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心理咨询案例报告1.个案描述小明是一名16岁的初中生,家住在郊区。
自从小学时期,小明就因为长期表现得比其他同学安静而受到欺负,导致他变得越来越内向。
近一年来,他在对待学校、朋友和家人的态度上开始变得愤世嫉俗和怨恨。
他的父母发现他越来越沉默寡言,不愿和家人交流,担心他心理出了问题,于是找到我作为儿童和少年的心理咨询师。
2.心理咨询过程在第一次见面时,小明非常紧张,不敢直视我的目光。
我试着与他建立联系,并告诉他我是可以信任和理解他的人。
在谈话中,他告诉我了他面对的痛苦和内心深处的挫败感。
他说他感觉自己就像一条被困在笼子里的狗,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态。
我认为我们需要一起探讨他的问题原因,以及他的思维和情绪是如何影响他的行为和心理健康的。
我引导他回忆过去的经历,逐渐了解到他在小学时期受到欺负的经历对他的影响。
我教他如何管理他的情绪,重新认识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在每一次见面中,我都会为他提供一些情绪管理和行为技能,帮助他应对各种挑战。
我还与小明的父母和老师进行了交流,讨论如何进一步支持他。
我们一起制定了一些期望和技能,并在每周会面时评估他的进展。
3.心理咨询结果在一系列的咨询中,小明显著地提高了自己的情绪管理和社交技能。
他开始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课堂和家庭活动,并与家人和朋友建立了更好的关系。
小明告诉我,他感到更自由、快乐和满意。
4.反思本次心理咨询过程中让我明白,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咨询不仅是解决问题,而且需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和对话的关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心理状况。
通过一系列的技能和支持,他们可以变得更加自信和积极,实现更好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心理咨询中也需要与家长和教师建立紧密联系,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潜在问题和需要,提供最佳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师二级案例报告
案例说明:
个案分析:
从个案的描述中可以看出,该客户可能患有社交焦虑症。
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焦虑障碍,表现为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过度焦虑和担心自己的表现受到他人评判的情况。
在此案例中,客户经常感到无法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可能是她担心自己的表现会被他人评判。
解决策略:
为了帮助客户克服社交焦虑,我采取了以下策略:
1.调查和评估:初次见面时,我向客户提出一些与社交焦虑相关的问题,以了解她的焦虑程度和焦虑源。
通过评估客户对社交场合的态度、经历和情感反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问题的根源。
2.认知重构:社交焦虑症的恶性循环通常基于消极的自我评价和对他人评价的恐惧。
通过认知重构的技术,我帮助客户识别并挑战她对自身和他人评价的负面信念。
客户学会了更加客观和积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在社交场合中建立更健康的思维模式。
3.暴露和反应阻断:社交焦虑症的治疗常常涉及逐渐暴露于焦虑源,并通过反应阻断来改变恐惧反应。
我与客户一起制定了逐步暴露的计划,包括开始参加小型社交活动,并逐渐扩大到更具挑战性的场合。
在暴露过程中,我帮助客户意识到焦虑感的身体反应,并教导她使用各种技巧和策略来缓解焦虑。
4.沟通技巧训练:为了帮助客户提高她与他人的沟通能力,我与她一
起训练一些具体的沟通技巧,如积极倾听、表达感受和需求、有效沟通等。
通过反馈和角色扮演,客户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更有效地交流,提高自己的
自信和表达能力。
效果评估:
结论:。
“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报告

“中小学生心理疏导”案例报告案例报告:中小学生心理疏导一、案例概述在市的一所小学,有一名叫王明的五年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不稳定,父母经常争吵,导致他的心理状态不佳。
在学校中,王明常常表现得孤僻、内向,学习成绩也有所下降。
为了帮助他调整情绪,学校决定进行心理疏导。
二、案例分析考虑到王明的家庭问题,我们需要家校合作,以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
首先,老师与王明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状况,以及父母对于问题的认知和态度。
通过深入了解,得知王明的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孩子,导致他对家庭情况感到无助和疲惫。
在学校中,王明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孤独、内向和学习压力过大。
他很少与同学交流,总是独自行动。
他担心父母争吵会导致离异,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幸福感。
同时,他的学习成绩下降也给他带来了困扰和压力。
三、心理疏导方案1.家庭支持和陪伴:与王明的父母沟通,鼓励家长为孩子提供稳定的情感支持,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陪伴他,关注他的学业和生活。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能够减少孩子的焦虑和无助感。
3.同伴关系培养:帮助王明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参与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与同学们一起合作、分享和交流。
这样可以逐渐增加他的社交能力,减少孤独感。
4.学习压力调适:通过与王明的沟通,找出他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所在。
帮助他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学习方法和技巧,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同时,鼓励他通过参与兴趣班或课外活动,寻找到自己擅长和兴趣的领域。
四、心理疏导效果评估在实施心理疏导方案后,我们对王明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和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王明开始逐渐表现出积极的变化。
他参与了学校的音乐社团,并与其他同学建立了友谊。
他开始在课堂上积极回答问题,与老师和同学的互动增加了。
王明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家庭支持和学校老师的鼓励下,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心理疏导的效果不仅表现在王明个人的改变上,更体现在他与家庭、学校的关系中。
重建自我认同感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重建自我认同感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摘要本篇文章将介绍一个成功的心理咨询案例,以重建自我认同感为主题。
通过详细描述咨询师与客户的互动过程,分析咨询师所采用的理论和技术,以及其对客户最终重建自我认同感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和理解心理咨询在帮助个体重新找回自我认同感方面的有效性。
介绍自我认同感是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接受的过程。
然而,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中,许多人可能会遇到损害自我认同感的困难和挑战。
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能够帮助个体重建自我认同感,恢复信心和自尊。
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位名叫李华的年轻女性,她在过去的几年里经历了一系列的人际关系问题和个人发展困境。
她曾表示自己的自我认同感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来重建自我认同感。
咨询过程在此咨询案例中,咨询师采用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解决问题疗法的理论和技术。
咨询师首先与李华建立了信任和支持的关系,以便李华能够更加放松和开放地与其沟通。
通过倾听和理解李华的故事,咨询师逐渐揭示了李华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受到的伤害和对自我的困惑。
在咨询的初期阶段,咨询师帮助李华重新探索她的个人价值观和信念体系。
通过自我反省和探索内心深处的需求和愿望,李华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慢慢树立起自我认同感。
在咨询的中期阶段,咨询师引导李华通过积极参与各种个人发展和学习机会来增强自信心。
咨询师与李华一起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帮助她逐渐实现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在咨询的后期阶段,咨询师与李华一起回顾和总结了她在咨询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提高。
咨询师鼓励李华将所学技能和个人成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以确保她在重建自我认同感的过程中能够持续进步。
成果评估经过多次咨询,李华逐渐重建起自我认同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她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观,并且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际关系和个人发展的困境。
通过心理咨询的支持和指导,李华恢复了对自己的信心和自尊,实现了个人成长和发展的目标。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案例一:焦虑症患者的突破
问题描述
某男性患者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经常感到焦虑和压力,导致睡眠质量下降,食欲减退,情绪低落。
他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找到解决办法。
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理解患者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协助他改变消极的自我评价和情绪反应。
同时,咨询师给予患者情绪管理技巧和放松训练,帮助他面对焦虑感和压力,逐渐恢复正常生活。
结果
经过多次咨询,患者逐渐学会了对抗消极思维,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恢复了自信心。
他能更好地应对工作和家庭压力,睡眠和食欲也得到了改善,情绪更加稳定。
案例二:青少年自尊心建设
问题描述
某女性青少年在学校中遭受同学欺凌,导致她自尊心受到损伤,感到沮丧和自卑。
她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恢复自信。
解决方案
心理咨询师采用人本主义心理学,并结合艺术治疗的方法,与
患者建立信任和关系。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通过倾听和支持,鼓
励患者表达情感,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
同时,艺术治疗提供
了一个非言语表达的途径,患者可以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探索内
心世界。
结果
通过咨询和艺术治疗,患者逐渐恢复了自信和自尊心。
她学会
了更好地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并建立了积极的人
际关系。
她的研究成绩和生活品质也有了显著提高。
以上是两个心理咨询的经典案例,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帮助了患者解决了他们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恢复了心理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

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心理咨询个案报告是心理咨询师所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
它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提供服务的一种方式,通过对个案进行深入地探讨,帮助个案了解自己及其所面临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下我们将会列举三个不同个案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心理咨询过程。
案例一:焦虑症这位个案一直有严重的焦虑症,在原生家庭中存在亲密恐惧症和暴风恐惧症。
在过去的几年中,他一直因自己的恐惧和担忧感到束手无策。
他很难面对任何的压力,无论是工作上还是家庭生活中。
在过去几个月,焦虑情况有所加剧,导致睡眠障碍,精神压抑和体力疲惫。
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个案学会了通过深呼吸,重复一些安慰性语言,放松肌肉来缓解焦虑症状。
此外,他还学会了对抗恐惧的方法,并通过认知重构的方式来纠正负面思维。
在心理咨询的支持下,该个案的焦虑症状得到了改善,并且他也学会了自我管理焦虑。
案例二:控制欲这位个案在其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控制欲。
他的妻子和同事也因此而为之感到困扰。
通过心理咨询,该个案学习了放松技巧,并学会了识别和改变自身的控制咒语。
此外,心理咨询师与该个案一起创建了更为积极、经济且健康的方式,对工作和家庭环境进行管理。
该个案的控制欲得到了改善,并且他的关系也变得更为和谐。
案例三:抑郁症这位个案在过去的一年中一直面对着抑郁症,情绪低落和消极情绪成了他的常态。
他失去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并疏远了家人和朋友。
在心理咨询的支持下,他开始尝试进行积极思考,努力寻找到更多的乐趣。
该个案还学习了放松技巧和设定小目标的方法,帮助他缓解焦虑和疲劳,让他开始恢复了对自己生活的信心。
该个案的抑郁症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并且他重新开始发现了生活的乐趣。
总结个案报告是心理咨询师工作中的关键任务,它不仅可以帮助心理咨询师更好地了解个案,还可以帮助个案更好地理解自己和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无论是焦虑症、控制欲还是抑郁症,通过心理咨询的支持,每个个案都可以重获幸福和愉悦。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共5则范文)

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共5则范文)第一篇: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共)文章类型:文章题目: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心理咨询师文章(国家职业资格二级)案例报告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报告摘要:求助者冯某是一名初中四年级学生。
因中考临近成绩不理想,从而产生内心压力及不良情绪,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前来咨询。
求助者神志清楚、应答切题、检查合作,但情绪焦虑,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次心理咨询,纠正了不合理认知,降低了焦虑情绪,增强了考试的应对能力,习得了健康有效的应对方法,达到了预期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一、一般资料冯某,男,15岁,初四学生。
身高1.73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家庭和睦,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求助者家住农村,父亲做化工生意,家境较富裕,父母均为初中文化。
家庭基本和睦,从小随父母一起生活,至初中读书前一直住家中。
上初中开始住校,成绩一直位于班级前几名,父母对其要求比较严格,对其寄予期望较高。
一个月前,初四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成绩很不理想,于是下定决心赶上,学习更加努力刻苦。
可是第二次月考时,心里紧张,成绩再次下降。
此后每逢考试或测验就出现头疼、心跳加速等现象,考试结束,症状消失。
这种情况使他内心很苦恼,非常担心在今后考试时会出现这些症状,担心明年考不上重点高中。
心里越来越紧张。
晚上睡不着,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觉得考重点高中就无望了。
所以很着急,前来咨询。
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SCL-90测试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2.1,强迫症状1.6,人际敏感1.9,抑郁1.8,焦虑3.6,敌对1.2,恐怖1.3,偏执1.2,精神病性1.7,其他1.6;总分189;阳性项目数48个。
躯体化高于常模、焦虑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二、主诉与个人陈述主诉:害怕考试、紧张、睡眠差,一个月。
个人陈述:我从小就学习很用功。
父母要求十分严格。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文与探讨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范文与探讨案例一:婚姻困境导致的自我认同危机背景信息:李女士,32岁,已婚,有一子一女,家住城市A。
在职场上有一定的成就,但近期在婚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感受到自我认同的危机,并且影响到了她在工作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表现。
因此,她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希望能够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咨询过程:在咨询的初次会面中,李女士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压力。
她表示,自己在婚姻中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距离感,与丈夫的沟通变得困难,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
这导致她产生了质疑自我的情绪,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
在进一步的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方法,帮助李女士探索自己的想法、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通过自我观察和记录,李女士发现自己在夫妻关系中常常采取消极的沟通方式,缺乏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
咨询师安排了一系列的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的训练,帮助李女士改善沟通技巧和增强自信心。
同时,咨询师还关注到李女士在婚姻问题背后存在着自我认同的困扰。
通过回顾李女士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经历,咨询师发现李女士往往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但在实现这些期望的过程中常常感到挫败和焦虑。
在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鼓励李女士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并将焦点放在个人成长和发展上,而不是凭借婚姻关系来验证自己的价值。
结果与讨论:经过几个月的心理咨询,李女士逐渐改善了和丈夫的沟通,夫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积极的转变。
她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情感,并能够更好地应对和解决婚姻中的问题。
同时,她开始接触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增强了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
这个案例反映了咨询过程中婚姻问题与个人自我认同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夫妻关系中的冲突和困惑会直接影响到个人的情感和自我认同。
通过心理咨询的帮助,李女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并积极面对自己的不完美,从而重建了自我认同和内在平衡。
这个案例还提示了咨询师在帮助个体处理婚姻问题时的重要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例由考试作弊导致消极情绪的案例报告一、基本信息1、答辩人信息*** ,男,** 大学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老师。
从事学生辅导员工作满四年,分管学院学生心理工作满两年,共接待来访者20 余人。
曾接受** 大学心理辅导中心及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督导,督导的时间为16 小时左右。
2、当事人信息(1)基本信息来访者马丽(化名),女,23 岁,** 大学某学院二年级学生,来自** 省。
父亲去世,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60 多岁,基本丧失听力,在家经营田地,收入较低,生活有些拮据。
还有一个哥哥,任小学教师,已独立成家,虽收入不高,但仍会承担马丽一部分上学生活费用。
来访者入学后递交了《家庭经济困难情况登记表》,并申请到了国家助学贷款,每年6000 元,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其学费和住宿费问题。
(2)来访者主诉主诉:在去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中,由于考试作弊,受到了学校留校察看的处分。
按照学校规定,将取消学位证书的授予资格。
来访者对此感到非常痛苦,觉得没有了学位证书,上了大学也没有用,并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习成绩从此一塌糊涂,连续三次受到试读警告,继续下去,将面临被退学的危险。
个人陈述:在去年6 月份,大一春季学期** 科目的期末考试中,有一道题目我做不出来,由于担心不及格,就趁监考老师不注意从身边的书包里拿出了书,没想到被当场抓住,判定考试作弊,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这意味着我将拿不到学位证书。
拿不到学位证书,就是毕业了我也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会要我。
我觉得对不起家人,特别是我母亲,她年龄那么大了,身体又不好,我本想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来帮助家里改变经济状况,减轻母亲的负担。
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一般,我觉得读书也没什么用了,就是再努力,再用功,我也拿不到学位证书了。
现在到了课堂上,我一点儿也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学位证书的事情;课下也没有心情看书,到了图书馆也无法静下心来。
我觉得自己太没用了,我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我无法控制我自己,我也试图努力过,可是一想到学位证书没了,就觉得一切都是徒劳。
我现在已经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3.心理评估与诊断根据对来访者的临床资料的收集,综合其她相关因素,家庭中无精神病史,本人无重大疾病史,本人对症状自知,有主动求医行为,根据精神活动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判断,可排除来访者有严重的人格障碍以及重性精神病。
根据来访者的陈述和经验,来访者具有严重的“学位证书情结”,认为没有学位证书便意味着失去一切,错误的认知导致其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对学习心灰意冷,意志消沉,长时间不能控制和调适自己的消极情绪,对未来消极预期,这属于抑郁性的情绪障碍。
由于来访者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在饮食、睡眠、人际交往等方面并没有出现明显异常,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并没有达到抑郁症的严重程度。
仍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二、简要分析1、基本分析:马丽在考试作弊事件发生之前,具有较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那就是努力学习,顺利毕业,然后找一个理想的工作,为家人分忧。
但是由于作弊事件的发生,马丽失去了获得学位证书的资格。
在马丽看来,对于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来讲,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缺一不可,没有学位证书意味着上大学已经失去了意义,就是毕业了也无法找到工作。
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同时也辜负了家人的期望。
在这种负性想法的支配下,马丽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成绩也越来越糟糕。
面对这一情况,马丽更觉得愧对家人,自己也试图做出改变,但是每当想到自己再努力也无法获得学位证书这一事实,便失去了动力,她实在无法摆脱失去学位证书给自己带来的阴影,内心也由此陷入痛苦和纠结之中。
由此可见,无法获得学位证书的事实给马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实际上这并不是导致她产生消极情绪的根本原因。
导致其产生消极情绪的主要因素在于她对失去学位证书的影响扩大化,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消极预期。
2、咨询目标的制定根据以上的诊断与分析,同来访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短期目标:缓解来访者的消极情绪,帮助她意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并尝试做出积极的改变,减轻对正常学习生活的不良影响。
长期目标:彻底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引导其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恢复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3、心理辅导计划与干预情况整个心理辅导分为三个阶段:诊断与关系建立阶段、心理帮助阶段、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诊断与关系建立。
本阶段的任务是:通过谈话,收集来访者的临床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访者的消极情绪,让来访者意识到问题其实没有她想象中那么严重;通过谈话,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二阶段:心理帮助。
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
让来访者意识到学位证书虽然重要,但没有学位证书并不会跟她想象的那样,带来前途毁灭性的后果。
引导来访者针对她的问题获得新的认知,重新建立未来的理解,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第三阶段:结束与巩固。
与来访者针对最初确定的咨询目标、咨询方法以及咨询内容进行回顾性的总结,对咨询结果进行评估。
协助来访者巩固已有的进步,放弃不合理的认知,鼓励来访者勇敢面对未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挫折。
4、来访者实际情况反馈:第一阶段进行了1 次,效果不错,与来访者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觉得心理咨询老师与辅导员很不一样,辅导员只是批评教育。
来访者感觉自己被接纳,并对心理咨询有了初步的了解,表示愿意配合咨询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阶段进行了2 次,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来访者一起分析她所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引导来访者针对她的问题获得新的认知,重新建立未来的理解,从而找到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从实际情况来看,来访者虽然没有彻底放弃自己的“学位证书情结” ,但却对问题有了新的认知,找到了未来的方向,改变了自己对未来的消极预期。
第三阶段进行了1 次,结束和巩固阶段。
来访者表示对咨询师表示感谢,认为此次咨询对其意义重大,会影响她的一生,比雪中送炭还重要,让其重新找到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三、过程记录第一次咨询:2010年4月8日1、目的:了解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探寻来访者改变的意愿;进行咨询分析,发现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
2、方法:主要是会谈法。
3、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向来访者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如心理咨询的保密性、每次咨询的时间、咨询中来访者和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等;2)了解来访者的求助目的和原因,收集临床资料,以来访者自诉为主;3)根据来访者的陈述,做出初步问题分析。
4)确定咨询目标:改变来访者的不合理观念,引导其重新树立学习的目标,找到学习的动力,恢复对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5)布置家庭作业:思考本次咨询内容,理顺不良情绪产生的前因后果;尝试着分析一下自己走不出情绪困扰的根源。
4、咨询摘录:来访者: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已经连续三次受到试读警告,再有一次就进入试读期了,我很担心。
咨询师:第三次拿到试读警告了?那是有点儿危险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来访者:我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我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因为我无论怎么努力也不会拿到学位证书了。
我后悔死了,我对不起家人,我觉得读书已经没有意义了。
咨询师:(表情疑惑)拿不到学位证书?怎么回事儿?来访者:……因为我考试作弊。
大一春季学期期末考试,考《现代经济学》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我做不出来,由于担心不及格,就趁监考老师不注意从身边的书包里拿出了书,没想到被当场抓住,判定考试作弊,并受到留校察看处分。
所以我拿不到学位证书了,就是毕业了我也找不到工作,没有单位会要我。
咨询师:(点头)哦,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是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分,失去了获得学位证书的资格。
你觉得没有学位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了,所以你很焦虑,对吗?来访者:是的。
你说学位证书拿不到了,我上大学还有意义吗?我觉得对不起家人,我本想毕业了找个好工作,来帮助家里改分忧。
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我感觉像天塌下来一般,我觉得读书也没什么用了,就是再努力,再用功,我也拿不到学位证书了。
咨询师:因为不可能拿到学位证书,所以你失去了学习动力,现在已经三次试读警告了。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继续这样下去,你会被退学,那样你连毕业证书也拿不到了。
来访者:我知道这样下去很危险。
可是我没有办法,学位证书太重要了,没有学位证书我还能做什么呢?我后悔死了。
我也想努力,道理我也都懂,可是我就是无法摆脱学位证书的困扰。
咨询师:这种情况你跟家人沟通过吗?他们是怎么说的?来访者:我哥哥知道,他批评了我。
我妈还不知道,我不想告诉她。
咨询师:你怕她会生气?来访者:不是。
我不想让她担心,我妈已经60 多岁了,身体也不好,她很不容易,我觉得对不起她咨询师:你是上海学生还是外地的?来访者:我家在甘肃,甘南。
咨询师:哦,那很远啊。
你家里有几口人啊?来访者:现在我和我妈生活在一起,还有一个哥哥已经成家了,做小学老师。
我父亲去世了……来访者:(很悲伤,眼泪在眼眶里打转)高三那年,我父亲离开了,对我打击很大,高考没有考好,落榜了。
因为家里本来是靠父亲支撑的,我母亲眼睛不好,我就去打工了,打了两年工,我觉得不甘心,就又复读了一年,考到了上海大学。
咨询师:(同情的目光)那你真的很不容易啊。
第二次咨询:2010年4月16日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反馈咨询作业,探讨来访者走不出情绪困扰的原因;指出来访者存在不合理认知,并介绍认知行为疗法基本理论模型。
2、方法:谈话法、认知行为疗法3、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对自己问题进行了思考,咨询师给予肯定和表扬。
并进一步引导来访者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索,找到问题的根源。
2)向来访者介绍认知行为疗法,检测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过分概括、绝对化、糟糕至极等),以及由这些不合理信念滋生出的负性情绪。
同时,帮助来访者领悟到,不是由于拿不到学位证书本身让自己对学习心灰意冷,而是因为自己的不合理认知导致负面情绪的不断滋生。
3)布置家庭作业:回忆本次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对认知因素的探索过程;复习认知行为疗法基本理论,强化来访者对ABC之间关系的理解;要求来访者按照A(诱发事件)、C (不良情绪)、B (不合理信念)的模式,尝试把自己的问题表示出来。
4、咨询摘录:咨询师:你好,这次来,你觉得好些了吗?来访者:心里稍微有点放松了,但是我还是无法摆脱学位证书的阴影。
咨询师:你是如何重新审视这一问题的?来访者:我后悔作弊了。
没有学位证书,对我的打击太大了,我找不到学习的动力了。
我也试图努力过,可是一想到学位证书没了,工作也找不到了,就觉得一切都是徒劳。
咨询师:你认为没有学位证书就找不到工作了?来访者:是啊,没有学位证书,哪个单位会要我呢?咨询师:可是我了解的情况并不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