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港大事记

合集下载

秦皇岛介绍

秦皇岛介绍

对外开放
秦皇岛市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 中国投资环境“40优”城市、“全 国卫生城 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 “国家园林城市”,港口、机场、 铁路、公路、高速公路及水、电、 气、通讯等基础设施齐全,投资硬 环境日臻完善。同时,为适应加入 世界贸易组织的要求,尽快与国际 接轨,秦皇岛市在投资政策、机构 建设和服务措施等方面不断加大力 度,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出台了 《关于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 干规定》等文件;成立了行政审批 中心,提高了办事效率,大大方便 了投资者;专门成立了“经济发展 环境投诉中心”和“社会服务承诺 投诉中心”,依法行政,强化服务 意识,使投资软环境不断优化。迄 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在 秦皇岛投资兴业,累计批准利用外 资项目1000多个,实际利用外资17 多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00多亿人 民币。

经济概况
工业:秦皇岛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改革开放
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基础雄厚、较为完善的工业 体系。五大支柱产业为:以玻璃、水泥、新型建材为 主的建材工业;以钢材、铝材为主的金属压延工业; 以复合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汽车配件、铁路道岔钢 梁钢结构、电子产品为主的机电工业;以果酒、啤酒、 粮食加工为主的食品饮料工业。主要工业产品有1000 多种。耀华玻璃集团公司、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 山海关船厂、渤海铝业有限公司、戴卡轮毂有限公司、 中阿化肥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金海粮油食品有 限公司、鹏泰面粉有限公司、海燕安全玻璃有限公司、 浅野水泥有限公司等一批骨干企业的生产规模、技术 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秦皇岛介绍
悠久历史
秦皇岛历史悠久,是中国 惟一一个因皇帝名号而得名的城 市。公元前215年,中国历史上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4次东巡, 驻跸于此,并派燕人卢生、方士 韩终入海求仙,刻“碣石门辞”, 秦皇岛厥有其名。此后,汉武帝、 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临秦皇岛。 1898年,清光绪皇帝御批自行开 埠建港,辟北戴河为旅游避暑区。 1948年11月,建临榆市,1949年 3月改为秦皇岛市。1984年被国 务院批准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 的沿海港口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的区划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的区划演变

新中国成立后秦皇岛的区划演变作者:吕洪文,陈厉辞,张梅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9年第7期吕洪文,陈厉辞,张梅秦皇岛市位于河北省的东北部,南临渤海,北倚燕山,东连辽宁,西接唐山,面积781 2平方公里,人口285万。

辖海港、山海关、抚宁、北戴河四个区和昌黎、卢龙、青龙满族自治县三县。

1948年1 1月,滦东地区解放,经冀东区党委批准,秦皇岛成为设区市。

此后,秦皇岛市行政区划发生了多次变化,这些变化对当时和此后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秦皇岛市的建立。

1948年8月,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胜利发展,冀东区党委为做好秦皇岛和山海关两个接收城镇的管理工作,组建秦榆工作委员会。

11月27日,秦皇岛解放,中共冀东区党委决定,设立秦榆市,建立中共秦榆市委员会,市委机关驻秦皇岛,并在山海关设立中共秦榆市分委。

为了加强接管后对城市工作的领导,成立秦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市政办事处。

秦榆市下辖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区和海滨区,同时成立秦榆市山海关办事处,归属冀东区领导。

同月,昌黎县城第三次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成为冀东行政公署第12专署驻地,并改设为“昌黎市”,建立中共昌黎市委和昌黎市政办事处。

(1949年6月,昌黎市建制撤销。

)12月15日,根据冀东区行署指示,秦榆市政办事处改称秦榆市政府。

建国前夕,为适应当时的形势,中央缩小了一些原有的省。

辽宁省改建辽东、辽西省。

由于山海关自古是辽西重镇,1949年3月11日,山海关分委和办事处管辖的地区,划归辽西省管辖,设立山海关市;秦榆市委和市政府改称秦皇岛市委和市政府。

是月,秦皇岛市设立5个区,即:第一区、第二区、第三区、海滨区、上庄坨矿区。

1949年7月28日,为适应全华北解放后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北人民政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调整现有行政区划,恢复河北省建制。

8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发布《为重新调整行政区划通令》(民政字第150号),通令指出:“查华北区已全部解放,为适应大规模生产建设的需要,经本府第三次委员会扩大会议决定,将现有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秦皇岛的来历是什么

秦皇岛的来历是什么

秦皇岛的来历是什么秦皇岛相传因秦始皇东巡至此而得名。

传说秦始皇吞并六国,当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以后,派一个名叫卢生的方士帮他到海里去求长生不老药。

卢生要求斋戒沐浴,带上珠宝法器,三天后找一个沙软潮平的地方乘船入海。

秦始皇一一答应,赶紧派出大队人马去找入海的地方。

三天后,有一队人马回报说:“在碣石山东北80多里的海岸上,发现一个翡翠般的海岛,那里风小浪平,适于船只航行。

”秦始皇登岛一看,苍松翠柏,一片碧绿。

岛上开满了鲜花,大海风平浪静,海边细沙像铺了层柔软的绒毯,景色好极了。

不由赞叹道:“我游遍天下,不料在此发现一个美丽的地方。

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作神仙了。

”在这里,卢生带着一应物品和20多名随员,分乘三艘船扯风划船入海了。

秦始皇亲自为他们送行。

卢生入海几天,根本找不到什么仙山,更求不到仙药。

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虽然一无所获,却意外地发现了这块伸入渤海的小半岛。

后人在秦始皇站过的东山脚下刻碑为记:“秦始皇求仙入海处”。

秦皇岛也因此而得名。

扩展资料秦皇岛是一座既蕴涵古都风韵,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都市,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山海文化、长城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中西多元文化交融汇聚,城市文化印记俯拾皆是。

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619处,全国重点文化保护单位11处,文物藏品5000多件,拥有在册非物质文化遗产97项,国家级5项。

长城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港口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轮滑博物馆、青龙民族博物馆等12个博物馆不仅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文明,也成为与世界交流的平台。

秦皇岛被誉为“长城文化之乡”、“孤竹文化之乡”、“吹歌之乡”、“民间诗词之乡”等。

昌黎地秧歌、抚宁鼓吹乐等民俗文化不断“走出去”,彰显地域文化风采。

秦皇岛每年举办望海祈福节、中华爱情节、海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海上生明月》、《幽燕秦皇》、《孤竹浩歌》等大型实景剧目各具风格。

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日趋活跃。

大同铁路发展史

大同铁路发展史

大同铁路的那些事儿首先让我们沿着时间轨梳理一下大同铁路历史上的那些大事记1914年(民国三年)3月,张家口至绥远(今呼和洛特) 铁路修到大同,工程列车途经御河桥便线开进大同。

6月,张缓铁路正式通车,在大同城北设大同县火车站(今大同站旧址)。

1932年2月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同年4月他便成立了山西省政设计委员会,自任委员长,并编制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修筑同蒲铁路则是该计划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便着手筹划兴建同蒲铁路。

1932年内山西省地方政府便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

同蒲铁路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交通大动脉,是继正太之后修筑的另一条铁路。

该铁路属地方政府管理,线路贯通山西境内,仅北端与绥远省大同接轨,故有“晋绥地方铁路”一称,是中国地方铁路历史见证之一。

它自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永济市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属于芮城县)。

全长862.7公里,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

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

从废墟中走出的中国铁路百废待举,当家作主的大同铁路工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中国铁路建设中。

历史记录下了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镜头:1950年8月,大同地区开展了群众性的清筛道砟活动,职工和家属人人参战,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全部清完大同地区的各条线路。

原天津铁路管理局局长刘建章亲临现场,视察工作。

在之后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同铁路人前仆后继、鞠躬尽瘁的奉献与坚守,大同地区铁路网历经一次次考验,一步步趋向完善。

图为阎锡山 图为同蒲线日伪时期的大同火车站1985年,大秦铁路开始修建,到1992年12月21日,大同—秦皇岛铁路一、二期工程及全线开通,投资66.5亿元,成为我国建成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开通重载(万吨列车)单元列车(品种单一不混装、循环运输不解体)的运煤专用铁路,综合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和运输组织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大同铁路发展史

大同铁路发展史

大同铁路的那些事儿首先让我们沿着时间轨梳理一下大同铁路历史上的那些大事记1914年(民国三年)3月,张家口至绥远(今呼和洛特) 铁路修到大同,工程列车途经御河桥便线开进大同。

6月,张缓铁路正式通车,在大同城北设大同县火车站(今大同站旧址)。

1932年2月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同年4月他便成立了山西省政设计委员会,自任委员长,并编制了《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修筑同蒲铁路则是该计划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在这一年的10月,他便着手筹划兴建同蒲铁路。

1932年内山西省地方政府便开始修建大同至风陵渡的南北同蒲铁路,采用1000毫米轨距,于1935年完成。

同蒲铁路是贯穿山西省中部的交通大动脉,是继正太之后修筑的另一条铁路。

该铁路属地方政府管理,线路贯通山西境内,仅北端与绥远省大同接轨,故有“晋绥地方铁路”一称,是中国地方铁路历史见证之一。

它自山西大同经太原、侯马至永济市蒲州镇以南的风陵渡(属于芮城县)。

全长862.7公里,以太原为界,分为北同蒲和南同蒲。

北同蒲铁路自大同至太原在日本军国主义侵占时期改为标准轨距;南同蒲铁路自太原至风陵渡于1956年改为标准轨距。

1949年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

从废墟中走出的中国铁路百废待举,当家作主的大同铁路工人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新中国铁路建设中。

历史记录下了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镜头:1950年8月,大同地区开展了群众性的清筛道砟活动,职工和家属人人参战,劳动场面热火朝天,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全部清完大同地区的各条线路。

原天津铁路管理局局长刘建章亲临现场,视察工作。

在之后的二十世纪下半叶,经过一代又一代大同铁路人前仆后继、鞠躬尽瘁的奉献与坚守,大同地区铁路网历经一次次考验,一步步趋向完善。

图为阎锡山 图为同蒲线日伪时期的大同火车站1985年,大秦铁路开始修建,到1992年12月21日,大同—秦皇岛铁路一、二期工程及全线开通,投资66.5亿元,成为我国建成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开通重载(万吨列车)单元列车(品种单一不混装、循环运输不解体)的运煤专用铁路,综合技术水平和运输能力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标志着我国铁路重载技术和运输组织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精品】秦皇岛山海关机场

【精品】秦皇岛山海关机场

【关键字】精品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奥运保障改造项目大事记一、2005年8月17日,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管理局发函给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为做好2008年奥运会期间民航运输保障工作,民航总局于7月5日在北京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机场规划建设、设施改造等相关事宜,并初步确定了“行动方案”和工作计划,秦皇岛市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分会场城市,其机场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也以摆上日程。

《关于秦皇岛机场2008年奥运会运输保障事宜的函》民航华北函[2005]第97号。

2、2005年9月8日至9日,杨国庆副局长率领总局规划发展财务司、机场司、民航华北地区管理局、华北空管局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赴秦皇岛山海关机场进行了现场调研。

2005年9月26日,民航总局专题会议纪要(2005)第22期。

三、2005年9月29日,秦皇岛山海关机场有限公司上报请示秦皇岛市人民政府,为保障2008年奥运会山海关机场急需更新、增加设备。

《秦皇岛山海关机场有限公司文件》秦机场公司发[2005]24号。

四、2005年10月,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总公司、中国民航机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编制完成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奥运保障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五、2005年11月28日,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组建山海关机场改造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

组长邢录珍、办公室主任冯乃文。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文件》通知[2005]40号。

秦皇岛市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山海关机场改造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

六、2005年11月28日,秦皇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报送秦皇岛山海关机场奥运保障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主要内容:一、按照奥运会期间,山海关机场高峰小时起降5架次、旅客吞吐量800人,机型以B757为参考进行设计。

工程共分七个部分,包括场道工程,航站楼改造工程,供电及助航灯光工程,航管、通信、导航、气象工程,消防救援工程,总图工程,特种车辆及设备。

2、总投资及来源,项目总投资5558.44万元,其中设备投资3716.79万元申请国家民航总局投入、其余1841.65万元由秦皇岛市人民政府筹措解决。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

中国港口发展历史沿革中国水运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新石器时代,到封建王朝,再到新中国成立,中国港口有着自己的历史脉络。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人已在天然河流上广泛使用独木舟和排筏。

从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木桨,证明在距今2000多年前,中国东南沿海的渔民已使用桨出海渔猎。

春秋战国时期,水上运输已十分频繁,港口应运而生,当时已有渤海沿岸的碣石港(今秦皇岛港)。

汉代的广州港以及徐闻、合浦港,已与国外有频繁的海上通商活动。

长江沿岸的扬州港,兼有海港与河港的特征,到唐朝已是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港。

广州、泉州、杭州、明州(今宁波)是宋代四大海港。

鸦片战争后,列强用炮舰强行打开中国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沿海海关和港口完全被外国人所控制,内河航行权丧失殆尽。

港口长期受制于外来势力,成为帝国主义侵略掠夺我国资源财富的桥头堡。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港口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全国(除台湾省)仅有万吨级泊位60个,码头岸线总长仅2万多m,年总吞吐量只有500多万吨,多数港口处于原始状态,装卸靠人抬肩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水运和港口开始获得新生,先后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时期。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一个发展时期是建国初期的20世纪50~70年代初:由于帝国主义的海上封锁,加上经济发展以内地为主,交通运输主要依靠铁路,海运事业发展缓慢。

这一阶段港口的发展主要是以技术改造、恢复利用为主。

在这一时期,沿海港口平均每年只增加一个多深水泊位,其中大多系小型泊位改造而成。

中国港口建设的第二个发展时期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外贸海运量猛增,沿海港口货物通过能力不足,船舶压港、压货、压车情况日趋严重,周恩来总理于1973年初发出了“三年改变我国港口面貌”的号召,开始了第一次建港高潮。

从1973年至1982年全国共建成深水泊位51个,新增吞吐能力1.2亿吨。

首次自行设计建设了中国大连5万/10万吨级原油出口专用码头。

这一时期锻炼和造就了中国港口建设队伍,为以后港口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秦皇岛港煤炭运输基本情况

秦皇岛港煤炭运输基本情况

秦皇岛港煤炭运输基本情况秦皇岛港分为东港区和西港区。

东部港区主要为原油、成油品码头、煤一、二期码头,大型现代化煤炭运输码头——煤三期、煤四期码头、煤五期码头。

西部港区主要为港口杂货、集装箱码头及港口配属设施等。

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大楼及港口综合业务大厅位于西港区。

港口现有生产泊位49个,其中万吨级以上生产泊位42个,最大可接卸15万吨级船舶,年设计通过能力2.23亿吨,拥有世界一流的现代化煤炭码头和装备先进的集装箱、杂货码头,进出口货类主要为煤炭、集装箱、石油、矿石、钢材、化肥、粮食、水泥、饲料等。

秦皇岛港2011年共完成货物吞吐量2.8亿吨,超过年度计划2298万吨,同比增长8.9%。

其中,煤炭完成2.53亿吨,同比多完成2876万吨,增长12.8%。

秦皇岛交通便捷,通讯发达。

秦沈高速铁路、京哈、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和京秦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102、205国道贯穿全境。

从北京、沈阳到秦皇岛只需两个多小时。

以煤炭、石油等能源输出为主,兼营杂货和集装箱运输,是一个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港口。

2010年货物吞吐量突破2.5亿吨,跻身世界大港之列,与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秦皇岛港是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秦皇岛港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第一大能源输出港世界纪录,是我国“北煤南运”大通道的主枢纽港,担负着我国南方“八省一市”的煤炭供应,占全国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的50%。

目前比例正逐年下降,因为周边港口的发展和竞争。

自然条件:港口自然条件优良,港阔水深,风平浪小,一年四季不冻不淤。

港口共有11.59 公里海岸线,水域面积226.9 平方公里。

交通环境:港口有着便利的集疏港条件。

京山、沈山、京秦、大秦四条铁路干线直达港口,京沈高速公路、102 、205 国道、秦承公路与疏港路相连。

港口建有170 多公里的自有铁路,有国内较先进的机车和编组场。

先后修建了5 座立交桥,改建扩建了港区公路,形成铁路、公路、管道、船载、空运等循环合理的港口集疏运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皇岛港大事记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

1897年简易木质浮动式码头建成。

1898年1、光绪皇帝朱批总理衙门奏折:“依议钦此”,准开辟秦皇岛通商口岸。

2、秦皇岛自行开埠。

3、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成立。

1899年港口建设全面铺开。

1900年长200米、宽7.8米的木质栈桥码头建成。

1901年1、开平矿务局秦皇岛经理处更名为开平矿务有限公司秦皇岛经理处。

2、小码头1号泊位建成投产。

3、秦皇岛正式开放对外贸易。

1902年3、4、5号防波堤码头竣工。

1904年1、开平自备船“西平”、“广平”号增设客舱,开展客运业务。

2、小码头2号泊位建成投产。

1905年港口建成第一座2223平方米的栈房(南栈房)和第一座能存煤3万吨的煤堆场。

1906年修建6号泊位,次年竣工投产。

1907年“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滦州矿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

1909年秦皇岛港办公楼建成。

1910年2000吨山西煤炭第一经由秦皇岛港装船运往美国旧金山。

1912年1、开平矿务有限公司与滦州矿务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理草合同》。

开滦矿务总局在天津成立。

2、开平秦皇岛经理处更名为开滦矿务总局秦皇岛经理处3、孙中山访问、考察秦皇岛港,建议修筑京秦直达铁路。

1914年港口吞吐量为132.4万吨,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

1915年1、京奉铁路秦皇岛绕线工程开工,次年9月1日竣工投产。

2、7号泊位竣工投产。

1916年港内作业线增至5条。

1917年港口码头水深达26英尺,航道水深23英尺;日煤炭装船能力12000多吨,成为苏伊士运河以东第一大煤炭输出港。

1918年2号泊位改成钢筋混凝土框架式结构;3号泊位由220英尺延长到300英尺。

1922年开滦公布《对船舶使用码头的各项规定》和《港口仓库堆场使用费率》。

1927年开滦公布《秦皇岛港客运统一办法》1929年1、港口管理体制改革,设立工务处。

2、5、6、7号泊位动工加宽10英尺,次年12月竣工。

3、港口扩建煤堆场,堆场面积扩大到30万平方米,煤堆存能力由26万吨增至50万吨。

1932年港区自有铁路专用线达到40.2公里,形成库场至码头的铁路运输网。

1939年大量大同、阳泉煤炭经秦皇岛港向国外出口。

1940年港口月吞吐量达459.4万吨,其中煤炭403.4万吨,为开滦期间年吞吐量最高纪录。

1948年秦皇岛解放,中国共产党开滦工作委员会成立,撤销了“临时管理委员会”。

1949年港口召开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1950年扩建二、三货区货场,面积达3.7万平方米。

1952年经理处成立安全技术劳动保护科,安全生产正式列入港口议事日程。

1953年1、开滦秦皇岛经理处划归交通部统一领导,成立天津区港务局秦皇岛分局。

2、开滦煤矿部管理局宣布撤销开滦秦皇岛经理处,秦皇岛港与开滦脱钩。

3、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副主席朱德、宋庆龄来港视察大码头。

4、调整生产机构,撤销装卸作业区,成立装卸大队和货场作业区。

1954年1、毛泽东主席视察秦皇岛港,并登上南山眺望港口全貌。

2、召开第一生产代表会,正式推行班组、厂间和局的三级生产会议制度。

1955年1、交通部决定,秦皇岛港务局更名为秦皇岛港务管理局。

2、刘少奇委员长来港视察小码头。

1956年1、开始在装卸队、铁路运输队和仓库作业区推行“内部经济核算制”,确定了主要成本核算项目和内容,并按月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2、秦港和铁路秦皇岛站联合成立“路港联络办公室”,统一路港运输生产高度指挥。

1957年1、秦皇岛人民委员会批准秦皇岛港区的陆域和水域。

2、周恩来总理来港视察大码头。

1958年1、中国外轮代理公司秦皇岛分公司从即日起直接对外结算和索汇。

2、秦皇岛港务局由交通部下放到河北省秦皇岛市。

3、市委召开铁路秦皇岛站和秦皇岛港联席会议,组织路、港“一条龙“运输大协作。

4、7号泊位开工接长82米;次年6月竣工投产。

5、朱德副主席视察大码头和“和平8号”。

1959年1、港口第一次使用装卸机械。

2、秦皇岛乙码头(8、9号泊位)开工,至1965年全部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3、秦皇岛市成立建港委员会和建港指挥部,全面开工建设秦港乙码头8、9号泊位。

4、交通部、铁道部、河北省联合召开“全国路港协作秦皇岛现场会议”,总结交流秦皇岛港“一条龙”运输大协作经验。

5、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秦皇岛区范围和《秦皇岛港港章》。

6、港作船码头开工,1960年4月竣工。

7、7号泊位成为秦港第一个半机械化装煤泊位。

8、港口吞吐量突破500万吨大关,创秦皇岛开埠以来最高纪录。

1960年1、秦港设计施工的7号泊位技术改造工程竣工投产。

2、在“路港一条龙”运输大协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成“高级龙”。

1961年1、秦皇岛港由地方划归交通部领导。

2、秦皇岛港开始接卸大批进口粮,创两天卸1艘万吨粮船的纪录。

3、开辟大清河—秦皇岛盐运新航线。

4、新建8、9号泊位铺设铁路工程开工,次年12月底完成。

1962年朱德委员长视察我港,了解局运输生产情况。

1963年1、交通部在港口建立直属“商务监督站”,行使国家对水运质量的监督。

2、秦港大修和更新铁轨3280米,占线路总长的6.9%,改善了港内铁路的技术善状况。

1964年1、交通部成立北方区海运管理局,1秦皇岛港务局划归该局领导。

2、国家经贸委指示外贸、铁道、交通、煤炭等四部组成联合工作组,与市有关部门,共同研究解决秦皇岛港晋煤接卸问题。

1964年7号泊位自制安装5台螺旋卸车机,实现了卸车船机械化。

1966年1、9号泊位第一次改造工程施工,于1968年底竣工投产,初步建成我国第一套大块煤装船系列机械化码头。

2、在秦申定期百货班轮上,初步推行专线成组装卸运输。

1969年秦皇岛港首次引领1艘装载小麦的5万吨级外轮进港。

1971年1、粟裕来港传达周总理有关解决港口“三压”(压船、压车、压货)的指示,检查秦皇岛港“三压”情况。

2、成立外轮理货公司。

1972年1、周总理号召“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港口生产建设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分阶段。

2、原油码头一期工程正式开工,次年10月1日简易投产。

1973年1、局在原油一期工程的引堤中端动工修建供油码头和储油罐群工程。

2、甲码头开工兴建,1975年建成投产。

1974年1、开工兴建9号泊位后沿堆场配套工程,次年10月1日竣工投产。

2、全国第一条“地下大动脉”大庆至秦皇岛输油管道建成投产输油。

3、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1192万吨,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三位。

1975年1、原油二期工程动工兴建,并于本年正式投产。

2、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500万吨大关,实际完成1557万吨。

1976年撤销码头作业区和机装大队,成立煤炭、杂货、原油3个作业区。

1977年9号泊位后沿二期发行工程开工,次年竣工投产,经两次改造后,吞吐量翻了一番。

1978年1、煤码头一期主体工程开工,于1983年竣工投产。

2、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达2218.6万吨。

1979年局成立技术改进审查鉴定委员会,并于4月19日颁布了《技术改进奖励条例》。

1980年1、港内铁路总调车场技术改造工程竣工。

2、谷牧副总理来港视察,对8号泊位技术发行进度提出了具体要求。

3、8号泊位第一期技术改造工程竣工。

4、我国第一批利用外资和日本先进技术设备的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煤码头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并于1985年竣工。

建有2个5万吨级的泊位,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吨。

5、港区西进线铁路工程正式开工,于次年11月开通。

6、秦皇岛港首次接卸总重达1.8万吨的成套大型设备。

至1981年8月,顺利完成卸运任务。

1981年1、成立企业改革办公室。

2、局决定回填面积约38万平方米的太平湾水域,扩大港口堆存能力。

1982年1、8号泊位二期改造工程动工,7月1日竣工投产。

2、京秦电气化铁路复线全线开工,于1984年全线竣工。

3、成立“推行QC小组活动委员会”,开展QC小组活动。

1983年1、中央军委主席、中顾委主任邓小平视察我港。

2、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我港。

1984年1、煤码头三期工程开工,1990年交付使用后,港口年设计通过能力达到3000万吨。

该项工程与大秦铁路配套,建成3.5万吨级泊位2个和5万吨级泊位1个,年设计能力3000万吨。

2、李先念主席、彭真委员长、赵紫阳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港视察。

3、丙、丁码头工程开工兴建,分别于1987年至1989年先后竣工。

4、中日港湾技术交流会议在秦皇岛港召开。

5、开辟集装箱业务,首次将60只集装箱船运往香港。

1985年1、开始在所有基层单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

2、装卸工长杨宝成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苫小牧港正式与我港结为友好港。

4、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4000万吨,达到4419万吨,跃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二位。

1986年1、我港和山西省计委签订《关于山西省在秦皇岛港建设码头的协议书》2、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东港站驼峰调车场投产。

3、通讯导航处话务班获“全国先进班组”称号,班长马惠玲被评为全国先进班组长,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4、8号泊位技术改造项目获“六五”期间全国技术进步先进企业单项奖。

1987年1、在上海港、上海海运局共同成立秦申航线煤炭运输联合小组,秦皇岛至上海的海上煤炭运输联合体初步形成。

2、颁布《秦皇岛港货物质量标准》。

3、第一、二、三、四作业区改名为装卸公司,铁路运输处改名为铁路运输公司。

4、发布《秦皇岛港务管理局直属单位经理任期责任制管理办法(试行)》、《秦皇岛港务管理局实行经理负责制单位管理委员会工作细则(试行)》、《秦皇岛港务管理局任期目标责任制审计实施细则(试行)》,即日起实行。

5、煤码头二期工程获198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

6、第一装卸公司获国家级“环境优美工厂”称号。

1988年1、开始实行局长负责制。

2、领导会见第三届环太平洋煤炭会议的108名外国代表,座谈煤炭贸易问题。

3、颁布《开展多种经营管理暂行办法》。

4、交通部秦皇岛港务管理局改名为交通部秦皇岛港务局。

5、我港荣获“国家二级企业”和“国家二级节能先进企业”称号。

6、我港被交通部授予“1987年度全国交通系统经济效益先进企业”。

7、与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签订友好港协议书。

1989年1、秦皇岛港至日本第一条集装箱直达运输航线开通。

2、成立第六装卸公司。

3、在1988年沿海、长江主要港口综合经济动态指数评分中,秦皇岛港获得满分,名列榜首。

4、秦皇岛港被评为“国家卫生港”。

5、国家主席杨尚昆视察秦皇岛港。

1990年1、执行国家一级企业内部《安全工作标准》和《安全质量工作考核奖惩办法》。

2、日本苫小牧港访华团来秦参加两港缔结友好港五周年庆祝活动。

1991年1、国家计委、国务院生产委授予秦港1990年“煤炭出口先进单位”。

2、秦皇岛港务局荣获“全国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先进集体”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