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材料作文: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诚子书》②夫言行可覆覆:核查,信之至也。《琅琊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读后感一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中有这样两句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其大意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趣;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诸葛亮诫子书读后感“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战国时期的道家著作《文子》中亦有"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
"之句。
另西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中还有“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之语。
正如学生时代,基础知识不打好,只是为了考试去做题背试卷,总会出现许多遗漏。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应对千变万化。
保持一颗平常心,多一些信念,少一些杂念,也许这样的努力才离成功更近。
材料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

材料作文非宁静无以致远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不是内心宁静、精力集中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达到高尚的思想境界)。
请你依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或叙述生活经历,或论述其中道理,完成作文。
练习1、请解读材料。
2、请写出题意。
3、请解读核心要素。
①静:②致远:写出二者之间的逻辑联系:4、请写出核心段思维导图。
5、请点评核心段。
修身取决于静。
爱美的女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好身材,妈妈也是如此,于是妈妈自己购买了一本关于练习瑜伽的书,开始自学。
可家里有各种各样的嘈杂的声音,我放音乐的声音,妹妹看电视时的声音,爸爸用洗衣机时的声音。
瑜伽是一个需要安静的修身运动,可妈妈在这样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练好瑜伽,更何况根本没有专业老师的指导。
于是妈妈最终还是报了一个专业练习瑜伽的指导课,那里既安静又专业。
苦练三个月,妈妈终于对自己的身材满意了。
(静的含义有误)、非宁静,不能致远。
浮躁使人容易犯错。
赵国大将赵奢有一子——赵括,他聪明、机智,经常与赵奢以纸为工具谈论得轻松自如,与赵奢舌战没有输过一次。
秦国白起犯境,赵括请命出战,赵王大喜,令赵括领十万军马支援廉颇,廉颇一直主张严防死守,绝不住主动出击。
敌军几次咒骂,赵括禁不住发兵,秦军屡战屡退。
赵括不假思索,追赶秦兵却被陷入白起圈套,被赵军全部活埋。
为什么赵括纸上谈兵头头是道,却在第一次战役中,让赵国沦落了呢?那是因为他遇事不能冷静,应对是人命如草芥,使敌人抓住了他的缺点,故意激怒他,最终被一举击败。
(静的含义有误)身处现代繁华喧嚣的花花世界,大多数现代人都无法按捺自己内心的浮躁,而古人向我们展示了宁静何以致远。
越王勾践被俘虏后,一心想着复国一血前耻。
他卧柴薪,食蛇胆,让自己时刻记住亡国的耻辱,每天晚上躺在柴薪上静思,使自己的内心不如从前那样浮躁,时刻铭记复国大任,暗中做好一切准备,让信任的大臣治理好国家,养精蓄锐,最终一举崛起,实现了三千越甲可通吞吴的历史佳话。
高中生优秀习作范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_记叙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记叙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句话不仅是我的座右铭,还一直激励着我,提醒着我,它成为了我的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读二年级时,当时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讨厌学习,应该是骄傲自满吧,我那时就“升职”为班长,总是心里有一种这样的感觉:我身为班长,可以管同学们了,难道就不能自己不学习吗?所以,我从有这种想法的那一刻起,做作业马虎,心里总想着玩……从而,学习就下降了许多。
父母亲也跟我谈过心,虽然口头上说:“好的,我会的,我会努力的……”但是,我口是心非,没有把这些话当成一回事,慢慢地退出好学生队伍里,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有一天,寒风刺骨,当时已是冬天了,我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一位环卫工人在路上扫地,他穿着薄薄的短袖,皱着眉头,看样子十分艰辛。
街上的人们都穿着棉衣,而他,在人群中极为显眼。
我有所感悟:环卫工人在街上艰辛地工作,可用“坚持不懈”一词来形容。
他努力工作,为了家,为了家中的妻子和孩子。
同样,我努力学习也是为了自己,为了父母,为了未来。
所以,我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
后来,我慢慢改正缺点,用心静下心来学习,然后,成绩也慢慢地提高了。
过了一段时间,我才知道学习是一种乐趣。
如今,我也渐渐明白了诸葛亮那句话的含义:假如一个人不淡泊自己的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自己静不下心来,就无法实现自己的远大目标。
每当我想放弃时,我就会想起自己的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
我的座右铭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能够陪伴我一生一世……
作者:卢卓群
指导老师:邓小咏。
高考作文素材: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

高考作文素材: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高考作文2014-05-07 2242诸葛亮给儿子上的十堂课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第一课: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
不能够静下来,则不可以有效的计划未来,而且学习的首要条件,就是有宁的环境。
现代人大多数终日忙碌,你是否应在忙乱中静下来,反思人生方向?第二课: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节俭,以培养自己的德行。
审慎理财,量入为出,不但可以摆脱负债的困扰,更可以过着纪律的简朴生活,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
在鼓励消费的文明社会,你有否想过节俭的好处呢?第三课:计划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忠告孩子要计划人生,不要事事讲求名利,才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要静下来,才能够细心计划将来。
面对未来,你有理想吗?你有使命感吗?你有自己的价值观吗?第四课:学习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诸葛亮忠告孩子宁静的环境对学习大有帮助,当然配合专注的平静心境,就更加事半功倍。
诸葛亮不是天才论的信徒,他相信才能是学习的结果。
你有否全心全力的学习?你是否相信努力才有成就?第五课:增值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忠告孩子要增值先要立志,不愿意努力学习,就不能够增加自己的才干。
但学习的过程中,决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为缺乏了意志力,就会半途而废。
你有否想过,一鼓作气人多,坚持到底人少的道理?第六课:速度的力量「怠慢则不能励精」诸葛亮忠告孩子凡事拖延就不能够快速的掌握要点。
计算机时代是速度的时代,样样事情讲求效率,想不到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智能,也一样不谋而合。
快人一步,不但理想达到,你有否想过,有更多时间去修正及改善?第七课: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冶性」诸葛亮忠告孩子太过急躁就不能够陶冶性情。
非宁静无以致远_高二作文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曾留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句话影响了多少人,一句话又造就了多少才子雅客,谁能知晓?诸葛亮咱比不了,咱也动不得,但总可以对他留下的言论发表一下看法吧!就拿上面这句说说?且不说这前半句,什么“非淡泊无以明志”,这个现在咱也谈不了,也免得谈不好谁再用那尖锐的言论抨击咱,那咱就不说这个了。
但是下面的半句,叫“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倒要说道说道啦!可以这样讲,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绝不是一定的。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足以证明之。
素有中国摇滚之父的Beyond主唱黄家驹,虽然我们再也听不到他那天籁般的嗓音,但他却从出道至今仍时常被人所念叨,不能不说他在音乐这条路上行的不远,然而他的摇滚乐又能称之为宁静吗?显然这句话用在这里是不合适的。
关于此句,我只能说,时间在流逝,世事在变迁,这样的名人留言也渐渐显出了它固有的不足,或者说与当下年代的不和谐。
我本人对当下年代有自己的看法,与诸葛君的这句又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即“非张扬无以升迁”,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感觉现在只有通过张扬表现出自己,才可能得到别人的赏识,从而达到你升迁的目的,在此我想特别提一下“鹤立鸡群”这一成语,我从不相信它会发生在一个默默无闻的人身上。
再说我刚才的那句“非张扬无以升迁”,也只能在嘴上说说,我可不敢写,我害怕那些以咬文嚼字为生的啃汁虫们的语言攻击。
其实,我认为他们的这种行为也是一种张扬,一种不符合逻辑的张扬。
这种张扬显然也是不被别人欣赏的,甚至是被有些人所厌恶的,我不想再对此多做解释,也没有必要去多做解释。
要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表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展示出自我的鹤立鸡群。
把握了这点,你再没被赏识也别找我了。
历史的车辙永无休止,时代变迁总是追随着历史轨迹。
也正如毛宁那清悦歌声“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又问住了多少匆匆世人,谁又能预测历史的下一站点,我们的语言不再需要尘封的古典,我们的社会也不再缺少三国时的诸葛亮。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精选范文)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精选范文)【热门范文】出自西汉诗人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赏析“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
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志远”。
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
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现在的“淡泊”、“宁静”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想,老子就曾说“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后世一直继承赞赏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白居易在《问秋光》一诗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他反映了作者心无杂念,凝神安适,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长远而宽阔的境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的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出自诸葛亮54岁时写的《后出师表》这既是诸葛亮一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要求。
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定”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1每当背诵“非淡泊(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两句的时候。
就会联想起现实中的一些事来:有的教师职称没有评上的时候,或者在单位没有评上先进的时候,或者看到别人被提拔,而自己还是原地不动的时候,就想不开,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什么呢?为什么好处总是别人的?于是就烦恼生气,甚至得病,影响身心健康。
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根本的原因就是把名和利看得太重,始终放不下名和利。
当你得不到的时候就烦恼,就生病,有的时候还会走极端,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
如偷盗抢劫等,就是把金钱看得太重,当通过合法劳动得不到的时候,就想用非法的手段。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开导自己,我们不能改变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态度。
金钱是身外的,荣誉是过去的',地位是暂时的,只有身体是自己的。
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
如果我们把名和利看得淡一点,把健康快乐作为我们的最高追求,这样我们不就想开了吗?我们追求的不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我们追求的层次不就更高了吗?进而对工作中的名和利看得更开,不被其所困、所扰、所累。
这样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境界、生活质量,我们就会得到健康快乐的人生。
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有更高的志向,把人们的共同的快乐和幸福作为个人个追求的目标,就会有持久的快乐。
只有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才能对事物的规律有更清楚地认识,才能对人生有更深的领悟,才能在努力奉献的过程中少犯错误。
心浮气躁,不能静下心来,是不会真正地认识世界,也不会真正地领悟人生。
因此,只有淡泊才能明志,只有宁静才能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短短八十六字,但阐述的却是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
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言中。
通过这些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如此深切。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

诸葛亮用《诫子书》来告诫孩子学习作文说起诸葛亮,那可是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他足智多谋,为蜀汉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您知道吗?这位智慧超群的诸葛先生,还曾用一篇来告诫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呢!咱们先来聊聊这到底写了啥。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开篇就告诉孩子们,要成为有品德的君子,得靠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要是不能看淡名利,就没法明确自己的志向;要是内心不平静,就没法实现远大的目标。
您瞧瞧,这话说得多在理!“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意思就是说,学习必须静下心来,而才干是要通过学习才能获得的。
不学习就没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没法让学习有所成就。
这就好比咱们现在,要是心里头老是乱糟糟的,一会儿想玩手机,一会儿想出去玩,那能学好知识吗?肯定不能啊!“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如果放纵懈怠,就没法振奋精神;如果急躁冒险,就没法陶冶性情。
这就像有的孩子,做作业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那怎么能把功课学好?又有的孩子,做事情毛毛躁躁,风风火火,一点耐心都没有,这样的性子能成大事吗?“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时光飞逝,意志也会随着时间消磨,如果最后变成了枯枝败叶,不能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守着那破旧的屋子,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啦!这简直就是在敲警钟,告诉孩子们得珍惜时间,好好学习,不然长大了一事无成,那可就惨喽!我就想起我身边的一个小朋友,叫明明。
明明这孩子啊,聪明是挺聪明的,可就是学习上不怎么用心。
上课的时候,他总是东张西望,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他在下面心思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做作业的时候呢,也是马马虎虎,潦潦草草,字写得歪歪扭扭,像一群小螃蟹在爬。
他妈妈为了他的学习,可没少操心。
有一次,明明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耷拉着脑袋,像个泄了气的皮球。
他妈妈问他怎么回事,他支支吾吾地说:“我……我考试的时候没认真,很多题目都做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材料作文 2019.1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诚子书》)
②夫言行可覆(覆:核查),信之至也。
(《琅琊王氏家训》)
③伎(伎;技艺)之易习而可贵者,无过读书也。
(《颜氏家训》)
④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家训》)
⑤家俭则兴,人勤则健。
(《曾国藩家书》)
⑥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钱氏家训》)
优秀的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家庭教育的一种方式。
读了上面有关家风家训的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 【答案】小家兴则大国兴
有句歌词写得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一个真正的国家从来都不是一个政权的虚无存在而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国家;一个真正幸福的国家从来都不是只有个别人活得惬意而是亿万民众普遍心存幸福感;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从来都不是只会用刀用枪去对抗敌人而是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而这些都与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只有每一个家庭实现家庭幸福和谐的小梦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
梦。
家庭的幸福离不开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
孝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弘扬的传统美德。
古人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鹿乳奉亲”“卧冰求鲤”等故事家喻户晓。
如今从西方传来的父亲节母亲节也受到人们的重视,在节日到来之际很多人会主动给父母打电话问候,表示对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最近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常回家看看”有了法律约束条款:“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子女不看望父母的,父母可向法院起诉。
”这项法律的修改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坚守孝道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
今年春晚的一首歌《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的歌词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
”这句歌词是父母养育我们的真实写照,“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存感激之心,我们更应该好好传承孝道,让父母感受到我们的爱,让家庭变得和谐,洋溢幸福。
家庭的幸福离不开伟大祖国的强大支撑。
当祖国边疆冲突四起时,是国家积极采取措施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全;当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摧毁我们的家园时,是祖国给予强大的支持让我们免于流离失所;当我们不满足于生存的现状时,是国家想尽一切办法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好。
国家总是我们最强大的支撑。
近些年来,棚户区改造和看病难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为此,中央领导人进行多次实地调研,拿出改革方案,李克强表示,“要打好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攻坚战,破除城市内部二元结构难题。
”国家也采取多种措施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相信不久的将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上一个台阶。
幸福是全人类永恒的追求,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求索,也是当前“中
国梦”的核心内容。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幸福需要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美满作为基石,个体的幸福也离不开家庭的幸福。
要实现“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家庭幸福是基点。
所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从每个家庭做起,从每个人做起,我们一起携手共筑伟大的中国梦。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材料由精心选择的六句家风家训组成,家风家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表现了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辨与道德伦理思想。
中华深厚的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蕴,试题材料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试题命制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自觉继承、转化优秀文化传统。
命题要求“以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名句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
①句选自诸葛亮《诫子书》,《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这句话是诸葛亮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意思是“一个人须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才能明确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
言浅而意深,富有智慧。
②句选自王祥《训子孙遗令》,山东琅琊(临沂)王氏是古代著名世家望旅,素有“华夏首颦”“中古第一望族”之誉。
几百年间,出过众多高官。
除了政治上的辉煌,其家族在文化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成就,被誉为一时之冠冕。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做事经得起考察与核实,是诚信的最高境界”。
③句选自《颜氏家训》,《颜氏家训》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
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
这句话的意思是“各种技艺中容易学会而又值得推崇的本事,没有超过读书的”。
④句选自朱伯庐《朱子家训》,朱伯庐是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
《朱子家训》思想深厚,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这句话强调凡事做好预先准备。
⑤句选自《曾国藩家书》,曾国藩是近代史上有争议的人物,但其对子女的教育却留给后人很多可借鉴的内容。
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家庭如果能节俭就能兴旺,一个人如能勤劳就能强健”。
⑥句选自《钱氏家训》,《钱氏家训》是五代十国时期钱家先祖吴越国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财富。
近代以来,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遍布世界各地,横跨各界各领域。
这句话的意思是“利益在自己一人就不去谋取,利益在天下百姓就一定谋取”。
命题着眼于对中华优秀家风家训的自觉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引导考生关注和弘扬优秀家风家训传统文化。
命题给考生提供了宽广的立意空间。
①②③④句侧重个人修养,⑤句涉及个人和家庭,⑥句涉及个人和国家。
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通过对其中两句或三句的选择和组合,对它们的相关内涵或生发出来的新含意进行审视。
考生在进行组合时,其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立意的深浅。
如以①③为基础,探讨读书与名利的关系,或探讨宁静对读书的作用。
以③④为基础,探讨读书贵在坚持,不临时抱佛脚。
以②⑥为基础,探讨如何言行一致,为天下谋利。
以⑤⑥为基础,探讨家兴与国兴的关系。
以①③⑥为基础,探讨读书、明志、利天下的关系。
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优良家风家训对后人“润物细无声”的感化。
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优良家风家训对后世的影响。
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可以结合相关语句,讨论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
等等。
点睛:此次作文题目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以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为基
础确定立意”,实则是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在充分理解家风家训内涵的基础上自主进行组合,有了明确的写作目标和任务,自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效地避免套作和抄袭。
试题可写角度多,开放性好。
首先理解这些家风家训内涵,接着寻找其中的两句或三句之间的联系,构成立意观点,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优良家风家训对后人“润物细无声”的感化;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优良家风家训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结合相关语句,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般选择自己理解较为深刻的家风家训作为切入点,有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