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处理

合集下载

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

新材料作文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五步成文法——“引”、“析”、“提”、“联”、“结”1、“引”——定向剪裁,概述材料。

所谓“概述”,就是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是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的“定向剪裁”。

应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引述时应注意:①、要有针对性。

即所引的材料一定要符合题旨的需要,能为中心(论点)服务;同时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恰当地处理好所引材料的详略。

②、要概括。

即对所引用的材料,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以最为浓缩的精要语言对它进行高度地概述,而省去不必要的过程和细节描写。

2、“析“——分析材料,突出感悟点。

“析”,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

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

“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提出论点,纲举目张。

“提”,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顺势提出中心(论点)。

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

中心(论点)是全文内容的“神”,材料组合的“纲”,起统帅作用。

因此,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稳妥、鲜明、简洁。

4、“联”——联想联系,论证论点。

(主体部分)“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

“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

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这部分是作文的重点,既要放开思路,又要概括力强;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尽量正反结合。

表述观点(分论点)的角度:1、原因: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2、结果:从结果会怎么样的角度思考3、态度:从应该以什么态度去对待的角度4、方法:从如何去做的角度思考5、“结”——重申材料,深化论点结尾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新材料作文之大忌(忌,即不要)1、忌文章一开头即用“读了这则材料”、“看了这幅漫画”之类的话代替对材料的引述,把写作文等同于回答问答题,因为一旦离开具体试卷我们就不知“这”为何云。

材料作文“小我与大我”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小我与大我”素材运用指导

素材与考试\素材实战□编辑/高明燕亢 舜【2021年中考作文备考金题】阅读下面的材料,选好立意,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一篇文章。

跨越17年,经过两次疫情,八十多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对个人与家国的联结关系有了更深的体会。

2020年5月,他在一次主题演讲时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要经常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处理好小我和大我的关系。

”我们都知道,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席卷了全球,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牵涉其中,也包括了你和你的亲友。

每一个个体、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小我,而集体、社会、国家、民族就是一个大我。

不单单是在疫情的时候,无论何时,如何正确地对待小我和大我的关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名师题解】不要随意外出、减少聚集、佩戴口罩、错峰上下学、错峰就餐等等,想必你对这样的要求已经非常熟悉,这对个人来说实际是约束。

而另一方面,我们内心是想要自由的生活状态,想要开放的生活空间,希望自己想做什么就能够做什么。

这看似矛盾,但其中包含了一个我们应该思考的“小我和大我”的问题。

也就是说,为了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安全、繁荣,为了整个社会的安定,每个人都要接受一些限制和约束。

同时也要思索做一个怎样的人,需要练就怎样的本领,怎样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这个“大我”做出贡献。

由此,我们明白,“小我”要服从于“大我”,“小我”要收敛个性而追求“大我”共性,“小我”要奉献于“大我”,反过来,“小我”在融入“大我”中获得力量,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

写记叙文,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比如一次课堂上的小动作,自己鲜明的个性与学校规定的冲突,一次公共场合的违反规则等等,经过自己的反思或他人的教导进而认识到错误,领悟到“小我”与“大我”的关系,使主题得到升华。

写成议论文,要论点鲜明,或开门见山或形象引入(如名言警句、自然现象类比等),事例要典型,有说服力,古今结合。

可以向课本要素材,比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杜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与民同乐”的欧阳修等;还要多关注时素材实战\素材与考试事,用国家大力弘扬的优秀人物来给自己的作文增加时代感,如深藏功名的张富清,为保护家园、造福子孙的八步沙林场“六老汉”等。

材料作文命题中材料的作用

材料作文命题中材料的作用

材料作文命题中材料的作用咱就说,每次写材料作文的时候,我就忍不住琢磨,这命题里给的材料到底有啥用呢?这材料可不只是随便摆那儿凑数的,它的作用可大了去啦!就拿我上次参加的一次作文比赛来说吧。

那次的材料是关于一个小镇上的面包店老板的故事。

这个老板每天都会早早地起来准备新鲜的面包,而且他对每个顾客都特别热情,总是会多送一点小点心啥的。

但生意一直不温不火,他有点失落。

有一天,一位游客偶然路过,买了他的面包,然后在网上发了一篇夸赞的文章,结果这面包店一下子火了,顾客盈门。

看到这材料的时候,我一开始还有点懵,这能让我写出啥来呀?可仔细一想,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首先,这材料给了我一个写作的方向和范围。

就像这次,它围绕着“坚持与机遇”这个主题展开。

要是没有这个材料,我可能就像只无头苍蝇,不知道该往哪儿飞,说不定就乱写一通,跑题跑到九霄云外去了。

其次,材料里的细节能帮我丰富作文的内容。

比如说,那个老板每天早起准备面包的场景,我就能详细地描写出来。

“天还没亮,整个小镇都还在沉睡之中,只有面包店的厨房里透出微弱的灯光。

老板穿着那件有点旧但干净的围裙,熟练地揉着面团,额头微微渗出汗水,眼神里却满是专注和期待。

”你看,有了材料里的这些提示,我就能把画面写得更生动,让读者好像能亲眼看到一样。

而且,材料还能激发我的灵感和思考。

从这个面包店老板的故事里,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

记得有一次,我参加学校的绘画比赛,准备了好久,可一开始也没啥信心。

结果没想到,在比赛现场,一位老师偶然看到了我的画,对我赞不绝口,还推荐给了其他老师。

最后,我竟然得了一等奖。

这不就和材料里的老板有点像嘛,都是在坚持中等待着那个意外的机遇。

再有啊,材料能让我在写作的时候有据可依。

比如说,我想论证“机遇往往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个观点,就可以直接拿材料里老板每天精心准备面包的细节来说事儿,这可比自己凭空编造例子要靠谱得多,也更有说服力。

写这篇作文的时候,我就紧紧围绕着材料展开。

材料作文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

材料作文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

材料作文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材料作文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它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相当大的作用,因此,它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屡屡出现,常考常新,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考生如能理解材料,正确把握中心,选择角度立意,写出合乎规范的文章就能出彩。

但现实是,由于写作时间紧,加上命题者有意无意地设“套”,相当部分考生很能难准确地按照命题者的意图写出优秀的议论文来。

究其原因,在于考生对材料作文的宏观把握和微观处理不够。

这里的宏观把握指的是在落笔之前应如何审题和立意,微观处理指的是在落笔时应如何安排结构和层次。

以2010、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题为例,这两道作文题,实际上就是材料作文,无题目、无话题,让考生通过阅读材料,从中感受某种情绪或归纳、引出某种观点成文。

2010年的这则材料看似平实,其实理解起来颇有难度。

这段文字有三层意思,一是格林兄弟本想通过搜集民间故事进而弄懂民间故事与人文历史的关系,说明其出发点和动机是很好的,初始状态可嘉;二是格林兄弟对花了很多心血搜集到的材料与怎样把人文历史挂起钩来搞不明白,求证不得,只好束之高阁,说明其研究的主观能力不够或某些客观因素不具备,产生了动机与效果的背离;三是格林兄弟的一个朋友发现了这文稿的文学价值,经出版社出版发行,终成经典名著《格林童话》,说明有价值的东西总有一天会被发现,总会被世人所重视,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要把这三层意思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观点或某种情感,的确给考生设置了一些障碍,难怪一些考生一出考场立马上网求证自己所表达的观点是否离题,有写得不离题的却怀疑是离题,如“无心插柳柳成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成功贵在坚持”等,有的写成离题却又感到不像离题,如“做事不要太精益求精”“吐故纳新”等。

2011年福建高考作文这段话是借袁隆平的话告诉我们,人生要有良好的心态,用好的心态看待生活和工作环境,人生应当要有追求,要有梦想,有追求有梦想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

新材料作文的“材料”处理

么顾及别人的眼光?袜子是自己在穿, 线头会让脚不舒服! 静心一想,很多时候我们真的像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 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 “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 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境界一1】:照抄材料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 他还要自己 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

当父亲因嫌难看而责骂他时,男孩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 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我们的祖先,因抵御寒冬冷风编织了衣服; 因畏惧迢迢路途制造了车子; 因惧怕野兽侵 袭建筑了房屋。

同样,袜子的使用是为了保暖和更舒适地行走。

(《丢失的初衷》)【点评】此类基本照抄材料作为作文开头的写作, 应尽量避免。

一是没有看点,不能开篇就 先声夺人,给评卷老师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二是直接暴露出作者作文的机械与生硬。

【境界2】:转述材料有则小故事讲道:一个四五岁男孩总爱将父亲为其穿好的袜子脱下来反着穿。

一次面对 父亲的责问,他理直气壮回答道袜子是他在穿, 线在里头会让他难受,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故事虽小,却意味深长。

父亲以“线在外头,多难看”一一外界的眼光来规定孩子要把袜子 穿正;而男孩则以“线在里头,会使我的脚步舒服”一一自我的感受来决定自己怎么穿。

这 里就涉及到一个观念问题:我们生活着,是该以他人的看法为准则呢,还是自己的感受?显 然,男孩选择了后者。

(《不要迷失自我》)【点评】此类开头,与照抄材料开头在内容上虽然没多大差别,但作者写作的那么一点点灵 活性,阅卷者是可以感受到的。

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材料吗

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材料吗

材料作文一定要引用材料吗一、不一定,材料作文只需从材料中提取出主题,然后围绕这个观点,阐述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但是一个材料可以有很多观点,如果你选的观点比较偏,最好引用一下材料,以免说你跑题吧。

当然,对材料的引用应该是采取概括的方式。

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主要有以下若干种:1 叙述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2 引用一个完整的故事;3 引用一段新闻报道或消息;4 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5 一段主题鲜明、道理深刻的论述;6 一段或几段突出一个中心的抒情性文字;7 揭露社会生活中某一丑陋现象的一副或几副组合而成的漫画……写好给材料作文必须读懂材料。

既然给材料作文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那么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变为审材料。

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

必须“保持一致”。

这里所说的一致,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写作者确定的主题要同材料的立意指向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是写作者所选择的材料应与主题保持一致。

这样才能做到读后有感,有感而发。

必须大题化小,小题大做。

命题者所给的材料所包含的哲理都是大道理,要求写作者全面深刻地阐述这些大道理是强人所难,因此,要把自己熟悉的社会生活与大道理联系起来,做到大题化小;然而,这并不是允许写作者肤浅地、简单地分析问题,相反,给材料作文所要求的是从生活实践出发,从小事情、小问题中发现大道理,阐述大道理,也就是分析问题应深刻一些、尖锐一些,这就是小题大做。

“大题化小”的“大题”指大道理;“小题大做”的“小题”指写作的题料。

必须把握“要求”。

“给材料作文”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例如对作文的内容、文体、题目、字数等。

写作者必须把握住这些要求写作文。

二、材料作文“五步法”第一步是“读”,即读懂材料。

这是写好材料作文的前提。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

材料作文“不能和不为”素材运用指导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1年第11期【2021年高考作文备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和孟子有以下这样的对话。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盂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要求:请根据以上对话的内容,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解读】这则材料在立意的开放性上具有多重角度,加上试题要求以“不能和不为”为话题,立意空间变得更加充裕。

同学们不难有话可说,但是要说得精彩,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常见的构思是:对“不能”与“不为”作一下简要比较,将话题材料中的现象重新“复述”一遍;然后再列举现实生活中一两个类似于话题材料中的例子,进行一番“描述”;最后再对“不能”与“不为”的诸般现象作一下“批判”。

这样的构思自然可以成文,但是这种“就事论事”式的构思难以使文章摆脱平庸的“面相”。

同学们不应只就“不为”与“不能”的表面做文章,而应该深究“不为”与“不能”背后的原因,这才是文章立意的“关键”所在。

此角度具体解析如下:“不为”蕴涵着“能为”,选择“不为”实际上体现了人性中“恶”的倾向;“不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能力的制限;“不为”传达的是人的态度、修养、文明与习惯养成的问题,它的存在与发生,反映了一个社会教化与风尚高下的分野;让“不为”消泯,有赖于教育,一个人唯有从小受到良好的道德文明的熏陶与感化,才有可能克服“不为”的现象发生;区分清楚一个人是“不能”,还是“不为”,才能慧眼识英才。

立意角度一:不能则可不为。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凡事要量力而行。

事情真的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则无须“打肿脸充胖子”,放弃另选才是出路,硬撑下去只会增加自身的痛苦,甚至将事情弄坏。

做到量力而行,不能则不为,做最好的自己,虽然此种处世观不能保证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可以确定的是,不量力而行,一个人一定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

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材料作文开头应该怎么写呢?我们的材料引述又有哪些方法呢?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材料作文开头引述材料的方法,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材料作文开头如何引述材料(1)引述材料,巧妙概括,只用一句话。

(2)马上亮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我给学生总结了给材料议论文五步曲:“一标二转三证四联五结”。

一标,标题,二转,是指正文开头就要转述材料提出论点。

三证,是指从原材料中提出论点后,摆事实,讲道理,就是用事实和道理去证明论点的正确,使之有说服力。

四联,是指应该由点到面生发升华。

五结,紧扣主题,写好结尾。

1.引——从材料中引出论题或论点。

或开门见山,或边联系实际边叙述感受,或述读材料,或引用名言警句等方式提出论题或论点。

需要注意的是,“引”的语言要精练,概括力要强, 80字左右为宜,否则,会让人觉得拖泥带水,不简洁。

“论题或论点”从材料中“引”出,是一种高层次的紧扣“材料”。

请看《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开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是曹孟德的《短歌行》诗中的诗句。

我们何不以此自问,“何枝可依?”问自己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归属。

此文开头,借曹操的诗句引出“何枝可依?”的疑问,然后顺势提出观点——“找准自己的位置”——“引”得巧妙又干脆——论点源于材料又高于材料。

2.转——给材料议论文写作,开头引述材料。

开头不引述材料而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就把话题引子当成了论据,使读者不明白你的中心是根据什么提出来的;更甚者,如果整篇文章不见所给材料,你的作文与所给材料和写作要求就无法直接联系起来,使人产生一种另起炉灶的感觉,因此,给材料议论文一定要一开头即要引述材料,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

转述时,应作一些技术加工,凡材料中与论点关系不大或毫不相干的内容都要淡化或删去,而材料中与论点密切相关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使材料的转述和提出的论点保持一致,达到“论点源自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处理
导读:纵观近些年来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题目,多数为材料作文,而经过对材料作文中的材料进行分析,无非为“评述型”材料和“隐喻型”材料,因此,判断这两种材料的不同,并根据不同性质的材料进行文章的写作,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与核心,才能写出更高质量的作文。

一、“评述型”材料的特点以及处理
一般来说,“评述型”材料的一般形式为对某一事件的叙述,有些材料在叙述之后有个较为明显的结论或者观点,而有些材料只是简单地对某一事件进行叙述,并没有给出明显的观点。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评述型”材料的立意比较明显,因为某一事件的发生会体现出一个观点,而这个观点正是作文写作的核心和重点,抓住材料的观点就是抓住了审题,也就是抓住了文章的立意。

下面举例进行说明。

材料:法国化学博士别涅迪克在一次试验中碰落了一个烧瓶,结果发现烧瓶没有碎,他发现这只烧瓶里装着一种叫硝酸纤维素的溶液,这种溶液会在玻璃表面形成一种薄膜,使玻璃不破碎。

由此,他发明了不会碎的玻璃,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挡风玻璃等。

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这是一个典型的“评述型”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显示对一个事件进行了叙述,最后给出了一个结论:可见,创新不是很神秘的东西,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困难,那么崎岖,
那么遥远,关键是你要用心发现。

由此可见,学生在处理材料时,应该牢牢把握住“创新需要用心发现”这一核心,在作文的写作中将这一核心体现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在处理“评述型”材料时,应该寻找材料中议论抒情的语句,这并不难,一般在材料中都体现得较为明显,它们大多出现在材料的前面或者后面。

对于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结论的材料,应该对材料进行认真分析,试图从时间的叙述中寻找结论。

只要提炼出结论,并将这一结论体现在作文的'写作中,就是准确把握立意。

二、“隐喻型”材料的特点和处理
“隐喻型”材料是材料作文中的另外一种材料,主要是借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诗歌短章、漫画作品来暗示社会问题或者人生哲学。

这类材料一般没有明确给出结论或者观点,需要阅读者自己总结提炼观点,与没有结论的“评述型”材料不同,这种隐喻型材料可提炼的观点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自己发挥横向和纵向的联想,从材料中总结自己的认识和观点,最后根据自己总结的观点进行作文的写作。

但是在写作时要脱离材料,把握立意。

下面以此举例说明。

材料:乌鸦羡慕老鹰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叫着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当牧
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来,本材料并没有直接提出鲜明的观点,而是要学生根据自己的联想从中提炼观点。

在处理“隐喻型”材料时,应该抓住揭示寓意的语句,在本材料中,揭示寓意的语句为: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从中可以看出来,主要寓意是任何事情都不能盲目模仿别人、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然就难免会失败。

但是最后一句: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也可以提炼出“敢于为自己的梦想做出牺牲”的观点。

总之,不同的角度往往能得出不同的观点,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提炼出的观点也不同,但是在文中不能同时出现两种观点。

同时,在作文的写作过程中靠脱离材料展开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是立意准确、观点鲜明、主旨突出的好文章。

总而言之,材料作文是学生作文中的重要部分,但是部分学生在进行材料作文的写作时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立意,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对所给材料的处理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本文结合实际,对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处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旨在为相关人员提出参考。

参考文献:
[1]程兴明。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思路》的教学设计[J]。

邵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

[2]冯建利。

找准材料“抓手”,准确审题立意:高三材料作文教学中审题立意的策略探究[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处理】
1.2017年中考材料作文指导:材料作文的写法
2.2017中考材料作文:成功与失败
3.材料作文:磨砺中重新更生
4.2017年中考语文材料作文指导: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5.2016年高考作文最新论据材料处理方法
6.材料作文写法
7.材料作文:蛋
8.春天材料作文
上文是关于材料作文中材料的处理,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