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视野大小及细胞数目的关系
期中复习05显微镜易错专题-浙教版科学2024-2025第一学年七年级上期中复习

期中复习05 显微镜易错专题气息666易错1:因对显微镜实际操作不熟练,导致对操作图表示的操作情况不明1.(2023·浙江·一模)在以下有关显微镜的操作中,眼睛需注视物镜的是()A.移动玻片B.镜筒下降C.调节反光镜D.镜筒上升【答案】B【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整理和收镜。
【详解】观察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3·浙江·一模)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过程中,观察到甲图中a、b两个视野,要把视野中的物C像从a转为b,则小明除移动装片外还需调节乙图中的结构是()A.④①B.②③C.③①D.④②【答案】C【分析】从图a和图b可以看出,图a细胞的位置是在视野的左边,且图b中的图像比图a中的图像大,这是在低倍镜观察到物像后换用高倍物镜观察,用高倍镜观察的操作步骤:移动装片→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转动细准焦螺旋。
图乙中①细准焦螺旋,②粗准焦螺旋,③物镜,④目镜。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首先要移动玻片把物像移动到视野中央,因为高倍镜的视野窄,虽然在低倍镜下能看到的物像,如果偏离视野中央的话,换上高倍镜,物像可能就不在视野中了;低倍镜换高倍镜是通过转动转换器来完成的;当换上高倍镜后,由于视野变窄,透光量少,视野就会变得很暗,需要调节光圈使视野变得亮一些;换上高倍物镜后物像只是有点模糊,一般转动细准焦螺旋就能使用物像更加清晰。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3·浙江·一模)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在低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细胞a(如图)。
为了进一步观察,他直接转动物镜转换器,换成高倍镜,发现细胞a的物像不见了。
若要找到细胞a,接下来首先要进行的操作是()A.换用低倍镜B.调节反光镜C.调节粗准焦螺旋D.调节细准焦螺旋【答案】A【分析】(1)显微镜操作中,低倍镜换高倍镜的一般步骤:①移动装片,在低倍镜下使需要放大的部分移动到视野中央;②转动转换器,移走低倍物镜,换上高倍物镜;③调节光圈、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④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
初中生物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奇妙的生命现象第四节 生物学的研究工具-章节测试习题

章节测试题1.【答题】请将下列生物实验器具与相应的功能进行合理配伍。
①培养皿 A常用的加热工具②酒精灯 B用于盛放材料或进行组织培养③烧杯 C用于制作玻片标本④盖玻片和载玻片 D用于加热、配置液体。
【答案】①-B;②-A;③-D;④-C【分析】本题考查生物实验中常用仪器及其正确操作方法。
【解答】生物实验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铁圈、三角架、蒸发皿、酒精灯、玻璃棒、火柴等。
其中①观察器具:放大镜等;②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等;③计量器具:量筒、天平等;④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等;⑤通用器具:烧杯、试管、研体、培养皿、滴管、药匙、试剂瓶等。
①培养皿是一种用于微生物或细胞培养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组成,一般用玻璃或塑料制成。
②酒精灯是以酒精为燃料的加热工具,用于加热物体。
③烧杯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玻璃器皿,通常由玻璃、塑料、或者耐热玻璃制成。
烧杯呈圆柱形,顶部的一侧开有一个槽口,便于倾倒液体。
有些烧杯外壁还标有刻度,可以粗略的估计烧杯中液体的体积。
烧杯一般都可以加热,在加热时一般应该均匀加热,可以垫上石棉网。
④盖玻片和载玻片;载玻片是在实验时用来放置实验材料的玻璃片,呈长方形,大小为76*26 mm,较厚,透光性较好;盖玻片是盖在材料上,避免液体和物镜相接触,以免污染物镜,呈正方形,大小为10*10 mm 或20*20mm,较薄,透光性较好。
故答案为:①B;②A;③D;④C。
2.【答题】用同一台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通过更换目镜、物镜和调节细准焦螺旋后,在视野中分别看到了下列图像,其中视野最暗的是()。
A. B.C. D.【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技能中,用低倍镜换高倍镜的操作步骤,只有熟练地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操作才能较容易地完成此类题目。
【解答】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根据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的规律。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考试知识点(4)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考试知识点(4)一、选择题1.小科用同一显微镜的不同物镜观察同一标本,得到以下各图。
下列观察顺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②→③【答案】A【解析】【分析】我们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的顺序是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
【详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细胞就越大,细胞数目越少,视野就越小,进入的光线越少,视野也越暗。
图③中的细胞体积最大,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因而视野最暗;而图②中的细胞体积最小,放大倍数最小,视野最亮。
图①中的细胞体积较大,放大倍数比②大,比③小,正常观察顺序是②→①→③。
【点睛】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2.取一个成熟的番茄果实,用开水烫一烫,然后依次进行观察,首先撕下最外面的一层表皮,然后看到里面肥厚多汁的果肉,若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还有一丝丝白色的“筋络”。
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撕下的表皮属于上皮组织B.肥厚多汁的果肉属于营养组织C.白色“筋络”中有输导组织D.白色“筋络”中有机械组织【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的主要组织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输导组织、营养组织等,各具有不同的功能。
【详解】番茄果实的表皮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表皮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具有保护作用,属于保护组织,A错误。
表皮以内的果肉储存有大量的营养物质,属于营养组织,B正确。
番茄内有一丝丝的白色“筋络”,这些“筋络” 是由导管和筛管组成,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属于输导组织,C正确。
机械组织多由一些厚壁细胞组成,起支持作用。
白色“筋络”中也含有机械组织,D正确。
【点睛】把握植物组织的类型和特点是解答的关键。
3.玉米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过程中,早期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A.子叶B.胚C.胚乳D.土壤【答案】C【解析】【分析】(1)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其种子是由胚和种皮组成的,胚是由胚根、胚轴、胚芽和子叶组成的,营养物质储存在子叶里。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教案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 让学生理解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2. 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3.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4. 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5. 总结与反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2. 教学难点: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功能、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以及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意识。
4.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讲解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解释。
3. 讲解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
4.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讲解注意事项,确保学生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5.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观察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6.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总结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7. 通过问答方式巩固所学知识,回答学生疑问。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显微镜基本构造和功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放大倍数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关系理解的程度。
4. 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教案

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2)掌握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3)能够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实验。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不同放大倍数的显微镜下的细胞图像,探讨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的关系;(2)运用数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2)运用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显微镜放大倍数的计算;(2)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细胞样本、计数器。
2. 实验仪器:显微镜、载物台、光源、放大倍数调节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
2. 讲解:(1)介绍显微镜放大倍数的含义,解释物镜放大倍数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等于显微镜的总放大倍数;(2)讲解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3)介绍实验原理和方法。
3. 实验操作:(1)将细胞样本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2)调节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观察并记录不同放大倍数下的细胞数目;(3)重复实验,取平均值。
4. 数据分析:(1)计算不同放大倍数下的细胞数目;(2)探讨放大倍数与细胞数目的关系,得出结论。
5. 总结与拓展:(1)总结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显微镜进行生物学研究。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的关系;2.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中细胞数目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的能力。
显微镜专题训练

显微镜专题训练一、考点汇总:1、显微镜的结构(目镜和物镜是主要部件)2、放大倍数(目镜倍数与物镜倍数的乘积)低倍(低倍目镜×低倍物镜)镜下:看到细胞数目多,细胞体积小,视野较亮,物镜离玻(镜头长)(镜头短)片标本远,约1~2厘米。
高倍(高倍目镜×高倍物镜)镜下:看到细胞数目少,细胞体积大,视野较暗,物镜离玻(镜头短)(镜头长)片标本近,约1~2毫米。
3、光线强时,用小光圈或平面镜(反光镜)光线弱时,用大光圈或凹面镜(反光镜)4、分析视野中的污点:转动目镜,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目镜上;若不动,再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动,说明污点在标本上;若不动,说明污点在物镜上,(也可用低倍物镜换高倍物镜,若污点消失,说明污点在物镜上,若污点还在,说明污点在目镜或玻片标本上,还需进一步确定,)注意:污点决不会在反光镜上。
5、显微镜成像①显微镜下成倒像(上下左右同时颠倒):举例标本中有一“b”字母,视野中看到“q”字母②视野中的物象移动:举例物像在视野右下方,仍向右下方移动玻片标本,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6、细胞数目与放大倍数的关系:10×10时视野中有8个细胞10×40时视野中有2个细胞7、显微镜的使用步骤:①取②放③装④对光⑤放标本⑥调焦⑦观察⑧整理二、专项训练I考点:1、在显微镜的结构中,能调节视野亮度的部件是()A.目镜和物镜B.镜筒和转换器C.载物台和镜筒D.遮光器和反光镜2、显微镜上最主要的部件是,可分为和。
3、镜筒的上端是安装的地方,调节镜筒升降的结构是,载物台中间的圆孔叫,遮光器上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孔叫。
4、右图所示是显微镜的结构示意图,请填出该部分在图中的位置和名称。
[ ]内填序号,横线上填名称。
(1)握镜的部件是[ ] ,稳定镜身的部件是[ ] 。
(2)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 ] 和[ ] 上的。
(3)放置玻片标本的部件是[ ] ,中央有,两旁各有一个。
(4)要使镜筒在较小范围内升降的部件是[ ] 。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

显微镜的知识总结及常考知识点-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生物科学:显微镜的知识总结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在生物学中非常重要,也多次考过,现将有关知识总结如下:1、若要把视野中上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上移动。
若要把视野中左方的物像移到视野的正中心,则要将装片继续向左方移动,因为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是倒像。
2、换高倍物镜后,应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得清晰;视野会变暗,可调大光圈或改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来使视野变亮。
3、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4、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越小,放大倍数越大。
5、总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放大倍数是指细小物体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
6、放大倍数越大,视野中细胞越大、数目越少、视野越暗。
7、更换目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目镜上;更换物镜,若异物消失,则异物在物镜上、移动载玻片,若异物移动,则异物在载玻片上。
8、如何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核和液泡?一般来说,细胞核透光性不好,是深色的,液泡是浅色的。
此外仔细观察,液泡中液体是流动的,细胞核里面的结构是固定的,看起来有杂质的样子。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与物镜的放大倍数的乘积。
放大倍数指的物体的宽度和长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和体积的放大倍数。
例1.一个细小物体若被放大50倍,这里“被放大50倍”是指该细小物体的()A.体积B.表面积 C.像的面积 D.长度或宽度例2.如果使用10倍的目镜和10倍的物镜在视野中央观察到一个细胞,在只换40倍物镜的情况下,该细胞的物象比原先观察到的细胞直径放大了()A.4倍 B.16倍 C.100倍 D.400倍2.掌握目镜和物镜的结构特点以及镜头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
目镜是无螺纹的,物镜是有螺纹的;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反比,物镜的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物镜越长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短,物镜越短与装片之间的距离就越长。
2024年中考模拟生物试题分类考点复习(附答案) 显微镜

2024中考模拟生物试题分类汇编——显微镜1.(2024模拟•陇南)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一个细胞位于视野的左上方,欲将其移至视野中央,需将装片朝哪个方向移动()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
【解答】解:本题主要考查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光学显微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在载物台上向左移动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看到物像向右移动;向右移动临时装片时,在视野中看到物像像左移动。
故选:A。
【点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024模拟•通辽)下列关于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应的解决方法,正确的是()A.视野模糊不清——转动粗准焦螺旋B.视野较暗——改用较大光圈或凹面镜C.视野范围过小——换用高倍镜D.物像偏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玻片【分析】1、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用大光圈、凹面镜调节,会使视野变亮。
2、显微镜成倒立的像,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3、细准焦螺旋可以小幅度的调节镜筒,能够使所观察到的物像更清晰。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大,视野范围小、变暗。
【解答】解:A、转动细准焦螺旋调出更清晰的物像,视野模糊调节细准焦螺旋,A错误;B、若室内细胞较暗,可以选用凹面镜和大光圈,B正确;C、视野范围过小换低倍镜,C错误;D、显微镜呈倒像,标本移动的方向正好与物像移动的方向相反,物像偏右上方,向右上方移动玻片,D错误。
故选:B。
【点评】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及其功能是主要的考点。
3.(2024模拟•娄底)某班学生在学习使用显微镜。
以下操作正确的是()A.捂住右眼,用左眼观察,先对光再用低倍镜观察B.若想把左上方的细胞移到视野中央,应将玻片标本往右下方移C.换高倍物镜后,视野变暗,可用凹面镜反光使视野变亮D.换高倍物镜后,若想使视野更清晰,可调节粗准焦螺旋【分析】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整理存放,解答即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过创设学生生活中有切身感受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去联系,去思考,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繁琐的知识点,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Leabharlann C A B D分析:如图所示,
(1)站在10m位置相当于增加了放大倍数(因为站得近则看的事物变大),这时视野AB﹤CD,即视野变小,那看到的树的数目就减少,即细胞数目减少;
(2)站在20m位置相当于减小了放大倍数(因为站得远则看的事物变小),这时视野CD﹥AB,即视野变大,那看到的树的数目就增加,即细胞数目增多;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视野大小及细胞数目的关系
在学习显微镜的结构以及在使用的过程中放大倍数、视野大小及细胞数目的关系,学生容易把关系弄混,因此我给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情景进行提问,如下:
情境:假设在你的正前方有一片森林,树木是均匀分布的,间距相等,你站在距离森林10米和20米的地方分别进行观察(假设人的视角是60度),试比较视野的大小及树的数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