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复习—昼夜长短及变化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昼夜长短的变化

[2021河北,7—8,6分]家住某城 的小明,秋分时节搬进了新楼房,站在书房2.6米高的落地窗前,远处公园美景尽收眼底。下图示意书房平面布局。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 从入住到次年春分,书房的日采光时间变化趋势是 ( )A. 一直增加 B. 先增后减 C. 一直减少 D. 先减后增
北京时间12:30,当地地方时为12:14,接近正午,由于此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正午太阳高度 H=90∘− (36.5∘+23.5∘)=30∘,由材料可知落地窗高2.6米,若阳光进深为2.6米,根据 tan 45∘=1可知,当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应为45∘,即当日阳光进深约4.5米 。
D
考向二 昼夜长短的变化与生产实践
获取解读信息
审题圈画关键词
调动运用知识一: 北半球的冬半年,当地的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先向南移动再向北移动,该地昼长先变短再变长。
书房窗子朝向正南
调动运用知识二: 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在此期间书房白天均能见到阳光,书房的采光时间随着昼长的变化而变化,先减后增,在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从图中可以看出3—18时左右,电力总需求量大于电力净需求量,说明在这段时间有光伏发电量,即这段时间有太阳,因此当地昼长约15小时,说明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时间为一年中比较长的月份,因此最可能为6月。
北半球
B
获取解读信息
当电力总需求量等于电力净需求量时,光伏发电量为0,说明此时为黑夜;读图可知,电量总需求量等于电量净需求量的时段为格林尼治时间大约18点到凌晨3点多,夜长约9小时,为北半球夏季,德国位于北半球,B正确;3月和9月昼夜大致等长,12月昼长远小于夜长。
直射点位置
日出方位
昼夜长短计算及其变化规律

昼夜长短计算及其变化规律
①计算方法:
A.弧度数计算法:昼长时数=昼弧度数÷15°,夜长时数=夜弧度数÷15°=24-昼长。
【注意】运用该方法时,昼弧度数是某条纬线在昼半球部分晨昏线与该纬线的两个交点之间的弧度。
昼长=昼弧所占该纬线的比例×24时
夜长=夜弧所占该纬线的比例×24时
B.日出(日落)时间计算法:
白昼长=2×(12-日出时间)
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说明:日出时间+日落时间=24小时)。
日出时间=12-昼长/2
日落时间=12+昼长/2
【注意】运用该方法时,日出(落)时间一定要用与所求地同一纬线和晨(昏)线相交点的此时地方时。
②变化规律:。
高考地理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考地理知识点:昼夜⻓短的变化
今天⼩编为⼤家提供⾼考地理知识点:昼夜⻓短的变化,⼤家可以尝试⾃⼰画画图,记忆⼀下知识点!
⾼考地理知识点:昼夜⻓短的变化
全球昼夜⻓短以及正午太阳⾼度⾓的变化要以动态的眼光(直射点的移动)分析。
昼夜⻓短的变化
昼夜⻓短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活中的感觉得出,⽽在实际的光照图中,主要是通过晨昏线切割纬线圈的⽐例来判断。
晨昏线是由太阳光线决定的,且是垂直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晨昏线发⽣偏转,相切在不同的纬线圈(与直射点度数互余),全球各地昼夜⻓短产⽣变化。
⾃⼰画⼆分⼆⾄⽇图(三线图)梳理。
⼆分⽇晨昏线平分所有的纬线圈(跟经线或地轴垂直),直射⾚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直射点在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
北半球昼最⻓,夜最短,且纬度越⾼,⽩昼越⻓。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相切在极圈。
北半球昼最短,夜最⻓,且纬度越⾼,⽩昼越短。
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注意:有时候也会以晨昏线与经线(或地轴)的夹⾓来体现直射点的纬度。
重庆市高考地理大一轮专题复习 昼夜长短及变化

专题复习——昼夜长短计算及变化规律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3.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4.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5.昼夜长短计算——抓“特点”(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温馨提示(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xx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xx各地反之。
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学习目标1、读图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2、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与划分、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一)变化原因:变化原因: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弧、昼弧、夜弧的长短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计算:昼夜长短计算:昼长=昼弧的圆心角÷°时昼长昼弧的圆心角÷15°/时昼弧的圆心角b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c日落时间=(日落时间(日落时间—12)某2)a45°°d=(12—日出时间(b分别为昏线和晨线例:上图圆心为北极,a、日出时间)某2上图圆心为北极,、日出时间)分别为昏线和晨线与某纬线的交点,则该日该纬线的昼长为?与某纬线的交点,则该日该纬线的昼长为?一、昼夜长短的变化(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同地不同时)同地不同时)------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随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随季节空间变化(同时不同地)同时不同地)------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昼夜长短随纬度1、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昼夜长短的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昼夜长短情况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北半球)节气时间段昼夜长短及变化情况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昼渐变长昼渐变短昼渐变短昼渐变长极昼极夜范围变化情况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缩小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缩小夏春分半年夏至冬秋分半年冬至夏至秋分冬至春分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太阳直射点的关系●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全球半球,半球昼长夜短;南南变长。
昼向北变长。
南●直射点向北移动,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移动,半球昼渐长夜渐短。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

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判断技巧邻水二中邓明红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纬度变化1.春分日(3月21日)或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2.一年(除春秋分日)中任何一天,昼长由刚好出现极昼的地方向刚好出现极夜的地方减少,即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例如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设直射点位于北纬α上),晨昏线与经线斜交,北纬(90°-α)到北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南纬(90°-α)到南极点内出现极夜现象,赤道上昼夜平分。
在这一天,自北纬(90°-α)至南纬(90°-α),昼长由24小时递减至0小时。
3.从南北半球来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各地都是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长越长,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
例如,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此半年内,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为夏半年;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为冬半年。
此半年内,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越往南,南半球反之。
4.昼长差规律:随纬度的增加,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来越大,即昼长年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极昼极夜除外)。
在赤道上,昼夜终年等长,昼长年较差为0,到南北极圈上发展到了极端,最长昼达24小时,最短昼仅为0,昼长年较差达24小时。
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极昼极夜的日数,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多,到了极地达到最大值。
但是,不论在哪个纬度,当地的全年平均昼长和平均夜长都是相等的,都是12小时。
故与赤道地区或春秋分12小时昼长比较:同一时期纬度愈高昼长差愈大;同一地点两至日昼长差最大。
(二)季节变化1.赤道总是被晨昏线平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全年昼夜平分。
2.自极点至极圈,出现极昼(夜)现象的时间由大约半年减少至1日。
3.北半球各地,夏至日(6月22日)昼最长;冬至日(12月22日)昼最短。
自夏至日至冬至日半年内,昼渐短;自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半年内,昼渐长。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知识讲解1.昼夜长短的变化特点(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2)特点分析(1)季节变化规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纬度分布规律1.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
2.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如下图:a与b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与d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是相同的;b与c两个时间中,b时间的昼长等于c时间的夜长。
二、经典高考试题1.北京(40°N)某中学高中生开展地理课外活动,在连续三个月内三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获得测量的数据(见下表)。
1.()A.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昼渐短B.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夜渐短C.先昼短夜长,后昼长夜短,夜渐短D.先昼长夜短,后昼短夜长,昼渐短解析由材料可知,在连续3个月,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在递减;根据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直射点的纬度计算,第一次测量时,太阳直射北半球,第二次测量时太阳直射赤道,第三次测量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京昼长变化是先昼长夜短,后昼渐短夜渐长,至昼短夜长。
选D正确。
答案 D2.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
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
据材料完成第2题。
2.帆船返回青岛港当日,青岛()A.日出东南方向B.于地方时6时前日出C.昼长较广州短D.正午物影较春分日长解析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涉及日出方位、日出时间、昼长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帆船返回青岛港的时间是4月5日,此日已经过了春分,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各地日出东北,故A项错误;此时昼长长于12小时,日出时间在地方时6时之前,故B项正确;此日太阳直射点已经位于赤道以北,北半球各地随纬度的增高昼长增长,青岛港的纬度高于广州,昼长应比广州长,故C项错误;此日太阳直射点正向北移动,青岛港比春分日的时间更接近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比春分日时高,正午物影较春分日时短,故D 项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复习——昼夜长短计算及变化规律1.典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春、秋分日全球各地均昼夜等长,且距春分(秋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差值越小。
2.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1)对称规律: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的昼长等于23°26′S的夜长。
(2)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
另一半球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
(3)变幅规律: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4)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纬度愈高,极昼(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
(5)昼夜长短状况规律: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
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3.昼夜长短分布——抓“直射点位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且越向该半球的高纬度地区白昼时间越长。
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的极点周围出现极昼现象。
如下图所示:4.昼夜长短变化——抓“移动方向”此处的“移动方向”主要是指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它决定昼长、夜长的变化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哪个半球就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5.昼夜长短计算——抓“特点”(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特点进行计算: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特点进行计算:地方时正午12时把一天的白昼平分成相等的两份。
①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②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温馨提示(1)太阳直射某地,该地不一定昼最长夜最短,北半球各地夏至日这一天昼最长,南半球各地冬至日这一天昼最长。
(2)昼变长夜变短不等于昼长夜短,如北半球昼变长说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但其可能直射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
昼变短夜变长与昼短夜长亦是同样道理。
(3)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高,地球上各地昼夜相差越大,出现极昼、极夜的范围越大。
(4)同一纬线上各地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也相同);同一纬线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巩固练习1、据图信息,C点的昼长该为()A.24小时 B.12小时C.10小时 D.20小时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第2-3题。
2.当北京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时,地球所处的位置是()A.A B.B C.C D.D3、北半球白昼逐渐变长的是()A.D-A-B B.B-C-D C.A-B-C D.C-D-A右图中①~⑤为0°~66°34′N之间不同日期的昼长分布曲线示意图。
回答4~5题。
4.曲线由①→②→③变化的时段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是A.从北回归线到赤道B.从赤道到南回归线C.从南回归线到赤道 D.从赤道到北回归线5.曲线由⑤→④→③变化的时段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北半球昼长夜短,且昼逐渐缩短B.北半球昼短夜长,且昼逐渐增长C.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夜逐渐缩短D.南半球昼短夜长,且夜逐渐增长假设海洋中有甲、乙两个小岛,读图完成6~7题。
6.关于甲、乙两岛日落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90° 180°0° A .甲岛上的居民不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B .甲岛上的居民有可能在当地的冬至日前后,比乙岛先看到日落C .乙岛上的居民即使在12月22日前后,也比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D .在一年中,甲岛上的居民先看到日落的时间远比乙岛多7.影响甲、乙两岛日落时刻差异的因素有( )①经纬度位置 ②海陆位置 ③太阳直射点位置 ④地形、海拔 ⑤当地人的作息时间A .①②④B .②④⑤C .①③④D .①③⑤据报道,某年3月9日,我国科考队在中国北极黄河站(78°55′N,11°56′E )观看了极夜后的首次日出。
完成8~10题。
8.当日,科考队员在黄河站看出日出时,北京时间约为A.10时B.13时C.16时D.19时9.当日,日落于黄河站的A.东方B.西方C.南方D.北方10.据此推算,黄河站此次极夜开始的时间约在前一年的A.9月21~30日B.10月1日~10日C.10月11~20日D.10月21~30日1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这一天是 月 日前后,北半球为 节气。
(2)此图中阳光直射的纬线是 ,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是 ,图中D 点的地方时为 点,图中AB 是 (晨、昏)线。
(3)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发生极夜现象的范围是 。
(4)图中C 地的昼长为 小时,E 地的昼长为 小时,地方时点日出。
12.读“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箭头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是以 为中心的太阳光照投影图。
(2)此图所示日期是 月 日,北半球节气是 。
(3)图中各点中,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大的是 。
(4)此时北京时间为 点。
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5)B 地的日出时间是 时 分,A 在C 的 方向。
高考回顾 1.(2010年上海高考试题)下图为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1)~(2)问题。
(8分)(1)按东、西半球部分,图上阴影部分主要位于_____半球,此时甲地地方时是______点。
(2)按南、北半球划分,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______ 半球,太阳直射点的经度是______ 。
(3)该日乙地的白昼时间长约______小时。
2. (2014·福建高考)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站。
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日太阳位于图示F 位置时( )A .泰山(36°N,117°E)旭日东升B .东京(36°N,141°E)夕阳西斜C .纽约(41°N,74°W)烈日当空D .开普敦(34°S,18°E)夜色深沉(2)次日泰山站( )A .日出正南B .太阳高度变大C.白昼变短D.极昼即将开始3.(2014·北京高考节选)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1日0时42分,我国为玻利维亚成功发射通信卫星。
读下图,卫星发射当日( )A.玻利维亚在傍晚可收看卫星发射直播B.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角接近90°C.中国南极昆仑站所在地出现极昼现象D.地球接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4.(2012·大纲卷)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
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可能位于( )A.亚马孙河河口附近B.地中海沿岸C.北冰洋沿岸D.澳大利亚(2)6月份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A.正东、正西B.东南、西南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5.(2014·浙江高考)地球上某点,每天该点经过昏线的地方时不断前移,则该点所在地与时间段匹配正确的是( ) A.澳大利亚悉尼,5月B.美国华盛顿,1月C.南非好望角,9月D.印度孟买,4月6.(2014·广东高考)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30°N,120°E)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A.1/2 B.1/3C.1/6 D.1/97.(2012·山东高考节选)某科考队结束了两个月的海上考察,于4月21日返回到P地。
下图为P地所在区域当日某时地面形势图。
科考队出发日P地昼长为11小时,返回到P地时,P地当日的昼长约为( )A.10小时B.11小时C.13小时D.14小时8.(2011·江苏高考)(1)~(2)题。
时间地点当日次日日出日落日出日落①9:00 23:00 8:58 23:02②7:19 18:41 7:20 18:40③5:40 18:48 5:39 18:49(1)三地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①③D.③①②(2)若③地为北京,则此时( )A.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 B.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C.北极圈内极昼的范围逐渐扩大 D.各地昼夜长短相差最小专题复习——昼夜长短计算及变化规律答案巩固练习:1-10 DACCA BCDCB解析:第6题,从图示位置看,甲岛纬度稍高,靠近南回归线,乙岛纬度稍低,靠近赤道。
当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时,甲岛昼变短,日落较早;在当地冬至日附近,甲岛昼最短,日落最早,有可能比乙岛先看到日落;可推断只有在太阳直射北纬20°~23°26′期间,甲岛居民有可能比乙岛居民先看到日落。
第7题,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南、北)半球移动,此半球昼变长,日出变早、日落变晚;纬度越高,昼长变化幅度越大,日出日落时间变化大;同一纬线,越靠东时间越早,日出越早;高海拔地区,日出较早,日落较晚。
11.(1)6 22 夏至(2)23.5°N,60°E 6:00 晨线(3)昼最长,夜最短 66.5°S—90°S (4)12 4 10:0012.(1)北极(2)6.22 夏至(3)D C (4)3:00 23.5°N,90°W (5)4:30 东南高考回顾1.西 6 24 北 60°E 25 112.解析:(1)B (2)C 第(1)题,当该日太阳位于F位置时,太阳高度最高,为当地正午时刻,泰山(36°N,117°E)为下午(约15时),故A项错误。
东京(36°N,141°E)为16时左右,夕阳西斜,故B项正确。
纽约(41°N,74°W)为2时左右,C项错误。
开普敦(34°S,18°E)为8时左右,为上午时间,D项错误。
第(2)题,2月8日的次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运动,泰山站白昼变短,正午太阳高度变小,由图可知该地昼长小于24小时,极昼已经结束,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太阳日出东南,故C项正确。
3.解析:选C 读图可知,玻利维亚大部分地区位于西四区,卫星发射当日,区时为13时左右,A项错误;12月21日接近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B项错误;冬至日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我国南极昆仑站有极昼现象,C项正确;冬至日地球公转接近近日点,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