置样本,血袋中剩余血)ABO和RhD血型,查看是否将患者或血源弄错。
3、离心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的血样,观察是否溶血,并比较输血前的血样是否有变化。
4、用患者发生输血反应后样本做直接抗球蛋白试验,抗体筛选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