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合集下载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

《苏幕遮》周邦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诗歌的主题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苏幕遮》与其它宋词的区别和特点。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周邦彦及其词作特点。

(2)介绍《苏幕遮》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

(2)分析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2)分享自己的家乡故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的特点和价值。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苏幕遮》。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的短文。

3. 推荐一首类似的宋词,并进行简要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意境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韵律、格律和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对家乡情感的表达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苏幕遮》中的意象和意境。

2.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学案15(三单元5《苏幕遮》学生案)

《苏幕遮》导学案编写教师:乔素莲一、走进作者: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词牌苏幕遮,此调原为西域传入唐教坊曲。

“苏幕遮”是当时高昌国语之音译。

宋代词家用此调是另度新曲。

又名《云雾敛》《鬓云松令》。

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二、预习检测:1、解释下列字词溽.暑侵晓..窥.檐语清圆..2、翻译下列句子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三、整体感知1、读过此诗,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看出来?2、那么作者是借助什么来表达思乡之情的呢?(一)上片重在写景,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二)根据三个主要意象概括一下描绘了哪三幅图画?3、我们一起来赏析这三幅画面,看看它们美在哪里?(1)、感官描写(2)、炼字(3)、从意境的角度鉴赏: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

为什么说能得荷之神理者?可是,如此美的景致为什么会勾起作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呢?(三)下片抒发了思乡之情,那我们看看这种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你认为前四句哪个字能较好地体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四)作者客居他乡心念故乡,但是这种思念却没有亲口说出来,他是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的?用了什么手法?提示:类似手法在思乡诗中比较常见,比如:《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齐读)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作者宦游在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但是作者却不直说自己冬至日形单影只地思念家中的亲人,而是通过设想家中亲人深夜难眠念叨自己这个“远行人”来表达自己思家的复杂细腻情感。

《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苏幕遮》《八声甘州》学案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学习目标1. 了解范仲淹、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预习一、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背景信息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知识梳理:1、字音辨析??(1)追旅思(?????? ) ?????(2)池上暝(????? )? ????(3)记省(???????? ) ????(4)苒苒(?????????? )(5)颙望 (???????? )????? (6)恁? (????????? )2 、解释加点词语黯乡魂(?????? ) ?追旅思(??????? )渐霜风凄惨(?????? )红衰翠减(?????????? )望故乡渺邈(????? )?????????? 苒苒物华休(?????? )妆楼顒望(??? )??????????????? 正恁凝愁(???? ??)3、名句默写山映斜阳天接水,?????????????????? 。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苏幕遮》教案、教学设计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将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苏幕遮》的文学魅力。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某一艺术手法或诗句进行深入讨论。
2.讨论主题:如“《苏幕遮》中的对仗手法有哪些?”“诗中的意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小组分享: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阐述本组的观点和发现。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苏幕遮》中的美景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能从诗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
4.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初步认识和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详细讲解《苏幕遮》的诗意、文言知识以及艺术手法。
1.诗句解析:逐句解读《苏幕遮》,分析诗句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
此外,八年级学生的思维逐渐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他们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然而,在文学鉴赏方面,部分学生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多种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上,对古典诗词可能存在不同的喜好和态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苏幕遮》,培养他们良好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苏幕遮》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等文言知识。
2.分析诗中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仗、象征、意象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领略古典诗词的韵味,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a.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苏幕遮》的诗意画面,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诗意,降低学习难度。

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实用精品文献资料分享八年级第二卷“苏木查”学习计划北京师范大学版八年级下册《苏幕遮》学案北师大版一、三维目标1。

通过阅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对作品的情感有更深的理解。

通过猜单词的语言,理解单词的意思,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

阅读指导2。

猜语言,体验意境,培养想象力。

教学难点与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4教学假设1。

这部分是诗歌的选修部分。

本部分独立鉴赏四部作品,包括两首诗和两个词。

教材中有诗歌鉴赏范例,但没有文字鉴赏范例。

因此,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欣赏单词的范例。

诗歌鉴赏历来强调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即深入诵读,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掌握阅读,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欣赏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的目的和意义。

2.比较学习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知识面。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选择了范仲淹的苏木查,他也写了乡愁,作为比较,加深了对“三”字情感的把握。

对于周邦彦来说,之前没有联系过学生,在讲解过程中将简要补充文学风格的常识。

5.过程和方法1。

合作学习,掌握单词的内容,猜测单词中的图像,体验意境。

2.探索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味觉欣赏单词的语言,探索单词如何实现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背诵“情感在中间移动,以文字形式”。

有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

通过背诵《进入角色》,我们可以深刻理解语言中的情感。

6.课堂安排1学时【教学过程】1。

引言设计余光中的乡愁,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

一旦你离开家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什么时候是回归年;山峦叠嶂,谁来送农村的书?因此,远在他乡的诗人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悲伤,而美丽而悲伤的诗歌已经涌现出来,并成为数千年来流行的诗歌。

今天,让我们走进继刘涌之后的“雅派”大师周邦彦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表达他的乡愁(黑板写作主题)合作探索(I)朗读的最初感觉要求学生在课后结合笔记自由朗读5分钟,并试着把它们背下来(老师提示阅读要求):诗歌是“直觉”的艺术,所以“朗诵”是诗歌美学的首要意义。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

苏教版选修《八声甘州》教案一、导入1、甘州,地名,在今甘肃境内,此词是怀古之作。

2、作者介绍: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是北宋婉约派创始人物,宋仁宗时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作词崇尚铺叙,点染细腻,意境清隽,音律谐婉,语言精炼,对北宋慢词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解读课文1、背景介绍:宋仁宗时,有柳屯田者,因恋酒贪色,未及第即游荡江湖,为著名的浪子。

后由名妓虫娘劝教,发奋读书。

经年复一试,词名大扬,遂被录取。

而柳永却抛下虫娘,去赴鹿鸣宴。

次年归时,虫娘已病逝。

柳永悲痛欲绝,遂作《雨霖铃》,又挥毫作词八阕,为永州八记之一。

2、学生齐读课文。

3、解读课文:1)“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写何景?有何情?答:写暮雨洗清秋之景,带出悲秋情绪。

2)“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此三句有何特色?答:残阳斜照,凄冷的秋霜带着逼人的寒气。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在雨后的玉宇澄澈的衬托下,更显得悲情四溢。

境界开阔,格调高远。

3)“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词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描写了处处凋残的红花翠叶和逐渐消逝的景物。

触景伤情,抒发别离之痛、飘泊之苦。

意境悲苦凄凉。

4)“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这两句词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以水无语东流寓情于景以抒悲怀;以“无语”写“东流”,暗含去日苦多与别后思之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悲怀;“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别情;“长江水”能无语东流抒飘泊之苦;总之此句抒发了词人离乡背井、孤身漂泊的苦况之情。

《八声甘州》学案

《八声甘州》学案

编号:YW——14——15——XX——XX《八声甘州》学案编写人:邢改平审核人:许红丽[学习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朗读中体味《八声甘州》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八声甘州》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

柳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衷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泊,饱尝羁旅滋味。

世称柳七或柳屯田。

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

有《乐章集》。

二、整体感知1、解题:《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全词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所以叫八声,属慢词。

柳永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导入:本词应该属于哪一类?我们读过才知道。

(《八声甘州》mp3)思考:词中描绘了哪些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导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共同研讨这首词。

三、合作探究分析:“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1、描写了哪些意象?2、为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3、这些意象的组合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导语:本词首句词人通过意象的选取,形成了一种凄冷的意境,我们在看看下一句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分析:“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1、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意境有没有发生变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变成什么样子了?2、李白的《忆秦娥》中也有类似意境的诗句“西风残照,汉家陵阕”,苏轼曾经把二者进行比较,认为柳词这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提示:从意象意境两方面分析)导语:远处景物这样的荒凉、凄冷,词人不忍再看,低头寻觅。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教案

单元选修(一)唐诗宋词——“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一)课题《八声甘州》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对诗歌中佳妙的炼字进行鉴赏2.能够展开联想,驱驰想像,撰写文笔隽永的诗词意境想像文。

3.进一步了解柳永词风,赏析词中的意境。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范仲淹的《苏幕遮》了解了他的羁旅之思。

今天,我们走进柳永的《八声甘州》,看看又是一番怎样的思念。

二、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2.背景介绍:《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诵读(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1】全词中哪个语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的?由此,可以看出本词的词眼是哪个字?“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望、误、识”。

由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舟的惊喜,再到清醒不是后的懊丧。

【思考2】这首词上下片在表达方式上是如何分工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思考3】该词上片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气氛?该词上片描绘的是一幅暮秋之景。

词人用暮雨、霜风、冷落的关河、残照、红衰翠减、无语长江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冷、荒凉、肃杀的气氛。

【思考4】自由诵读词的下片抒情,可分几个层次?①“不忍登高······何事苦淹留”——哀叹长年漂泊,有家难归。

②“想佳人······识归舟”——设想佳人也在楼上盼望自己③“争知我······正恁凝愁”——回应上层,再抒相思之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学习目标
1. 了解范仲淹、柳永生平及其词的创作风格。

2、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前预习
一、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
范仲淹:(969 -1052),字希文,吴县(今属江苏)人。

宋真宗朝进士。

庆历三年(1043)七月,授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改革,因守旧派阻挠而未果。

次年罢政,自请外任,历知州、邓州、杭州、青州。

卒谥文正。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成就亦杰然可观。

散文《岳阳楼记》为千古名篇,词则能突破唐末五代词的绮靡风气。

有《范文正公集》,词仅存五首。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晚年作过屯田员外郎,所以当我们说到柳永、柳三变、柳耆卿、柳七、柳屯田时,都指一个人。

他才华横溢,创造了慢词,扩大了词的功能和内容,他的词分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繁华,二是写男女爱情的苦痛,三是写羁旅行役的悲伤。

二、背景信息
范仲淹是宋代的政治家,性格刚正坚毅。

但《苏幕遮》这首词抒写了羁旅相思之情写柔情,千回百转。

看似矛盾,实际上并不矛盾。

尽管是政治家,也有他自己的个人生活,有友谊,有爱情,在作品里反映出来并不奇怪。

这首词抒写羁旅乡思之情,题材基本上没有脱离传统上离愁别恨的范围,但是意境的阔大却是这类词所少有的。

《八声甘州》大约作于柳永游宦江浙时,是一首传颂千古的名作。

这首词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妇情绪,语浅而情深。

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三、知识梳理:
1、字音辨析
(1)追旅思()(2)池上暝
()(3)记省()(4)苒苒()(5)颙望 ( ) (6)恁 ( )
2 、解释加点词语
黯乡魂()追旅思()
渐霜风凄惨()红衰翠减()
望故乡渺邈()苒苒物华休()妆楼顒望()正恁凝愁
()
3、名句默写
山映斜阳天接水,。

明月楼高休独
倚。

,。

沙上并禽池上暝,。

渐霜风凄惨,,。

人生自是有情痴,。

欧阳修《玉楼春》
四、初识文本
1范仲淹《苏幕遮》上片与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全词抒发了何种思想感情?上片写景,描绘了秋色。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

上片描绘了一幅清澈剔透、色彩绚丽而又广阔无际的秋色图。

下片写自己羁泊异乡的乡思离愁。

《苏幕遮(碧云天)》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乡思的情怀。

2、在诗词中领字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串联全篇的作用,试找出柳永《八声甘州》中的领字来。

要点:对、渐、叹、想
苏幕遮(碧云天)》、《八声甘州》学案(二)
课堂学习
整体感知
1范仲淹《苏幕遮》景物描写有何特点?
要点: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2、柳永的《八声甘州》词用一“望”字串起整首词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这首望乡词通篇贯串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

上篇是登楼凝望中所见,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

下片是望中所思,从自己的望乡想到意中人的望归。

文本研讨
1、如何理解“明月楼高休独倚”所表达的感情。

“休独倚”表达了词人夜里因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于是想登楼远眺,排遣愁怀;但空中的圆月更反衬出了词人的忧愁寂寞。

“倚”却说“休倚”,表达了作者痛苦深沉的思乡之情。

2、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

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旷远而秾丽,其作用是怎样的?
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阙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3、苏轼对柳永这首词中的“渐霜风渐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你认为这几句有什么妙处?
明确:自“渐霜风”句起,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

“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

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

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

一“紧”字,又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

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

而“凄紧”、“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

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

四、精段赏读
《苏幕遮》中“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三句又是怎样层层推进的呢?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傍晚,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色的遥天连接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一直向远处延伸,隐没在斜阳照映不到的天边。

这三句进一步将天、地、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在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

这里的芳草,虽未必有明确的象喻意义(如黄蓼园谓芳草喻小人,就不免穿凿),但这一意象可引发有关的联想。

自从《楚辞·招隐士》写出了“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以后,在诗词中,芳草就往往与乡思别情相联系。

这里的芳草,同样是乡思离情的触媒。

它遥接天涯,远连故园,更在斜阳之外,使瞩目望乡的客子难以为情,而它却不管人的情绪,所以说它“无情”。

到这里,方由写景隐逗出乡思离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