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复合材料的设计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复合材料的定义、性质及应用领域,掌握复合材料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2. 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模具的构造、分类及设计方法,了解不同模具参数对复合材料制品性能的影响;3. 引导学生了解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工艺参数优化等关键问题。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复合材料模具设计的能力,提高其绘图速度和准确性;2.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工程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合材料模具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使其能够就复合材料模具设计方案进行讨论、修改和完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复合材料模具设计领域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其能够遵循工程规范,注重细节,提高设计质量;3. 引导学生关注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方面的意义,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复合材料模具设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科学、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对复合材料模具设计有一定了解,但实践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任务,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复合材料基本知识:介绍复合材料的定义、分类、性能特点及应用领域,重点讲解复合材料在模具设计中的应用优势。

教材章节:第一章 复合材料概述2.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原理:讲解复合材料模具设计的基本原理,包括模具结构、分类及设计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原理3.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流程:详细介绍复合材料模具设计流程,包括模具需求分析、材料选择、工艺参数确定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复合材料模具设计流程4. CAD软件在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讲解CAD软件在复合材料模具设计中的应用,使学生掌握软件操作方法。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

清华大学《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简介《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由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朱张校教授、姚可夫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工程材料》第5版教材目录如下:绪论0.1中华民族对材料发展的重大贡献0.2材料的结合键0.3工程材料的分类第1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1金属材料的结构与组织1.2金属材料的性能特点1.3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1.4陶瓷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2.1纯金属的结晶2.2合金的结晶2.3金属的塑性加工2.4钢的热处理2.5钢的合金化2.6表面技术第3章金属材料3.1碳钢3.2合金钢3.3铸钢与铸铁3.4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第4章高分子材料4.1工程塑料4.2合成纤维4.3合成橡胶第5章陶瓷材料5.1普通陶瓷5.2特种陶瓷第6章复合材料6.1复合材料的复合原则6.2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6.3非金属基复合材料6.4金属基复合材料第7章功能材料及新材料7.1电功能材料7.2磁功能材料7.3热功能材料7.4光功能材料7.5隐形材料及智能材料7.6纳米材料第8章零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8.1机械零件的失效8.2机械零件失效分析8.3机械零件选材原则第9章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设计9.1齿轮选材9.2轴类零件选材9.3弹簧选材9.4刃具选材第10章工程材料的应用10.1汽车用材10.2机床用材10.3仪器仪表用材10.4热能设备用材10.5化工设备用材10.6航空航天器用材附录1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新、旧国家标准性能名称和符号对照表附录2金属热处理工艺的分类及代号(摘自GB/T 12603—2005) 附录3常用钢的临界点附录4钢铁及合金牌号统一数字代号体系(摘自GB/T 17616—1998)附录5国内外常用钢号对照表附录6常用铝及铝合金状态代号与说明(摘编自GB/T 16475—2008)附录7若干物理量单位换算表附录8工程材料常用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参考文献本教材有以下特点:(1)体系科学合理,内容丰富新颖,实例丰富。

【复合材料概论】复习重点应试宝典

【复合材料概论】复习重点应试宝典

【复合材料概论】复习重点应试宝典第⼀章总论1、名词:复合材料基体增强体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复合材料(Composite materials),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

包围增强相并且相对较软和韧的贯连材料,称为基体相。

细丝(连续的或短切的)、薄⽚或颗粒状,具有较⾼的强度、模量、硬度和脆性,在复合材料承受外加载荷时是主要承载相,称为增强相或增强体。

它们在复合材料中呈分散形式,被基体相隔离包围,因此也称作分散相。

结构复合材料:⽤于制造受⼒构件的复合材料。

功能复合材料:具有各种特殊性能(如阻尼,导电,导磁,换能,摩擦,屏蔽等)的复合材料。

2、在材料发展过程中,作为⼀名材料⼯作者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发现新的物质,测试其结构和性能;(2)由已知的物质,通过新的制备⼯艺,改变其显微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3)由已知的物质进⾏复合,制备出具有优良性能的复合材料。

3、简述现代复合材料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代:1940-1960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第⼆代:1960-1980 先进复合材料的发展时期第三代:1980-2000 纤维增强⾦属基复合材料第四代:2000年⾄今多功能复合材料(功能梯度复合材料、智能复合材料)4、简述复合材料的命名和分类⽅法。

增强材料+(/)基体+复合材料按增强材料形态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短纤维复合材料,粒状填料复合材料,编织复合材料;按增强纤维种类分类: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有机纤维复合材料,⾦属纤维复合材料,陶瓷纤维复合材料,混杂复合材料(复合材料的“复合材料”);按基体材料分类: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属基复合材料,⽆机⾮⾦属基复合材料;按材料作⽤分类:结构复合材料,功能复合材料。

5、简述复合材料的共同性能特点。

(1)、综合发挥各组成材料的优点,⼀种材料具有多种性能;(2)、复合材料性能的可设计性;(3)、制成任意形状产品,避免多次加⼯⼯序。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石灰稳定土中的火山灰反应的进程缓慢,其强度随着龄期的增大而 增 长 , 甚 至 到 180d 时 , 石 灰 稳 定 土 的 强 度 还 会 继 续 增 长 。 所 以 , 7d 或 28d龄期的强度试验结果,并不能代表石灰稳定土的最终强度,石灰稳定 土的强度随龄期的增大大体符合指数规律。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亦为CaO;
➢ 消石灰粉:将块状生石灰用适量的水消化而得的粉末,亦
称熟石灰,其主要成分为Ca(OH)2。 由于石灰原料中常含有碳酸镁成分,经煅烧生成的生
石灰中,或多或少含有氧化镁成分。建材行业标准中,根 据石灰中氧化镁含量按表6-2将石灰分为钙质石灰和镁质石 灰两类。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6.1.1.1石灰的生产、消化与硬化
石灰土强度的形成与发展是通过机械压实、离 子交换反应、氢氧化钙结晶和碳酸化作用,以及火山 灰反应等一系列复杂、交织的物理-化学作用的过程来 完成的。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离子交换反应:从石灰氢氧化钙中游离出的钙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与粘土
矿物中的钠、氢离子发生离子交换,其结果使得粘土颗粒吸附水膜减薄, 促使土粒凝集和凝聚,形成稳定团粒结构。
⑴ 建材行业标准(表6-3):将生石灰、生石灰粉和消石灰粉分
。 为优等品、一等品和合格品三个等级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⑵ 道路行业标准(JTJ034-93)仍按袁国家标准 (GB1594-79)将生石灰和消石灰分别划分为3个等 级(见表6-4)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6.1.2 石灰稳定土的技术性质
•第六章无机结合料稳定类混合料
无机结合料稳定性经压实成型并经养护后,可形成板 体结构,当其7d的抗压强度符合设计要求(表6-1)时,可 以作为道路路面结构中的基层或底(垫)基层,称为结合料 稳定类基(垫)层,在道路工程中,这类材料有被称之为半 刚性基层材料。

复合材料第六章功能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第六章功能复合材料
材料在复合后所得的复合材料,依据其 产生复合效应的特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复合效应为线性效应; 另一类则为非线性效应。 在这两类复合效应中,又可以显示出不 同的特征。
7
下表列出了不同复合效应的类别。
不同复合效应的类别
线性效应 平均效应 平行效应 相补效应 相抵效应
复合效应 非线性效应 相乘效应 诱导效应 共振效应 系统效应
30
2、功能复合材料的设计
复合材料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可设计性。
因此,在给定的性能要求、使用环境及 经济条件限制的前提下,从材料的选择途径 和工艺结构途径上进行设计。
31
例如,利用线性效应的混合法则,通过 合理铺设可以设计出某一温度区间膨胀系数 为零或接近于零的构件。
又如XY平面是压电,XZ平面呈电致发光 性,通过铺层设计可以得到YZ平面压致发光 的复合材料。
EcEmVmEfVf
10
平行效应
显示这一效应的复合材料,它的各 组分材料在复合材料中,均保留本身 的作用,既无制约,也无补偿。
11
对于增强体(如纤维)与基体界 面结合很弱的复合材料,所显示的复 合效应,可以看作是平行效应。
12
相补效应
组成复合材料的基体与增强体,在性 能上相互补充,从而提高了综合性能,则 显示出相补效应。
55
音光
电气 信号
磁性 信号
磁头
作为磁 性保留
记录材料
磁记录再生的原理示意图
56
由麦克风及摄像机将声音及光变成电 信号,再由磁头变成磁信号,从而固定在 磁记录介质上。
读出时,与记录过程相反,使声音和 图像再生。
57
理想的磁记录介质要尽可能地高密度, 能长期保存记录,再生时尽可能高输出。

聚合物多相复合体系结构、性能及应用-第6章

聚合物多相复合体系结构、性能及应用-第6章
三维编织纤维结构 三维正交非织造的纤维结构
(a)非线性法平面增强 (b) 一种开式格状结构 (c)一种柔性结构
(a)
(b)
(c)
管、容器的螺旋缠绕、平面缠绕线型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夹层 结构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混杂复 合材料 的混杂 类型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2、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性能 与传统的均质材料相比,具有许多优异的性能: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系统效应:这是一种材料的复杂效应,至目前为止,这一 效应的机理尚不清楚,但在实际现象中存在着 这种效应。
• 比如红、黄、蓝三色组成的彩色世界
• 比如涂膜的硬度大于基体和膜层硬度之和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单向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强度与模量
纵向拉伸性能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增强材料的强度及弹性模量、基体材料的强度及化学稳定 性等是决定复合材料性能的最主要因素; 原材料选定,增强材料的含量及其排布方式与方向又跃居 重要地位; 此外,采用不同的成型工艺,制品性能亦有较大差异; 最后,增强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界面粘结状况在一定条件下 也会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复合材料和金属材料疲劳的对比 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 的结构构造不同,疲 劳的机理不同,所表 现出来的疲劳现象也 有很大的差别,总的 来说,复合材料的抗 疲劳的破坏比传统金 属材料好的多。
疲劳S-N曲线
六、聚合物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
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的疲劳性能区别如下: 1 )金属材料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可以观察到单一主裂纹 有规律的扩展现象,这一主裂纹控制这最终的疲劳破坏。 对于复合材料往往出现较大范围的损伤,表现出非常复 杂的疲劳破坏行为,很少出现单一裂纹控制的破坏机理。 2 )疲劳破坏在复合材料中总是从承载能力比较薄弱的纤维 处开始,然后逐渐扩展到结合面上,由于大范围的损伤, 所以复合材料的疲劳极限比较高。例如碳纤维-聚酯树 脂复合材料的疲劳极限是拉伸强度的70%~80%,而金属 材料的疲劳极限只有强度极限值的40%~50%。

6 金属基复合材料

6 金属基复合材料

6.2.2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5. 耐磨性好 6. 良好的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 良好的界面结合状态可有效传递载荷, 阻止裂纹的扩展, 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 7. 不吸潮, 不老化,气密性好
6.2.3 金属基体在复合材料中的作 用
1. 固结增强体 2. 传递和承受载荷 3. 赋予复合材料一定形状, 保证复合材 料具有一定的可加工性. 4. 复合材料的强度、 刚度、密度、耐高 温、 耐介质、 导电、导热等性能均与基 体的相应性质密切相关.
二、钛及钛合金
钛及其合金由于具有比强度高、耐热性好、耐 蚀性能优异等突出优点,自1952年正式作为结构材 料使用以来发展极为迅速,在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 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化学性质十分活泼,缺点是 在真空或惰性气体中进行生产,成本高,价格贵。
钛基复合材料
二、钛及钛合金
(一)纯钛 钛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密度小,熔点高,高的 比强度和比刚度,较高的高温强度。钛的热膨胀系数 很小,热应力较小,导热性差,切削、磨削加工性能 较差。在空气中,容易形成薄而致密的惰性氧化膜, 在氧化性介质中的耐蚀性优良,在海水等介质中也具 有极高的耐蚀性;钛在不同浓度的酸( HF 除外)以及 碱溶液和有机酸中,也具有良好的耐蚀性。 纯钛具有同素异构转变,在882.5℃以上直至熔点 具有体心立方晶格,称为β —Ti。在882.5℃以下具有 密排六方晶格,称为α —Ti。
(二)钛合金
钛合金分为α 型钛合金 β 型钛合金 α +β 型钛合金 以TA、TB和TC表示其牌号
三、铜及铜合金
在自然界中既以矿石的形式存在,又以纯金属的形 式存在。其应用以纯铜为主。铜及铜合金的产品中, 80%是以纯铜被加工成各种形状供应的。
(一)纯铜 呈紫红色,又称紫铜。属重金属范畴,无同素异构 转变,无磁性。最显著的特点是导电、导热性好,仅次于 银。 高的化学稳定性,在大气、淡水中具有良好的抗蚀 性,在海水中的抗蚀性较差。 纯铜具有立方面心结构,极优良的塑性,可进行冷热 压力加工。

复合材料力学第六章2

复合材料力学第六章2
其中 N x , N xy , N y为已知外加平面内膜内力载荷值
变分符号
屈曲前平板保持平的,当外载荷达到某一临 界值时,层合板产生微弯状态,即小变形范围。 满足平衡方程。
像弯曲问题推导基本微分方程那样,将几何方程代入 物理方程,再代入平衡方程,就可得以下方程:
0 x Nx kx 0 Ny Aij y Bij ky 0 xy N xy k xy
D12 D22 D26
D16 k x D26 k y D66 k xy
u0, x w0, xx Bij v0, y Dij w0, yy u0, y v0, x 2w0, xy
B12 B22 B26
B16 k x B26 k y B66 k xy
u0, x w0, xx Aij v0, y Bij w0, yy u0, y v0, x 2w0, xy
D11 w, xxxx 4 D16 w, xxxy 2 D12 2 D66 w, xxyy 4 D26 w, xyyy D22 w, yyyy B11 u, xxx 3B16 u, xxy B12 2 B66 u, xyy B26 u, yyy B16 v, xxx B12 2 B66 v, xxy 3B26 v, xyy B22 v, yyy N x w, xx 2 N xy w, xy N y w, yy 0
A11u, xx 2 A16u, xy A66u, yy A16v, xx A12 A66 v, xy A26v, yy B11w, xxx 3B16 w, xxy B12 2 B66 w, xyy B26 w, yyy 0 A16u, xx A12 A66 u, xy A26u, yy A66v, xx 2 A26v, xy A22v, yy B16 w, xxx B12 2 B66 w, xxy 3B26 w, xyy B22 w, yyy 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载荷的稳定性 材料性质的均匀性和分散性 理论计算公式的近似性 构件的重要性与危险程度 加工工艺的准确性 无损检测的局限性 使用环境条件
(3)防雷击 雷击是一种自然现象。碳纤维复合材料是 半导电材料,它比金属构件受雷击损伤更加严 重。这是由于雷击引起强大的电流通过碳纤维 复合材料后会产生很大的热量使复合材料的基 体热解,引起其机械性能大幅度下降,以致造 成结构破坏。必须进行雷击防护. (4)抗冲击 冲击损伤可分为三类:①高能量冲击,在 结构上造成贯穿性损伤,并伴随少量的局部分 层;②中等能量冲击,在冲击区造成外表凹陷, 内表面纤维断裂和内部分层;③低能量冲击, 在结构内部造成分层,而在表面只产生目视几 乎不能发现的表面损伤。

3.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1)热应力 复合材料与金属零件连接是不可避免的。当使 用温度与连接装配时的温度不同时,由于热膨胀系 数之间的差异常常会出现连接处的翘曲变形。与此 同时, 复合材料与金属间会产生由温度变化引起的 热应力。 (2)防腐蚀 碳纤维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之间的电位差使得它 对大部分金属都有很大的电化腐蚀作用,特别是在 水或潮湿空气中,碳纤维的阳极作用而造成金属结 构的加速腐蚀,因而需要采取某种形式的隔离措施 以克服这种腐蚀。


1.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的特点

2.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条件

要设计材料而不是选择材料 结构设计要与材料设计相结合 要利用结构物塑造容易的特点 要注意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特征
结构性能要求 载荷情况 环境条件 结构的可靠性与经济性






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过程
6.2.2
材料设计
材料设计,通常是指选用几种 原材料复合制成具有所要求性能的材 料的过程 这里所指的原材料主要是 料的过程。这里所指的原材料主要是 指基体材料和增强材料。材料设计包 括原材料选择、单层性能的确定和复



(2) 纤维选择

(3) 树脂选择
要求基体材料能在结构物使用温度范围 内正常工作。 要求基体材料具有一定的力学性能。 要求基体的断裂伸长率大于或者接近纤 维的断裂伸长率。 要求基体材料具有满足使用要求的物理、 化学性能. 要求具有一定的工艺性。

首先要确定纤维的类别 其次要确定纤维的品种规格
(4)铺层最小比例原则
为避免基体承载,减少湿热应力, 使复合材料与其相连接的金属泊松比 相协调,以减少连接诱导应力等,对 于方向为0°,90°,±45°铺层,其 任一方向的铺层最小比例应大于6%10%。
图6-5 按承力方式选取的常用铺层形式
4
2011-12-28
(5)铺设顺序原则

(6)冲击载荷区设计原则
3.复合材料层合板设计
铺层定向原则 均衡对称铺设原则 铺层取向按承载选取原则 铺层最小比例原则

3
2011-12-28
铺设顺序原则 冲击载荷区设计原则 防边缘分层破坏设计原则 抗局部屈曲设计原则 连接区设计原则 变厚度设计原则

(1)铺层定向原则
由于层合板铺层取向过多会造 成设计工作的复杂化,目前多选择 0°, ,45°, ,90°和 和-45 45°四种铺层 四种铺层 方向。如果需要设计成准各向同性 的层合板,除了用[0/45/90/-45]层 合板外,为了减少定向数,还可采 用[60/0/-60]层合板。
(1)构件的拐角应具有较大的圆角半径,避免 在拐角处出现纤维断裂、富树脂、架桥 (即各层之间未完全粘接)等缺陷。 (2)对于外形复杂的复合材料构件设计,应考 对于外形复杂的复合材料构件设计 应考 虑制造工艺上的难易程度,可采用合理的 分离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对于曲 率较大的曲面应采用织物铺层;对于外形 突变处应采用光滑过渡;对于壁厚变化应 避免突变,可采用阶梯形变化。
6.3 复合材料制品设计

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 复合材料容器的设计 大型复合材料型材设计 复合材料制件中预埋嵌件的设计



7
2011-12-28
6. 3. 1 复合材料叶片的设计
一般风机叶片剖面设计图
外层是层合板薄壁结构 腹内填充硬质泡沫塑料 外层是层合板薄壁结构,腹内填充硬质泡沫塑料 (也可空腹)。层合板主要由单向层和±45°层组成, 单向层可采用单向纤维铺设,也可选用单向织物(叶 片横向也有较小的应力),以承受由离心力和弯矩产 生的轴向应力,±45°层可采用1:1(经纬纤维量相 等)纤维布的45°铺设,以承受主要由扭矩产生的剪 切应力。单向层与±45°层纤维用量比例可按轴向应 力与剪切应力比例来确定。




2. 单层性能的确定
已知原材料的性能欲准确确定单层的 性能是较为困难的。然而结构设计的初步阶 段,为了层合板设计、整体结构设计的需要 必须提供必要的单层性能参数,特别是刚度 和强度参数。为此,通常是利用细观力学分 析方法推得的预测公式确定的。而在最终设 计阶段,一般为了单层性能参数的真实可靠, 使设计更为合理,单层性能的确定需用试验 的方法直接测定。


力学性能: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取决于增强材料的 性能、含量和分布,同时也取决于基体材料的 性能和含量。它可以根据使用条件进行设计, 从强度方面来讲,三类复合材料都可以获得较 高的强度。 耐老化性能:取决于基体材料性能和与增强材料 的界面粘接。一般来讲其耐老化性能的优劣次 序为:陶瓷基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树脂基 复合材料。树脂基复合材料的耐自然老化性能 也可以通过改进树脂配方、增加表面防护层等 方法来提高和改善。
图6-7 变厚度铺层的台阶
6.2.3 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除了具有包 含材料设计内容的特点外,就结构 设计本身而言 无论在设计工艺性 设计本身而言,无论在设计工艺性 要求、许用值与安全系数确定、设 计方法和考虑的各种因素方面都有 其自身的特点,一般不完全沿用金 属结构的设计方法。
1.结构设计应考虑的工艺性要求
图6-4 复合材料结构设计综合过程图
合材料层合板设计。
2
2011-12-28
1.原材料的选择与复合材料性能

(1)原材料选择原则

原材料选择原则 纤维选择 树脂选择
比强度高、比刚度大的原则。 材料与结构的使用环境相适应原则。 满足结构特殊性要求的原则。 满足工艺性要求的原则。 成本低、效益高的原则。
冲击载荷区层合板应有足够多的 0°层,用以承受局部冲击载荷;同时, 也要有 定量的±45°层以使载荷扩 也要有一定量的± 散。除此之外,必要时还应局部加强 以确保足够的抗冲击强度。
应使各定向层尽量沿层合板厚度均匀分布, 也即使层合板的单层组数尽量地大,或者说 使每一单层组中的单层尽量地少,一般不超 过4层,这样可以减少两种定向层之间的层间 层 这样可以减少两种定向层之间的层间 分层可能性。 如果层合板中含有±45°层、0°层和90°层, 应尽量使±45°层之间用0°层或90°层隔开, 也尽量使0°层和90°层之间用+45°或-45° 层隔开,以降低层间应力。
风机叶片设计的其他形式
6.3.2 复合材料容器的设计
复合材料容器的壁结构一般分为三层, 即内衬层、承力层和保护层。 承力层:多采用纤维缠绕工艺成型,按容器 承受压力的大小,确定纤维缠绕角度和纤维 用量,最有效发挥纤维的拉伸性能,承担全 部结构所受的载荷。 保护层:保护层是最外表面层,用于抗自然 老化和防止承力层受到机械损伤。保护层多 用表面毡形成富树脂层,也可用环氧腻子和 油漆刮在表面作为保护层。
6
2011-12-28
第三,低速冲击后试样在环境条件下进行压 缩两倍疲劳寿命试验。 剪切性能 剪切时使用许用值取由下述 两种情况得到的较小值。第一,在±45°层 合板试样在环境条件下进行反复加载卸载的 拉伸(或压缩)疲劳试验。并逐渐加大峰值 载荷,测定无残余应变下的最大剪应变值; 第二,±45°层合板试样在环境条件下经小 载荷加载卸载数次后,将其单调地拉伸至破 坏,测定其各级小载荷下的应力—应变曲线, 并确定线性段的最大剪应变值,经统计分析 得出使用许用值。
沿荷载方向的铺层比例应大于 30%,以保证足够的拉压强度;与荷 载方向成±45°的铺层比例应大于 40%,以增加剪切强度,同时有利于 扩散载荷和减少孔的应力集中。
5
2011-12-28
(10)变厚度设计原则
变厚度零件的铺层阶差、 各层台阶设计宽度应相等,其台 阶宽度应等于或大于2.5mm。为 防止台阶处剥离破坏,表面应由 连续铺层覆盖。



导热性能: 金属基复合材料50~65W/(m·K)>陶瓷基复 合材料0.7~3.5W/(m·K)>树脂基复合材料 0.35~0.45W/(m·K)。 耐化学腐蚀性能:通过选择适当的基体材料来实 现的,一般来说陶瓷基复合材料和树脂基复合 材料的耐化学腐蚀性能比金属基复合材料优越, 在树脂基复合材料中对于不同的树脂基体及增 强纤维其耐化学腐蚀性能也不相同。 工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生产工艺成熟,产品成 本最低,金属基复合材料次之,陶瓷基复合材 料成型工艺最复杂,产品成本也最高。
2011-12-28
本章内容
第6章 复合材料的设计

复合材料的性能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 复合材料的制品设计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



6.1 复合材料的性能
三类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比强度,比模量 耐疲劳性 破损安全性 减震性



使用温度和材料硬度 :树脂基复合材料 的使用温度一般为60~250℃;金属基复 合材料为400~600℃;陶瓷基复合材料 为1000~1500℃。复合材料的硬度主要 取决于基体材料性能,一般陶瓷基复合 材料硬度大于金属基复合材料,金属基 复合材料硬度大于树脂基复合材料。

设计许用值的确定方法 设计许用值是在环境条件下,对结 构材料破坏试验进行定量统计后给出。 环境条件包括使用温度上限和 1% 水分含 量(对于环氧类基体为 1% )的联合情况。 对破坏试验结果应进行分布检查(韦伯 分布还是正态分布),并按一定的可靠 性 要 求 给 出 设 计 许 用 值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