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一份规范化的诊断报告书要求文字简洁,语句通顺,表达准确。

内容包括以下部分:一. 一般项目:1.病人姓名、性别、年龄;X线号、门诊号或住院号;申请科室、病室和床位号;检查设备、检查方法、造影剂种类用法和用量、检查部位和位置、照片序号;临床诊断、检查日期和报告日期等均应逐项填写清楚。

二.叙述部分:1.应在全面观察的基础上,分清主次,按顺序描述异常影像所见。

阐明有否临床所疑疾病的表现或征象,如有则应对所出现的病变部位、形态和大小进行描述,描述应简洁、形象、贴切,并对该疾病应该或可能出现而未出现者说明“未见”。

此外,还应对与疾病的定位和定性有关的表现或征象说明“见到”或“未见”。

2.意外或偶然发现临床所疑疾病以外的疾病征象如:外伤发现骨软骨瘤、退变、各种正常变异等应在诊断意见里体现。

3.成像伪影、外影应在描述中加以说明;难于解释和不能据此作出影像诊断的一些表现等,应在描述后建议作进一步检查,以明确这些表现的意义。

三.诊断意见:在详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影像表现为依据,结合有关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以得出客观的诊断结论。

临床和影像表现典型者肯定诊断;影像表现缺乏特征性者,可结合临床诊断;影像表现和临床均无特征性而难于下结论时,可提出某种或某些诊断可能性以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四.医师签署:一份完整的影像诊断报告,应有医师签名。

书写者在“书写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住院医师或以上;另一医师在“核对医师”项签名,最好为主治医师以上。

如有技师(士)和护理人员参与检查,则亦应签署或注明。

医师签名字迹应工整,易于辨认和保存。

影像科诊断报告审核制度及流程1.所有从事放射诊断工作的住院医师的诊断报告要经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审核签发。

2.低年资医师值中、晚班的诊断报告一定要注明“急诊报告,以正式报告为准”,并嘱患者第二天早上换取正式报告,以免错、漏诊。

在值班中遇紧急的疑难病例应及时要求上级医师回科会诊,或报告科主任。

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2014年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一、全科室医师诊断质量分析全科完成诊断病例数:CT53210人次MRI12005人次影像学检查阳性病例数:CT40299人次MRI19636人次影像学检查阳性率:CT 76%MRI80%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均大于90%,详见统计表二、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统计分析结果阳性率、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均符合“三甲”医院标准。

对诊断错误的病例,主任已通知报告医师重新阅片,自我分析原因,提高诊断业务水平。

错误的病例在晨读片会上进行分析。

分析诊断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影像表现不典型,对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需总结经验。

2.个别病人只做平扫,未做增强,无法定性诊断意见。

3.异病同影,难以鉴别。

4.未注意患者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造成误诊。

5.对少见病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只考虑常见病,需加强学习,总结经验。

三、整改措施1.认真阅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综合考虑,必要时亲自查体及询问病史。

2.加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自己觉得难以诊断的病例,一定要请示上级医师协助诊断,必要时经全科讨论后再做出诊断。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分析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分析

第六章: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
6.3 加强人员培 训与交流
医生的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是影响诊 断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需要 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技术交流,提高医 生的诊断水平和操作技能。可以通过 定期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讲座 和交流等方式来实现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
6.4 强化医患沟通与信息反馈
第三章: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3.2 诊断准确率分析
通过与病理结果或其他金标准进行比较,分析诊断的准确率。这 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诊断水平,并找出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3.3 反馈与改进
根据质量分析和准确率分析的结果,及时反馈 给相关人员,并提出改进意见。这包括设备维 护、技术更新、操作规范优化等方面
提高放射科影像诊 断质量的措施
第三章: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4.1 加强设备维护与更新
定期对影像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确保 设备处于良好状态。同时,根据需要更 新设备,引进新技术
第四章:提高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的措施
4.2 规范操作流程与培训
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和流程,并定期对医生进行培训 和技术交流。这可以提高医生的操作水平和诊断准确 率
总结与展望
7.3 结语
-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
6.1 建立质量 管理体系
为确保放射科影像诊 断质量的持续改进, 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 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这包括制定质量标准 、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定期进行质量评估 和反馈等
放射科影像诊断质量持续改进的策略
6.2 强化技术更新与设备升级

影像报告质量分析整改

影像报告质量分析整改

影像报告质量分析整改影像报告质量分析整改影像报告是医学影像科室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它承载着临床医生对病情的判断和诊断,对病人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影像报告的质量至关重要。

通过对当前影像报告质量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进而进行整改,不断提升影像报告的质量。

首先,影像报告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描述不准确或遗漏关键信息:在撰写报告时,医生应准确描述影像学所见,并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例如,对于CT或MRI等图像,需要详细描述病灶的大小、形态、位置、密度和强化特点等。

此外,还应对可能的鉴别诊断进行说明。

2. 语言表达问题:部分报告存在语言表达不规范、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问题。

语言表达不规范可能导致报告的可读性降低,难以理解医生的判断和建议。

过于简单的表达可能会遗漏重要信息,而过于复杂则会增加临床医生的阅读难度。

3. 未提供解释和建议:影像报告除了描述影像所见外,还应提供医生对影像所见的解释和具体的临床建议。

这样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为了整改以上问题并提升影像报告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1. 提供专业培训:影像科室应定期组织医生进行专业培训,包括影像学报告的撰写规范、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通过培训,提高医生对影像报告质量的认识,提升其撰写报告的能力。

2. 设立报告审核团队:医院可设立专门的报告审核团队,对影像报告进行审核。

审核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组成,对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语言表达进行审核,并对不合格报告进行整改要求。

3. 建立报告模板和标准化要求:影像科室可制定影像报告的标准化要求和报告模板。

报告模板应包括必填项目,并对各项项目进行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这样可以提高医生的报告规范性,避免遗漏关键信息。

4. 增加报告解释和建议内容:除了描述影像所见外,影像报告还应提供医生对影像所见的解释和具体的临床建议。

医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病情进行分析,向临床医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以帮助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影像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方案

影像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方案

影像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方案一.影像诊断报告质量分析活动每月一次,由相关评价小组成员在周周四具体组织实施。

二.诊断报告评价指标的具体统计由评价小组指定人员进行分别统计。

三. 影像诊断质控内容主要包括:1.评价方法:采用两种方式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评价,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为辅,从整体到局部对报告质量进行评价,具体如下:(1)每月在PACS上对每位诊断医师总报告数进行评价,主要由报告审核医师审核报告时评价,对每份报告从描述是否合格、有无错别字、报告是否完整、结论是否准确四方面进行评价,将报告分为A-D四个等级;若四项均符合,则为A级报告;一项不符合则为B级报告,两项不符合则为C级;三项以上不符合则均为D级,若报告为完全复制,为D级报告。

(2)每月分别随机抽查X线、CT、MRI诊断报告,抽查比例为检查数量的3%进行辅助评价;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大于80分者为优良;70分以上为合格,具体评价标准参照《2017年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和《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

(3)对C、D级别及优良以下报告进行具体分析,查找原因、责任到人并进行整改,特别严重者予以相关处罚。

2.质控指标的统计:(1)诊断报告阳性率:X线、CT及MR报告阳性率由登记处电脑导出,计算阳性率。

(2)诊断报告符合率(标准≥90%):对手术病理、临床治疗或临床经过证实的病例进行追踪,计算诊断报告符合率,对不符合的病例进行整理分析,典型或复杂病例进行病例讨论。

(3)漏诊、误诊率(标准:影像报告漏诊及误诊率小于3%): 以全部影像检查病例为基础进行计算。

X线、CT、MRI报告漏诊、误诊率分别计算。

具体计算方法:根据追踪得到的漏诊误诊病例数除以总追踪数,即为漏诊、误诊率。

(4)报告时限统计:随机抽取当月某天急诊、X线、CT及MR检查报告20份,参考报告时限标准进行统计。

四. 每月对质量控制的活动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及提出改进措施,并在放射科质控会议上汇报。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影像科报告诊断质量评价标准

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和质量评价标准(一)诊断报告书写格式参照我科《影像诊断报告书写规范》(二)承诺出报告时间:1、X线平片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小时;胃肠等特殊造影:当日出片。

2、CT、MR报告:急诊30分钟,普通24小时内(隔日上午9点30分前)。

3、特殊病例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于48小时内发出。

(三)诊断报告质量评价标准1、良好的影像诊断报告:书写格式符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

要求项目齐全,影像描写如实反映影像学改变,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一致,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术语准确,字迹清析。

2、不符合影像诊断报告要求的:①影像描述与诊断意见矛盾;②书写过于简单;③用语不规范;④病灶主要象征未描述错误;⑤字迹不清。

(四)读片及随访质量控制1、每工作日读片对疑难病例进行集中讨论,讨论意见及时作出记录。

2、每月及时登记病例随访结果并利用PACS及相关系统统计诊断符合率,结合诊断随访结果每月进行一次随访病例学习,并对重点病例进行讨论,提高医师诊断水平。

读片及报告书写制度(1)每日集体读片,安排在上午晨会后,由当班医师选出疑难病例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和示教,以便集思广益,提高诊疗质量。

(2)读片应密切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其他必要的检查资料进行充分讨论,遇有疑难问题时,可协同超声、核医学和各有关科室会诊解决。

(3)诊疗报告必须按要求逐项填写,描述和分析应符合规范要求,并作出诊断或提出参考意见。

报告医师应签全名,并由主治医师或以上人员负责复审签发。

(4)诊疗报告发出:急诊检查于完成后半小时内出报告(从检查结束到报告时间),普通X线平片2小时内出报告,CT、MR普通检查当日出报告,CT、MR特殊病例及特殊检查48小时内出报告。

特殊情况须应向患者说明原因,或与临床相关医师联系。

(5)报告修改由高级职称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完成,并在PACS系统中留有修改时间及内容。

影像科诊断报告书写规范影像诊断报告是一份重要的临床档案资料,必须认真书写。

7.7 影像科诊断报告质量检查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

7.7 影像科诊断报告质量检查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

影像科诊断报告质量检查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
1 科室每月对诊断报告质量进行检查。

2 报告等级要求达到良,争取达到优;杜绝差及不合格报告出现。

3 出现不合格报告,要总结分析,落实原因,找到正确的改进措施,以防下次再出错。

4 抽查报告时,评分等级在80分以下的报告医师,应受到警告、批评。

5 抽查报告时,评分等级在70分以下的报告医师,应自己找出原因,严重时,停止其报告书写任务。

附:影像科诊断报告评价内容及方法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诊断报告书写规范,每份报告满分为100分,扣完为止。

优:≥90分
良:80~89分
差:70~79分
不合格:<70分。

2014年CT诊断科科图像质量评价(共5则)

2014年CT诊断科科图像质量评价(共5则)

2014年CT诊断科科图像质量评价(共5则)第一篇:2014年CT诊断科科图像质量评价图像质量控制扣罚2014年质控人员:徐科超CT诊断科图像质量评价内容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放射科拍片质量,我科特别成立拍片质量评审小组,每月随机抽取CT片40-50张评测,MR20-30张评测。

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及《CT 影像质量标准》为基础。

实事求是,严格把关。

力求CT诊断扫描质量逐步提高。

一.图像质量评价小组: 1.组成:组长:张振显副组长:李欣文组员:宋延峰刘涛徐科超张熙尧2.组长职责:负责CT诊断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管理,定期检查CT及MR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图像质量评价情况,监督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工作的执行。

3.组员职责:在组长领导下负责CT、MR图像质量评价小组的具体工作,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出现问题及时向组长汇报并采取措施。

二具体要求内容:CT影像质量要求1.根据临床检查要求和疾病诊断需要,合理选择扫描部位、扫描参数、检查序列。

2.扫描范围必须包括整个被检查器官或部位。

3.选择合适窗宽窗位,因头部外伤的头颅CT扫描必须右骨窗。

肺部扫描必须有肺窗和纵膈窗。

4..对于CT检查,在满足诊断的前提下,尽量减少X线剂量。

5.定位标识明确,一般信息完整。

6.CT照片应有定位像。

7.CT照片排列顺序:横断位:躯干从上到下,四肢由近到远。

冠状位:由前到后;矢状位:由右到左。

8.对不同检查部位的CT影像质量标准,参照《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CT影像质量标准》。

CT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扣分图像对比胸部、腹部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5 图像层次对脊柱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5 扫描范围对增强扫描及照相出差错5人为伪影图像质量不佳 5 运动伪影对椎间盘扫描及照相出差错设备伪影对头颅扫描及照相出差错 3 增强扫描增强效果病变区为测量数据 3 图像标识输入患者信息出差错 2 图像重要标识错误受检查者信息出差错 2 定位相 MRI检查登记不全 2 照片排列顺序不规范设备安全检查及维护不到位 2 其他: 1.与患者沟通不通畅 1 2.机房清洁卫生不到位1 3.值班技师清理值班室卫生不到位1 4.三维重建方式出差错 1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CT、M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良:80~89分差:70~79分不合格:<70分第二篇:放射影像科图像质量、诊断报告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放射影像科图像质量、诊断报告评价小组成员及职责为加强放射影像科图像、报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保证放射影像科诊断质量和医疗安全,特成立我科图像质量评价小组并明确各成员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影像诊断质量分析报告
一、全科室医师诊断质量分析
全科完成诊断病例数:CT 53210人次MRI12005人次
影像学检查阳性病例数:CT 40299人次MRI19636人次
影像学检查阳性率:CT 76% MRI80%
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均大于90%,详见统计表
二、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统计分析结果
阳性率、影像诊断与手术符合率均符合“三甲”医院标准。

对诊断错误的病例,主任已通知报告医师重新阅片,自我分析原因,提高诊断业务水平。

错误的病例在晨读片会上进行分析。

分析诊断错误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1.影像表现不典型,对病例的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需总结经验。

2.个别病人只做平扫,未做增强,无法定性诊断意见。

3.异病同影,难以鉴别。

4.未注意患者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分析,造成误诊。

5.对少见病影像学表现认识不足,只考虑常见病,需加强学习,总结经验。

三、整改措施
1.认真阅片,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综合考虑,必要时亲自查体及询问病史。

2.加强主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3.自己觉得难以诊断的病例,一定要请示上级医师协助诊断,必要时经全科讨论后再做出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